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8886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起道技术及其装置,属于铁路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由于道岔地段结构复杂,维修养路工作仍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维修质量差,成为铁路提速的一大瓶颈。随着各种清筛机的面世,道碴清筛开始步入机械化作业时代。各种型号的道碴清筛机在进行清筛作业时,均需将轨排提起,一方面为增加下方的清筛作业空间,另一方面防止钢轨在轨排自重下发生不可逆的弯曲变形。但是由于道岔区结构复杂,在对道岔区进行清筛作业时无法使用传统的起道装置进行起道作业,导致道岔区清筛作业质量差故成为道岔区域机械化作业的一道难关。

申请号为201110378182.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轨道起道装置,其包括与起道车主车架相连的左右对称安装的两起道框架,起道框架下部两端装有夹钳装置,起道框架下部中间设有两套预紧轮装置;预紧轮装置经预紧油缸与起道框架相连,起道装置中部设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两侧设有起道油缸;起道油缸下端与起道框架相连,上端与起道车主车架相连,侧拉油缸一端装于起道框架,另一端与起道车主车架相连,横移油缸一端与起道框架相连,另一端与起道车主车架相连,两起道框架经连接油缸相连,内滚轮夹钳之间经内夹钳油缸相连,该起道装置能够实现作业时在机架下面连续作业前行,但不能满足道岔区的作业需求。

此外,现有的多数起道装置也大多由四组夹钳装置组成,每组夹钳装置包 括两个夹钳滚轮、一组夹钳杠杆体和夹持油缸等,四组夹钳装置通过中梁连接并配备横移装置及起重装置。其结构复杂、笨重,最大缺点在于只能对机架下方,轨距为机架自行轨距的单行线轨道进行起道作业,对于道岔区域的渐开型轨道则无法进行夹持故不能进行起道作业。目前通用的起道技术也主要针对标准轨道直线段和曲线段进行起道作业,即只能对非道岔区域的轨排进行起道作业,在道岔区段因钢轨结构复杂无法进行起道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起道技术及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包括提升框架,该提升框架连接牵引支架,所述提升框架通过滚轮支架连接夹持装置,所述牵引支架的末端也连接所述夹持装置,其中提升框架的一端通过支座、销轴与起道车的机架相连,提升框架另一端通过油缸Ⅲ连接至所述机架的另一方,提升框架在油缸Ⅲ的作用下向机架两侧展开或收回,带动安装在提升框架尾端的滚轮支架移动,即,提升框架和滚轮支架使该起道装置的起道作用点能发生移动,该起道作用点收回时处于机架自行轨道的正上方且向机架两侧展开的最大距离为F点即第四条轨道的正上方,也就是说该起道装置最大作业范围能实现对EF点的轨排进行起道作业,此时机架两侧的起道装置同时工作。牵引支架通过销轴与提升框架相连,提升框架还与油缸Ⅰ连接,并在油缸Ⅰ的作用下使其保持在被提升钢轨的正前方,通过固定在牵引支架前端的链条作用下,使夹持装置始终沿钢轨方向前进。夹持装置在提升油缸Ⅱ的作用下进行上下移动,实现轨排的起道和松开,在牵引支架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向作业方向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框架为行架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框架左上方的结点通过耳座Ⅰ和销轴Ⅰ连接至起道作业车的机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框架下方通过耳座Ⅲ和销轴Ⅲ连接油缸Ⅲ,该油缸Ⅲ另一端连接至起道作业车的机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框架右上方的结点通过耳座和销轴连接至牵引支架2。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提升框架右侧通过耳座Ⅳ和销轴连接油缸Ⅰ,该油缸Ⅰ的另一端连接牵引支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滚轮支架与所述夹持装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卡箍用于固定提升油缸Ⅱ,防止油缸在其自重下出现下摆,导致受力中心改变。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夹持装置通过边板和滚轮与钢轨相连,作业时将夹持装置放置在钢轨上,通过提升油缸Ⅱ的提升作用而夹紧钢轨。由于采用柔性的链条为提升连接件,在夹持装置碰到障碍物时可将其绕过障碍物再进行夹持。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夹持装置为轴对称结构,该夹持装置包括边板,该边板下方包括轴孔,该轴孔内嵌装轴,该轴位于边板内侧的位置装有轴承,该外侧套装滚轮,该滚轮与所述轴承之间包括轴用弹性挡圈。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提升框架与机架之间的移动动作由油缸Ⅲ驱动。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油缸Ⅲ的替代方案是气缸、电机等其他驱动方式。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提升装置为油缸提升,并不排除卷扬机、气缸或其他提升方式。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牵引线选用链条(具有较好刚度和强度),并不排除选用钢丝绳或其他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的工作方式是:将该起道装置安装在具有轨行功能的机架两侧,该起道装置的提升框架在收回状态时其滚轮支架处于机架自行钢轨的正上方,此时可对机架下方的轨道直接进行起道作业;该起道装置的提升框架在展开至最大位置时其滚轮支架处于道岔末端最长轨枕上外侧钢轨的正上方,此时可对道岔区域离机架最远端的钢轨进行起道作业。由于道岔区域的任一轨枕上同时布局着1道、2道、3道和4道,当对布局在轨枕最端头的道和4道进行起道作业时,轨枕带动2道、3道同时提升,也就是说可以对整个道岔区域进行起道作业。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起道技术及其相应的设备能够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在结构复杂的道岔地段进行起道作业。防止轨排在清筛作业时出现下挠而破坏线路平整度,同时避免因轨道下沉而减少轨排下方的清筛作业空间。

