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8344发布日期:2019-11-15 21:53阅读:81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大量增多,大量人口对交通安全法的无知和淡薄,形成了大量过马路的不良现象,对城市道路使用率和路口交通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在当前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行人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作为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其行为直接影响周边交通环境。在行人交通出行的过程中,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现象较为严重,“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在城市交叉口这种情况较为严重。

行人无视红绿灯乱闯人行横道,常常是引发系列交通事故、造成交通秩序混乱、道路拥挤不畅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城市在交叉口引入志愿者,通过拉警示条手动控制行人只需,这种方式单调辛苦且耗费大量人力资源,以及夜间和阴雨天气无法执勤。

有些城市提出在人行横道路口设置地铁式闸机,虽然可对行人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效果较差,且该方式成本极高,维护困难且占地面积大,对路面造成较大损坏。另外,有些城市提出在人行横道路口设置电动栅栏,同样成本较高,易损坏,且智能性较差,安全性能低。

现有的在道路人行横道处控制行人过马路的设备大多存在成本较高,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了整顿城市交通秩序,规范行人有序过马路,急需设置一种智能的人行道隔离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在道路人行横道处控制行人过马路的设备大多存在成本较高,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包括:若干个可收缩的气柱;若干个所述气柱设置在人行横道的任一侧,所述气柱的底部插入地面以下,所述气柱的底端固定且通过导气管与气泵连通,所述气柱经由所述气泵可收缩于所述气柱底部或升起直立于地面之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气柱的两侧分别设置可收缩的侧臂,所述侧臂与所述气柱连通,且所述气柱升起时任意相邻的两个气柱之间的侧臂相接。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气柱顶端与一盖板固定连接,所述盖板与地面上设置有相匹配的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用于在所述气柱收缩在地面以下时对盖板进行固定。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气泵、限位开关以及人行横道路面的信号灯相连。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人行横道两侧的地面上分别沿道路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个凹槽,在所述凹槽的槽底开设开孔,所述气柱的底部通过所述开孔插入地下,所述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开孔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凹槽的尺寸。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人行横道两侧的地面之下分别设置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面为地面,在所述箱体中设置若干个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气柱的底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导气管、气泵和控制器设置在箱体内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气柱的壳体包括内层橡胶气囊和外层帆布层;在所述橡胶气囊的内部设置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与橡胶气囊固连为一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气柱升起时底部插入地面以下的深度为:30-50cm;所述气柱升起时位于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为:50-70cm。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人行横道任一侧,任一气柱与气泵相连通的导气管上设置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人行横道任一侧的若干个气柱分为进口区和出口区,在进口区和出口区之间设置固定柱,所述人行横道一侧进口区与人行横道另一侧出口区对应,所述人行横道一侧出口区与人行横道另一侧进口区对应。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设置可收缩的气柱,只需设置气泵便可实现气柱升起对行人进行阻挡以及气柱降落使行人顺利通过,该隔离桩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运行简便且维护方便,可减少人力资源的耗费,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通过对行人的行为进行控制从而培养行人交通安全意识的自觉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在红灯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在绿灯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在绿灯转变为红灯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气柱;2—导气管;3—气泵;

4—控制器;5—信号灯;6—语音提醒装置;

7—箱体;8—回位弹簧;9—盖板;

10—侧臂;11—进口区;12—出口区;

13—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参考图1,该隔离桩包括:若干个可收缩的气柱1;若干个所述气柱设置在人行横道的任一侧,气柱1的底部插入地面以下,气柱1的底端固定且通过导气管2与气泵3连通,气柱1经由气泵3可收缩于气柱1底部或升起直立于地面之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通过设置可收缩的气柱1,通过气柱1的抽气收缩及充气膨胀来实现在人行横道对行人过马路的智能隔离控制。

可收缩气柱1即可以通过抽气或充气,相应进行收缩折叠或者膨胀立挺的气柱1。在人行横道的两侧即道路的两侧分别沿道路的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个气柱1。在人行横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气泵3。人行横道一侧的气泵3用于对该侧的气柱1进行抽气或者充气。

在人行横道一侧的气柱1均底部插入地面以下,且底部固定。在地面以下,位于人行横道一侧的若干个气柱1的底端分别与导气管2相连通。导气管2与气泵3连通。

该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具体操作过程为:参考图2,在人行横道路口交通指示为禁止过马路时,气泵3对各气柱1进行充气,每个气柱1充气膨胀,底部固定在地面以下,顶部伸出地面升起直立在地面之上,从而在人行横道的两侧分别形成一排立挺的气柱1,从而阻挡行人过马路。

参考图3,在人行横道路口交通指示为可以过马路时,气泵3对各气柱1进行抽气,每个气柱1内部气体被抽出,气柱1会收缩降落,不再直立在地面之上,从而解除对行人的阻挡,此时,人行横道两侧无任何阻挡部件,行人可顺利通过路口。

进一步地,在行人可以过马路时,气泵3可对气柱1抽气直至气柱1完全收缩在地面以下,从而保证行人的顺利通过。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设置可收缩气柱1,只需设置气泵3便可实现气柱1升起对行人进行阻挡以及气柱1降落使行人顺利通过,该隔离桩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运行简便且维护方便,可减少人力资源的耗费,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通过对行人的行为进行控制从而培养行人交通安全意识的自觉性。

