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路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4227发布日期:2019-03-02 01:13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水路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道路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储水结构的透水路面。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城市化建设中,机动车路面多为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降雨时,路面排水通常是通过设置在路边的雨蓖子排入至市政管网,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短时间内集中降雨时,由于大量雨水只能通过排水设施排入河流,大大加重了排水设施的负担;因此,道路积水不容易排出,给行人通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带来不利影响;2、能够渗入地下的雨水明显减少,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使地下水的抽取量成倍增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缺氧、地温升高等,因而直接影响了城市植被的健康,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3、不透水的路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和湿度的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内部温度过高,气候恶化。

已有的道路铺装结构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储水、排水以及土壤供水的问题,但是均存在储水方式单一、储水能力差,不能满足的中大型暴雨考验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透水路面,能够实现大容量的储水、排水,并具有良好的透水能力,使得既能够满足中大型暴雨的考验,又能够对雨水收集和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路面,使得城市道路具有透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具有储水、保水的结构和能力,同时能够实现缓冲式排水的目标,以能够满足中大型暴雨的考验,并解决城市道路热岛效应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透水路面1,所述透水路面1内设置有多个储水空腔4以形成储水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透水路面1,其包括:多个储水空腔4,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1内以形成储水空间;非透水基体5,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1下方,用于阻拦通过透水路面1渗透下来的水。

优选的,所述非透水基体5为设置在透水路面1下方的非透水薄膜层和路基层,或者是非透水沥青路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透水路面1,其包括:多个储水空腔4,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1内以形成储水空间;透水路基层11,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1下方,用于将储水空腔4内的水渗入到透水路基层11中及其下。

优选的,所述透水路基层11形成为具有储水结构,用于与所述多个储水空腔4配合形成储水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透水路面1,其进一步包括:透水表层2,由透水材料形成和/或形成为透水结构,用于将路面上的水渗透到透水表层2以下;和支撑层3,设置在透水表层2下方,其内设置有多个储水空腔4,用于支撑所述透水表层2并对透水表层2渗透下来的水进行储存和保持。

其中,所述储水空腔4形成为下述类型空腔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封闭空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的空腔,或贯穿上下表面或侧面的通孔。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透水表层2采用透水材料整体铺装形成;所述支撑层3采用透水材料整体铺装形成和/或形成为透水结构。

可选的,所述支撑层3采用不透水材料形成,特别是在其底部采用不透水材料形成。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所述透水表层2和/或所述支撑层3由多个砌块单元拼接而成。具体的,所述透水表层2由多个透水砖砌块8拼接而成;和/或

所述支撑层3由多个支撑砖砌块7拼接而成,所述支撑砖砌块7上成型有多个所述储水空腔4。

优选的,所述透水砖砌块8与所述支撑砖砌块7的外形轮廓相同。其中,将一一对应的所述透水砖砌块8与支撑砖砌块7通过粘接、卡合、或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为整体的砌块单元9。

优选的,所述透水砖砌块8外形轮廓形成为可以相互吻合拼接的形状;所述支撑砖砌块7的外形轮廓形成为可以相互吻合拼接的形状。

可选的,所述透水砖砌块8和所述支撑砖砌块7的外形轮廓形成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或弯曲形状。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路面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方向的导水结构10,使得所述透水路面1内的相邻储水空腔4之间相互连通导水。

进一步,所述支撑层3的支撑砖砌块7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方向的导水结构10,使得相邻储水空腔4之间相互连通导水,以及相邻支撑砖砌块7之间相互连通导水。

具体的,所述导水结构10设置为包括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导水孔12,从而形成该方向的导水通路。优选的,所述导水孔12设置在所述储水空腔4的侧壁和/或底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包括集水排水单元16,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1至少一侧,用于从透水路面1的侧方拦截、收集通过透水路面1流过来的水。其中,所述集水排水单元16内设置有排水通道19,用于将收集的水排走。

