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60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移动连接端、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和上下移动连接端;所述水平移动连接端设置有固定片,可以将自适应微板抓手从上至下固定在一水平面内,通过传动装置实现自适应微板抓手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动;所述上下移动连接端设置有传动马达,所述马达与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相连接,通过传动马达的转动带动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在上下方向的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弹簧设计使本自适应微板抓手的抓手片可以左右倾斜一定角度,很好的自适应放置倾斜的微板以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微板表面光滑度差异性,始终保持抓手片与微板的多点接触,保证微板的有效转移。
【专利说明】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属于检测用的医疗器械附件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自动化免疫学检测、血型分析等实验中,经常会用抓手来抓起试验微板进行微板转移,目前所采用的抓手基本都是两块金属片组成,抓手与微板一般都采用多点接触、或者线接触。当微板未按照规定位置水平放置而产生倾斜时或者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微板导致尺寸差异时,抓手与微板接触的点就会减少,导致抓手抓不起微板或者在转移微板过程中出现微板掉落的情况,其次,在微板倾斜时,抓手抓起微板的过程中会在抓手的两块金属片上产生力矩,长期如此会导致金属片变形或松脱,从而影响抓手的使用寿命,再次,在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微板时,由于尺寸和表面光滑度不一样,使抓手难以给出合适的力量来抓取微板,导致对抓手的金属片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压,降低了抓手片的使用寿命。本自适应微板抓手具有多角度自适应能力,可以很好的解决因微板位置不正或微板差异而导致抓微板不牢的问题,避免对抓手金属片产生倾斜作用力,提高抓手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抓手设计和使用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通过简单的弹簧设计使本自适应微板抓手的抓手片可以左右倾斜一定角度,很好的自适应放置倾斜的微板以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微板表面光滑度差异性,始终保持抓手片与微板的多点接触,保证微板的有效转移。当微板放置正确时以及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微板导致的尺寸差异性时,自适应微板抓手也能很好的利用弹簧的弹性,在保持夹紧微板的情况下,减少微板对抓手片向外的作用力,提高抓手片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具备了多角度和多维度的自适应能力。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移动连接端、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和上下移动连接端;所述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包括抓手支架,齿轮轴和直齿条,所述齿轮轴相连直齿条,所述直齿条插入抓手导套,所述抓手导套开有直齿条插入孔,上端开有固定齿轮轴的孔;所述水平移动连接端设置有固定片,可以将自适应微板抓手从上至下固定在一水平面内,通过传动装置实现自适应微板抓手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动;所述上下移动连接端设置有传动马达,所述马达与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相连接,通过传动马达的转动带动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在上下方向的移动。
[0006]通过齿轮轴相连两根直齿条,直齿条从左右分别插入在抓手导套中,抓手导套为左右开有直齿条插入孔,上端正中央开有固定齿轮轴的孔的矩形结构。两个抓手支架分别固定在两个直齿条左端面和右端面,在所述两个抓手支架下端分别设置一块抓手块,所述抓手块与抓手支架通过抓手定位销连接。在所述两个抓手支架与抓手块连接处分别设置两个抓手弹簧且用两个弹簧挡片固定弹簧,以使抓手块具有自适应特性。
[0007]所述水平移动连接端设置有固定片,可以将自适应微板抓手从上至下固定在一水平面内,通过导轨、丝杆等传动装置,可以轻松实现自适应微板抓手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动。
[0008]所述上下移动连接端设置有传动马达,所述马达与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相连接,通过传动马达的转动带动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在上下方向的移动
