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芯及锁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192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锁芯及锁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芯及锁具。



背景技术:

目前锁的种类很多,但一般都是插入钥匙并转动钥匙才能打开门锁,开锁过程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芯,以改善现有锁具开锁过程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以改善现有开锁过程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芯,用于与钥匙配合,包括锁芯壳、锁芯杆、第一复位件和间隔设于锁芯壳的多个弹子;

锁芯壳上设有钥匙孔;

弹子可滑动的设置于锁芯壳,弹子上设有第一缺口;

锁芯杆可滑动的设置于锁芯壳,锁芯杆具有初始位置,第一复位件用于将锁芯杆维持在初始位置;

锁芯杆上设有第二缺口,第二缺口与弹子一一对应,锁芯杆位于初始位置时,锁芯杆允许弹子在第二缺口内向第一方向滑动;

钥匙插入钥匙孔能够使弹子在第二缺口内沿第一方向线滑动,并使所有第一缺口形成供锁芯杆沿第二方向线滑动的滑道,第一方向线与第二方向线相交。

进一步地,第一方向线垂直于第二方向线。

进一步地,锁芯壳上设有供弹子滑动的滑孔,弹子包括与滑孔配合的滑动部,滑动部的截面为矩形。

进一步地,第一复位件包括弹簧,弹簧的一端与锁芯壳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锁芯杆连接。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具,包括壳体、第一锁舌、第二复位件、触发机构、复位机构和上述锁芯;

第一锁舌可滑动的设置于壳体,第二复位件设于第一锁舌与壳体之间,第二复位件具有推动第一锁舌缩入壳体的趋势,第一锁舌上设有卡槽;

锁芯固定于壳体,锁芯杆插设于卡槽内,以阻止第一锁舌向缩入壳体的方向运动;

触发机构用于驱动锁芯杆在滑道内滑动,以使锁芯杆从卡槽脱离;

复位机构用于驱动第一锁舌向伸出壳体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触发机构包括按压件和连杆,连杆通过转轴与壳体转动连接,转轴垂直于锁芯杆,按压件作用于连杆的一端,连杆的另一端作用于锁芯杆,按压件能够推动连杆绕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复位机构包括第二锁舌、第三复位件和传动件;

第二锁舌可滑动的设置于壳体,第三复位件设于第二锁舌与壳体之间,第三复位件具有推动第二锁舌伸出壳体的趋势;

传动件可转动的设置于壳体,传动件的一端与第一锁舌接触,传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锁舌接触;第二锁舌向缩入壳体的方向运动能够使传动件推动第一锁舌向伸出壳体的方向运动;

按压件能够推动传动件与第二锁舌分离。

进一步地,卡槽包括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和第三槽段,第一槽段和第三槽段分别与第二槽段的两端连通;

当第一锁舌伸出壳体时,锁芯杆能够插入第三槽段内,并阻止第一锁舌向缩入壳体的方向移动;当第一锁舌缩入壳体时,锁芯杆能够插入第一槽段内;第一锁舌向缩入壳体的方向运动时,锁芯杆能够沿卡槽的轨迹从第一槽段滑入第三槽段。

进一步地,锁具还包括反锁装置,反锁装置包括第三锁舌和动力件,第三锁舌可滑动的设置于壳体,动力件可转动的设置于壳体,第三锁舌上开设有凹槽,动力件的一端卡于凹槽内,动力件的另一端作用于第一锁舌;

第一锁舌包括第一锁舌头和第一锁舌杆,第一锁舌杆与第一锁舌头转动连接,卡槽开设于第一锁舌杆上;