优选的,所述集水排水单元16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溢水孔161,所述透水路面1的导水结构10和/或储水空腔4中水通过该一个或多个溢水孔161流入到所述集水排水单元16内。

优选的,所述溢水孔161设置为高出透水路面1的底面一定高度。

可选的,所述溢水孔161设置为距离透水路面1底面的高度值在200mm与300mm之间。

优选的,所述透水路面1设置为朝向其一侧边的方向倾斜一定角度,所述倾斜角度为16度、20度或24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所述透水路面1,还在所述支撑砖砌块7和/或透水砖砌块8的每个侧面靠近侧面顶角的位置设置有竖向的凸起状导水线12。其中,每个所述导水线12设置在与所述支撑砖砌块7和/或透水砖砌块8每个侧面顶角的距离为侧面边长的10%-25%范围内;每个所述导水线12的半径设置在砌块单元侧面边长的1.4%-4.8%范围内。

优选的,每个所述导水线12设置在与所述支撑砖砌块7和/或透水砖砌块8每个侧面顶角的距离为侧面边长的21%左右;每个所述导水线12的半径设置在砌块单元侧面边长的2.4%左右。

通过设置导水线,可以在拼装后的砌块单元的每个侧面都形成2个导水线切点,因此砌块单元的每个侧面形成等宽等间距的1条导水间隙13。该导水间隙可以方便路面的积水快速流入透水路面以内,加快排水速度,进一步减少路面积水。另一方面可增强拼装结构的稳定性,一方面可以避免砌块单元的热胀冷缩产生的位移导致的路面变形。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通过在支撑层内设置储水空腔,使得储水空腔在中大型暴雨时可对雨水进行先期储水,后续通过路面一侧的集水排水单元将储水空腔的水进行收集并排出,这样在中大型暴雨时透水路面可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避免进入集水排水单元的水流过急,而在城市内部温度过高时,储水空腔中的水可渗透出地面,与空气进行热量、湿度的交换,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在安装时,所述透水表层和/或所述支撑层由若干砌块拼接而成,进而透水路面的制造可以在工厂中进行,在铺装时只需对应的将砌块进行铺装即可,进而提升了铺装效率,同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雨水只能通过碎石层缓慢地渗入排水系统,其渗水效率低,并且碎石层的排水间隙较小,泥土等杂物容易堵塞碎石层,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透水表层由若干透水砌块拼接而成,支撑层由若干支撑砖砌块拼接而成,从而提高了路面铺装速度,并且通过相邻的砌块之间可以相互约束,保持路面的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透水砖砌块与所述支撑砖砌块外轮廓形状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进行路面铺设时无需单独逐层铺设支撑层和透水表层,只需将设有透水砖面的砌块本体逐排码放到非透水基体上即可,进而具有铺装方便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集水排水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边缘的排水通道,所述透水路面中储水达到一定高度后通过所述溢水孔进入所述排水通道,实现储水空腔中的储水具有一定的储水高度后溢出,进而在需要储水的时候可使储水空腔中具有一定的储水高度,而在雨水溢出进入排水通道后可对雨水进行收集,使得雨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通过设置相邻两所述支撑砖砌块之间可相互导水,使得在遇到中大型暴雨时,积水可以通过相互连通的支撑砖砌块均匀分配积水,从而避免局部积水过多无法排出的问题,从而提高路面排水能力。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支撑砖砌块通过采用透水材质成型,进而使得支撑砖砌块具有良好的透水能力,并且还兼顾了经济性。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通过在相邻的储水空腔之间设置导水孔,并将导水孔设置在所述储水空腔的底部,从而连通相邻的储水空腔,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储水空腔和储水空腔之间的透水能力,将导水孔设置在所述储水空腔的底部可以使储水空腔内的积水尽快排出,并避免储水空腔内存有积水,避免在冬季积水冰冻膨胀对路面造成损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所述支撑砖砌块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正六边形或四边形,进而使得支撑砖砌块的结构的稳定性更好,支撑强度更高。

