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6072发布日期:2018-09-21 23:1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下放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



背景技术:

钢壁根键组合桩是一种土木工程基础物,在下放所述钢壁根键组合桩的过程中,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经常遇到下放定位不准确的情况。下放时,由于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质量较大、下沉较深、支架或平台本身不稳定等原因,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会发生摇晃,导致组件撞击钢壁根键组合桩的钢壁造成组件的损坏,甚至使钢壁根键组合桩整体失去效用。

另一方面,下放钢壁根键组合桩需要的平台需要在预设地点下放,由于这个平台是辅助性的临时建筑物,在钢壁根键组合桩完成装配后需要将平台拆除。同时,预设的地点具有多个,现有技术的平台往往固定难以移动的。平台大多建造时间长、拆除难度较高或者造价较高,不符合这类平台快速搭建、轻便简单、稳定性高的要求。平台的搭建材料也不能被重复利用,造成浪费。

鉴于钢壁根键组合桩的优点显著,钢壁根键组合桩的使用频率将提高,因此解决匹配钢壁根键组合桩的下放平台及吊架的技术问题将会进一步推广钢壁根键组合桩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其架设在钢壁根键组合桩的龙口上方。所述下放平台包括架设在所述龙口正上方的下放区和架设在所述下放区周围的组件存放区。所述组件存放区包括若干支承桩和横跨在所述支承桩上方的第一桁架组。所述下放区包括架设在所述第一桁架组上的第二桁架组和架设在所述第二桁架组上的吊架。

优选地,所述支承桩布设在以所述龙口的一侧为中心的四角,使所述龙口布设在所述第一桁架组的偏心位置。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桁架组包括两组分别横跨同一直线上的所述支承桩的第一贝雷梁、三组正交横跨所述第一贝雷梁的第二贝雷梁,所述第二贝雷梁将所述下放平台分为两个区域,所述龙口落入其中一个区域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桁架组还包括若干条横跨相邻的第二贝雷梁的用于放置组件的第三贝雷梁,所述第三贝雷梁布设的区域作为所述组件存放区。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桁架组横跨在所述第二贝雷梁上方,以划定作为所述下放区。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吊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桁架组上的吊架底座、竖立在所述吊架底座上的一对吊架立柱钢管和横跨所述一对吊架立柱钢管顶端的吊架承重梁。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吊架还包括连接所述吊架立柱钢管和第二桁架组的缆风绳。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桁架组上还设有布设在所述吊架两侧的卷扬机,和通过所述吊架与所述卷扬机连接的吊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部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具有下述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所述下放平台及吊架通过第一桁架组、第二桁架组、吊架的合理排布,减少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所带来的晃动,提升了下放平台及吊架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所述下放平台及吊架采用含有可重复布设贝雷单元的第一桁架组、第二桁架组,通过重复的单元之间连接,可实现快速搭建以及拆卸,能适应多位置定点的龙口以配合所述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下放,能够重复利用所述下放平台及吊架的组件;

(3)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通过移动吊架以及部分承接的组件,在平行布设在第二贝雷梁上部分的第二桁架组上以整体安装吊架,进一步实现吊架的位置转移,减少所述下放平台及吊架的变动量,加速下放的进度,简化并减少重复的操作;

(4)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所述下放平台及吊架的第一桁架组、第二桁架组、吊架连接简单,并且可以重复拆卸,提升了下放平台及吊架的利用率,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的整体鸟瞰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的局部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的吊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为更好地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及吊架,在下文中引入钢壁根键组合桩的龙口、根键等辅助说明的组件,以说明所述钢壁根键组合桩的龙口、根键的具体结构、以及实现功能时,钢壁根键组合桩的龙口、根键等辅助说明的组件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下放平台及吊架的相互关系。钢壁根键组合桩的龙口、根键等辅助说明的组件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仅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具体实施方式的展示更有针对性,所述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以根键为例,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下放平台及吊架可以用于下放其他组件。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1及吊架16的鸟瞰示意图。所述下放平台1以及吊架16架设在钢壁根键组合桩的龙口2上方。所述下放平台1包括架设在所述龙口2正上方的下放区11和架设在所述下放区11周围的组件存放区12。所述组件存放区12包括若干支承桩13和横跨在所述支承桩13上方的第一桁架组14。所述下放区11包括架设在所述第一桁架组14(包括第一贝雷梁141、第二贝雷梁142、第三贝雷梁143)上的第二桁架组15和架设在所述第二桁架组15上的吊架1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放区11以及所述组件存放区12是按照功能指定的区域,所述下放区11以及所述组件存放区12的界限是柔性的,所述组件存放区12在本实施例中主要用于存放根键、对根键进行管理。由于同一区域内多个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需要下放,尤其是涉及有多个根键等组件,此时需要对根键等组件进行编号区分、设定保质期等管理操作,也可以用作根键等组件制造、养护的场所。靠近下放区11设定的组件存放区12便于就近管理,减少根键等组件的运输。所述龙口2是指所述钢壁根键组合桩预设装配的位置。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桁架组14以及第二桁架组15由贝雷单元组成,以便于所述下放平台1能快速地装配以及拆卸,还实现重复使用。

