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3231发布日期:2020-08-11 22:1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市政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当中的各种道路的建设施工也在逐渐发展,人们对于市政道路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图1所示,为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包括道路本体1和设置在道路本体1中的窨井2,道路本体1包括地基层11和设置在地基层11顶部的沥青层12,道路本体1顶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用于容纳窨井2的让位孔111,窨井2包括设置在让位孔111当中并且与地基层11相互贴合的砖体21、设置在砖体21顶部的连接环22、固定连接在连接环22外侧的支撑环23以及设置在连接环22顶部的井盖24;砖体21呈圆筒状设置,连接环22的外径等于砖体21的内径并且插入砖体21顶部,支撑环23支撑在砖体21顶部,支撑环23顶部覆盖有沥青层12,井盖24盖设在支撑环23顶部。

现有的市政道路结构,车辆在行驶过窨井2的过程当中,会导致井盖24出现震动,井盖24的震动通过连接环22传递到支撑环23上,支撑环23的震动容易导致支撑环23顶部的沥青层12出现开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通过转动块和转动槽将井盖锁紧在连接环上,从而使得车辆行驶过之后,井盖不容易发生震动,从而不容易带动支撑环震动,从而使得支撑环顶部的沥青层不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包括道路本体和设置在道路本体中的窨井,道路本体包括地基层和设置在地基层顶部的沥青层,道路本体顶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用于容纳窨井的让位孔,窨井包括设置在让位孔当中并且与地基层相互贴合的砖体、设置在砖体顶部的连接环、固定连接在连接环外侧的支撑环以及设置在连接环顶部的井盖;砖体呈圆筒状设置,连接环的外径等于砖体的内径并且插入砖体顶部,支撑环支撑在砖体顶部,支撑环顶部覆盖有沥青层,井盖盖设在支撑环顶部,所述连接环的顶部靠近内侧的位置开设有呈环形设置的容纳槽,井盖的直径等于容纳槽的直径;

所述连接环顶部靠近内侧的位置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若干竖槽,竖槽朝向连接环的内侧贯穿连接环,竖槽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开设在连接环上的转动槽,井盖底部固定连接有轴线方向竖直设置的定位环,定位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与竖槽一一对应的转动块,转动块的顶部与井盖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转动槽顶部与连接环顶部之间的距离,转动块顶部和转动块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转动槽顶部和转动槽顶部之间的距离,转动块能够插入转动槽当中并且在转动槽中围绕井盖的轴线进行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井盖的时候,将转动块插入到竖槽底部,然后转动井盖,使得转动块能够转动如转动槽当中,从而将井盖固定在连接环上,从而使得车辆在行驶过井盖的时候,井盖的不容易在连接环的顶部产生震动,从而减少了传递到支撑环处的震动,从而使得支撑环顶部沥青层不容易因为震动而出现开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槽的底部两侧都开设有转动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转动槽,使得井盖安装在连接环上之后,朝向两个方向转动都能够将井盖固定在连接环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槽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连接在连接环上的呈环形设置的弹性垫,弹性垫的顶部与连接环顶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井盖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弹性垫,使得井盖产生的震动能够被弹性垫所吸收,使得井盖的震动不容易传递到支撑环处,从而使得支撑环顶部的沥青层更加不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环的顶部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支撑环并且与砖体螺纹连接在一起的固定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螺栓,能够将支撑环更加紧固的固定在砖体的顶部,从而使得支撑环不容易在砖体的顶部产生震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环的上方设置有位于沥青层当中的呈环形设置的加强网,加强网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柱,连接柱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支撑环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加强网,能够增加支撑环与支撑环顶部的沥青层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连接柱分别位于加强网靠近连接环一侧和背离连接环一侧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连接柱的位置进行排布,使得加强网的内外两侧直接通过连接柱与支撑环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加强网与支撑环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环外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环,限位环的顶部与沥青层相互平齐,限位环的底部也设置有沥青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能够对沥青层进行限位,使得沥青层不容易因为支撑环的震动而出现开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动槽和转动块,在安装井盖的时候,将转动块插入到竖槽底部,然后转动井盖,使得转动块能够转动如转动槽当中,从而将井盖固定在连接环上,从而使得车辆在行驶过井盖的时候,井盖的不容易在连接环的顶部产生震动,从而减少了传递到支撑环处的震动,从而使得支撑环顶部沥青层不容易因为震动而出现开裂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强网,能够增加支撑环与支撑环顶部的沥青层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的道路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的完整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体现加强网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的井盖的轴测图;