本发明提供的透水路面中,储水空腔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储水空腔结合正六边形的外轮廓,进而可以形成稳定的蜂巢支撑结构,利用蜂巢状结构的稳定性能,装配式砌块的结构更加的稳定,提高砌块本体的结构强度,增强路面的支撑强度,延长路面的有效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道路铺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透水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优选实施例的装配式路面的铺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透水路面的铺装结构的砌块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砌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砌块单元的仰视结构图;

图7显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具有导水线的砌块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了具有导水线的砌块单元拼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透水路面;102、滤水沟;103、透水路沿石;104、排水孔;108土路基层;105、碎石层;106、粘结找平层;107、透水砖层;

1、透水路面;2、透水表层;3、支撑层;4、储水空腔;5、非透水基体;6、储水空腔;7、支撑砖砌块;8、透水砖砌块;9、砌块单元;10、导水孔;11、透水路基层;12、导水线;13、导水间隙;16、挡水部件;161、溢水孔;19、排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图1是现有技术的道路铺装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道路铺装结构包括透水路面101以及设置于透水路面101两侧的滤水沟102,所述滤水沟102为具有空腔结构的透水砖体,在所述滤水沟102的两侧设置有透水路沿石103,所述透水路沿石103的上表面高于所述透水路面101,所述透水路沿石103的侧壁上设有排水孔104。所述透水路面101由下至上依次是土基层108、碎石层105、粘结找平层106和透水砖层107,其中,雨水通过碎石层105渗入滤水沟102。

上述道路铺装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具有空腔结构的滤水沟储水,减轻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温干燥气候时将收集的雨水还可反馈于地表,起到调节湿度、降低温度等作用。

但是,上述道路铺装结构也存在若干缺陷,例如,雨水只能通过碎石层缓慢地渗入排水系统,其渗水效率低。另外,由于碎石层的排水间隙较小,泥土等杂物容易堵塞碎石层,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的问题。结果,会带来一系列实用问题,包括:1、储水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的中大型暴雨考验;2、当城市内部温度过高时,上述道路铺装结构也同样只能通过滤水沟反向朝透水路面输水,远离滤水沟一侧的路面无法得到充裕的水分,导致其路面中部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湿度的交换,“热岛效应”无法得到有效缓解;3、其通过碎石层进行透水并支撑透水砖层,其强度无法满足路面汽车行驶所需的强度;4、该道路铺装结构在道路铺装时需要依次进行土基层、碎石层、粘结找平层和透水砖层的铺装,道路的铺装效率较低。

【实施例1】

图2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透水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透水路面主要形成为一具有储水结构的透水路面1,该透水路面1铺设于路面表面以形成道路路面,用于将路面上的雨水渗透到该透水路面1内并储存。

透水路面1可采用任一种可透水材料和/或可透水结构实现,以利于路面上的水快速渗透到路面以内。优选的,透水路面1内还设置有若干储水空腔以形成储水空间,用于收纳储存大量雨水。进一步,各储水空间侧壁上设置有彼此连通的通孔,使得各储水空间能够彼此连通,便于水流自由流通,最终汇聚到道路一侧的集水排水单元16。

【实施例2】

参见图2,在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路面1设置为包括透水表层2和位于所述透水表层2下方的支撑层3。

透水表层2由透水材料形成和/或形成为透水结构,用于以利于路面上的水通过透水表层2快速渗透到透水表层2以下。透水表层2可以整体铺装形成,也可以采用若干砌块单元拼接铺装而成。