当动力件转动时,动力件能够使第三锁舌缩入壳体内,并使第一锁舌杆相对第一锁舌头转动,以使锁芯杆从第三槽段滑入第二槽段。

进一步地,壳体上设有弹性件,弹性件与动力件分别作用于第一锁舌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芯,钥匙插入前,所有第一缺口并未构成滑道,即锁芯杆将无法滑动。钥匙插入钥匙孔后,钥匙将推动所有弹子在锁芯杆上的第二缺口内滑动,当所有弹子上的第一缺口均与第二缺口交汇时,所有第二缺口将构成供锁芯杆滑动的滑道,锁芯杆可在滑道内滑动。在开锁过程中只需要将钥匙插入钥匙孔即可,无需对钥匙进行其他操作,开锁过程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具,包括壳体、第一锁舌、第二复位件、触发机构、复位机构和锁芯。锁芯的锁芯杆插设在第一锁舌中的卡槽内,当钥匙插入钥匙孔内后,锁芯杆可滑动,此时通过触发机构使锁芯杆从卡槽内脱离,由于第二复位件具有推动第一锁舌缩入壳体的趋势,第二复位件将使第一锁舌缩入壳体内,已达到开门的效果。当需要锁门时,可通过复位机构使第一锁舌伸出壳体。这种锁具开锁时只需要将钥匙插入钥匙孔中,并使触发机构动作即可,操作极为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锁芯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锁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弹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锁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按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的第二锁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所示的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5所示的第三锁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5所示的动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锁芯;10-锁芯壳;11-滑孔;12-钥匙孔;13-孔道;14-容纳孔;20-锁芯杆;21-挂钩部;22-第二缺口;30-第一复位件;40-弹子;41-滑动部;42-挤顶部;43-第一缺口;50-钥匙;1000-锁具;200-壳体;210-第一套筒;220-第二套筒;300-第一锁舌;310-第一锁舌头;320-第一锁舌杆;330-卡槽;331-第一槽段;332-第二槽段;333-第三槽段;400-第二复位件;500-触发机构;510-按压件;511-按压轴;512-第一按压体;513-第二按压体;520-连杆;530-转轴;600-复位机构;610-第二锁舌;611-第二锁舌头;612-第二锁舌杆;620-第三复位件;630-传动件;631-转动体;632-第一传动部;633-第二传动部;634-复位弹簧;700-反锁装置;710-第三锁舌;711-第三锁舌头;712-第三锁舌杆;713-凹槽;720-动力件;721-第一连接部;722-第二连接部;80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锁芯100,包括锁芯壳10、锁芯杆20、第一复位件30和多个弹子40。弹子40可滑动的设置在锁芯壳10内,弹子40能够沿第一方向线滑动;锁芯杆20可滑动的设置在锁芯壳10内,锁芯杆20能够沿第二方向线滑动。第一复位件30用于使锁芯杆20复位。第一方向线与第二方向线相交。

具体地,如图2所示,锁芯壳10大致呈长方体。锁芯壳10上设置有间隔且平行布置的多个滑孔11,滑孔11贯通锁芯壳10高度方向上的一端,滑孔11为上方下圆的阶梯孔。锁芯壳10上设有钥匙孔12、孔道13和容纳孔14,孔道13的截面为圆形,容纳孔14的截面为矩形。钥匙孔12平行于孔道13,孔道13垂直于滑孔11,滑孔11与孔道13贯通,滑孔11与钥匙孔12贯通。钥匙孔12贯通锁芯壳1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孔道13贯通锁芯壳10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容纳孔14贯通锁芯壳10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孔道13与容纳孔14贯通。

如图3所示,锁芯杆20为圆杆,其外径与孔道13的孔径相匹配。锁芯杆20上靠近其端部设有挂钩部21,挂钩部21为L形。锁芯杆20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缺口22,相邻的两个第二缺口22的距离与锁芯壳10上相邻的两个滑孔11的距离一致。第二缺口22为矩形槽。

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30为弹簧。

如图4所示,弹子40包括滑动部41和挤顶部42,挤顶部42设于滑动部41的一端,在弹子40的截面上,挤顶部42的投影完全落于所述滑动部41内。其中,滑动部41的截面为矩形,挤顶部42的截面为圆形。挤顶部42远离滑动部41的一端的端面为球面。

挤顶部42的截面大小与壳体200上的滑孔11的方形部分的截面大小相匹配,挤顶部42上开设有第一缺口43,第一缺口43为矩形槽。弹子40可完全通过锁芯杆20上的第二缺口22,锁芯杆20可完全通过弹子40上的第一缺口43。本实施例中,所有弹子40的外形尺寸相同,但弹子40上的第一缺口43开设的位置不同。