图7为实施例的连接环的轴测图。

图中:1、道路本体;11、地基层;111、让位孔;12、沥青层;2、窨井;21、砖体;22、连接环;221、限位环;222、容纳槽;2221、弹性垫;223、竖槽;224、转动槽;23、支撑环;231、固定螺栓;232、加强网;233、连接柱;24、井盖;241、定位环;2411、转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参见附图1和附图2,包括道路本体1和设置在道路本体1中的窨井2,道路本体1包括地基层11和设置在地基层11顶部的沥青层12,道路本体1顶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开设在沥青层12和地基层11上的让位孔111,窨井2位于让位孔111当中;窨井2包括设置在让位孔111当中并且与地基层11相互贴合的砖体21、设置在砖体21顶部的连接环22、固定连接在连接环22外侧的支撑环23以及设置在连接环22顶部的井盖24;砖体21呈圆筒状设置,连接环22与砖体21同轴设置,连接环22的外径等于砖体21的内径并且连接环22的底部插入砖体21到顶部,支撑环23与连接环22同轴设置,支撑环23的底部砖体21顶部相互接触,支撑环23顶部覆盖有沥青层12,井盖24盖设在支撑环23顶部,连接环22的顶部靠近内侧的位置开设有呈环形设置的容纳槽222,井盖24的直径等于容纳槽222的直径,容纳槽222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连接在连接环22上的弹性垫2221,弹性垫2221呈环形设置并且与连接环22同轴,弹性垫2221的顶部与连接环22顶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井盖24的厚度,连接环22的顶部与沥青层12的顶部相互平齐;井盖24底部固定连接有轴线方向竖直设置的定位环241,定位环241与连接环22同轴并且定位环241的外径等于连接环22的内径。

车辆行驶过窨井2时,井盖24所产生的震动被弹性垫2221吸收,从而减少了震动向支撑环23处的传递,减少了支撑环23的震动,使得支撑环23顶部的沥青层12不容易破裂。

参见附图3,支撑环23的顶部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支撑环23并且与砖体21螺纹连接在一起的固定螺栓231,固定螺栓231将支撑环23固定在砖体21的顶部,使得支撑环23不容易在砖体21的顶部产生震动。连接环22外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环221,限位环221与连接环22同轴设置,限位环221的顶部与沥青层12相互平齐,限位环221的底部也设置有沥青层12,通过限位环221的限位作用,使得沥青层12不容易出现破裂。

参见附图4和附图5,支撑环23的上方设置有位于沥青层12当中的呈环形设置的加强网232,加强网23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柱233,连接柱233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支撑环23的顶部。若干连接柱233分别位于加强网232靠近连接环22一侧和背离连接环22一侧的位置。加强网232和连接柱233将支撑环23顶部的沥青层12和支撑环23连接在一起,使得支撑环23的震动不容易造成连接环22顶部的沥青层12的破裂。

参见附图6和附图7,连接环22顶部靠近内侧的位置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两竖槽223,竖槽223朝向连接环22的内侧贯穿连接环22,竖槽223的底部两侧设置有开设在连接环22上的两转动槽224,定位环24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与竖槽223一一对应的转动块2411,转动块2411的顶部与井盖24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转动槽224顶部与容纳槽222底部之间的距离,转动块2411顶部和转动块2411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转动槽224顶部和转动槽224顶部之间的距离。安装井盖24的时候,将转动块2411插入到竖槽223底部,然后转动井盖24使得转动块2411插入到转动槽224当中,从而将井盖24固定在连接环22顶部,使得车辆形式的过程当中井盖24不容易出现震动。

该市政道路结构在使用时的工作原理如下:安装井盖24的时候,将转动块2411插入到竖槽223底部,然后转动井盖24使得转动块2411插入到转动槽224当中,从而将井盖24固定在连接环22顶部,使得车辆形式的过程当中井盖24不容易出现震动,从而减少了支撑环23处的震动,使得支撑环23顶部的沥青层12不容易出现破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