目前通用的起道技术主要针对标准轨道的非道岔区域进行起道作业,即只能对直线段AB-CD区间段或者曲线段EF-GH区间段内进行起道作业,在区间CD-EF段有多处道岔结构,钢轨结构,传统起道装置不能进行起道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12#单开道岔起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示意图中提升框架1和牵引支架2的作业工况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夹持装置的横截面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5中的数字标记代表:

1提升框架 2牵引支架 3滚轮支架 4耳座Ⅰ 5销轴Ⅰ

6机架 7钢轨 8耳座Ⅱ 9销轴 11耳座Ⅲ 12销轴Ⅲ

14耳座Ⅳ 15油缸Ⅰ 17夹持装置 19提升油缸Ⅱ

21油缸Ⅲ 22卡箍 24链条 171边板 172轴 173滚轮

174轴承 177轴用弹性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1: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其包括提升框架1,牵引支架2,滚轮支架3,夹持装置17,油缸Ⅰ15、提升油缸Ⅱ19、油缸Ⅲ21,卡箍22,链条24以及耳座Ⅰ4、耳座Ⅱ8、耳座Ⅲ11、耳座Ⅳ14和销轴Ⅰ5、销轴9、销轴Ⅲ12,其中提升框架1的一端通过耳座Ⅰ4、销轴Ⅰ5与起道车的机架6相连,提升框架1另一端通过油缸Ⅲ21连接至机架6的另一方,提升框架1在油缸Ⅲ21的作用下向机架两侧展开或收回,带动安装在提升框架1尾端的滚轮支架3移动,即提升框架1和滚轮支架3使该起道装置的起道作用点能发生移动,该起道作用点收回时处于机架6自行轨道的正上方且向机架6两侧展开的最大距离为图1中F点即第四条轨道的正上方,也就是说该起道装置最大作业范围能实现对EF点的轨排进行起道作业,此时机架两侧的起道装置同时工 作。牵引支架2通过销轴与提升框架1相连,提升框架1还与油缸Ⅰ15连接,并在油缸Ⅰ15的作用下使其保持在被提升钢轨7的正前方,通过固定在牵引支架2末端的链条24作用下,使夹持装置17始终沿钢轨方向前进。夹持装置17在提升油缸Ⅱ的作用下进行上下移动,实现轨排的起道和松开,在牵引支架2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向作业方向移动。

夹持装置17(见图3)通过边板1和滚轮3与钢轨相连。作业时将夹持装置17放置在钢轨上,通过提升油缸Ⅱ19的提升作用而夹紧钢轨。由于采用柔性的链条24为提升连接件,在夹持装置17碰到障碍物时可将其绕过障碍物再进行夹持。

提升框架1与机架之间的移动动作由油缸Ⅲ21驱动,提升装置为油缸提升。所述夹持装置通过边板171和滚轮173与钢轨7相连,作业时将夹持装置17放置在钢轨7上,通过提升油缸Ⅱ19的提升作用而夹紧钢轨。由于采用柔性的链条24为提升连接件,在夹持装置17碰到障碍物时可将其绕过障碍物再进行夹持。所述夹持装置17为轴对称结构,该夹持装置包括边板171,该边板171下方包括轴孔,该轴孔内嵌装轴172,该轴172位于边板内侧的位置装有轴承174,该轴承174外侧套装滚轮173,该滚轮173与所述轴承之间包括轴用弹性挡圈177。

实施例1.2: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油缸Ⅲ由气缸替代。

实施例1.3: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油缸Ⅲ由电机替代。

实施例1.4: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提升装置由卷扬机驱动。

实施例1.5: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提升装置由气缸驱动。

实施例1.6:一种框架式简易结构的起道装置,同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链条24由钢丝绳替换。

上述实施例的工作方式是:将该起道装置安装在具有轨行功能的机架6两侧,该起道装置的提升框架1在收回状态时其滚轮支架3处于机架6自行钢轨7的正上方,此时可对机架6下方的轨道直接进行起道作业;如图3所示该起道装置的提升框架1在展开至最大位置时其滚轮支架3处于道岔末端最长轨枕上外侧钢轨的正上方,此时可对道岔区域离机架最远端的钢轨进行起道作业。由于道岔区域的任一轨枕上同时布局着图1中的Ⅰ道、Ⅱ道、Ⅲ道和Ⅳ道,当对布局在轨枕最端头的Ⅰ道和Ⅳ道进行起道作业时,轨枕带动Ⅱ道、Ⅲ道同时提升,也就是说可以对整个道岔区域进行起道作业。

按照上述实施例的起道技术及其相应的设备能够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在结构复杂的道岔地段进行起道作业。防止轨排在清筛作业时出现下挠而破坏线路平整度,同时避免因轨道下沉而减少轨排下方的清筛作业空间。

目前通用的起道技术主要针对标准轨道的非道岔区域进行起道作业,即只能对直线段AB-CD区间段或者曲线段EF-GH区间段内进行起道作业,在区间CD-EF段有多处道岔结构,钢轨结构,传统起道装置不能进行起道作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