如图1所示,锁芯杆20设于孔道13内,锁芯杆20可在孔道13内滑动,锁芯杆20设有挂钩部21的一端延伸至锁芯壳10的外部。第一复位件30设于容纳孔14内,第一复位件30的一端与容纳孔14的孔壁连接,第一复位件30的另一端与锁芯杆20远离挂钩部21的一端连接。锁芯杆20具有初始位置,锁芯杆20位于初始位置时,锁芯杆20上的第二缺口22与滑孔11对齐,第一复位件30处于既不伸长又不压缩的状态,即第一复位件30并未对锁芯杆20施加弹力。第一复位件30可将锁芯杆20维持在初始位置,即当锁芯杆20受力并发生位移后,若撤去锁芯杆20上的外力,在第一复位件30的作用下,锁芯杆20将最终回位到初始位置。锁芯壳10上的一个滑孔11对应插设一个弹子40,弹子40的挤顶部42朝向钥匙孔12。弹子40的滑动部41与滑孔11的方形部分形成滑动配合,弹子40可在滑孔11内滑动。

锁芯杆20处于初始位置时,弹子40可在滑孔11内沿第一方向线滑动,此时由于锁芯杆20上的第二缺口22与滑孔11对齐,可视为弹子40在第二缺口22内沿第一方向线滑动。当钥匙50插入钥匙孔12时,钥匙50将与弹子40的挤顶部42接触,从而推动弹子40沿第一方向线向上滑动,最终使所有弹子40上的所有第一凹槽713对齐形成供锁芯杆20滑动的滑道,此时,第一缺口43与第二缺口22交汇,锁芯壳10上的孔道13被容纳在滑道内;当锁芯杆20受到外力时,锁芯杆20将在滑道内沿第二方向线滑动。当然,若将钥匙50从钥匙孔12中拔出时,弹子40在重力作用下将回位,弹子40上的第一缺口43将于锁芯杆20错开,锁芯杆20将无法滑动。在实际制造过程中,也可在滑孔11中设置弹簧,以使弹子40能够快速回位。

本实施例中,滑孔11与孔道13垂直,第二缺口22与滑孔11对齐、滑道与孔道13的方向一致,使得第一方向线与第二方向线垂直,即锁芯杆20与弹子40的运动方向垂直。这种结构更易保证锁芯杆20与弹子40的相对运动,便于加工制造。在其他基体实施例中,孔道13与孔道13也可是不垂直,第一方向线与第二方向线也可是相交的其他角度。

本实施例中,弹子40的滑动部41与锁芯壳10中的滑道形成配合,使得弹子40具有确定的运动轨迹。滑动部41截面的矩形结构使得弹子40在滑孔11内滑动时不会发生转动,避免因弹子40转动而使锁芯杆20无法滑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30为弹簧,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30也可是其他部件,比如,弹性橡胶、弹片等。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具1000,包括壳体200、第一锁舌300、第二复位件400、触发机构500、复位机构600、反锁装置70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锁芯100。第一锁舌300可滑动的设置在壳体200内,第二复位件400具有推动第一锁舌300缩入壳体200内的趋势;锁芯100与壳体200固定,锁芯100的锁芯杆20插设在第一锁舌300内,以阻止第一锁舌300向缩入壳体200内的方向运动;触发机构500用于将锁芯杆20从第一锁舌300中拔出,以使在第二复位件400的作用下能够推动第一锁舌300缩入壳体200内;复位机构600用于驱动第一锁舌300向射出壳体200的方向运动。

具体地,壳体200的作用是承载和连接各个部件,其结构不受限制。

如图6所示,第一锁舌300包括第一锁舌头310和第一锁舌杆320,第一锁舌杆320设于第一锁舌头310的尾部,第一锁舌杆320与第一锁舌头310铰接。

其中,第一锁舌杆320上开设有卡槽330,卡槽330包括第一槽段331、第二槽段332和第三槽段333,第一槽段331和第三槽段333分别与第二槽段332的两端连通。其中,第二槽段332为直线槽,第二槽段332的布置方向与第一锁舌杆320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槽段331与第三槽段333均为圆弧槽,第一槽段331和第三槽段333均向第二槽段332宽度方向上的同一侧弯曲。第一槽段331较所述第三槽段333靠近于第一锁舌头310,第三槽段333的圆心位于第一锁舌杆320相对第一锁舌头310转动的轴线上。