支撑层3设置在透水表层2下方,用于支撑所述透水表层2,更重要的,支撑层3形成为具有储水结构,用于对透水表层2渗透下来的水进行收纳储存。可选的,支撑层3由透水材料形成和/或形成为透水结构,进一步,支撑层3形成为具有若干个储水空间6的可储水结构,例如,在所述支撑层3内成型有多个用于储水的储水空腔4,储水空腔4可以为封闭的空腔,也可以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的开放式空腔,或者设置为贯穿支撑层3上下表面或侧面的通孔,或者是上述多种类型空腔的组合。例如,在储水空腔4为通孔的情况下,该通孔的侧壁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开孔,以增加便于水流通的水路。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支撑层3采用不透水材料形成,特别是在其底部采用不透水材料形成,由此可以配合支撑层3内的储水空腔4增强储水、保水能力。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支撑层3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形成大容量的储水空间,作为透水表层2与道路一侧的集水排水单元16之间的过渡和缓冲储水空间,可以充分起到储水、保水和缓冲排水的作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透水路面1中大量存在储水空间,使得在中大型暴雨时可对雨水进行先期储水,然后快速、通畅的汇聚到道路一侧的集水排水单元16内,形成汇聚水流后大量、高速、集中的排出,从而一方面在中大型暴雨时透水路面1起到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大量水流的集中、高速排出,避免进入集水排水单元的水流过急形成内涝。

另一方面,透水路面1的储水空间还具有保水作用,在城市内部温度过高时,透水路面1储水空间内的水可渗透出地面,与空气进行热量、湿度的交换,有效缓解路面的“热岛效应”。

【实施例3】

图3是本发明又一优选实施例的装配式路面的铺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透水路面的铺装结构的砌块单元的示意图。

参见图3-图4,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表层2和/或所述支撑层3由多个砌块单元拼接而成。在安装时,由于所述透水表层2和/或所述支撑层3由若干砌块拼接而成,进而透水路面1的制造可以在工厂中进行,在铺装时只需对应的将砌块单元进行铺装即可,进而提升了铺装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表层2也可以采用透水材料整体铺装形成,只要形成有透水结构和/或储水空间即可。所述支撑层3也可以整体铺装形成,优选的采用透水材质,进而使得支撑层3具有良好的透水能力,并且兼顾了经济性。

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透水表层2由多个透水砖砌块8拼接而成,所述支撑层3由多个支撑砖砌块7拼接而成,所述支撑砖砌块7上成型有多个所述储水空腔4,进而在道路铺装过程中,可提高路面铺装速度,并且通过相邻的砌块之间可以相互约束,保持路面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优选的将透水路面1的所述透水砖砌块8与所述支撑砖砌块7的外轮廓形状设置为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将一一对应的透水砖砌块8与支撑砖砌块7通过粘接、卡合、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为一整体的砌块单元9。这样,在道路铺装时,只需将安装成型好的砌块单元9码放到道路地基上即可,无需单独逐层铺设支撑层3和透水表层2,进而具有铺装方便的优点,可大大提升铺装的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透水砖砌块8与所述支撑砖砌块7外轮廓形状也可以设置为不相同,相应的非一一对应设置,同样能够满足路面的铺装要求,该结构也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透水砖砌块8和支撑砖砌块7均采用六边形轮廓,所述储水空腔4的横截面也为六边形,彼此组合拼装后形成稳定的蜂巢支撑结构。这种蜂巢状结构的稳定性能,使得装配式砌块的结构更加稳定,提高砌了块本体的结构强度,充分发挥相邻砌块相互限制、固定的作用,使得整体拼装排列非常稳定,增强路面的支撑强度,延长路面的有效使用寿命。

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任何适宜彼此拼装排列的外形轮廓均适用于本发明的透水砖砌块8和支撑砖砌块7,例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状,以及可以相互拼接排列的弯曲形状,或者其他外形轮廓可以相互吻合拼接的形状等。

优选的,透水表层2为砂基透水材质成型,和/或支撑层3为透水混凝土材质成型,这样能保证道路具有良好透水性能和支撑强度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制造成本,利于该道路的推广使用。

【实施例4】

图5是本发明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砌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砌块单元的仰视结构图。

