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起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108146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力起子。

背景技术:
起子为目前工业上或一般日常生活中广泛被使用的手工具。在多种起子类型中,扭力起子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可用于锁设螺丝、螺栓、螺帽等零件。一般扭力起子是由握把、管体及驱动头组接而成,其中管体中设置有驱动座,用以带动驱动头,而驱动头则直接与外部零件对接并带动其旋转。然而,操作过程中,管体与驱动头间容易因摩擦而产生磨损。再者,一般驱动头与管体的组接方式是通过驱动头的外壁抵迫连接于管体的内壁。然而,此种组接方式使驱动头在驱动外部零件时的力臂较长,而容易导致驱动头卡死的情况,还会产生较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力起子,通过驱动头外壁设置阶层结构,使驱动头外壁与管体间形成一间隙,借以减少使用时摩擦力的产生,还可使驱动头更加顺畅地锁固外部零件,并减少噪音的产生。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力起子,通过归心机构的设置,使扭力起子在操作过程中,驱动座的中心轴校准于驱动头的中心轴,避免驱动座中的棘齿脱齿。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起子的杆体结构及内部空间配置,可以减少扭力起子的体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扭力起子,其包含握把、管体、扭力调整机构、跳脱机构、驱动座以及驱动头。管体的一端与握把连接。扭力调整机构设置于管体,并提供预设扭力值。跳脱机构设置于管体,且其一端与扭力调整机构抵顶连接。驱动座设置于管体中并位于管体的另一端,驱动座的一端与跳脱机构的另一端抵顶连接。驱动头与管体的另一端连接,且驱动头的一端嵌设于驱动座与管体的内壁间,驱动头受驱动座带动。驱动头包含抵接结构以及阶层结构,其中抵接结构位于驱动头的所述端的外壁,并且抵接结构与管体的内壁抵接,阶层结构位于驱动头的所述端的外壁,并且阶层结构与管体的内壁间形成一间隙。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中驱动座为单向棘轮,用以带动驱动头朝预设方向旋转。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中管体包含上管体以及下管体,其中上管体其与握把连接,并供扭力调整机构容置于其中,下管体与上管体连接,并供跳脱机构容置于其中。另外,下管体可与上管体焊接或一体成型。管体可还包含套接环,其连接下管体与驱动头。扭力起子可还包含轴承,其设置于套接环与驱动座之间。再者,下管体的直径可大于上管体的直径。上管体的轴向长度可大于下管体的轴向长度。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可还包含垫片,其设置于握把及管体之间。阶层结构的轴向长度可大于抵接结构的轴向长度,其中阶层结构可为凹槽。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扭力起子,其包含握把、管体、扭力调整机构、跳脱机构、驱动座、驱动头以及归心机构。管体的一端与握把连接。扭力调整机构设置于管体,并提供预设扭力值。跳脱机构设置于管体,且其一端与扭力调整机构抵顶连接。驱动座设置于管体中并位于管体的另一端,驱动座的一端与跳脱机构的另一端抵顶连接。驱动头与管体的另一端连接,且驱动头的一端嵌设于驱动座与管体的内壁间,驱动头受驱动座带动,其中驱动头与管体间形成一间隙。归心机构位于驱动头与驱动座之间,用以使驱动座的中心轴校准于驱动头的中心轴。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中归心机构可包含球体,其抵顶连接驱动头及驱动座。再者,归心机构可还包含第一凹槽,其设置于驱动头的一端,并供球体容设其中,其中第一凹槽的槽底包含两个底壁,且两个底壁间的夹角介于45度至140度。另外,归心机构可还包含第二凹槽,其设置于驱动座的一端,并供球体容设其中。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中驱动座可为单向棘轮,用以带动驱动头朝预设方向旋转,或者驱动座可为单向棘轮,单向棘轮的棘齿用以与驱动头的内壁的齿部单向啮合。