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道和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8170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匝道和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工程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立交系统的匝道和具有该匝道的立交桥。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工业及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承载量大、路面宽且通行率高,双、多层高架路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但这种双、多层高架路在交会时,由于各层车辆需要转向及换层,考虑到不同车型需要不同的转弯半径,且不同的驾驶员具有自己的驾驶习惯,为避免事故的发生,匝道结构就不可避免地较为庞大复杂,从而使立交系统的占地面积较大,进而影响了双、多层高架路的应用。公开号为CN10456288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环形匝道的立交桥,匝道设置在干道的外侧,使车辆的直行不受匝道的影响,匝道沿竖直方向盘旋设置可节约占地面积,且施工方便,单根立柱可同时支撑竖直分布多层匝道路面,使具有这种匝道的立交桥相对于传统的立交桥占地面积小,施工也较方便。但这种匝道的立柱仅柱身部分具有与匝道路面连接的结构,从而为稳定地支撑匝道,必须使用较多的立柱,这就使匝道的施工稍嫌复杂。
[0003]另外,现有一种用于车库的智能机器人,可驶入汽车底部并将汽车顶起,然后运送至特定位置,这种智能机器人可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运行线路精准,若利用这种智能机器人进行汽车的转向与换层可使匝道结构进一步简化紧凑,节约匝道的占地面积,而且可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至少两层纵向干道或横向干道的立交桥的、占地面积小、施工方便的匝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占地面积小且施工方便的匝道且具有至少两层纵向干道或横向干道的立交桥。
[0005]为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匝道用于具有至少两层纵向干道或横向干道的立交桥,在纵向干道与横向干道平面交会处,纵向干道与横向干道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布置,匝道邻近纵向干道及横向干道并沿竖直方向盘旋设置在纵向干道及横向干道的外侧,具有分别与纵向干道及述横向干道的各路面交接的匝道入口和匝道出口,匝道包括多根支撑立柱,用于支撑匝道的路面,包括垂直地面设置的柱身及设置在柱身的顶部的支架,支架的水平方向的端部设置有与匝道的路面相连接的吊挂结构,柱身上设置有与匝道的路面相连接的连接结构。
[0006]由以上方案可见,匝道沿竖直方向盘旋设置可增加空间利用率,减小匝道所占地表面积,支撑立柱的柱身及支架两端的吊挂结构都可与匝道的每层路面相连接,从而可大大减少支撑立柱的数量,进而使施工较为方便。
[0007]较具体的方案为,匝道包括相互分离的内匝道和外匝道,除匝道入口及匝道出口以外,外匝道设置在内匝道外侧,柱身设置在内匝道与外匝道之间,连接结构分别与内匝道的路面的外侧及外匝道的路面的内侧连接,支架的水平方向的内侧端的吊挂结构与内匝道的路面的内侧连接,外侧端的吊挂结构与外匝道的路面的外侧连接。
[0008]由以上方案可见,支撑立柱的柱身的连接结构可与内匝道的外侧及外匝道的内侧连接,而吊挂结构可与内匝道的内侧及外匝道的内侧连接,使支撑立柱以柱身中心大致平衡地设置,从而支撑立柱可更稳固地支撑匝道路面。
[0009]更具体的方案为,匝道的路面底部设置有承重梁,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在柱身上的卡座,承重梁安装在所述卡座内。由以上方案可见,通过支撑路面的承重梁安装在卡座内实现路面与柱身的安装固定,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
[0010]另一更具体的方案为,匝道路面底部设置有承重梁,吊挂结构包括多根悬索,其中悬索中每根与匝道的一层路面连接,悬索上设置有与承重梁连接的悬吊钩。由以上方案可见,吊挂结构具有多根悬索与匝道的每层路面连接,从而每层匝道路面均为与单独的悬索连接固定,从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各层匝道路面不会相互影响。
