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2808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代名词,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概念,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但是,通过观察正在运行中的中国高铁,发现诸多瑕疵和不足:一,桥梁是槽型梁板,通过简支的方式连接,而这个梁板的面积较大,有200㎡左右,遇到强对流和暴雨天气,桥面积聚的大量雨水就从桥梁缝隙中下泄,流到桥台上,有一部分雨水就在支座旁流过,腐蚀支座。支座是用铁板包裹橡胶等做成,一旦外壳腐蚀严重,会导致桥梁脱空,严重影响高铁安全。二,高铁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根据空气动力学,当高铁快速从轨道经过时,桥梁缝隙上方的气流速度越大,气压就越小,许多空气就从桥梁缝隙处上窜。在上窜过程中,高速气流会与桥梁缝隙摩擦,产生噪声。三,梁板会受气温的变化,热胀冷缩,用一般的方法直接盖住缝隙是不行的,要满足热胀冷缩的要求。为了高铁的安全运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亟需增设一套专门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雨水腐蚀支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包含有,

桥梁缝隙,其由相邻设置的左梁板及右梁板界定而成;

伸缩键体,其容置于所述桥梁缝隙间,所述伸缩键体具有左侧壁、右侧壁、连接所述左侧壁的底缘及所述右侧壁的底缘的底壁、自所述左侧壁的顶缘始向左方向延伸的左翻边部及自所述右侧壁的顶缘始向右方向延伸的右翻边部,其中,所述左侧壁、所述右侧壁及所述底壁共同界定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上开口的容置槽道,所述容置槽道系用以收集流入所述桥梁缝隙的雨水,所述左翻边部固定地结合于所述左梁板上,所述右翻边部固定地结合于所述右梁板上;以及,

填充物,其容置于所述容置槽道内,优选地,所述填充物系柔性材料。

作为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优选方案,还包含有,

前下水管,其处于所述容置槽道的前端,所述前下水管系用以收集从所述容置槽道的前端流出的雨水;以及,

后下水管,其处于所述容置槽道的后端,所述后下水管系用以收集从所述容置槽道的后端流出的雨水。

作为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左侧壁系向右倾斜的直线结构,所述右侧壁系向左倾斜的直线结构,使得所述容置槽道系呈上小下大的结构。

作为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底壁系向下凹陷的弧线结构。

作为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左侧壁的底面与所述左梁板的顶面相面配合,所述右侧壁的底面与所述右梁板的顶面相面配合。

作为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伸缩键体系耐腐蚀材料,优选地,所述耐腐蚀材料系不锈钢。

作为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柔性物质系海绵、泡沫或发沫剂。

作为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的优选方案,还包含有,

桥台台面,其通过支座支承所述左梁板及所述右梁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1)结构简单,便于实施,适用广泛推广;(2)容置槽道的设计,能够防止雨水从桥梁缝隙直接下落至桥台,而是从前下水管及后下水管流出,有效地避免支座被腐蚀的问题;(3)填充物的设计,能够防止石子等硬物进入容置槽道内,避免硬物影响梁板的伸缩;(4)由于伸缩键体完全封住桥梁缝隙,即,没有气流穿过桥梁缝隙,避免摩擦产生噪声;(5)容置槽道的上小下大的设计,能够避免填充物被气流带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2,图中所示的是一种用于高铁高架桥上的防漏降噪结构。其主要由桥台台面1、支座2、左梁板3、右梁板4、伸缩键体6、填充物7、前下水管8及后下水管9组成。

所述桥台台面1通过所述支座2支承所述左梁板3及所述右梁板4。所述左梁板3与所述右梁板4系左右相邻设置。由所述左梁板3与所述右梁板4界定而成桥梁缝隙5。

所述伸缩键体6系采用具有伸缩能力的耐腐蚀的材料,诸如,不锈钢薄板或其他材料。所述伸缩键体6容置于所述桥梁缝隙5间。所述伸缩键体6呈U结构,用以封住所述桥梁缝隙5。具体地,所述伸缩键体6具有左侧壁61、右侧壁62、连接所述左侧壁61的底缘及所述右侧壁62的底缘的底壁63、自所述左侧壁61的顶缘始向左方向延伸的左翻边部64及自所述右侧壁62的顶缘始向右方向延伸的右翻边部65(所述左侧壁61、所述右侧壁62、所述底壁63处于所述桥梁缝隙5间,所述左翻边部64及所述右翻边部65处于所述桥梁缝隙5外)。其中,所述左侧壁61、所述右侧壁62及所述底壁63共同界定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上开口的容置槽道。所述容置槽道系用以收集流入所述桥梁缝隙5的雨水。所述左侧壁61的底面与所述左梁板3的顶面相面配合并用高性能的粘接密封胶材料粘接,所述右侧壁62的底面与所述右梁板4的顶面相面配合并用高性能的粘接密封胶材料粘接,使得所述伸缩键体6分别与所述左梁板3及所述右梁板4牢固致密连接。所述左侧壁61系向右倾斜的直线结构,所述右侧壁62系向左倾斜的直线结构,使得所述容置槽道系呈上小下大的结构。所述底壁63系向下凹陷的弧线结构。这样的设计,不易让所述填充物7被气流带走。

所述填充物7容置且充满于所述容置槽道内。所述填充物7系柔性材料。所述柔性物质系海绵、泡沫或发沫剂。

所述前下水管8处于所述容置槽道的前端。所述前下水管8系用以收集从所述容置槽道的前端流出的雨水。所述后下水管9处于所述容置槽道的后端。所述后下水管9系用以收集从所述容置槽道的后端流出的雨水。所述前下水管8及所述后下水管9均沿着桥台由上向下延伸。

安装及使用过程说明:

根据中国高铁高架桥的设计,由工厂内先行加工好所述伸缩键体6再拿到现场进行施工。首先,将所述伸缩键体6装入所述桥梁缝隙中,通过高性能的粘接密封胶材料牢固致密连接。然后,装入所述填充物7。最后,在所述伸缩键体6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所述前下水管8及所述后下水管9。

安装好后,当所述左梁板3或所述右梁板4热胀冷缩时,所述伸缩键体6的U型结构能满足它的变形。内有柔软所述填充物7,硬质物体不易进入,避免硬质物体的进入影响桥梁的伸缩。当下雨天,桥面有雨水下泄时,由所述容置槽道收集雨水,再分别经所述前下水管8及所述后下水管9流出,避免直接下泄经过所述支座2,避免水对所述支座2的腐蚀。当高铁通过所述桥梁缝隙上方时,由于桥梁缝隙被盖住,没有气流经过,避免摩擦产生噪声,可以极大地降低高铁行驶的噪声,使高铁平静的通过。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