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中驱动头可包含抵接结构以及阶层结构,其中抵接结构位于驱动头的所述端的外壁,并且抵接结构与管体的内壁抵接,阶层结构位于驱动头的所述端的外壁,并且阶层结构与管体的内壁间形成间隙。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中管体包含上管体以及下管体,其中上管体与握把连接,并供扭力调整机构容置于其中,下管体与上管体连接,并供跳脱机构容置于其中。下管体与上管体可焊接或一体成型。管体可还包含套接环,其连接下管体与驱动头。扭力起子可还包含轴承,其设置于套接环与驱动座之间。另外,下管体的直径可大于上管体的直径。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扭力起子,其包含握把、管体、扭力调整机构、跳脱机构、驱动座以及驱动头。管体包含上管体以及下管体,其中上管体与握把连接,下管体与上管体连接,其中下管体的直径大于上管体的直径。扭力调整机构设置于上管体,并提供预设扭力值。跳脱机构设置于下管体并包含第一球体以及至少两个第二球体。第一球体抵顶扭力调整机构,第二球体可滑动地抵顶第一球体并抵顶于下管体的内周面。驱动座设置于下管体中,且驱动座的一端供第一球体及第二球体设置。驱动头与管体连接,且该驱动头的一端嵌设于驱动座与下管体的内壁间,驱动头受驱动座带动,其中驱动头与管体间形成一间隙。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中驱动座可包含凹槽以及至少两个穿孔,其中凹槽供第一球体及第二球体设置,穿孔与凹槽贯通,第二球体分别通过穿孔滑动抵顶内周面。各第二球体具有相对驱动座的驱动位置及跳脱位置,在驱动位置时管体的轴线与各第二球体的中心点在垂直轴线的一径向上的垂直距离为L1,在跳脱位置时管体的轴线与各第二球体的中心点在径向上的垂直距离为L2,L1大于L2。另外,下管体包含至少四个卡接区以及至少四个断接区,且卡接区与断接区交错设置于下管体的内壁。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可还包含垫片,其设置于该握把及该管体之间。依据上述的扭力起子,其中下管体的直径大于上管体的直径。管体可还包含套接环,其连接下管体与驱动头。扭力起子可还包含轴承,其设置于套接环与驱动座之间。另外,上管体的轴向长度大于下管体的轴向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扭力起子,通过驱动头外壁设置阶层结构,使驱动头外壁与管体间形成一间隙,借以减少使用时摩擦力的产生,还可使驱动头更加顺畅地锁固外部零件,并减少噪音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起子的外观示意图;图2绘示依照图1实施方式中扭力起子的剖视图;图3绘示依照图2实施方式中扭力起子的部分放大图;图4绘示依照图1实施方式的扭力起子的爆炸图;图5A绘示依照图2实施方式的扭力起子沿剖线5-5在一状态的剖视图;图5B绘示依照图2实施方式的扭力起子沿剖线5-5在另一状态的剖视图;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起子的剖视图;图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起子的剖视图;以及图8绘示依照图7实施方式的扭力起子的驱动头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起子100的外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扭力起子100包含握把110、管体120以及驱动头130。握把110及驱动头130分别连接于管体120的两端,使用者则可握持于握把110,并通过管体120连动驱动头130旋转,借以带动外部零件(未绘示)锁设于预设位置。配合参照图2,是绘示依照图1实施方式中扭力起子100的剖视图。扭力起子100还包含扭力调整机构140、跳脱机构150以及驱动座160。扭力调整机构140设置于管体120,并提供预设扭力值。跳脱机构150设置于管体120,且其一端与扭力调整机构140的另一端抵顶连接。驱动座160设置于管体120中并位于管体120的另一端,驱动座160的一端与跳脱机构150的另一端抵顶连接。图2的实施方式中,驱动座160为单向棘轮,用以带动驱动头130朝预设方向旋转。