[0011]优选地,匝道的路面上设置有防滑轨道。由以上可见,在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运送车辆换层或转向时,防滑轨道可进一步规范智能机器人的行驶路线,使匝道可进一步设置得更紧凑。
[0012]较具体地,防滑轨道为齿状轨道,齿状轨道位于匝道的路面的上上表面的凹槽内,且齿牙顶部与上表面平齐。由以上可见,齿状轨道的齿牙顶部与匝道路面平齐,不会影响其他车辆的行驶。
[0013]较具体地,匝道路面上设置有与防滑轨道平行的电源轨道。由以上可见,电源轨道直接设置在路面上可随时为智能机器人进行供电,使智能机器人可随时进行车辆运送。
[0014]较具体地,与匝道连通的候载通道,设置在纵向干道或横向干道的最外侧车道的上方,并通过坡道与最外侧车道相连接,匝道入口设置为与候载通道相连接。由以上可见,智能机器人可停靠在候载通道上,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当车辆需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转向或换层时,即可驶上候载通道,停靠的智能机器人即可按指令操作以运送车辆转向或换层。
[0015]较具体地,与匝道连通的候载通道,设置在内匝道的最底层或外匝道的最顶层。由以上可见,智能机器人可停靠在候载通道上,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当车辆需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转向或换层时,停靠的智能机器人即可按指令操作从候载通道上行或下行并运送车辆转向或换层。
[0016]为实现另一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立交桥包括纵向干道、横向干道和匝道,其中纵向干道或横向干道至少有两层,在纵向干道与横向干道平面交会处,纵向干道与横向干道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布置,匝道邻近纵向干道及横向干道并沿竖直方向盘旋设置在纵向干道及横向干道的外侧,具有分别与纵向干道及横向干道的各路面交接的匝道入口和匝道出口,匝道包括多根支撑立柱,用于支撑匝道的路面,包括垂直地面设置的柱身及设置在柱身的顶部的支架,支架的水平方向的端部设置有与匝道的路面相连接的吊挂结构,柱身上设置有与匝道的路面相连接的连接结构。
[0017]由以上方案可见,立交桥的匝道沿竖直方向盘旋设置可增加空间利用率,减小匝道所占地表面积,进而减少立交桥所占的地表面积,支撑立柱的柱身及支架两端的吊挂结构都可与匝道的每层路面相连接,从而可大大减少支撑立柱的数量,进而使施工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立交桥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立交桥实施例一个方向上的匝道及相连接的干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匝道实施例中支撑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0020]本发明所指的纵向及横向是为方便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而设,在本发明实施例在现实利用时,纵向及横向可为事实上的任意方向,纵向与横向交会的夹角可为任意角度,纵向干道与横向干道也可在交会处具有一定的弯折角度。
[0021]如图1是本发明立交桥实施例的平面示图,以靠右行驶的行车规则为例,示出了纵向干道I和横向干道2,及匝道3。匝道3呈跑道的形状,且包括相互分离的内匝道和外匝道,除匝道入口和匝道出口以外,外匝道位于内匝道的外侧,其中外匝道为上行匝道而内匝道为下行匝道。支撑立柱4设置在内匝道与外匝道之间,分别支撑内匝道和外匝道。从纵向干道I或横向干道驶入的车辆需转向及换层时,首先驶入最外侧车道,即最右侧车道上方,然后进入单坡复式车道进而进入匝道,其中右转的车辆可从交会前的匝道入口进入匝道,左转的车辆可从交会后的匝道入口进入匝道,也可根据具体的行驶规则而定。除最上层干道和最下层干道外,匝道3的内匝道和外匝道上可分别设置有与其他层干道连接的匝道入口。上行匝道可无需设置最上层干道连接的匝道入口,而下行匝道可无需设置与最下层干道连接的匝道入口。
[0022]如图2所示,本发明立交桥实施例可具有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布置的三层纵向干道
11、12、13和三层横向干道21、22、2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