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养护系统及养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25780发布日期:2019-04-17 02:50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养护系统及养护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和市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养护系统,同时,本发明也涉及基于该养护系统的养护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工程或市政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诸如桥墩、烟囱、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和桩基承台,在其浇筑完工后需进行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使混凝土结构达到设定的结构性能。

以混凝土桥墩为例,特别是大高度的混凝土桥墩,桥墩建设质量的好坏与混凝土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混凝土强度除了与施工材料及施工工艺有关,与建设完成后的养护过程也有着很大的联系。目前,对于大高度桥墩并没有较为适宜的养护手段,一般的养护模式均为通过塑料袋等包裹,并定期进行洒水,这种养护方式因受制于桥墩高度,洒水困难,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克服现有常规养护的不足,有人开发出了在桥墩上包裹墩柱衣,并在桥墩底部设置围水堰的养护方式,其中的墩柱衣中包含有吸水材料制成的置水层,且墩柱衣也为通过挂钩孔与拉筋钩连接于一起的若干块构成,围水堰用于存储流下的多余水量,并可过滤后重复使用。该养护方式虽然相比于现有一般养护模式可获得较好的养护效果,且无需人员登高洒水、降低了安全隐患,以及循环用水,也能够节约水量。不过,上述方式也存在墩柱衣施工及拆除不便,且建设围水堰也增加了施工建设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养护系统,以期能够克服现有养护方式的至少一点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养护系统,其包括:

循环泵,于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进水管与供水管;

水箱,所述水箱的底部与进水管连通,并于水箱上部连接有回水管;

一条或串连的多条养护带,所述养护带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贴合相连的保护层、保温层、外丝网层、储水层和内丝网层构成的长条带状的本体;且于所述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适配布置、以可使不同所述本体串连的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且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外凸于本体的端部外,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位于本体的外侧面上;并于所述本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适配布置、以可卡接相连的第一卡接单元和第二卡接单元,且所述第一卡接单元具有沿本体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外凸于本体外的若干卡头,所述第二卡接单元具有沿本体长度方向布置于本体外侧面上的卡槽;还包括亦于所述本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的沿本体长度方向布置的输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输水管与出水管截面为矩形并构成对所述储水层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夹设,且于所述输水管及出水管的一端分别设有连接管头,于所述输水管的与储水层相接的一侧端面上、及正对于本体内侧的一侧端面上分别设有滴水孔,于所述出水管的与储水层相接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回水孔,所述回水孔的孔径大于滴水孔;

一条或串连的多条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为由弹性材质制成的长条带状,且于所述固定带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适配布置、以可使一条所述固定带的首尾两端、或是不同所述固定带串连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且由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可使一条所述固定带或多条串连的所述固定带围构成环状。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层采用pvc软板。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采用橡塑保温棉,并与所述保护层相粘连。

进一步的,所述内丝网层和外丝网层均采用pvc或尼龙材质,所述储水层采用海绵。

进一步的,于所述本体上相间隔、并为规则状的排布有若干由内丝网层一侧贯穿至保护层的凹孔,于各所述凹孔中设有一端穿设于该凹孔内、并与保护层粘连的粘连扣,相对于与保护层相连的一端,于所述粘连扣的另一端构造有搭接于内丝网层上的盖体,且所述盖体的与内丝网层相接的内侧端面为波浪状。

进一步的,于所述出水管的正对于本体内侧的一侧端面上设有滴水孔,且所述出水孔的孔径与滴水孔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为固连于所述本体端部的具有连接孔的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为固连于本体外侧面上的连接扣;所述第一卡接单元包括一端搭接固连于所述本体上、且另一端凸出于本体外的搭接片,各所述卡头固连于所述搭接片上,所述第二卡接单元包括固连于本体上、并相对于所述保护层内嵌布置的槽体,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槽体上;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材质与所述保护层相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所述第一卡接单元及所述第二卡接单元由pvc或尼龙制成。

进一步的,还包括:

易拆线,为截面呈扁平状的长条带体,且所述易拆线平铺于所述卡槽的底部,或者,于所述卡槽的底部构造有嵌装槽,所述易拆线嵌设于所述嵌装槽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的养护系统由循环泵的供水,使得贴附在建筑体外的养护带中的储水层储水,从而可使得建筑体表面处于湿润状态,并能够利用保温层的设置获得较好的温度保持,进而可实现对建筑体的良好养护。同时,本发明的养护系统利用养护带缠绕的方式避免了现有养护方法频繁钩挂操作的麻烦,而回水管的设计避免了设置围水堰的麻烦,且在养护完成后养护带的拆除也利于养护系统整体的拆除,从而使得本养护系统相较于现有养护方式有着更好的实用性。