详细来说,驱动头130与管体120的另一端连接且驱动头130与管体120连接的一端嵌设于驱动座160与管体120的内壁间,驱动头130受驱动座160带动。驱动头130包含阶层结构131以及抵接结构132。阶层结构131位于驱动头130与管体120连接的所述端的外壁,并与管体120的内壁间形成一间隙,抵接结构132位于驱动头130与管体120连接的所述端的外壁,并与管体120的内壁抵接。图2的实施方式中,阶层结构131为凹槽。配合参照图3,是绘示依照图2实施方式中扭力起子100的部分放大图。图3的实施方式中,阶层结构131的轴向长度为D1,抵接结构132的轴向长度为D2,且轴向长度D1大于轴向长度D2。目前常见的扭力起子驱动头,并未有阶层结构的配置,导致使用过程中,过大的摩擦力造成驱动头驱动不顺畅,还有可能产生明显的噪音;再者,驱动头与管体抵接的轴向长度过长,也容易在使用过程因杠杆作用而放大应力,进而在操作中造成应力堆积变形让驱动头发生卡死。所以,本实施方式设置的阶层结构131不但可减少摩擦力的产生,还通过轴向长度D1大于轴向长度D2的配置,使驱动头130与管体120抵接的面积小于间隙的空间,不但磨擦面积大幅缩小,又可以缩短驱动头130施力于外部零件的力臂,避免卡死的问题,并减少噪音的产生。配合参照图4,是绘示依照图1实施方式的扭力起子100的爆炸图。图4的实施方式中,管体120可包含上管体121、下管体122以及套接环123。上管体121与握把110连接,并供扭力调整机构140容置于其中。下管体122与上管体121连接,且以焊接方式连接,并供跳脱机构150容置于其中。套接环123连接下管体122与驱动头130。下管体122的内壁具有第一组接结构122a,套接环123的外壁具有第二组接结构123a,下管体122与套接环123通过第一组接结构122a与第二组接结构123a连接。驱动座160可相对套接环123转动,且驱动头130一端呈管状,且驱动头130的前述端嵌设于容置驱动座160与管体120间的容置间隙,且驱动头130与套接环123间设有枢环133,驱动头130以凸出的抵接结构132与套接环123的内壁抵接,并且凹陷的阶层结构131与管体120的套接环123间形成间隙。前述驱动座160为单向棘轮,其借由棘齿162与驱动头130内的齿部134单向啮合,以达成带动驱动头130的目的。另外,扭力起子100可还包含轴承161,其设置于套接环123与驱动座160之间。借此,有助于驱动座160相对套接环123转动时的稳定及流畅度,并可避免元件间磨擦损坏,延长扭力起子100的使用寿命。由图2及图4可知,本实施方式中,扭力调整机构140包含调整杆141、弹性件142、滑移件143以及抵顶件144。调整杆141的一端与握把110连接,使握把110带动扭力调整机构140。弹性件142套设于调整杆141,且一端抵顶连接于滑移件143,而滑移件143可沿调整杆141轴向移动。随着滑移件143的轴向移动,可调整弹性件142的压缩量,进而改变扭力调整机构140的预设扭力值。抵顶件144抵顶连接于弹性件142的另一端,并用以与跳脱机构150抵顶连接。由图4可知,本实施方式中,跳脱机构150包含第一球体151以及至少两个第二球体152,其中第一球体151与第二球体152设置于驱动座160的一端。第一球体151抵顶扭力调整机构140;也就是说,第一球体151通过扭力调整机构140的抵顶件144与弹性件142抵顶连接,第二球体152则可滑动地抵顶于第一球体151及管体120的下管体122的内周面。由图4可知,本实施方式中,跳脱机构150包含三个第二球体152。进一步而言,驱动座160还包含凹槽163以及至少两个穿孔164。详细来说,第一球体151及第二球体152设置于凹槽163中。穿孔164位于凹槽163的侧壁,并与凹槽163贯通,其中第二球体152分别通过穿孔164滑动抵顶下管体122的内周面。由图4可知,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座160包含三个穿孔164。图5A及图5B分别绘示依照图2实施方式的扭力起子100沿剖线5-5在不同状态的剖视图。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扭力起子100中,各第二球体152具有相对驱动座160的驱动位置及跳脱位置,而由图5A可知,当第二球体152在驱动位置时管体120的下管体122的一轴线I与各第二球体152的中心点C在垂直轴线I的一径向上的垂直距离为L1。再由图5B可知,当第二球体152在跳脱位置时管体120的下管体122的轴线I与各第二球体152的中心点C在径向上的垂直距离为L2,L1大于L2。因此,当扭力起子100施于外部零件的扭力值大于预设扭力值时,第二球体152会受力自驱动位置位移至跳脱位置。