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3399发布日期:2020-08-21 14:3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栏组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护栏大多采用多部件组合焊接或是铸成整体安装,焊接式护栏现场施工需要专业的焊接设备及人员,安装效率低,成本高;整体式护栏体积较大,不便于运输,安装时需要多人配合或者采用吊装设备,较为繁琐,且不便于拆卸,不方便维护。

因此,逐渐采用组装式护栏替代整体护栏,其可以采用零件拆分运输,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但已有的组装式护栏多为直线型或设计为特定的倾斜角度,并且由于零件的特性,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组装,一旦出现错误,需要重新拆卸后再次进行组装,效率低下。然而,在护栏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会遇到需要爬坡、转弯、增组或者与地面、墙面固定的情况,需单独进行设计,工作量大,成本高昂,不能适于多种情况,不利于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其能够实现任意位置的转弯。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包括多个组装单元,所述组装单元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横杆、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横杆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横杆、第三套筒和第四套筒,所述第二横杆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套筒和第四套筒,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横杆、第五套筒和第六套筒,所述第三横杆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套筒和第六套筒,所述第一立柱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套筒和第一套筒,所述第二立柱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第四套筒、第五套筒和第二套筒。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三横杆。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组装单元还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立柱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立柱安装于所述第二底座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组装单元还包括挤紧件,所述挤紧件包括第一挤紧螺丝和第二挤紧螺丝,所述第一套筒的侧壁上设有横穿其自身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挤紧螺丝穿过所述第一螺孔且与所述第一螺孔螺纹配合,所述第二套筒的侧壁上设有横穿其自身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二挤紧螺丝穿过所述第二螺孔且与所述第二螺孔螺纹配合。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挤紧件还包括第一抱紧片和第二抱紧片,所述第一抱紧片包括第一本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背面的第一插杆,所述第一挤紧螺丝的插入所述第一螺孔的端部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杆插入所述第一插孔中且抵顶在所述第一插孔的底部,所述第一本体呈弧形,且抵顶在所述第一立柱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抱紧片包括第二本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背面的第二插杆,所述第二挤紧螺丝的插入所述第二螺孔的端部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杆插入所述第二插孔中且抵顶在所述第二插孔的底部,所述第二本体呈弧形,且抵顶在所述第二立柱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套筒的内侧壁上设有容纳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二套筒的内侧壁上设有容纳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套筒和第三套筒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立柱的周壁贴合,所述第二套筒和第四套筒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立柱的周壁贴合。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套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螺孔贯穿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套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螺孔贯穿所述第二凸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其具有多个组装单元,多个组装单元依次连接形成护栏,相邻两组装单元之间可以相对转动,从而不论在任何地点,都能够实现便利地转弯;本护栏组件采用组装式结构,结构设置简单,能够在施工现场便利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的组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的第二立柱与之相关部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的第一挤紧螺丝和第一抱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组装单元-1;第一立柱-21;第二立柱-22;

第一横杆-31;第一套筒-32;第二套筒-33;

第二螺孔-331;第二容腔-332;第二凸台-333;

第二横杆-41;第三套筒-42;第四套筒-43;

第三横杆-51;第五套筒-52;第六套筒-53;

第一底座-61;第二底座-62;第一挤紧螺丝-7;

第一插孔-71;第二挤紧螺丝-8;第二插孔-81

第一本体-91;第一插杆-92;第二本体-93;

第二插杆-9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交通安全的护栏组件,包括多个组装单元1,所述组装单元1包括第一立柱21、第二立柱22、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横杆31、第一套筒32和第二套筒33,所述第一横杆31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筒32和第二套筒33,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横杆41、第三套筒42和第四套筒43,所述第二横杆41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套筒42和第四套筒43,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横杆51、第五套筒52和第六套筒53,所述第三横杆51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套筒52和第六套筒53,所述第一立柱21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套筒42和第一套筒32,所述第二立柱22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第四套筒43、第五套筒52和第二套筒33。