如图5所示,第一锁舌300可滑动的设置在壳体200内,壳体200上可设置供第一锁舌300滑动的滑槽,以保证第一锁舌300具有确定的运动轨迹。第一锁舌300的第一锁舌头310可相对壳体200水平滑动,第一锁舌杆320可跟随第一锁舌头310水平滑动,当然,第一锁舌杆320也可相对第一锁舌头310转动。第二复位件400为弹簧,第二复位件400设于第一锁舌头310与壳体200之间;锁芯100的锁芯壳10与壳体200固定,锁芯杆20平行于第一锁舌杆320相对第一锁舌头310转动的轴线,锁芯杆20插设于卡槽330的第三槽段333内。第二复位件400具有推动第一锁舌300缩入壳体200的趋势,锁芯杆20插入第三槽段333后,锁芯杆20可起到阻止第一锁舌300向缩入壳体200的方向运动。若将锁芯杆20从第三槽段333中拔出时,在第二复位件400的作用下,第一锁舌300将缩入壳体200内。

触发机构500的作用是将锁芯杆20从第三槽段333中拔出。本实施例中,包括按压件510和连杆520。其中,如图7所示,按压件510包括按压轴511、第一按压体512和第二按压体513,第一按压体512与第二按压体513对称布置在按压轴511的外侧,第一按压体512与第二按压体513共线,第一按压体512和第二按压体513垂直于按压轴511。

如图5所示,连杆520通过转轴530与壳体200转动连接,即连杆520可绕转轴530相对壳体200转动。转轴530垂直于锁芯杆20,锁芯杆20位于连杆520的转动平面内,连杆520的一端插设在锁芯杆20中的挂钩部21中。按压件510的按压轴511可滑动的设置于壳体200,按压轴511可沿其自身轴线方向移动,按压轴511平行于锁芯杆20。按压件510与壳体200之间设有弹簧,按压件510的第一按压体512按压在连杆520远离锁芯杆20的一端。当按压轴511受力按压力时,第一按压体512将带动连杆520绕转轴530转动,从而将锁芯杆20从第三槽段333中拔出。当然,若撤去按压轴511上的按压力后,在按压件510与壳体200件的弹簧的作用下,按压件510将回位,此时锁芯杆20在锁芯杆20与锁芯壳10件的第一复位件30的作用下将回位,从而推动连杆520回位,进而使连杆520远离锁芯杆20的一端再次与第一按压体512接触。

复位机构600的作用是使缩入壳体200内的第一锁舌300再次伸出。本实施例中,复位机构600包括第二锁舌610、第三复位件620和传动件630。

如图8所示,第二锁舌610包括第二锁舌头611和固定在第二锁舌头611尾部的第二锁舌杆612,第二锁舌杆612的截面的大小小于第二锁舌头611的截面的大小。

本实施例中,第三复位件620为弹簧。

如图9所示,传动件630包括转动体631布置在转动体631外侧的第一传动部632和第二传动部633。第一传动部632和第二传动部633均为杆件,转动体631为轴,第一传动部632和第二传动部633分别位于转动体631半径方向上的两侧。其中,第一传动部632与转动体631固定,第一传动部632垂直于转动体631;第二传动部633与转动体631转动连接,第二传动部633与转动体63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634,转动体631的轴线位于第二传动部633转动的平面内。

如图5所示,壳体200上设有第一套筒210,第二锁舌610的第二锁舌杆612套设在第一套筒210内,第二锁舌610可在水平方向滑动。第三复位件620套于第二锁舌杆612的外侧,第三复位件620设于第一套筒210和第二锁舌头611之间。第三复位件620具有推动第二锁舌610的第二锁舌头611伸出壳体200的趋势。传动件630可转动的设置于壳体200,即传动件630可绕转动体631的轴线转动。传动件630的第一传动部632与第一锁舌300的第一锁舌头310靠近第一锁舌杆320的一端的端面接触,传动件630的第二传动部633与第二锁舌610的第二锁舌头611靠近第二锁舌杆612的一端的端面接触。第二按压件510的第二按压体513按压在第二传动部633上。按下按压件510时,第二按压体513将使第二传动部633相对转动体631转动,从而使第二传动部633与第二锁舌610分离,第一锁舌300在缩入壳体200的过程中,传动件630整体转动不会使第一锁舌300动作。未按下按压件510时,若第二锁舌610向缩入壳体200的方向运动时,第一锁舌300将向伸出壳体200的方向运动。

反锁装置700的作用时反锁和开锁。本实施例中,反锁装置700包括第三锁舌710和动力件720,第三锁舌710可滑动的设置于壳体200内,动力件720用于驱动第三锁舌710相对壳体200滑动。