具体地,以所述龙口2为中心的四角分别布设有支承桩13。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桁架组14包括两组第一贝雷梁141。图1中所述第一贝雷梁141横跨下放吊架下放平台1一侧的三个支承桩13。所述支承桩13支承所述下放平台1整体重量以及载荷。所述第一桁架组14还包括三组等距布设的第二贝雷梁142,所述第二贝雷梁142与所述第一贝雷梁141正交跨越连接,所述第二贝雷梁142相对于地面而言位于第一贝雷梁141的上方。如图1所示,所述三组第二贝雷梁142与所述两组第一贝雷梁141将所述下放平台1所在区域划分为两个矩形区域。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放平台1的左侧矩形区域为组件存放区12,右侧矩形区域中划定下放区11的之外的矩形区域划定归属为组件存放区12,发挥组件存放区12的作用。所述下放区11的位置以龙口2的位置为准。

具体地,所述龙口2可以设置在左侧矩形区域以及右侧矩形区域中。仅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下放根键,所述龙口2设置在所述右侧矩形区域中部位置。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桁架组14还包括有第三贝雷梁143。所述第三贝雷梁143横跨至少两组相邻的第二贝雷梁142。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贝雷梁143横跨相邻的两组第二贝雷梁142。所述第三贝雷梁143用于承托根键等组件,所述根键等组件可以是处于预制、完成制造、养护等状态的组件。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贝雷梁143用于承托根键以减少根键对场地平整度的影响以及保持所述根键的外形完整,还可便于根键移动。若干所述第三贝雷梁143平行设置,布设第三贝雷梁143的区域将被划定为组件存放区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组件存放区12包括所述左侧矩形区域以及部分右侧矩形区域。同时,所述第三贝雷梁143的长度、布设数量、密度根据布设的区域调整,影响所述第三贝雷梁143长度的因素主要是布设范围是否有障碍物、布设区域的宽度、承载物的重力分布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部分第三贝雷梁143长度跨越左侧矩形区域以及右侧矩形区域;部分第三贝雷梁143为了避开龙口2相对缩短长度;部分第三贝雷梁143的跨越长度与相邻的两组第二贝雷梁142的长度相匹配。在本实施例的图1中,为展示第三贝雷梁143的排列细节,图1隐去所述根键等承托的组件,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贝雷梁143的长度方向上布设合适数量的根键,同一根键将由至少两根第三贝雷梁143承托,以保证所述根键的载荷分布合理化。

更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第二贝雷梁142的上方还跨越设置有第二桁架组15,以所述第二桁架组15划定下放区11。请结合参考图2,所述第二桁架组15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两组平行排列并设置于所述龙口2上方的第一子桁架151以及离散排布于所述第二贝雷梁142上方的第二子桁架152。所述两组平行排列的第一子桁架151的划有外边缘界线111,两条外边缘界线111的内部即为所述下放区11。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外边缘界线111是两端无限延且用于划界的虚拟界线。进一步地,所述下放区11也是上下两端无限延伸的区域,不受图2示意的外边缘界线111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右侧矩形区域中,除下放区11以外的区域可以设置为组件存放区12,即可以在两段外边缘界线111的外部合理布设第三贝雷梁143。

进一步具体地,请参考图1并结合图2。所述吊架16具体包括在第二桁架组15之上的吊架底座161,树立在吊架底座161之上的一对吊架立柱钢管162,以及横跨所述一对吊架立柱钢管162顶端的吊架承重梁163。图1为展示所述吊架16与第二桁架组15的关系,仅展示吊架底座161,隐去吊架16的其他组件,完整的吊架16正视图请参考图2,图2展示吊架16以及下放区11更多的细节。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成对的所述吊架底座161分别对称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一子桁架151上。图2的所述吊架16中,所述吊架底座161上垂直连接有吊架立柱钢管162,垂直连接在吊架立柱钢管162顶端的吊架承重梁163平行于所述第一子桁架15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下放根键等组件,所述吊架承重梁163平行于场地的平面设置。