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砌块单元的支撑层3内设置有多个储水空腔4,每个储水空腔4形成一储水空间6,用于储存并保持雨水。储水空腔4可以为封闭的内部空腔,也可以设置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的开放式空腔,或者设置为贯穿支撑层3上下表面或侧面的通孔,或者是上述多种类型空腔的组合。例如,在储水空腔4为通孔的情况下,该通孔的侧壁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开孔,以增加便于水流通的水路。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路面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方向的导水结构10,使得所述透水路面1内的相邻储水空腔4相互连通导水。优选的,该导水结构10设置在支撑层3的支撑砖砌块7中。

通过设置导水结构10,使得相邻的支撑砖砌块7中的储水空腔4之间通过导水结构相连通,进而使得砌块单元的相邻两个储水空腔4之间可相互导水,以及相邻两个砌块单元之间也可相互导水。在中大型暴雨中水流量比较大时,这种导水结构使得相互连通的两个储水空腔4之间,以及相互连通的两个砌块单元之间可以均匀分配积水,从而避免局部积水过多无法排出的问题,提高路面排水能力。

进一步参见图6,具体的,所述导水结构设置为包括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导水孔12,从而形成该方向的导水通路。可选的,所述导水孔12可以设置在所述储水空腔4的侧壁和/或底部。通过在相邻的储水空腔4之间设置导水孔12,从而连通相邻的储水空腔4以及连通相邻的砌块单元9,从而进一步的提高砌块单元9和整个支撑层3的透水能力。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在前面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透水路面1的下方进一步设置有非透水基体5,用于从透水路面1的下方阻拦通过透水路面1渗透下来的水,能够避免雨水渗透到路基上,使路基免受过多的冲刷而损坏。

进一步,非透水基体5的另一个作用是与透水路面1配合形成储水空间,利于实现水的长期存储和保持。在透水路面1形成为包括透水表层2和支撑层3的实施例中,非透水基体5是设置在支撑层3的底部,用于与支撑层3的储水空腔4配合形成储水空间6。特别的,在储水空腔4为贯通上下表面的通孔的实施例中,非透水基体5的保水作用更加重要。

在本发明中,非透水基体5可选的采用非透水材料形成,或形成为非透水结构。

在一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非透水基体5为设置在透水路面1下方的非透水薄膜层和路基层。

在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非透水基体5可以为设置在透水路面1下方的非透水沥青路面,进而在路面进行铺装时,可以利用现有的铺装路面进行铺装,而无需单独整理出路基层,大大的降低了铺装成本。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所述的非透水基体5由于具有对路基的保护作用,通常更适用于具有防水要求的车行道路面。

【实施例7】

参见图1的右侧,本实施例中,在前面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透水路面1的下方进一步设置有透水路基层11,其优选的形成为具有储水结构,用于与透水路面1的储水空腔4配合形成储水空间6,并将储水空间6内的水逐步渗入透水路基层11中,最终用于补充地下水。在透水路面1形成为包括透水表层2和支撑层3的实施例中,透水路基层11设置在支撑层3的底部,用于与支撑层3的储水空腔4配合形成储水空间6。

储水空腔4与设置在所述支撑层3的底部的透水路基层11可形成储水空腔6,使得储水空腔在中大型暴雨时可对雨水进行先期储水,储水空腔内的积水再逐步渗入路基层11,这样在中大型暴雨时路面本体可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避免进入集水排水单元16的水流过急,而且渗入路基层的水源会储存为地下水,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雨水只能通过碎石层缓慢地渗入排水系统,其渗水效率低,并且碎石层的排水间隙较小,泥土等杂物容易堵塞碎石层,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的问题。

【实施例8】

参见图2,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在透水路面1至少一侧设置一集水排水单元16。该集水排水单元16设置在透水路面1至少一侧,用于从透水路面1的侧方拦截、收集通过透水路面1流过来的水。集水排水单元16优选的采用不透水的挡水部件形成排水通道19。进一步,在集水排水单元16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溢水孔161,所述透水路面1的导水结构10和/或储水空腔4中水通过该一个或多个溢水孔161流入到所述集水排水单元16内。优选的,所述溢水孔161设置为与透水路面1的导水结构和/或储水空腔4连通。通过导水结构10可将透水路面1内收集存储的水收集到集水排水单元16内的排水通道19内,这样,便于将透水路面1流过来的水流拦截并收集到集水排水单元16内,并进一步通过集水排水单元16大量排出。