进一步地,气泵3为充吸气两用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气柱1的两侧分别设置可收缩的侧臂10,侧臂10与气柱1连通,且气柱升起时任意相邻的两个气柱1之间的侧臂10相接。

可在每个气柱1的两侧分别设置侧臂10。侧臂10即像手臂一样从气柱1的两侧伸出。侧臂10同样可收缩。侧臂10与气柱1本体相连通,可在气泵3的作用下进行抽气和充气。在气泵3的抽气或充气作用下,侧臂10可与气柱1一体进行收缩或膨胀。

在气柱1充气升起时,侧臂10伸直于气柱1的两侧。任意相邻的两个气柱1之间的侧臂10相接,使得在气柱1升起时,任意相邻的两个气柱1之间的间隙被侧臂10阻挡,使得行人无法从两个气柱1之间的间隙通过,从而对行人进行有效阻挡。

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气柱1之间的距离可较小,使得无法通过行人,此时,可不用设置侧臂10。进一步地,在设置侧臂10时,气柱1两侧侧臂10的倾斜角度以及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以能在气柱1升起时对行人进行顺利阻挡为目的,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气柱1之间的距离可为:25-35cm。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气柱1顶端与一盖板9固定连接,盖板9与地面上设置有相匹配的限位开关,限位开关用于在气柱1收缩在地面以下时对盖板9进行固定。

可在气柱1的顶端固定连接一盖板9。盖板9可为不可收缩结构。在盖板9上设置限位开关。在气柱1收缩降下时,与盖板9接触的地面处同样设置限位开关。盖板9上的限位开关与地面处的限位开关相匹配。

在气柱1收缩降下时,在盖板9与地面接触时,二者上的限位开关会自动锁紧,使得此时,盖板9固定在地面上。

设置限位开关,在气柱1收缩降下时,将盖板9固定在地面上,可避免在地面上形成孔洞,盖板9可对行人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行人的安全性,保证行人顺利通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还包括:控制器4;控制器4分别与气泵3、限位开关以及人行横道路面的信号灯5相连。

设置控制器4,分别对气泵3的运行,限位开关的打开进行控制,以对整个隔离桩的运行进行自动智能控制。可将控制器4与人行横道路面的交通信号灯5相连。信号灯5可将交通信号及时反馈给控制器4。控制器4根据交通信号灯5的变化对隔离桩进行自动控制。

在交通信号灯5显示为红灯时,控制器4首先控制限位开关打开,使得盖板9可以离开地面。然后控制气泵3对各气柱1进行充气,升起气柱1,使气柱1直立在地面之上,从而在人行横道的两侧对行人进行阻挡,防止行人穿过路面。

在交通信号灯5显示为绿灯时,控制器4控制气泵3对各气柱1进行抽气,使各气柱1收缩降下,直至盖板9上的限位开关与地面上的限位开关匹配锁紧。此时,气柱1完全位于地面以下,且盖板9与地面固定,从而可使行人顺利通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人行横道两侧的地面上分别沿道路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个凹槽,在凹槽的槽底开设开孔,气柱1的底部通过开孔插入地下,盖板9的尺寸大于开孔的尺寸、小于或等于凹槽的尺寸。

气柱1的底部插入地面以下,地面处会设置相应的开孔使得气柱1从开孔处插入。先在地面上设置凹槽,然后在凹槽槽底上开设开孔,使得开孔的尺寸大小小于凹槽的尺寸大小。即凹槽的槽壁为台阶状。

凹槽槽底上的开孔连通地下,气柱1的底部可通过开孔插入地面以下。在开孔的上方设置尺寸大于开孔的凹槽,使得在气柱1收缩降落时,气柱1可沿着开孔向下降落。在盖板9降落至凹槽中时,因为盖板9的尺寸大小大于开孔的尺寸,开孔的顶端会阻挡盖板9继续降落,使盖板9固定在开孔的上方。

此时,因为盖板9位于凹槽中,使得盖板9与地面良好的契合。可使盖板9的高度等于开孔上方凹槽的深度,使得盖板9上表面与地面平齐,从而保证气柱1收缩降下之后地面的平整度,保证行人的顺利通过。

开孔的顶部可对盖板9进行支撑,限位开关也可对盖板9与地面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盖板9可牢固固定在地面,可保证行人的顺利安全通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人行横道两侧的地面之下分别设置箱体7,箱体7的顶面为地面,在箱体7中设置若干个底座,底座与气柱1的底端一一对应连接,导气管2、气泵3和控制器4设置在箱体7内部。

可在人行横道两侧的地面下设置箱体7。箱体7与箱体7顶部的地面围成一个中空区域,便于隔离桩各部件的设置。气柱1通过箱体7的顶部即地面插入箱体7内部。在气柱1的底端可设置底座,底座通过箱体7固定,从而对气柱1进行支撑固定。