更详细的说,下管体122的内周面包含至少四个卡接区122a及至少四个断接区122b,其中,由图5A及图5B可知,本实施方式中,下管体122的内周面包含六个卡接区122a及六个断接区122b。卡接区122a为下管体122的径向凹条,卡接区122a与各断接区122b交错设置且卡接区122a与断接区122b相互连接。由图5A可知,当第二球体152在驱动位置时,第二球体152会通过穿孔164与卡接区122a抵顶。在扭力起子100作动时,通过转动管体120,带动驱动座160转动,并连动驱动头130施加扭力于外部零件上;此时,扭力调整机构140会施加压力于第一球体151。由于第二球体152与第一球体151相互抵顶,第二球体152会间接承受扭力调整机构140施加于第一球体151上的压力,进而被定位于凹槽163内且卡于穿孔164中,并维持与卡接区122a抵顶的状态。当施加在外部零件上的扭力大于预设扭力值时,由驱动头130反馈的扭力大于施加在第二球体152上的压力值,此时第二球体152会受力由卡接区122a朝断接区122b抵顶;此时,旋转管体120时,驱动座160及驱动头130无法连动。借此,避免施加过大的扭力在外部零件上。另外,第二球体152的数量可以是二个或三个以上,卡接区122a及断接区122b的数量并随第二球体152的数量改变,断接区122b也可设置为凸条形式,不以上述公开为限。跳脱机构150位于下管体122中,且第二球体152抵顶于其内周面,所以下管体122的直径大于上管体121的直径。再者,上管体121用以容纳扭力调整机构140,所以上管体121的轴向长度大于下管体122的轴向长度。借此,可有效减少扭力起子100的体积跟重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另外,扭力起子100还包含垫片101,其设置于握把110及管体120之间。详细来说,垫片101设置于管体120中的调整杆141与握把110的内壁间。借此,有助于握把110与调整杆141的定位连接。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起子100的剖视图。由图6可知,下管体122与上管体121一体成型。借此,可简化扭力起子100的制造与组装,并节省制造成本。图6实施方式公开的扭力起子100,其元件及元件间的配置关系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另加赘述。图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扭力起子100的剖视图。图7中,扭力起子100包含握把110、管体120、扭力调整机构140、跳脱机构150、驱动座160、驱动头130以及归心机构170,其中握把110、管体120、扭力调整机构140、跳脱机构150、驱动座160以及驱动头130的配置关系皆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另加赘述。其中,图7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管体120的下管体122与上管体121焊接。特别的是,归心机构170位于驱动头130与驱动座160间,用以使驱动座160的中心轴校准于驱动头130的中心轴。借此,有效避免驱动座160偏移、倾斜,导致棘齿162脱齿。详细来说,归心机构170包含球体171,其抵顶连接驱动头130及驱动座160。借此,在操作过程中,驱动座160的中心轴可通过球体171校准于驱动头130的中心轴,避免驱动座160受力偏移,而使棘齿162脱离与驱动头130的内壁的齿部132的咬合。优选地,归心机构170可还包含第一凹槽172及第二凹槽173,其中第一凹槽172设置于驱动头130的一端,并供球体171容设其中,第二凹槽173设置于驱动座160的一端,并供球体171容设其中。也就是说,球体171的相对两端分别抵顶并容设于第一凹槽172及第二凹槽173。借此,可使球体171更加稳定地引导驱动座160与驱动头130归心。图8绘示依照图7实施方式的扭力起子100的驱动头130的剖视图。由图8可知,第一凹槽172的槽底包含两个底壁172a,且两个底壁172a间的夹角A介于45度至140度。借此,球体171容设于第一凹槽172并抵顶于两个底壁172a,除可更加稳定地引导驱动座160与驱动头130归心,并可提升归心的精度,使驱动座160的中心轴更准确地校准于驱动头130的中心轴。另外,第二凹槽173的槽底也可包含两个底壁,且两个底壁间的夹角范围可与夹角A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