[0009]所述抓手块与抓手支架通过抓手定位销连接,配合两个抓手弹簧施加的弹力,让两块抓手块具有了X方向以及Y方向的自适应能力。
[0010]抓手支架与抓手块连接处设置调节抓手块方向的弹簧。
[0011]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所示为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整体外部结构图;
[0013]图2所示为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侧视图;
[0014]图3所示为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整体内部结构图;
[0015]图4所示为水平移动、上下移动连接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
[0018]其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包括第一抓手支架I,所述抓手支架I为梯形金属件,其上窄下宽,在所述第一抓手支架I的右侧靠下边缘,分开设置两个小凹槽,在第一抓手支架I的下端设置第一抓手块4,所述第一抓手块4为长矩形,在第一抓手块4下端左右两边各设置一个抓手扣31。在所述第一抓手块4的右侧靠上边缘分开设置两个小凹槽,所述第一抓手块4上的两个小凹槽与第一抓手支架I上设置的两个小凹槽的位置一一对应。在所述第一抓手块4的下端面中部开一个圆孔,抓手定位销5通过圆孔将第一抓手块4和第一抓手支架I固定在一起。在所述第一抓手块4上设置的两个小凹槽中,分别设置一个抓手弹簧3。在所述第一抓手块4两个小凹槽与第一抓手支架I上设置的两个小凹槽组成的两个矩形凹槽上方,分别设置一个弹簧挡片2,所述弹簧挡片2的下端压住抓手弹簧3,上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抓手支架I的小凹槽中。在所述第一抓手支架I的上部左侧处设置一个第一直齿条7,此第一直齿条7为金属长直条,其内侧均匀设置一排齿牙,外侧为平整面。所述第一直齿条7右侧端面与第一抓手支架I的左侧端面相固定。抓手导套6设置于第一直齿条7的左侧,所述抓头导套6为立体矩形金属块,在抓手导套6的左侧和右侧端面分别开有一个导轨孔,在抓手导套6的上端面中心处开有一个往下的圆孔,所述圆孔与导轨孔相通。所述第一直齿条7插入抓手导套6右侧设置的导轨孔中。在抓手导套6的左侧设置第二直齿条8,所述第二直齿条8为金属长直条,其外侧均匀设置一排齿牙,内侧为平整面。第二直齿条8插入抓手导轨6左侧设置的导轨中。在所述第二直齿条8的左侧设置一个第二抓手支架9,此第二抓手支架9为梯形金属件,其上窄下宽。在所述第二抓手支架9的左侧靠下边缘,分开设置两个小凹槽,在第二抓手支架9的下端设置第二抓手块10,所述第一抓手块10为长矩形,在第二抓手块10下端左右两边各设置一个抓手扣31。在所述第二抓手块10的左侧靠上边缘分开设置两个小凹槽,所述第二抓手块10上的两个小凹槽与第二抓手支架9上设置的两个小凹槽的位置一一对应。在所述第二抓手块10的下端面中部开一个圆孔,抓手定位销11通过圆孔将第二抓手块10和第二抓手支架9固定在一起。在所述第二抓手块10上设置的两个小凹槽中,分别设置一个抓手弹簧3。在所述第二抓手块10两个小凹槽与第二抓手支架9上设置的两个小凹槽组成的两个矩形凹槽上方,分别设置一个弹簧挡片2,所述弹簧挡片2的下端压住抓手弹簧3,上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抓手支架9的小凹槽中。在所述抓手导套6的上端面设置一个齿轮轴14,齿轮轴14为长圆柱形,其下部为齿轮,上部为平滑圆柱,所处齿轮轴14上端设置一个抓手电机15,所述抓手电机15的转轴朝下与齿轮轴14的上部相连接。所述齿轮轴14下部的齿轮插入抓手导套6上端面中心开出的圆孔中,所述第一直齿条7和第二直齿条8分别与所述转轮轴14下部齿轮的外侧和内侧啮合。当抓手电机15带动齿轮轴14转动时,所述齿轮轴14将同时带动第一直齿条7和第二直齿条8做相对运动。在抓手导套6的内侧设置一个抓手底壳12,在抓手导套6的外侧设置一个抓手上盖13,所述抓手底壳12和抓手上盖13将抓手导套6、第一直齿条7、第二直齿条8以及转轮轴14包裹在抓手底壳12和抓手上盖13形成的空腔中,对抓手导套6、第一直齿条7、第二直齿条8以及转轮轴14起到保护作用。
[0019]其上下移动连接端包括:一个倒L形固定座19,所述固定座19设置于抓手底壳12的上方,所述固定座19的上端开有一个圆形孔,在固定座19的内侧设置一个电机27,所述电机27固定在固定座19的内侧上,所述电机27的转轴从下往上穿过固定座19上端开有的圆形孔。在所述固定座19的左侧设置一个直线导轨20,直线导轨20的底部固定在固定座19的左侧表面上。在所述直线导轨20的左侧设置一个滑块21,在所述滑块21的左侧固定一个长圆柱形丝杠22,在所述丝杠22的左侧固定一个矩形固定板17。固定板17的左侧下部固定一个U形的电机固定座16。在所述固定板17的左侧设置一个U形外壳31,夕卜壳31从左至右套入并且固定在固定座19的左侧端面上。在所述固定座19的顶部设置一个马达固定座23,所述马达固定座23上左侧和右侧各设置一个圆形孔,马达固定座23右侧圆形孔与固定座19上设置的圆形孔对齐,所述马达固定座23右部固定在固定座19的顶部上。所述丝杠22从下往上穿过马达固定座23左部设置的圆形孔,在马达固定座23左部设置的圆形孔中固定N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采用的自然数)个轴承31,所述丝杆22穿过N个轴承31中心且与N个轴承31固定。在所述电机27的转轴上设置第一步进带轮24,所述第一步进带轮24固定在马达固定座23右部顶端。在所述马达固定座23左部顶端设置第二步进带轮25,所述丝杠22插入第二步进带轮25中心孔中且与第二步进带轮25固定。所述第一步进带轮24与第二步进带轮25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在所述第一步进带轮24与第二步进带轮25设置一个同步带26,所述同步带26将第一步进带轮24和第二步进带轮25连接起来,并使二者同步转动。