进一步,溢水孔161可以设置为高出透水路面1底面一定高度,这样,透水路面1中储水达到一定高度后才通过所述溢水孔161进入所述排水通道19,进而可实现储水空间6中的储水具有一定的储水高度后溢出,而在需要储水的时候可使储水空间6中具有一定的储水高度,而在雨水溢出进入排水通道后可对雨水进行收集,使得雨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溢水孔161距离透水路面1底面的高度值在200mm与300mm之间,优选为250mm,高度值过小的话储水量有限,而高度值过大的话则又会导致设计透水路面1所需尺寸过大,成本过高。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集水排水单元16设置在人行道路面和车行道路面之间,且所述透水路面1具有朝向其一侧边的方向(也即所述集水排水单元16的方向)倾斜一定角度,所述透水表层2和所述储水空腔4内的积水通过所述倾斜角度朝向所述集水排水单元16方向流动。通过在人行道路面和车行道路面之间设置一条集水排水单元16,且使路面主体朝向集水排水单元16方向倾斜20度,在不会影响路人通行的前提下,通过上述倾斜角度使透水表层2表面和储水空腔4内的积水通过朝向导水沟方向流动,从而有效的提高排水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角度可以为16度、20度或24度。

【实施例9】

图7显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具有导水线的砌块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了具有导水线的砌块单元拼装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砌块单元9的每个侧面靠近侧面顶角的位置均设置有一个竖直方向的导水线12。其中,图7a显示了每个侧面具有导水线12的支撑砖砌块7,图7b显示了每个侧面具有导水线12的透水砖砌块8。

以正六边形的砌块单元为例,多个正六边形的砌块单元相互拼接成蜂窝状造型。每正六边形的砌块单元有6个竖向侧面,每个竖向侧面的一侧设置1个凸起状导水线12。导水线12距离砌块单元每个侧面顶角的距离为侧面边长的10%-25%范围内,优选的为21%左右。导水线12的半径设置在砌块单元侧面边长的1.4%-4.8%范围内,优选的为2.4%左右。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正六边形的砌块单元的边长为418.6㎜,导水线12距离砌块单元每个侧面顶角的距离为60-120mm,优选的为90mm左右。导水线12的半径在6-20mm内,优选的为10㎜左右。只要相邻两个砌块单元的2个导水线相互配合形成一足够宽度的导水间隙13即可。

如图8所示,在砌块单元拼装过程中,每个砌块单元侧面的凸起状导水线12都与相邻的砌块单元侧面相切,砌块单元的每个侧面都形成2个切点,两个切点即形成一条线,因此砌块单元的每个侧面形成等宽等间距的1条导水间隙13,每个砌块单元的周围共形成6个这样的导水间隙13。该导水间隙可以方便路面的积水快速流入透水路面以内,加快排水速度,进一步减少路面积水。进一步,在上述导水线12的两侧的缝隙内可以浇灌弹性材料,如胶、树脂等,一方面增强拼装结构的稳定性,一方面可以避免砌块单元的热胀冷缩产生的位移导致的路面变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导水线优选的形成为上下贯通的半圆弧,但本发明不限制于此,其他形状的凸起适用。

上述导水线具有如下作用:降低砌块单元之间高度差,提高砌块单元平整度;加强砌块单元稳固性,便于砌筑砂浆的浇灌施工。

本发明旨在保护一种具有储水结构的透水路面,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透水路面,可以大大提高道路的透水、排水速度和储水、保水能力。一方面可以实现快速排水,避免形成道路内涝和路基冲刷损坏,另一方面可以在城市温度过高时,道路内部储存的水可渗透出地面与空气进行热量、湿度的交换,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具有安全、环保功能的生态道路结构。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