本发明同时也提出了基于上述的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养护系统的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养护方法,且该养护方法包括:

步骤a、建筑体模板拆除后,将一条或多条串连的所述养护带由建筑体的顶端开始以螺旋状缠绕至建筑体的外周壁上,直至缠绕至建筑体的底端,并在缠绕养护带时使上下相邻的所述养护带的本体上的卡头卡接于卡槽内,且彼此相邻的不同养护带上的输水管和出水管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接管头串接在一起;

步骤b、将一条或串连的多条固定带连接成环状,并束紧在缠绕在建筑体上的所述养护带的外侧,且呈环状束紧的所述固定带设置为沿建筑体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

步骤c、将位于建筑体顶端位置的输水管的一端与供水管连接,将位于建筑体底端的输水管的一端封闭,且将位于建筑体底端的出水管的一端与回水管连接;

步骤d、水箱内加水,开启循环泵向输水管内送水进行养护;

步骤e、养护完成后,断开各管路的连接,并拆除掉养护带。

进一步的,于步骤a中,为先将易拆线设于所述卡槽中,再将所述卡头卡接于卡槽内,且所述易拆线位于建筑体顶端位置的一端由所述卡槽中伸出;

步骤e中拆除养护带时为先将固定带去除,然后牵拉易拆线的位于建筑体顶端位置的伸出端,以由被牵拉的易拆线将各所述卡头从卡槽内挤出。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养护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粘连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卡头与卡槽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易拆线的布置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易拆线的使用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养护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养护带,2-循环泵,3-水箱,4-进水管,5-供水管,6-回水管,7-固定带;

100-建筑体;

101-保护层,102-保温层,103-外丝网层,104-储水层,105-内丝网层,106-输水管,107-出水管,108-卡头,109-卡槽;

1061-连接管头,1071-连接管头,1072-出水孔,1081-搭接片,1091-槽体,1010-连接片,1011-连接扣,1012-粘连扣,1013-易拆线;

10121-盖体,10122-粘连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养护系统,其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例如可为桥墩或烟囱,亦或者也可以是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和桩基承台,而本实施例具体的将以该建筑体为桥墩为例进行阐述,当所述建筑体为烟囱或冷却塔时,养护系统的结构及其使用与下文中所述相同,在此将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养护系统整体构成上包括循环泵和水箱,于循环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进水管与供水管,水箱的底部与进水管连通,并于水箱上部连接有回水管,同时该养护系统还进一步包括用于缠绕在建筑体上的一条或串连的多条养护带,以及用于束紧缠绕的养护带的一条或串连的多条固定带。

具体而言,上述养护带的结构如图1至图3中所示,该养护带1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贴合相连的保护层101、保温层102、外丝网层103、储水层104和内丝网层105构成的长条带状的本体。其中,在制造上保护层101可采用pvc软板,以可使养护带1整体具有较好的柔韧性,从而能够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可便于养护带1的弯曲缠绕。保温层102具体可采用橡塑保温棉,且保温层102可选择通过粘结剂与保护层101相粘连。

内丝网层103和外丝网层105则均可采用pvc或尼龙材质的丝网结构,在设计上内、外丝网层主要用于对位于两者之间的储水层104进行定位固定。在具体实施时,两个丝网层的丝径不宜选的较大,其例如采用0.5mm-1mm即可,但是,丝网层上的网孔的孔径则可在保证对储水层104的夹置效果基础上,将其设置的大一些,由此以能够在养护系统进行养护工作时,使储水层104能够更好的与建筑体表面接触。

本实施例的储水层104可采用海绵,亦或者也可采用棉布、毛丝等易吸水的材质。而对于两个丝网层以及储水层104与保护层101及保温层102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具体的为在养护带1的本体上相间隔,且为规则状的排布有若干由内丝网层105一侧贯穿至保护层101的凹孔。同时,于各凹孔中则设置有一端穿设于该凹孔内并与保护层101粘连的粘连扣1012,而相对于与保护层101相连的一端,在粘连扣1012的另一端则构造有搭接于内丝网层105上的盖体。

此时针对于粘连扣1012,其具体结构如图4中所示,该粘连扣1012的盖体10121的外侧端面为弧形,在盖体10121的内侧端面的中部固连有用于和保护层101连接的粘连端10122,粘连端10122可为圆柱状,以穿过上述凹孔。此外,本实施例为实现对两个丝网层及储水层104的较好的连接,使得盖体10121的与内丝网层105相接的内侧端面m为波浪状,而在粘连口1012与保护层101连接后,盖体10121会下压丝网层及储水层104、保温层102等约3-6mm,由此波浪状的盖体10121的内端面可与内丝网层105产生勾挂,以保证连接效果。

