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5969发布日期:2019-03-15 20:4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



背景技术:

目前,干硬性混凝土路面施工涉及施工缝的密封胶填充,施工缝呈纵、横十字形布置,在施工缝密封胶施工中,由于缝宽度小于2cm,采用传统的人工法施工,密封胶拌合均匀后,人工使用漏斗沿着施工缝进行浇筑。此种施工方式弊端较多,首先需要使用较多的人力与时间,其次工人在施作过程中,由于手部容易疲劳、颤抖,造成密封胶洒落到混凝土路面完成面上,使得损耗较大及路面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用于解决快速方便的在施工缝灌注密封胶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包括控制装置、车身、密封胶储存罐、移动轮和导向装置;所述车身上设有密封胶储存罐,所述车身的下侧且与密封胶储存罐前后相对应的设有导向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在车身上,且末端与导向装置相连,所述移动轮设在车身下侧。

所述车身包括由钢筋呈三角形结构焊接而成的车身框架和固定在车身框架上的凹形托盘,所述凹形托盘中间设有凹形圆槽,所述凹形圆槽后侧沿所述凹形圆盘的前后轴线左右对称的固定有定位体,所述凹形圆槽安放密封胶储存罐。

所述密封胶储存罐包括罐体、导流管和开关阀门,所述罐体为设在凹形圆槽的圆桶,所述圆桶内设有密封胶,所述导流管前端设在罐体桶壁上,所述导流管后端设有开关阀门。

所述导流管为空心圆管,所述导流管倾斜向上设置,所述导流管的轴线与所述罐体的竖直轴线之间设有45度的夹角,所述导流管设在所述的两个定位体之间。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闸和闸线,所述控制闸设有两件,分别设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侧两端,所述闸线设有两根,分别对应连接各自的控制闸,所述闸线上端连接控制闸,下端连接所述导向装置。

所述导向装置包括第一弹簧、插接阶梯轴和伸缩结构,所述插接阶梯轴后端设在车身框架轴线处的一个通孔内,所述插接阶梯轴的前端与所述伸缩结构插接,所述插接阶梯轴中间设有轴肩,所述第一弹簧设在所述轴肩后侧并同轴的设在所述的插接阶梯轴的外圆周表面,所述设在轴肩上的连接孔连接右侧的闸线。

所述伸缩结构包括第二弹簧、箱体和伸缩块,所述箱体为下侧设有开口的矩形箱体,所述伸缩块部分设在所述箱体中,所述第二弹簧设在由所述箱体和伸缩块形成的上侧的空间内,所述箱体前侧固定在所述车身框架上。

所述箱体的后侧设有与所述插接阶梯轴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插接孔,所述箱体的上侧设有矩形槽。

所述伸缩块上端面固定有连接底座,所述连接底座与所述左侧的闸线连接,并可通过设在所述箱体上侧的矩形槽,所述伸缩块后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二插接孔为盲孔,所述第一插接孔、第二插接孔和所述的插接阶梯轴配合使用,所述伸缩块下侧设有导向斜槽。

所述移动轮包括设在所述车身框架后侧的两个定向轮和设在所述车身框架前侧的一个万向轮。实用新型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车身框架采用钢筋,均是呈三角形摆设进行焊接,能有效的增强车身整体强度,防止其在施工行进过程中出现摇摆。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车身框架底部设置一个凹型托盘,用于放置密封胶储存罐。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车身框架的底部设有导向装置,可对小车的行进其导向作用,并使的密封胶储存罐中的密封胶能够准确落入施工缝中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车身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控制装置和导向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导向装置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伸缩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箱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伸缩块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凹形托盘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密封胶储存罐的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插接阶梯轴的示意图;

图中:1.控制装置,11.控制闸,12.闸线,2.车身,21.车身框架,211.通孔,22.凹形托盘,221.定位体,222凹形圆槽,3.密封胶储存罐,31.罐体,32.导流管,33.开关阀门,4.移动轮,41.定向轮,42.万向轮,5.导向装置,51.第一弹簧,52.插接阶梯轴,521轴肩,522.连接孔,53.伸缩结构,531,第二弹簧,532.箱体,5321.矩形槽,5322.第一插接孔,533.伸缩块,5331.连接底座,5332.第二插接孔,5333.导向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1至10,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公知技术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密封胶灌注的小车,包括控制装置1、车身2、密封胶储存罐3、移动轮4和导向装置5;所述车身2上设有密封胶储存罐3,所述车身2的下侧且与密封胶储存罐3前后相对应的设有导向装置5,所述控制装置1设在车身2上,且末端与导向装置5相连,所述移动轮4设在车身2下侧。