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三锁舌710包括第三锁舌头711和第三锁舌杆712,第三锁舌杆712固定在第三锁舌头711的尾部。第三锁舌杆712的截面大小小于第三锁舌头711的截面大小。第三锁舌杆712上开设有凹槽713,凹槽713为U形。

如图11所示,动力件720包括第一连接部721和第二连接部722,第一连接部72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722连接,第一连接部721与第二连接部722构成V形结构。

如图5所示,壳体200上设有第二套筒220,第三锁舌710的第三锁舌杆712套设在第二套筒220内,使得第三锁舌710可在水平滑动。第一锁舌300位于第二锁舌610下侧,第三锁舌710位于第二锁舌610下侧。动力件720与壳体200转动连接,动力件720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连接部721与第二连接部722的连接处,动力件720转动的轴线与锁芯杆20平行。第一连接部721远离第二连接部722的一端插设于第三锁舌710上的凹槽713内,第二连接部722远离第一连接部721的一端与第一锁舌300的第一锁舌杆320接触。此外,壳体200上设有弹性件800,本实施例中,弹性件800为弹片。弹性件800和动力件720的第二连接部722分别作用于第一锁舌杆320的半径方向上的两侧,弹性件800和动力件720对第一锁舌杆320的转动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弹性件800具有推动第一锁舌杆320相对第一锁舌头310转动的趋势,若弹性件800推动第一锁舌杆320相对第一锁舌头310转动,锁芯杆20将进一步卡入第三槽段333中。在实际使用中,可在动力件720上外装旋钮,通过旋钮来带动动力件720转动。当动力件720向顺时针转动时,动力件720的第一连接部721将推动第三锁舌710滑动并伸出壳体200,以达到反锁的目的。当动力件720向顺时针转动时,一方面,动力件720的第一连接部721将推动第三锁舌710滑动并缩入壳体200;另一方面,动力件720的第二连接部722将推动第一锁舌300的第一锁舌杆320相对第一锁舌头310转动,以使锁芯杆20从第三槽段333滑入到第二槽段332,在第二复位件400的作用下,第一锁舌300将缩入到壳体200内,从而达到开锁的目的。

使用时,整个锁具1000安装在门上,门框上开设有供第一锁舌300和第三锁舌710插入的锁舌孔,门框上与第二锁舌610相对应的位置并未设置锁舌孔。

开门时,将钥匙50插入锁芯100的钥匙孔12内,使得弹子40允许锁芯杆20在孔道13中滑动;此时可按压(室外按压、室内提起)按压件510,使连杆520和传动件630的第二传动部633转动(连杆520和第二传动部633转动所在的平面垂直),使得锁芯杆20从第三槽段333拔出、第二传动部633与第二锁舌610脱离;第一锁舌300在第二复位件400的作用下向快速缩入壳体200内,第一锁舌300在缩入到壳体200内的过程中,由于传动件630的第一传动部632仍然与第一锁舌300接触,第一锁舌300将带动传动件630转动,但此时第二传动部633并未与第二锁舌610接触,第二锁舌610不会动作,第二锁舌610将始终缩入在壳体200内;随后,松开按压件510,第二传动部633和锁芯杆20将恢复原位,第二传动部633恢复原位将与第二锁舌610再次接触,锁芯杆20恢复原位将插入到第一槽段331中,完成开锁动作,门可打开。在整个开锁过程,只需要将钥匙50插入钥匙孔12中,并按压按压件510即可,操作极为简单。

锁门时,由于门框上与第二锁舌610相对应的位置并未设置锁舌孔,在门逐渐关闭的过程中,门框会使第二锁舌610逐渐退回到壳体200内,在传动件630的作用下,第一锁舌300将逐渐伸出壳体200,并插入到门框的的锁舌孔中,完成锁门动作。第一锁舌300在伸出壳体200的过程中,锁芯杆20将从第一槽段331滑入第二槽段332,并最终滑入第三槽段333。

若在屋内需要对门进行反锁时,可向一个方向转动动力件720,使第三锁舌710伸出壳体200并插入到门框上的锁舌孔中;若在屋内需要开锁时,可向另一方向转动动力件720,使锁芯杆20从第三槽段333滑入第二槽段332,并提起按压件510,使按压件510的第二按压部与第二锁舌610分离,第一锁舌300和第三锁舌710都将缩回壳体200内。当然,在屋内通过转动动力件720的方式开锁,无需插入钥匙50。

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传动件630还可为其他结构,比如扭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