本实施例粘连扣1012于本体上的规则排布例如可仍如图1中示出的,采用沿本体的长度方向“靠近于两端”与“靠近于中间”交替设置的方式,或者,各粘连扣1012也可采用其它任意的符合特定规则的布置方式。当然,除了采用粘连扣1012进行丝网层及储水层104与保护层101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例如可在内丝网层105上直接连接与粘连口1012类似的结构,且同样使之穿过储水层103与保温层102和保护层101相连。

仍参考图1和图2所示出的,于养护带1的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适配布置的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此两个连接单元可使得不同的本体串连起来,且在布置上第一连接单元为外凸于本体的端部外,第二连接单元则位于本体的外侧面上。而在具体结构上,作为一种示例,上述第一连接单元可为固连在本体端部的具有连接孔的连接片1010,第二连接单元可为固连于本体外侧面上的连接扣1011。

其中,构成第一连接单元的连接片1010的材质可与保护层101相同,而同为pvc软质的片体,且此时为便于制造,连接片1010可与保护层101一体成型,也即在成型保护层101时,在其一端通过冲裁成型各连接片1010即可。本实施例构成第二连接单元的连接扣1011则具体可由pvc或尼龙制成,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刚度,且连接扣1011采用现有的头部大根部小的卡扣结构便可,并为粘接在保护层101上。

而在连接时,通过使连接扣1011穿在连接片1010上的连接孔内便可,且为具有可靠的连接效果,连接孔可设计的孔径较小,并在连接时通过其自身的弹性扩张实现连接扣1011的穿入,连接扣1011在穿入后经由其径向尺寸较大的头部卡在连接片1010上即实现连接。

本实施例于养护带1本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则分别设有适配布置,以能够卡接相连的第一卡接单元和第二卡接单元。其中,第一卡接单元具有沿本体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外凸于本体外的若干卡头108,第二卡接单元则具有沿本体长度方向布置于本体外侧面上的卡槽109。而在具体结构上,如图5所示、并结合于图3示出的,上述第一卡接单元包括一端搭接固连在本体上,且另一端凸出于本体外的搭接片1081,各卡头108即为固连在该搭接片1081上。此外,搭接片1081与本体相连的一端也具体为与保护层101连接,且其连接方式可采用粘接。

与第一卡接单元结构类似的,本实施例的第二卡接单元具体包括固连于本体上的槽体1091,该槽体1091为相对于保护层101内嵌布置,也即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所述第二卡接单元的一端处的保护层101并未延及本体的边沿,由此在本体的边缘形成了使保温层102外露的缺口(该缺口为沿本体长度方向延伸),槽体1091便是设置在该缺口内,且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连在保温层102上。前述的卡槽109即开设于槽体1091上,同时,优选的该搭接片1081和卡头108构成的第一卡接单元以及所述槽体1091也可由pvc或尼龙制成,以使槽体1091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可供卡头108卡入或拔出,同时,其也能够随养护带1整体进行弯曲,以进行在建筑体上的缠绕。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卡头108在卡槽109中的卡接稳固性,具体的,卡头108和卡槽109的截面可为适配的燕尾形、梯形或圆形、椭圆形以及其它边缘较为圆润的形状,且能够使卡头108顺利卡入卡槽109内,并可在承受一定外力下不会从卡槽109内脱出,当然当需要使卡头108拔出时,还应不会使得该拔出过于费力。

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再结合于图3所示,在养护带1本体上还于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同样沿该本体长度方向布置的输水管106和出水管107。该输水管106和出水管107截面设计为矩形,并为构成对储水层104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夹设,也即两端的输水管106与出水管107分别抵接在储水层104的两侧。此外,在输水管106和出水管107的一端还分别设有连接管头1061与连接管头1071,该两个连接管头的外径均略小于对应的输水管106或出水管107的内径,以能够插入相邻养护带1上的输水管106或出水管107中进行串接,且可插紧。而于输水管106的与储水层104相接的一侧端面上,以及输水管106的正对于本体内侧的一侧端面上也分别设有滴水孔,在出水管107的与储水层104相接的一侧端面上则设置有回水孔。

其中,滴水孔采用圆孔,且其孔径一般可为2mm-5mm,例如可为2mm、2.5mm、3mm、3.5mm和5mm,而回水孔在采用圆孔时,其孔径大于滴水孔,且一般可为5mm-8mm,例如7mm。不过,除了圆孔也可使回水孔设置成长圆孔,以便于水进入,且此时出水孔的孔径(长圆孔端部弧形部分的半径或直径)也为大于滴水孔。

