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铁路隔音屏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911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铁路隔音屏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音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速铁路隔音屏障。



背景技术:

声波在传输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发生反射、透射和绕射三种现象,声屏障就是在声源与受声点之间设置的一个设施,用于隔断并吸收声源到达受声点的直达声波,使部分声波受阻反射,而部分声波则经过吸收衰减后达到受声点,以达到减轻受声点噪声影响、取得降噪效果的目的。

例如,公告号为CN20469061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通透型隔音屏障,包括安装在桥梁护栏或防撞墙上的 H 型钢,在任意相邻的两根 H 型钢之间安装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通透屏,所述隔声屏顶部 200mm~500m 部分向桥梁护栏或防撞墙内侧弯曲形成弧形顶部。本实用新型每两根 H 型钢之间的部分即为一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由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夹胶玻璃构成。但是,由于该种通透型隔音屏障由多块通透屏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在相邻隔音屏之间存在缝隙或者孔洞,会大大降低吸气量和隔气量,严重影响降噪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音屏障,能够改善因相邻隔音屏或者隔声板之间存在缝隙而导致隔音效果明显降低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速铁路隔音屏障,包括多根均匀并排安装在混凝土基座上的钢立柱,两个相邻的所述钢立柱之间插接有隔音框架,所述钢立柱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供前后相邻的隔音框架插接的连接凹槽,所述隔音框架内填充有多孔吸音层,所述多孔吸音层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上下相邻的隔音框架的多孔吸音层的第一凸块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一凹槽均沿多孔吸音层的厚度方向设置有若干。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立柱上连接凹槽与隔离框架的两侧边缘的厚度相匹配,使得隔离框架能够恰好嵌入到钢立柱的连接凹槽内,然后通过螺栓或者其他固定件将固定框架固定到钢立柱上,改善了因钢立柱和隔离框架之间连接处存在缝隙而导致隔音效果降低;而且相邻隔音框架的多孔吸音层在噪音从声源到受声点方向上通过第一凸块和第一凹槽插接,通过第一凸块不断反射与折射,隔离封闭传播途径,噪音相互抵消,使得噪音能量逐渐降低,传播频率不断减弱,隔音降噪效果显著提高。

进一步的,所述多孔吸音层位于相邻的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二凸块,相邻的所述第一凸块之间形成供第二凸块嵌入的第二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凸块与第二凹槽相互配合能够进一步形成更多噪音反射斜面,降低噪音能量和传播频率,提高隔音降噪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隔音框架包括后侧板和前侧板,所述前侧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向声源一侧延伸一体设置有相交的第一挡音板和第二挡音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挡音板和第二挡音板的设置可以对噪音首先进行反射,抵消部分噪音能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音板与前侧板之间的夹角为120度~150度,所述第二挡音板与前侧板之间的夹角为60度~120度,且第一挡音板与前侧板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挡音板与前侧板之间的夹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第一挡音板与前侧板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挡音板与前侧板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降噪效果,选择第一挡音板与前侧板之间的夹角为120度~150度,第二挡音板与前侧板之间的夹角为60度~120度具有较佳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音板上均匀设置有条形百叶孔,所述侧框架内形成与隔音框架相连通的空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侧框架内形成的与隔音框架相连通的空腔,声音从百叶孔进入空腔后,空腔首先可以改变声音的振动频率,改变传播方向,抵消掉部分噪音,然后通过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设置的多孔吸音层,从而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音板和连扳二均倾斜向下设置,位于第一挡音板和第二挡音板相交的边缘设置有条缝,所述第一挡音板一体连接有用于罩设条缝的盖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挡音板和连扳二均倾斜向下设置,而且第一挡音板和第二挡音板相交的边缘设置条缝,便于雨天从条形百叶孔进入空腔的雨水从条缝处排出,改善了多孔吸音层在雨水的长期浸湿下腐败损害的情况发生,通过盖帽的设置减少了灰尘从条缝进入空腔粘附在多孔吸音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多孔吸音层为玻镁岩棉层或者玻璃棉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玻璃棉层和玻镁岩棉层均充满细小空隙能够吸收大量声波能量,使声波衰减,具有良好的吸音性能,玻镁岩棉层除了具有很好的吸音隔音性能外,还具有良好的防水、耐高温和阻燃性能,可做为多孔吸音层的优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隔离框架左右两侧嵌入钢立柱上的连接凹槽中,相邻多孔吸音层通过第一凸块和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凸块和第二凹槽插接,声音不断反射与折射,使得噪音能量和传播频率不断减弱,隔音降噪效果显著提高;

通过倾斜向下的第一挡音板和第二挡音板以及侧框架内空腔的设置可以起到进一步提高降噪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隔音框架和钢立柱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上下两个相邻的多孔吸音层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隔音框架、多孔吸音层和侧框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第一挡音板和第二挡音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钢立柱;11、连接凹槽;2、隔音框架;21、前侧板;22、后侧板;3、多孔吸音层;31、第一凸块;32、第一凹槽;33、第二凸块;34、第二凹槽;4、侧框架;41、第一挡音板;411、条形百叶孔;42、第二挡音板;421、条缝;4211、盖帽;43、侧挡板;44、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高速铁路隔音屏障,如图1所示,包括钢立柱1和隔音框架2,隔音框架2包括前侧板21和后侧板22,钢立柱1下部通过螺栓与预埋在混凝土基座连接,钢立柱1相对的两侧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连接凹槽11,隔音框架2插接在相邻的两个钢立柱1之间的连接凹槽11内,上下相邻的隔音框架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如图1和3所示,隔音框架2靠近声源的一侧设置有侧框架4,侧框架4包括第一挡音板41、第二挡音板42和连接第一挡音板41和第二挡音板42的侧挡板43。第一挡音板41位于前侧板21的顶部倾斜向下设置,第二挡音板42位于前侧板21的底部倾斜向下设置,第一挡音板41与第二挡音板42和隔音框架2一体成型,侧框架4内部中空形成与隔音框架2相通的空腔44。

如图1所示,第一挡音板41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带有挡板的条形百叶孔411,第一挡音板41与前侧板21之间的夹角为120度~150度,第二挡音板42与前侧板21之间的夹角为60度~120度,而且第一挡音板41与前侧板21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挡音板42与前侧板21之间的夹角。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音板41与前侧板21之间的夹角为150度,第二挡音板42与前侧板21之间的夹角为110度。

如图2和3所示,隔音框架2内设置有多孔吸音层3,多孔吸音层3可采用玻镁岩棉层或者玻璃棉层,本实施例中,选用玻镁岩棉层。玻镁岩棉层顶侧和底侧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上下相邻的隔音框架2的玻镁岩棉层的第一凸块31和第一凹槽32,第一凸块31和第一凹槽32均沿玻镁岩棉层的厚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玻镁岩棉层位于相邻的第一凹槽32之间设置有第二凸块33,相邻的第一凸块31之间形成供第二凸块33嵌入的第二凹槽34。

实施例2:一种高速铁路隔音屏障,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第一挡音板41与第二挡音板42端部的相交处设置有条缝421,第一挡音板41一体连接有用于罩设条缝421的盖帽4211。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