在每个气柱1的底端均设置一个底座。在人行横道的一侧,导气管2、气泵3和控制器4也可设置在箱体7内。气泵3可与导气管2的一端相连通。各个气柱1的底端可分别与导气管2相连通,进而与气泵3连通。

气泵3可直接与外界相连,以空气为介质对气柱1进行抽充气。控制器4与气泵3、交通信号灯5以及限位开关电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气柱1的壳体包括内层橡胶气囊和外层帆布层;在橡胶气囊的内部设置回位弹簧8,回位弹簧8与橡胶气囊固连为一体。

气柱1可采用双层设计,内层可为橡胶气囊,在进行抽气及充气时,可进行收缩和膨胀;外层可为帆布层,对内层橡胶气囊进行保护。该气柱1的双层设置结构,成本较低,便于制作,且方便维护。

气柱1内部设置具有弹性且可收缩的回位弹簧8。回位弹簧8可为橡胶弹簧或空气弹簧。回位弹簧8顶端与气柱1顶部内侧相连;回位弹簧8底端与气柱1底部内侧相连。回位弹簧8的侧壁与气柱1的内侧壁相连。回位弹簧8在气柱1的内部,可随着抽气和充气,与气柱1一体收缩和膨胀。

在气柱1膨胀升起时,回位弹簧8可对气柱1起到支撑作用,提高气柱1直立的稳定牢固性,使其牢固直立在地上,不易倾斜,从而对行人进行有效的阻挡隔离。在气柱1需要收缩时,随着气柱1内气体的抽出,回位弹簧8向下收缩,从而可带动气柱1顺利沿着竖直方向收缩至地下。在气柱1收缩时,回位弹簧8对气柱1起到回位作用,可防止气柱1倾斜或飘落在其他地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气柱1升起时底部插入地面以下的深度为:30-50cm;气柱1升起时位于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为:50-70cm。

气柱1升起时插入地面以下的深度可以保证地面对气柱1进行牢固的固定支撑,避免气柱1发生倾倒,从而保证隔离桩的正常运行。气柱1升起时直立的地面以上的高度尺寸,可对行人实现较好的拦截阻挡效果,从而保证隔离阻挡行人在红灯时穿过人行横道。

进一步地,箱体7在地面以下的深度为:38-58cm。便于留出空间设置导气管2。交通信号灯5通过固顶杆固定,固定杆的高度可为:180-220cm。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人行横道任一侧,任一气柱1与气泵3相连通的导气管2上设置阀门,阀门与控制器4相连。

在人行横道的一侧,每个气柱1均通过导气管2与气泵3相连通。在每个气柱1与气泵3连通的导气管2上设置阀门,可对每个气柱1的抽气以及充气进行单独控制。控制器4可智能控制每个阀门的启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将人行横道任一侧的若干个气柱1分为进口区11和出口区12,在进口区11和出口区12之间设置固定柱13,人行横道一侧进口区11与人行横道另一侧出口区12对应,人行横道一侧出口区12与人行横道另一侧进口区11对应。

将人行横道一侧的若干个气柱1进行区域划分,分别分为进口区11和出口区12,可对行人穿过人行横道进行更加精准人性化的控制。在人行横道一侧的若干个气柱1可从中间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进口区11和出口区12。在两个区域之间可设置固定柱13进行划分。固定柱13固定设置。

优选地,可将人行横道一侧固定柱13右侧划分为进口区11,固定柱13左侧为出口区12。进口区11即为需要过马路的行人等待区。出口区12即为正在穿过马路的行人离开马路的区域。需要过马路的行人从人行横道一侧的进口区11进入,从人行横道另一侧的出口区12离开。

因为需要穿过人行横道的行人行驶方向可能相反,因此,在人行横道两侧分别设置区分进口区11和出口区12,可使朝向相反行驶方向的行人有序的穿过马路。将人行横道分为进口区11和出口区12,有效的增加了行人通行效率,减少相反方向行人之间的碰撞,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性。

优选地,固定柱13可设置在人行横道一侧气柱1的中间。

进一步地,参考图4,在交通信号灯5由绿灯转变为红灯时,可先控制人行横道两侧进口区11的气柱1升起,阻挡行人进入人行横道。可控制人行横道两侧出口区12的气柱1延迟一定时间,例如延迟五秒再升起,从而可保证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顺利从出口区12穿过。

进一步地,可在人行横道的两侧分别设置警示灯和语音提醒装置6。警示灯可通过灯光的变化来提醒行人可以通过马路或者禁止通过。语音提醒装置6可通过语音提醒行人是否可以通过马路。警示灯和语音提醒装置6可通过设置信号灯5的固定杆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控制方法,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人行横道智能隔离桩,该方法具体为:交通信号灯5为红灯时,气柱1充气升起直立在地面之上;交通信号灯5由红灯转变为绿灯时,气柱1抽气收缩于地面之下;交通信号灯5由绿灯转变为红灯时,人行横道两侧进口区11的气柱1均立即升起直立在地面之上,出口区12的气柱1延迟一定时间后升起。

进一步地,可在气柱1的侧面设置倡导交通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的标语,以及设置图形,使气柱1具有较好的温馨提醒作用,给人亲切感。该智能隔离桩绿色环保,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增长人们的见识,增加乐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