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帘门风淋开启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158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风淋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卷帘门风淋开启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风淋室(AIRSHOWER)是一种通用性较强的局部净化设备,安装于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当人与货物要进入洁净区时需经风淋室吹淋,其吹出的洁净空气可去除人与货物所携带的尘埃,能有效的阻断或减少尘源进入洁净区。风淋室的前后两道门为电子互锁,又可起到气闸的作用,阻止未净化的空气进入洁净区域。现有的风淋室的卷帘门仍需进入风淋室的人通过按钮进行手动开启,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帘门风淋开启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卷帘门风淋开启控制系统需人为操纵开启风淋室的卷帘门及开启风淋过程造成的操作繁琐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卷帘门风淋开启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自动门感应器、第二自动门感应器及主控制器,所述第一自动门感应器、第二自动门感应器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所述第一自动门感应器、第二自动门感应器分别设于风淋室的第一卷帘门处及第二卷帘门处,所述第一卷帘门与第一电机相邻,所述第二卷帘门与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分别经一变频器与主控制器相连,所述变频器用于接收外部控制信号;所述第一自动门感应器用于检测第一卷帘门外是否有人,如是,则发送开启信号至所述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启动,开启第一卷帘门;所述第二自动门感应器用于检测第二卷帘门内侧是否有人,如是,则发送开启信号至所述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启动,开启第二卷帘门。较佳地,所述自动门感应器包括一微波感应器及一红外感应器,所述红外感应器用于检测其红外扫描范围内是否有人,所述微波感应器用于检测是否有人处于移动状态,当红外感应器检测到有人且微波感应器检测到有人处于移动状态时,所述主控制器控制电机打开卷帘门;当红外感应器检测到无人或有人时且微波感应器检测到无人处于移动状态时,所述主控制器控制电机关闭卷帘门。较佳地,还包括自动语音播放设备,所述自动语音播放设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所述主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自动门感应器、第二自动门感应器的检测结果对风淋室内或风淋室外的人进行相应的语音提示。本发明提供的卷帘门风淋开启控制系统通过自动门感应器监测卷帘门附近人员的状态,从而使得主控制器根据人员状态自动控制卷帘门的开启和关闭,当人员移动时即可打开卷帘门,当人员静止或没人时,即可控制卷帘门关闭,实现自动控制,无需人为操控,使用十分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卷帘门风淋开启控制系统组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具体如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卷帘门风淋开启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自动门感应器101、第二自动门感应器102及主控制器103,其中,第一自动门感应器101、第二自动门感应器102分别与主控制器103相连,主控制器103为PLC控制器。第一自动门感应器101、第二自动门感应器102分别设于风淋室200的第一卷帘门201处及第二卷帘门202处。第一卷帘门201与第一电机104相连,第二卷帘门202与第二电机105相连,第一电机104及第二电机105分别经一变频器106、107与主控制103相连,变频器106、107用于通过主控制器接收外部控制信号,从而控制电机的转动。第一自动门感应器101用于检测第一卷帘门201外是否有人,如是,则发送开启信号至主控制器103,主控制器103控制第一电机104启动,开启第一卷帘门201;第二自动门感应器102用于检测第二卷帘门202内侧是否有人,如是,则发送开启信号至主控制器103,主控制器103控制第二电机105启动,开启第二卷帘门202。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自动门感应器及第二自动门感应器均包括一微波感应器及一红外感应器,其中,对任一个自动门感应器,其红外感应器用于检测其红外扫描范围内是否有人,微波感应器用于检测是否有人处于移动状态,当红外感应器检测到有人且微波感应器检测到有人处于移动状态时,发送对应的传感器信号(即开启信号)至主控制器103,则主控制器103控制电机打开卷帘门;当红外感应器检测到无人、或有人但微波感应器检测到无人处于移动状态时,发送对于的传感器信号(即关闭信号)至主控制器103,则主控制器103相应地控制相应的电机关闭卷帘门。由此,实现风淋室内的卷帘门的自动开启及关闭,无需进入风淋室的人通过控制按钮等设备执行开启操作,十分智能。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淋开启控制系统还包括自动语音播放设备,该自动语音播放设备与主控制器103相连,主控制器103根据所述第一自动门感应器、第二自动门感应器的检测结果(对应的开启信号或关闭信号)对风淋室内或风淋室外的人进行相应的语音提示,如提示卷帘门即将开启,或提示卷帘门即将关闭,使用更人性化。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对本发明所做的变形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