[0020]其水平移动连接端包括:一个L形控制板座28,所述控制板座设置于第一步进轮24的上方,所述控制板座28 —端固定在马达固定座23右部外侧。在控制板座28上部端面设置一个控制板29,实现对抓手电机15和电机27的控制。在控制板29上设置一个L形固定片30,所述固定片30可以将微板抓手整体固定在合适的部件上。
[0021 ] 在试验过程中,抓手电机15的转轴带动第一直齿条7和第二直齿条8在水平面内做相对运动,第一直齿条7带动第二抓手支架9以及第二抓手块10做水平运动;第二直齿条8带动第一抓手支架I以及第一抓手块4做水平运动。所述第一抓手块4和第二抓手块10抓紧微板,准备进行微板转移。由于第一抓手块4和第二抓手块10具有多角度自适应特性,可以适应微板放置位置不规则的情况以及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微板导致的尺寸差异性情况,使第一抓手块4和第二抓手块10与微板始终保持多点接触,提高了微板转移的可靠性,保证了试验的安全性。电机27的转轴带动第一步进轮24转动,所述第一步进轮24通过同步带26带动第二步进轮25转动,所述第二步进轮25通过丝杆22传动使滑块21在Z方向运动,所述滑块21带动固定在其上的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进行Z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抓手块4和第二抓手块10抓紧微板并被提起,准备进行微板转移。L形固定片30能固定在可以进行X方向和Y方向运动的运动部件上,以实现适应微板抓手本体、水平移动连接端、上下移动连接端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运动。因此,所述第一抓手块4和第二抓手块10实现了抓紧微板、提起微板以及在X方向和Y方向上转移微板的功能,拓展了自适应微板抓手的适用范围。
[002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自适应微板抓手,其特征是:所述抓手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移动连接端、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和上下移动连接端;所述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包括抓手支架,齿轮轴和直齿条,所述齿轮轴相连直齿条,所述直齿条插入抓手导套,所述抓手导套开有直齿条插入孔,上端开有固定齿轮轴的孔;所述水平移动连接端设置有固定片,可以将自适应微板抓手从上至下固定在一水平面内,通过传动装置实现自适应微板抓手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动;所述上下移动连接端设置有传动马达,所述马达与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相连接,通过传动马达的转动带动自适应微板抓手本体在上下方向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微板抓手,其特征是:所述抓手支架和直齿条均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抓手架、第二抓手架和第一直齿条、第二直齿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微板抓手,其特征是:所述两个抓手支架分别固定在两个直齿条左端面和右端面,在所述两个抓手支架下端分别设置一块抓手块,所述抓手块与抓手支架通过抓手定位销连接;在所述两个抓手支架与抓手块连接处分别设置两个抓手弹簧且用两个弹簧挡片固定弹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微板抓手,其特征是:所述抓手支架与抓手块连接处设置调节抓手块方向的弹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微板抓手,其特征是:所述抓手支架为梯形金属件,上窄下宽,在所述第一抓手支架的右侧靠下边缘,分开设置两个小凹槽,在第一抓手支架的下端设置第一抓手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适应微板抓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抓手块为长矩形,在第一抓手块下端左右两边各设置一个抓手扣。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微板抓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抓手支架以及第一抓手块设置有两个小凹槽,所述第一抓手块上的两个小凹槽与第一抓手支架上设置的两个小凹槽的位置——对应。
【文档编号】B25J9/00GK204076252SQ201420550507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4日
【发明者】刘永生, 弓爱东, 刘海涛, 张传国 申请人:深圳市爱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