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格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8918阅读:3121来源:国知局
土工格室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土工格室。



背景技术:

在当今的公路地基、铁路地基等工程建设中,普遍应用到土工格栅,其目的是对土体进行加固,达到土体的稳定同时防止路面开裂、位移等,从而提高工程质量。目前最为普遍应用的是由塑料肋条连接构成的板状土工格栅,这种塑料格栅一般具有矩形的格栅孔,其抗拉强度较低,容易出现拉裂现象,影响土工格栅的使用。

申请号为CN201320503748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打孔焊接高强土工格室,主要由若干条聚乙烯板材组成,经超声波焊接成三维网状格室结构,聚乙烯板材为高密度聚乙烯板材,经熔融挤出牵伸或高强度低伸缩率的板材,聚乙烯板材表面等距离的设置若干穿孔区,穿孔区设置若干孔洞。该种土工格室虽然抗拉强度有所提高,但是当土工格室长期浸泡在雨水或积水中时,基体变得松散之后,在土工格室内分布不均甚至脱离基体的现象,进而影响土工格室的加强筋作用,引起道路基体的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工格室,改善土工格室的结构,从而使土工格室与基体之间连接更牢靠,不易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土工格室,包括若干六边形的格室单体并拼接成格室状,格室单体由六条格室条拼接而成,格室条包括顶部的第一插接体、中间的主体、底部的第二插接体,第一插接体为一块竖直的三角板,若干第一插接体呈锯齿形沿着主体的长度方向排列在主体的顶部,第二插接体为设置在主体底部的长方形壳体,且底部敞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个土工格室采用六边形结构,相比于普通的土工格室采用四边形结构,六边形的土工格室不会发生变形,因此在基体内不容易受到外力的作用发生变形而失去对基体的整体加强作用;六边形的格式单体增加了与基体的固定点,因此与基体的连接就更为牢固;在格室条的顶部设置呈锯齿形分布的第一插接体,第一插接体为竖直的三角板,它的底面积较小,压强较大,因此更容易插入基体内,而且对基体结构的破坏小,与基体的连接更为紧密;锯齿形扩大了第一插接体在基体中的分布范围,增大了基体与第一插接体在竖直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更多的基体包裹第一插接体,对第一插接体的压紧作用更强;第二插接体设置在主体底部,土工格室埋入基体内,第二插接体内会被基体填满,且同样的,第二插接体对基体的整体结构破坏性小,基体将第二插接体包裹,两者紧密贴合,不易松散;此外,敞口的壳体对土工格室整体起到了一定的稳定支撑的作用。

优选的,主体内部设有中空的第一储存腔,第一储存腔顶部设有第一进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体内设置第一储存腔,土工格室埋入基体后基体会填充到第一储存腔内,一方面增加了土工格室的整体重量,使土工格室在基体内移动难度增加,不容易破坏基体的整体性、紧实度;另一方面当基体内的含水量较高时,基体内的水可以被主体的第一储存腔吸收掉部分,使土工格室更重,而基体内的积水现象减轻,从而缓解过高的含水量导致基体变得松散、土工格室连接松动的问题。

优选的,格室条交界处设有连接体,连接体的形状为三棱柱,连接体的顶部设有第二进口,连接体内部设有第二储存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室条交界处是保障土工格室整体性的重要位置,该处设置的连接体起着保障土工格室的整体强度、对基体的结构加强作用;三棱柱形的连接体可以与各个格室条完全贴合,防止由于格室条与连接体的尺寸不均造成该处应力集中、发生断裂的现象;连接体内设置第二储存腔,基体填充到第二储存腔内增加了第二储存腔的重量,使其在基体内埋得更稳固;第二储存腔对基体内的积水具有一定的排解作用,减少基体与土工格室的松动。

优选的,格室条的连接处设有加强柱,加强柱分别连接相邻两条格室条和格室条的交界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相邻格室条的连接处设置了第二储存腔,因此该处的结构比较单薄,若格室单体在此处发生断裂,则土工格室对基体结构的整体加强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尤其当土工格室出现多处该种断裂时,基体的整体性被破坏,土工格室的加强筋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因此在相邻格室条的连接处设置加强筋,使该处的结构强度更高,以保障土工格室的作用能正常发挥。

优选的,加强柱的表面设有若干凹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强柱的表面设置若干凹坑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基体与土工格室的接触面积,使土工格室与基体在水平方向压得更紧实。

优选的,格室单体中间设有储水柱,储水柱顶部开有进水口,储水柱上连接若干连接肋板,连接肋板还与加强柱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格室单体中间设置储水柱和连接肋板后,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提高土工格室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储水柱也具有吸收部分积水、增加土工格室整体重量的作用,减少土工格室与基体连接松动的情况。