本实施例中的输水管106和出水管107也可均采用pvc材质,以可使其能够随养护带1进行弯曲,而不影响在建筑体上的缠绕,且两者均可为粘连在保温层102上。另外,本实施例在出水管107的正对于本体内侧的一侧端面上亦可选择设置出水孔1072,且该出水孔1072的孔径与滴水孔相同。

通过出水孔1072的设置,可使进入出水管107内的一部分水能够通过出水孔1072流出,以此可便于在养护带1缠绕至建筑体上时,建筑体上对应于出水管107的一部分仍能够得到水分。当然,输水管106正对于本体内侧设置的滴水孔的作用与出水孔1072相同。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出水孔1072和输水管106上与之作用的相同的一侧的滴水孔在布置上,其分布的间隔应大于正对于储水层104设置的滴水孔的间隔。

本实施例的养护系统还包括有一条或串连的多条固定带,该固定带为由弹性材质制成的长条带状,并于固定带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同样为适配布置,以可使一条固定带的首尾两端、或是不同固定带串连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同时由该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亦可使一条固定带或多条串连的固定带围构成环状。

详细来说,构成固定带的材质选用与现有的弹性绑带相同的材质即可,而位于固定带两端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则可采用与前述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相似的结构,或者其也可采用现有的其它常规连接结构。此外,为便于养护完成后进行养护带1的拆除,本实施例的养护系统还进一步包括有一易拆线,该易拆线为截面呈扁平状的长条带体,且其在设置时为平铺于卡槽109的底部,或者也可如图6中所示的,在卡槽109的底部构造一嵌装槽,而将易拆线1013嵌设在该嵌装槽中。

本实施例的易拆线1013具体可采用尼龙材质,以有着较好的韧性和拉伸强度,而其在使用时如图7中所示的,当将易拆线1013布置于卡槽109中后,在养护带1的首端,也即在缠绕建筑体时养护带1的位于建筑体顶端的一端,易拆线1013为伸出养护带1的该端部外。由此,在卡头108卡入卡槽109内后,可将易拆线1013定位在卡槽109中,当要拆除养护带1而需卡头108自卡槽109内脱出时,可牵拉易拆线1013的外伸的一端,从而由该易拆线1013的挤压,各卡头108可顺次从卡槽109内脱出,养护带1亦可因卡头108和卡槽109的分离而松垮。

本实施例的养护系统中的循环泵2、水箱3以及各管路同样采用现有成熟结构便可,其中,循环泵2采用低泵送压力小流量的泵体,且其可间歇工作,水箱3采用普通的塑料水箱即可。而本实施例的养护系统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体的养护时,参考于图7中示出的,其具体养护方法则包括如下的步骤。

建筑体100的模板拆除后,首先将一条或多条串连的养护带1由建筑体100的顶端开始以螺旋状缠绕至建筑体100的外周壁上,直至缠绕至建筑体100的底端,并在缠绕养护带1时使上下相邻的养护带1的本体上的卡头108卡接于卡槽109内,且彼此相邻的不同养护带1上的输水管106和出水管107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接管头1061或连接管头1071串接在一起。

然后,再将一条或串连的多条固定带7连接成环状,并束紧在缠绕在建筑体100上的养护带1的外侧,且呈环状束紧的固定带7优选的设置为沿建筑体100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并至少在靠近于建筑体100顶端和底端的位置分布设置有固定带7。接着,将位于建筑体100顶端位置的输水管106的一端与供水管5连接,将位于建筑体100底端的输水管106的一端采用橡胶堵头等封闭,并将位于建筑体100底端的出水管107的一端与回水管6连接。

然后向水箱3内加水,开启循环泵2以低水压向输水管106内送水即可进行养护,养护中循环泵2送水使得储水层104处于含水状态,以湿润并保湿建筑体100的外表面,同时,多余的水进入出水管107并可通过回水管6回流水箱3内,回水流量稳定后,循环泵2可选择周期性启停以间歇工作。在养护完成后,断开各管路的连接,并拆除掉养护带1便可。其中,在缠绕养护带1时还需要先将易拆线1013设于卡槽109中,再将卡头108卡接于卡槽109内,且易拆线1013位于建筑体100顶端位置的一端如前所述的为由卡槽109中伸出。而在拆除养护带1时具体为先将各固定带7去除,然后牵拉易拆线1013的位于建筑体100顶端位置的伸出端,以由被牵拉的易拆线1013将各卡头108从卡槽109内挤出,由此养护带1松垮后,再将养护带1整体从建筑体100上扯下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