更具体地,请参考图3,图3为所述吊架16的侧面视图。所述吊架16的吊架立柱钢管162还连接有缆风绳164,所述缆风绳16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桁架组15上。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桁架组15还包括第三子桁架153,专用于使所述缆风绳164连接在所述第二桁架组15上,所述缆风绳164有助于提升吊架16,尤其是吊架立柱钢管162的稳定性,以及所述吊架16与整体下放平台1的稳定连接,避免所述吊架16因为强风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扰动等人为因素而降低定位的稳定性。所述缆风绳164可以采用张拉完成的预应力钢索等预应力结构,所述缆风绳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在吊架立柱钢管162一端以及第三子桁架153的锚固结构实现固定安装。

更具体地,第二桁架组15上还设有在吊架16两侧的卷扬机(图中未示出),以及通过所述吊架16以及卷扬机连接的吊具(图中未示出)。所述卷扬机可以设置在相互平行排列于所述第二贝雷梁142上的第二子桁架152上,所述卷扬机在工作状态下与所属第二子桁架152固定连接。所述吊具以及附屬于吊具的缆绳、滑轮、导轨等附件设置在所述吊架16的吊架承重梁163上。

请进一步参考图2以及图3,所述支承桩13还包括支承基础131以及跨越在所述两根相邻支承基础131顶端的支承桩承重梁132。所述支承基础131以及支承桩承重梁132承载所述下放平台1的自重以及载荷。所述支承基础131以及支承桩承重梁132之间设有支承并传递载荷的梁托133。所述吊架立柱钢管162以及吊架承重梁163之间也可以设有类似结构的梁托133。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承桩13布设在龙口2的四角位置,即所述下放区11的周围。所述龙口2位于所述第二桁架组的偏心位置。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承桩13还设置于所述第一贝雷梁141以及第二贝雷梁跨越联接的交叠处,所述支承桩13可以同时承托第一贝雷梁141、第二贝雷梁142以及对应的载荷。

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桁架组14的第一贝雷梁141、第二贝雷梁142、第三贝雷梁143;第二桁架组15的第一子桁架151、第二子桁架152、第三子桁架153;吊架16的吊架底座161、吊架承重梁163可以由结构重复的贝雷单元构成的贝雷架装配组成,所述贝雷单元由不同尺寸的角钢拼接而成,所述贝雷单元包括贝雷框架以及贝雷加强筋。所述贝雷加强筋包括垂直连接所述贝雷框架边框的垂直加强筋以及沿贝雷框架边框布设的角加强筋,所述角加强筋的两边互成角度预先焊接或弯曲。在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桁架组14、第二桁架组15还可以设有剪刀撑或限位器以提升下放平台1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第一贝雷梁141、第二贝雷梁142、第一子桁架151、第二子桁架152、吊架底座161包括若干层叠组装的贝雷架组成;第三贝雷梁143、第三子桁架153、吊架承重梁163由单层的贝雷架单独构成。层叠或单独贝雷架构成的组件需要考虑承重情况、载荷的分布以及连接稳定性的因素。在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还允许有其他层叠的组成方案。

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桁架组14以及第二桁架组15上还可以根据需要布设有吊机、电箱、站台等设备。仅供参考地,所述吊机可以设置在第一贝雷梁141以及第二贝雷梁142的任一交叠处或多点布设在所述交叠处,以实现根键等组件吊放、运输。

本实用新型的钢壁根键组合桩的组件的下放平台1及吊架16通过第一桁架组14、第二桁架组15、吊架16的合理排布,提升架构的稳定性,减少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所带来的晃动。保证根键下放过程的平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根键以及钢壁根键组合桩的钢壁,避免晃动带来的损失。本实用新型采用可以重复布设的的贝雷单元,通过贝雷单元之间的连接(如螺栓连接等方式),可以实现快速搭建以及拆卸,能适应多位置定点的龙口2以配合所述钢壁根键组合桩以及其配件的下放,能够重复利用所述下放平台1及吊架16的组件。在所述吊架16及下放平台1的范围内,如若将要下放的龙口2位置在已经完成的龙口2位置附近,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拆除吊架16以及部分承接的组件,在平行布设在第二贝雷梁142上的第二子桁架152整体安装吊架16,以实现吊架16的位置移动,减少所述吊架16及下放平台1的变动量,加速下放的进度,简化并减少重复的操作。所述下放平台1及吊架16的第一桁架组14、第二桁架组15、吊架16连接简单,并且可以重复拆卸,提升了下放平台1及吊架16的利用率,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