所述车身2包括由钢筋呈三角形结构焊接而成的车身框架21和固定在车身框架21上表面中间位置的凹形托盘22,所述三角形结构加强了整体的车身框架21的稳定性和强度,防止其在施工行进过程中出现摇摆。所述凹形托盘22中间设有凹形圆槽222,所述凹形圆槽222后侧凸起的边缘处沿所述凹形圆盘22的前后轴线左右对称的固定有定位体221,所述定位体221为设有一定高度的钢筋,所述凹形圆槽222用于安放密封胶储存罐3,所述定位体221用于定位密封胶储存罐3。

所述密封胶储存罐3包括罐体31、导流管32和开关阀门33。所述罐体31为竖直放置在所述凹形圆槽222的圆桶,所述圆桶内设有用于填充施工缝的密封胶,所述导流管32为空心圆管,所述导流管32可倾斜向上设置,所述导流管32的轴线与所述罐体31的竖直轴线之间设有45度的夹角,便于罐体31内密封胶的流出。所述导流管32的后端设有开关阀门33,用于控制所述罐体31内的密封胶的流出和流量,所述导流管32的前端固定在所述罐体31的前后轴线处的后侧筒壁上,所述导流管32前端与所述罐体31的底端垂直高度上设有一定余量。所述导流管32定位在所述两个定位体221之间。

所述控制装置1包括控制闸11和闸线12。所述控制装置1类似于自行车的手闸,所述控制闸11设有两件,分别设在所述车身框架21的上侧的左右两侧伸出端的前侧,所述闸线12设有两根,分别设在所述左右两侧的控制闸11上,所述闸线上端固定在所述控制闸11上,所述闸线12下端连接所述导向装置5。

所述导向装置5包括第一弹簧51、插接阶梯轴52和伸缩结构53。所述插接阶梯轴52包括中间部分设有的轴肩521和设在轴肩521上的连接孔522,所述插接阶梯轴52后端设在所述预留在后侧车身框架21轴线处的一个通孔211内,所述插接阶梯轴52的前端与所述伸缩结构53插接,所述第一弹簧51设在所述轴肩521后侧端面与所述车身框架21形成的空间内并同轴的设在所述的插接阶梯轴52的外圆周表面上,所述连接孔522连接右侧的闸线12上。

所述伸缩结构53包括第二弹簧531、箱体532和伸缩块533,所述第二弹簧531设在由所述箱体532和伸缩块533形成的上侧的空间内,所述箱体532为由金属板构成的只有下侧设有开口的矩形箱体,所述箱体532的前侧面与所述车身框架21固定,所述箱体532的后侧设有与所述插接阶梯轴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插接孔5322,所述箱体532的上侧设有矩形槽5321,所述伸缩块533部分设在所述箱体532中,所述伸缩块533上侧固定有连接底座5331,所述连接底座5331与所述左侧的闸线12连接,并可通过设在箱体532上侧的矩形槽5321。所述伸缩块533后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孔5322相匹配的第二插接孔5332,所述第二插接孔5332为盲孔。所述第一插接孔5322、第二插接孔5332和所述的插接阶梯轴52配合使用,所述伸缩块533下侧设有可用于导向的导向斜槽5333。

所述移动轮4包括设在所述车身框架21后侧的两个定向轮41和设在所述车身框架21前侧的一个万向轮42,所述移动轮4便于小车的移动。

车身框架采用φ12钢筋焊接而成。凹型托盘的直径30c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小车移动状态时,所述的插接阶梯轴52前端插入所述的第一插接孔5322和第二插接孔5332内,此时,设在箱体532和伸缩块533形成的上侧空间内的第二弹簧531处于压缩状态,伸缩结构53处于收缩状态,其竖直伸出长度最短,不影响小车移动。将小车移动至所要施工的施工缝上侧,将右侧的控制闸11向手心处握合,右侧的闸线12带动所述插接阶梯轴52向后侧移动,直至插接阶梯轴52的前端离开所述的第二插接孔5332,此时,所述的伸缩块533在所述第二弹簧531的弹力作用下,向下伸出,卡在所述的施工缝中间,起导向定位作用。打开开关阀门33,罐体31内的密封胶向下流出,沿施工缝向前推动小车在施工缝内灌注密封胶。施工结束后,关闭开关阀门33,将左侧的控制闸11向手心处握合,左侧的闸线12带动所述伸缩块533向上移动,至第一插接孔5322和第二插接孔5332重合时,所述插接阶梯轴52在设在其上的第一弹簧51的作用下重新卡住向上伸缩的伸缩块533,将小车移动到下一处施工处即可。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