优选的,连接肋板上设有若干连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肋板上设置若干连通孔,使得基体在土工格室内连成一个整体,加强基体的整体性,使其不易发生松散,将土工格室包裹,在各个方向基体对土工格室都具有压紧作用,从而使土工格室不易在基体内发生移动。

优选的,加强柱的底部设有若干锯齿形的插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强柱的底部设置插片,插片是片状体,由于其底部面积较小,因此插入时压强较大,能够更紧密地嵌入基体内,在基体内形成的凹坑较小,因此对基体整体的破坏性较小,基体不易变得松散,与土工格室的连接也就更为牢固。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土工格室,改变了格室条顶部和底部的结构,增加插入基体的固定点,使得其与基体的连接更紧密;增大其插入基体的压强,减小对基体整体性的破坏,由此使得基体与土工格室保持较强的整体性、连接性。减少基体与土工格室连接处发生松动的现象,从而使得土工格室在基体内埋得更稳固,由此保障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格室单体的拼接图;

图2为格室条示意图;

图3为格室条示意图;

图4为连接体和加强柱示意图;

图5为加强柱的插片示意图;

图6为连接肋板和储水柱示意图。

附图标记:1、格室单体;2、格室条;201、第一插接体;202、主体;2021、第一储存腔;2022、第一进口;203、第二插接体;3、连接体;301、第二进口;302、第二储存腔;4、加强柱;401、插片;5、储水柱;501、进水口;6、连接肋板;601、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土工格室,包括六边形的格室单体1,若干格室单体1拼接成格室状,每个格室单体1都由六个格室条2拼接而成。格室条2包括三部分:顶部的第一插接体201、中间的主体202、底部的第二插接体203。第一插接体201为一块竖直的三角板,且若干第一插接体201沿着主体202的长度方向排列,并在主体202的顶部排列成锯齿形;主体202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进口2022,主体202的内部设有中空的第一储存腔2021,第一进口2022与第一储存腔2021连通。第二插接体203为长方形的壳体,且第二插接体203的底部设置敞口,可以插入基体中。格室条2顶部通过第一插接体201插入基体内,第一插接体201的顶部为尖角,相比于平直的顶部能更为深入地插进基体,同时因为尖角插进基体时的压强更大,因此对基体的结构破坏性小,能将基体本来的状态保持得较为完整;第一插接体201呈锯齿形排列,相比于直线型增加了基体与土工格室在竖直面的接触面积,扩大了土工格室的连接范围,因此土工格室与基体之间的压紧作用分布更广,土工格室就更不易脱离基体。第二插接体203增大了土工格室底部插入基体的面积,对基体的整体性破坏程度小,且第二插接体203类似于底座埋在基体内,对土工格室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多个第二插接体203插进基体内,土工格室的移动就会变得困难,因此土工格室与基体的连接就更加稳固。

如图4所示,每三个格室条2的连接处中央设有三棱柱形的连接体3,连接体3的内部设有中空的第二储存腔302,连接体3的顶部设有第二进口301,第二进口301和第二储存腔302连通。地二储存腔填充基体,增加了土工格室的重量,使其在基体内更稳定。

如图4~5所示,相邻格室条2连接处设有加强柱4,加强柱4分别连接相邻格室条2以及格室条2的交界处,加强柱4的表面设有若干凹坑。加强柱4的底部设有插片401,插片401的形状为锯齿形。土工格室埋入基体后,基体将土工格室紧紧包裹,基体对土工格室在各个方向均有较为紧实的压紧作用,且锯齿形的插片401插入基体,使得土工格室更深入基体内部,连接更稳固。

如图6所示,格室单体1的中间设有储水柱5,储水柱5的顶部开有进水口501。储水柱5上连接有若干连接肋板6,且连接肋板6的另一端与加强柱4连接,连接肋板6上设有若干连通孔601。储水柱5、连接肋板6增加了土工格室与基体的连接部位,使两者之间连接更紧密。当基体出现积水时,积水流动到第二进水口501处并被储水柱5储存,缓解积水情况。

土工格室通过第一插接体201、第二插接体203以及加强柱4底部的插片401,改原来的平直端部为尖角端部,插入基体时的压强增大,因此对基体的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减小,能尽量保存基体的完整度,降低基体变松散的程度,使土工格室与基体的连接不容易变松动;此外,通过第一储存腔2021和第二储存腔302增加了土工格室的重量,使得土工格室埋在基体内能够变得更稳固,不会轻易发生移动。由此,土工格室与基体的连接变得更牢固,不易与基体脱离,从而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寿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