沥青路面边侧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124阅读:19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沥青路面边侧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是对道路浙青面层两侧边侧石的改进,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有效排除面层路面结构内部积水的边侧石。
背景技术
道路浙青面层两侧通常设置边侧石,边侧石不仅有利于浙青面层的施工以及浙青面层的保护,而且有利于浙青路面与人行道或绿化带的分隔,同时也有利于雨水井的设置,其基本结构如图I。现有技术边侧石,通常有二种形式,一种为普通混凝土预制,一种为石材加工,它们均为不透水的密水材料,边侧石下的基础一般为细实混凝土,也为不透水的密水层。浙青面层孔隙度较大容易造成路面水下渗进入路面层内部,而路面底层为厚度较大的夯实基础层,为不透水的密水层,加之边侧石及下部基础均不透水,导致路面层内部水无法通过下渗排出或边侧石及其基础排出。而路面结构层以及浙青层与基层界面的水不能顺畅 排出路面结构,是路面产生早期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此问题看似简单,但人们一直未能找到低成本解决的办法,导致此问题长期客观存在。上述不足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有效排除路面结构内部水的浙青路面边侧石。实用新型目的实现,主要改进一是边侧石采用上下双层复合结构,上层为普通混凝土,下层为多孔混凝土,从而使得边侧石厚度下层具有渗水功能;二是边侧石背面外侧至少在多孔混凝土层内有随边侧石纵向延伸的内凹缺口或孔洞,使之具有引水功能,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实用新型目的。具体说,实用新型浙青路面边侧石,包括预制边侧石块体,其特征在于所说边侧石块体由上层普通混凝土,与下层多孔混凝土复合组成,边侧石块体背面外侧至少在多孔混凝土层内有随边侧石纵向延伸的内凹缺口或孔洞。在详细说明前,先通过对发明能够达到的基本功能及效果作一介绍,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发明总体构思技术方案及达到的基本技术效果有一个明确了解。边侧石上层采用普通混凝土,其密水性可以避免路面雨水倒灌至路面结构内,同时使得面层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下层采用多孔混凝土,形成透水层,可以使路面结构内的水通过此透水层得到顺畅外排(通常道路同一横断面,路中要高于两边,路面结构内部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两侧流动,到达路面边即进入平石的多孔混凝土层排出)。边侧石背面外侧至少在多孔混凝土层内有随边侧石纵向延伸的内凹缺口或孔洞,将经透水层渗排水引导排入路边相间的雨水井,从而彻底排出路面结构内部水。边侧石块体形状,根据路面设计确定,通常大都为长条矩形,以及带折起的L形结构,此属于现有技术。边侧石厚度及上下层各自厚度的确定,根据铺设面层浙青路面厚度以及基层的类型确定,一种较好是使边侧石总厚度减去浙青面层厚度差值> 2cm(即厚度差不小于2cm)。对于刚性或者半刚性基层,边侧石底面下伸超出(低于)浙青面层5底面,例如2cm,基本可以排除基层6与面层5的界面水(图3);对于柔性基层,边侧石总厚度较好大于浙青面层厚度2cm,此主要除考虑排除界面水外还应排除柔性基层的内部水(柔性基层具有一定透水性),因此,边侧石底面下伸深度要大。多孔混凝土,混凝土内部空隙率较大,因而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以采用间断级配碎石或单粒径碎石、少量或无细集料配制成多孔混凝土,此也为现有技术。 背面外侧内凹缺口或孔洞尺寸及数量,可以根据当地暴雨强度及使用过程中疏通综合考虑。实用新型浙青路面边侧石,相对于现有技术,由于采用上层密水材料普通混凝土与下层透水材料多孔混凝土复合结构,不仅使得侧石下层具有横向透水功能,从而可以使路面层结构内的积水得到排出,而且上下层采用不同透水性材料,各自实现不同功能;再通 过背面外侧纵向内凹缺口或孔洞引导进入路边相间雨水井,使结构内积水得到彻底排出,可以确保路面结构层以及浙青层与基层界面的水排出,从而消除了造成路面早期损害的主要隐患。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而且基本不增加成本,解决了浙青路面长期存在而又未得到低成本有效解决的难题。以下结合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性说明及帮助进一步理解实用新型实质,但实施例具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实用新型,并不代表实用新型构思下全部技术方案,因此不应理解为对实用新型总的技术方案限定,一些在技术人员看来,不偏离实用新型构思的非实质性增加和/或改动,例如以具有相同或相似技术效果的技术特征简单改变或替换,均属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图I为现有技术边侧石立体图。图2为实用新型浙青路面边侧石立体图。图3为图2边侧石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2、3,实用新型浙青路面边侧石1,呈矩形体结构,长、宽、厚分别为75cm、35cm、12. 5cm,上层为厚6. 5cm普通混凝土层2,下层为6cm多孔混凝土层3复合烧筑而成,背面外侧沿长度方向有5cmX3cm贯通内凹缺口 4,边侧石厚度大于浙青面层5厚度2cm或以上。此厚度适合浙青面层厚度不大于10. 5cm的道路作边侧石(浙青面层厚度大于10. 5cm的道路,边侧石厚度应相应增加,以保证边侧石厚度减去浙青面层厚度的数值不小于2cm)。路面施工及边侧石铺设同现有技术,只是在铺设边侧石时内凹缺口在路边相间雨水井位置与雨水井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本专利构思及具体实施例启示下,能够从本专利公开内容及常识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一些变形,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也可采用其他方法,或现有技术中常用公知技术的替代,以及特征的等效变化或修饰,特征间的相互不同组合,例如边侧石形状改变,例如采用L型,上下层厚度根据路面层厚改变,内凹缺口或孔洞形状及数量、尺寸改变等等的非实质性改动,同样可以被应用,都能实现本专利描述功能和效果,不再一一举例展开细说,均属 于本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浙青路面边侧石,包括预制边侧石块体,其特征在于所说边侧石块体由上层普通混凝土,与下层多孔混凝土复合组成,边侧石块体背面外侧至少在多孔混凝土层内有随边侧石纵向延伸的内凹缺口或孔洞。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浙青路面边侧石,其特征在于边侧石厚度大于浙青面层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浙青路面边侧石,其特征在于边侧石总厚度减去浙青面层厚度差值> 2cm。
专利摘要实用新型是对道路沥青面层两侧边侧石的改进,具体是沥青路面边侧石,其特征在于所说边侧石块体由上层普通混凝土,与下层多孔混凝土复合组成,边侧石背面外侧至少在多孔混凝土层内有随边侧石纵向延伸的内凹缺口或孔洞。不仅使得边侧石下层具有横向透水功能,从而可以使路面层结构内积水得到渗排出,而且上下层采用不同透水性材料,各自实现不同功能;再通过背面外侧纵向内凹缺口或孔洞引导进入路边相间雨水井,使结构内积水得到彻底排出,可以确保路面结构层以及沥青层与基层界面的水排出,从而消除了造成路面早期损害的主要隐患。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而且基本不增加成本,解决了沥青路面长期存在而又未得到低成本有效解决的难题。
文档编号E01C11/22GK202530356SQ20122006679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8日
发明者张忠桥 申请人: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