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5910发布日期:2018-09-11 19:49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交通网络也日渐发达,根据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15年我国公路总里程的457.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35万公里,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公路隔离带一般没有高大建筑遮挡,日照充分,但是现有公路上设置的防眩板仅能够起到防眩作用,功能单一,无法对日照较好的利用。

此外,现有的道路用防眩装置主要包括底座和相连接的立板,立板为一整块外形单一的板状体,由于立板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过大,透风性能不好,当立板在受到强风作用时,容易发生断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防眩装置,在实现防眩和利用日照多功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抗强风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眩装置,包括基座,所述防眩装置还包括:

支架,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以及

若干防眩板,设置在所述支架上,并在竖直方向上相间隔,至少一部分所述防眩板包括太阳能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板与竖直方向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板由太阳能组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组件包括:

光电转化层,位于所述防眩板的两侧板面。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板还包括:

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两侧板面分别设置有太阳能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装置的高度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板具有弹性。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板的表面大致呈波浪形。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板穿设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防眩板的两端与所述支架枢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眩装置包括基座、支架和若干防眩板,其中,支架设置于基座上,若干防眩板设置在支架上,并在竖直方向上相间隔,至少一部分防眩板包括太阳能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眩装置通过至少一部分防眩板包括太阳能组件,防眩装置在实现防眩作用的同时,能够将公路上的日照转化成电能,实现防眩和利用日照的多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眩装置通过若干防眩板设置在支架上,并在竖直方向上相间隔,公路上的强风从间隔中通过,可有效避免防眩板的折断,提高防眩装置的抗强风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防眩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防眩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防眩装置的防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防眩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防眩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防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基座;2-支架;3-防眩板;4-接线盒;5-线缆;

11-安装孔;31-太阳能组件;32-支撑板;33-转轴;34-安装通孔;51-插头;

311-前板;312-封装胶膜;313-光电转化层;314-衬底层;315-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道路工程技术领域中,为了避免由于对向车灯眩光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护栏上或护栏中间,或者在中央开口活动护栏上,或分隔带上,通常设置有防眩装置。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装置的正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装置包括基座1、支架2和八片防眩板3。其中,基座1适于设置在道路护栏、分隔带或绿化带上,支架2设置于基座1上,八片防眩板3设置在支架2上,并在竖直方向上相间隔,将现有技术中的一整块外形单一的板状体分割成八部分,强风能够从间隔中通过,可有效避免防眩板3的折断,提高防眩装置整体的抗强风效果。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装置中的每一片防眩板3均包括太阳能组件31,防眩装置在实现防眩的同时,还能对日照进行贮存和利用,实现多功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防眩板3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多个,具体的数量依据应用的场景而设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并不是所有防眩板3均包括太阳能组件31,可以是若干防眩板3中的一个或多个包括太阳能组件31,当然,每一块防眩板3上均包括太阳能组件31时,可以实现太阳能转化电能的最大程度的转化。

在本实施例中,防眩板3与支架2可拆卸连接,从而实现将不同数量的防眩板3安装在支架2上,从而可以配合不同道路经常通过车辆的类型,来调节整体的防眩装置的高度。具体而言,当公路上通过的大车数量较多,则需要安装较多的防眩板3,实现对大车灯光较好的防眩效果;当公路上通过小车数量较多,则仅需要安装较少数量的防眩板3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过调整支架2的高度,以及设置在支架2上防眩板3的数量或单个防眩板3的面积,来实现防眩装置的高度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上还设置有接线盒4,接线盒4位于防眩装置的整体的下方,各个太阳能组件31均与接线盒4电连接,接线盒4上设置有线缆5,线缆5的端部设置有插头51,具体而言,插头51可以为MC4插头,方便操作人员将插头51插接到电力贮存或电力使用装置上。当然,接线盒4还可以设置在防眩装置的其他位置上。此外,在基座1上开设有安装孔11,护栏上设置有安装支架,将基座1放置在安装支架中,再将固定件依次穿过护栏和安装孔11,实现防眩装置与护栏的固定。具体而言,固定件可以是螺栓与螺母的组合装置,还可以是电磁固定装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基座1安装在道路上设置的支撑装置上等,操作者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将基座1安装在适宜位置。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装置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防眩板3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设置,能够提高防眩板3上的太阳能组件31对太阳能的吸收转化率。

此外,由于防眩板3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夹角,公路上的车辆发出的光线照射到防眩板3后,能够反射到其他位置,而不会直接反射到司机眼中,保证司机的驾驶安全。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架2包括四个立柱。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板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防眩板3上设置有四个安装通孔34。立柱插入安装通孔34后,通过紧固件实现防眩板3与立柱的固定,具体而言,固定件可以是位于防眩板3两侧板面的锁紧螺母,或是其他可以实现防眩板3与立柱的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立柱的数量也不局限于四个,还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多个。

图4是其他实施例提供的防眩装置的侧视图。该实施例与本实施例基本相同,区别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防眩装置还包括转轴33,转轴33转动设置在支架2上,防眩板3在其表面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与转轴33相固定,操作者将防眩板3转动到一定角度后,通过固定组件将防眩板3与支架2固定,实现防眩板3与竖直方向夹角的可调,实现太阳能组件31在不同地理位置与太阳光所成最佳角度的调节,提高太阳能的转化效率。具体而言,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使用该防眩装置时,将防眩板3调整至与太阳光的光线相垂直或接近垂直,较现有的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太阳能组件31相比,能够提高太阳能吸收率的20%~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将转轴33设置在防眩板3的相对的两端面上。在本申请中,板面是指防眩板3较大的面,而端面是指防眩板3较窄的侧面。

图5是另外一个其他实施例提供的防眩装置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防眩板3的纵向截面可以呈波浪形,在结构上提高防眩板3的弹性恢复力,提高防眩板3的抗强风能力,进一步加强防眩板3的抗强风效果。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板3呈正弦波形状,方便加工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防眩板3的纵向截面还可以为弧形或折线形,只要保证防眩板3的纵向截面大致呈波浪形即可。

图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眩板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防眩板3包括太阳能组件31和支撑板32,太阳能组件31包括前板311、封装胶膜312、光电转化层313、具有导电功能的不锈钢衬底层314和背板315,其中,光电转化层313与衬底层314电连接,两者的外周包设有封装胶膜312,封装胶膜312的一侧设置有前板311,另一侧设置有背板315。前板311和背板315的材料选用TPO(Trimethylbenzoyldiphenyl Phosphine Oxide,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形成的太阳能组件31有一定的弹性,太阳能组件31受到强风后产生弹性变形,不易发生破损,当强风停止后,太阳能组件31由于较好的弹性,可以恢复到自身的形状,进而提高太阳能组件31的抗强风能力。在本实施例中,防眩板3还包括弹性较好的支撑板32,太阳能组件31可以是设置在支撑板32的一侧,进一步提高防眩板3的弹性,提高防眩板3的抗强风能力。太阳能组件31可以设置在支撑板32的板面的一侧或两侧,当太阳能组件31设置在支撑板32的两侧板面时,保证防眩板3在全天接收到太阳光线,提高该防眩装置在全天范围内对太阳光的吸收。

图7是其他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板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其他实施中,防眩板3由太阳能组件31一体成型。具体而言,光电转化层313位于防眩板3的两侧板面,也能够实现防眩装置在全天范围内对太阳光的吸收。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