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8067阅读:993来源:国知局
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发明属于挡门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



背景技术:

现在常用的房间门锁装置有机械锁和电子锁,电子锁一般用于宾馆房门中,包括:电子感应锁、指纹感应锁、声控感应锁等,但这些高新技术的电子产品锁同样存在着缺点,开门的电子磁卡容易被复制,指纹容易被复制,声音容易被复制等,这些门锁在现实使用中,时有发生被外人破解打开,防盗保险系数不高。目前人们在民宅的内门锁实施中,经常用到的是机械锁,机械锁通常安装在门与墙壁上,通过插销或链接装置达到反锁的效果,但是现实中许多反锁装置比较落后,会因为长期受力而轻易掰断,外人容易进入房间内。对于宾馆和酒店这种环境较为复杂的地方,有些没有设置内门反锁装置,客人放在房内的财物安全性难以保障,保险效果不十分满意。还有的酒店式公寓,由于门是不允许钻孔的,长期住在里面的客人不能私自在门和墙壁安装机械锁,而管理员还是有备用钥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本发明的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使用非常方便,可随身携带,不需要钻孔就可以达到反锁效果,反锁性能强,用暴力方式打开非常困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一种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挡板、斜推杆、壳体、锁臂、推板、压缩弹簧、底座、连接螺栓,所述挡板的一面与门面接触,另一镜像面与所述斜推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壳体设置有斜推杆相匹配的斜滑道,所述斜推杆另一端穿过斜滑道与推板一面接触,所述推板的另一面与壳体之间设置所述压缩弹簧,所述斜推杆底部与锁臂头部相平,所述锁臂的底部设置有螺纹口,所述连接螺栓尾部与螺纹口连接,连接螺栓的头部卡接于底座内,所述锁臂与底座之间设置有旋转旋钮,所述旋转旋钮旋接在连接螺栓中,所述旋转旋钮通过旋转挤压底座与地面接触。

具体的,所述挡板底部设置有与门底相匹配的托板,所述托板与挡板相互垂直。

具体的,所述挡板和托板与门相接触处设置有缓冲垫。

具体的,所述斜推杆为两段式折弯状,其中部折弯处将锁臂分成两段,其中一段为斜推功能,另一段折弯的方向与地面平行,底部与锁臂头部相接触。

具体的,所述底座设置有塑胶防滑垫。

综上所述,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利用所述锁臂与底座之间设置有旋转旋钮,所述旋转旋钮旋接在连接螺栓中,所述旋转旋钮通过旋转挤压底座与地面接触的形式,对门和地面施加径向力,达到锁紧门的效果,方便简单,无需钻孔安装。

(2)本发明利用力的分解,把斜推杆设置成两段,类似于模具的斜推杆结构,把推门的轴向力分解为径向力,达到越用力推门,锁紧力越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件名称和序号:

挡板1、托板101、壳体2、斜推杆3、推板4、压缩弹簧5、锁臂6、连接螺栓7、旋转旋钮8、底座9、塑胶防滑垫10、缓冲垫11、门12、地面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斜推式免钉防盗挡门器,如图1所示,包括挡板1、斜推杆3、壳体2、锁臂6、推板4、压缩弹簧5、底座9、连接螺栓7,所述挡板1底部设置有与门12底相匹配的托板101,所述托板101与挡板1相互垂直,所述挡板1的一面与门12面接触,所述挡板1和托板101与门12相接触处设置有缓冲垫11,另一镜像面与所述斜推杆3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壳体2设置有斜推杆3相匹配的斜滑道,所述斜推杆3为两段式折弯状,其中部折弯处将锁臂6分成两段,其中一段为斜推功能,另一段折弯的方向与地面13平行,底部与锁臂6头部相接触,所述斜推杆3另一端穿过斜滑道与推板4一面接触,所述推板4的另一面与壳体2之间设置所述压缩弹簧5,所述斜推杆3底部与锁臂6头部相平,所述锁臂6的底部设置有螺纹口,所述连接螺栓7尾部与螺纹口连接,连接螺栓7的头部卡接于底座9内,所述锁臂6与底座9之间设置有旋转旋钮8,所述旋转旋钮8旋接在连接螺栓7中,所述旋转旋钮8通过旋转挤压底座9与地面13接触,所述底座9设置有塑胶防滑垫10。

使用时,将旋转旋钮8钮到上方,然后将挡门器的托板101插入门12底面托住,将挡板1紧贴门12面,此时的斜推杆3自由状态下受到弹簧的弹力和锁臂6的顶力,将旋转旋钮8钮向下方,所述底座9受到扭紧力,向地面13施加压力,门12底由于受到向上的反作用力形成锁紧;当门12推开时,斜推杆3受轴向力沿斜滑道运动,推板4受力相对地面13作轴向运动压紧弹簧,锁臂6受到分解的径向力,把门12锁得更紧,使得门12更加难以推开。

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