在实际使用时,需要将多个所述组装单元1依次进行连接,形成如图2所示的护栏组件,在连接完成后,前一个组装单元1的第六套筒53套设于后一个组装单元1的第一立柱21上,夹持于后一个组装单元1的第一套筒32和第三套筒42之间,组装完成后,在同一个组装单元1内,第一横杆31、第二横杆41和第三横杆51可绕所述第二立柱22转动,在相邻两个组装单元1之间,可以绕所述第一立柱21转动,从而能够实现任意位置的转弯;同时,本护栏组件采用组装式结构,其结构设置简单,只需要在施工现场简单组装即可,施工效率高。

所述第三套筒42的长度通常相较于第一套筒32和第二套筒33设置得较长,为了实现护栏良好的阻挡作用,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三横杆51,当然,所述第三横杆5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两个的限制。

为了使得本护栏组件设置稳定,所述组装单元1还包括第一底座61和第二底座62,所述第一立柱21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61上,所述第二立柱22安装于所述第二底座62上。

为了使得护栏组件的结构稳定,所述组装单元1还包括挤紧件,所述挤紧件包括第一挤紧螺丝7和第二挤紧螺丝8,所述第一套筒32的侧壁上设有横穿其自身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挤紧螺丝7穿过所述第一螺孔且与所述第一螺孔螺纹配合,所述第二套筒33的侧壁上设有横穿其自身的第二螺孔331,所述第二挤紧螺丝8穿过所述第二螺孔331且与所述第二螺孔331螺纹配合。当需要调节两相邻组装单元1的角度时,拧松所述第一挤紧螺丝7,即可以调节两相邻组装单元1之间的角度,当需要调节第三横杆51与第一横杆31和第二横杆41的角度时,拧松所述第二挤紧螺丝8,可以实现调节,上述调节完成后,拧紧所述第一挤紧螺丝7和第二挤紧螺丝8,使得第一挤紧螺丝7抵顶在第一立柱21上,第二挤紧螺丝8抵顶在第二立柱22上,各部件即被固定,不能够在产生转动,从而有利于护栏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为了保证所述第一挤紧螺丝7和第二挤紧螺丝8的挤紧效果,所述挤紧件还包括第一抱紧片和第二抱紧片,所述第一抱紧片包括第一本体9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91背面的第一插杆92,所述第一挤紧螺丝7的插入所述第一螺孔的端部设有第一插孔71,所述第一插杆92插入所述第一插孔71中且抵顶在所述第一插孔71的底部,所述第一本体91呈弧形,且抵顶在所述第一立柱2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抱紧片包括第二本体93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93背面的第二插杆94,所述第二挤紧螺丝8的插入所述第二螺孔331的端部设有第二插孔81,所述第二插杆94插入所述第二插孔81中且抵顶在所述第二插孔81的底部,所述第二本体93呈弧形,且抵顶在所述第二立柱22的侧壁上。在此结构设置下,当转动第一挤紧螺丝7使其靠近第一立柱21运动时,所述第一插杆92被推动,从而使得第一本体91被推动抵顶在第一立柱21的侧壁上,实现良好的抱紧固定作用;所述第二挤紧片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挤紧片相同。

为了使得各结构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所述第一套筒32的内侧壁上设有容纳所述第一本体91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二套筒33的内侧壁上设有容纳所述第二本体93的第二容腔332,所述第一套筒32和第三套筒42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立柱21的周壁贴合,所述第二套筒33和第四套筒43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立柱22的周壁贴合。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332的设置分别为第一本体91和第二本体93提供了容纳空间,使得第一本体91不会占用第一套筒32内的空间,第二本体93不会占用第三套筒42内的空间,从而能够使得第一立柱21的周壁能够和第一套筒32的内壁贴合,第二立柱22的周壁能够和第二套筒33的内壁贴合。

为了有效保证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331的行程,所述第一套筒3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螺孔贯穿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套筒33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凸台333,所述第二螺孔331贯穿所述第二凸台333。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