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门开关扳手和扳手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5123发布日期:2018-07-31 19:14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开关扳手和扳手头。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在油田生产中的各类井口阀门、各种石油化工炼化生产设备的管道阀门以及城市生活中的各类管道阀门井内的阀门大部分是使用手轮进行开关的。由于这类阀门常年处在室外环境中且不经常进行开关操作,出现阀门锈蚀严重,导致阀门难以开关甚至开关不动的现象。目前,进行手轮式阀门开关操作时大多使用管钳或“F”扳手。当使用管钳进行阀门开关操作时,容易将管钳扳弯、扳断;当使用“F”扳手进行阀门开关操作时,“F”扳手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当遇到阀门难以开关时,操作过程容易造成手轮扳裂,甚至造成操作员的人身伤害。手轮式阀门的开关工作对阀门维修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城市生活中的阀门井内空间狭小,不利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申请日为2016.11.16、专利号为201621230191.1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阀门启闭装置,包括连接头以及与连接头的一端固定并用于卡住阀门手轮的扳爪组件。扳爪组件包括多个均匀地固定在连接头上的扳爪。虽然该阀门启闭装置与“F”扳手和管钳相比增加了施力的均匀性,更加安全实用,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扳爪为圆柱状的圆钢或螺纹钢,并通过扳爪圆周面对手轮轮辐进行挡止,当操作员对扳手施加的力与扳手转动轴线不垂直时,扳爪与手轮轮辐容易在轴向方向上发生相对滑动,导致扳爪从手轮轮辐上滑脱,影响阀门开关操作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扳手从手轮轮辐滑脱的阀门开关扳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阀门开关扳手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开关扳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阀门开关扳手由扳手基体和扳手手柄组成,扳手基体上设有与阀门手轮轮辐在周向方向上挡止配合的挡壁,所述挡壁上还设有防止手轮轮辐轴向方向上从挡壁滑脱的限位部。扳手基体上限位部的设置可以防止手轮轮辐在轴向方向上与扳手基体出现相对滑动,从而防止手轮轮辐从扳手滑脱。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扳手基体为筒状结构,扳手基体的下端口设置有开口槽,开口槽至少有一侧槽壁构成所述的挡壁。开口槽设置在筒状扳手基体上,通过开口槽的挡壁对手轮施力与现有技术中固定在连接头上的扳爪对手轮施力相比大大增加了扳手基体的受力面积,从而增加了扳手的结构强度。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构成挡壁的槽壁在槽口位置设有向槽内延伸的内翻沿,所述内翻沿构成所述限位部。在槽口位置设置内翻沿从而构成所述的限位部,具有限位部结构简单且加工方便的效果。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开口槽的两侧槽壁均构成所述挡壁,两个槽壁上设置的内翻沿之间具有供手轮轮辐进入开口槽内的间距。两侧槽壁均构成挡壁,可以实现扳手在进行开启和关闭不同操作时,只需将手轮轮辐移动至同一槽口的另一侧壁,而不用将扳手取下重新更换挡壁位置,具有节省操作时间的效果。两个侧壁上设置的内翻沿之间的间距具有方便手轮轮辐进入扳手限位部的作用。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开口槽的数目与手轮轮辐的数目相等,开口槽在周向方向上均匀布置。手轮轮辐数目一般为三或五个,开口槽的数目与手轮轮辐数目相等且周向方向上均匀布置,可以增加扳手的受力均匀性,具有减少阀门启闭操作过程扳手对手轮的损害。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扳手基体为圆筒状结构。手轮为圆形结构,扳手基体设置为圆筒状结构具有方便扳手与手轮配合连接和便于加工的效果。

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扳手基体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扳手手柄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沿扳手基体轴向延伸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上还设有连接板手手柄的插孔。扳手基体上设置的沿扳手基体轴向延伸的连接段增加了操作员操作平面与阀门的距离,具有方便操作员操作的效果;连接段上设有连接板手手柄的插孔可以方便扳手手柄的插入。

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插孔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且各个插孔在周向方向上错开布置。多个插孔的周向错开布置可以增加扳手的插入位置数目,当操作员对扳手进行旋拧时就可根据需要选择方便操作的插孔插入手柄进行操作,减少了操作员来回更换位置的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

技术方案9: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插孔在轴向方向上错开布置可以允许多个手柄同时插入插孔,减少了操作员来回更换手柄位置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操作效率。

技术方案10:在技术方案9的基础上,所述插孔的个数为两个且插孔轴是相互垂直的,插孔贯穿所述连接段。具有在插孔个数尽量少的情况下不影响阀门开启和关闭操作时操作员工作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开关扳手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阀门开关扳手头包括扳手基体,扳手基体上设有与阀门手轮轮辐在周向方向上挡止配合的挡壁,所述挡壁上还设有防止手轮轮辐轴向方向上从挡壁滑脱的限位部。扳手基体上限位部的设置可以与扳手基体配合防止手轮轮辐在轴向方向上与扳手出现相对滑动,从而防止扳手在于手柄配合工作手轮轮辐从扳手头滑脱。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扳手基体为筒状结构,扳手基体的下端口设置有开口槽,开口槽至少有一侧槽壁构成所述的挡壁。筒状的基体上设置有开口槽并通过开口槽的挡壁对手轮施力与现有技术中固定在连接头上的扳爪对手轮施力相比大大增加了扳手基体的受力面积,具有增加扳手头结构强度的效果。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构成挡壁的槽壁在槽口位置设有向槽内延伸的内翻沿,所述内翻沿构成所述限位部。在槽口位置设置内翻沿从而构成所述的限位部,具有限位部结构简单且加工方便的效果。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开口槽的两侧槽壁均构成所述挡壁,两个槽壁上设置的内翻沿之间具有供手轮轮辐进入开口槽内的间距。两侧槽壁均构成挡壁,可以实现扳手头与手柄配合进行开启和关闭不同的操作时,只需将手轮轮辐移动至同一槽口的另一侧壁,而不用将扳手头取下重新更换挡壁位置,具有节省操作时间的效果。两个侧壁上设置的内翻沿之间的间距具有方便手轮轮辐进入扳手头限位部的作用。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开口槽的数目与手轮轮辐的数目相等,开口槽在周向方向上均匀布置。手轮轮辐数目一般为三或五个,开口槽的数目与手轮轮辐数目相等且周向方向上均匀布置,可以增加扳手头的受力均匀性,具有减少阀门启闭操作过程扳手头对手轮的损害。

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扳手基体为圆筒状结构。手轮为圆形结构,扳手基体设置为圆筒状结构具有方便扳手头与手轮配合连接和便于加工的效果。

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扳手基体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扳手手柄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沿扳手基体轴向延伸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上还设有连接板手手柄的插孔。扳手基体上设置的沿扳手基体轴向延伸的连接段增加了操作员操作平面与阀门的距离,具有方便操作员操作的效果;连接段上设有连接板手手柄的插孔可以方便扳手手柄的插入。

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插孔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且各个插孔在周向方向上错开布置。多个插孔的周向错开布置可以增加扳手头的插入位置数目,当操作员用扳手手柄与扳手头配合进行旋拧时就可根据需要选择方便操作的插孔插入手柄进行操作,减少了操作员来回更换位置的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

技术方案9: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插孔在轴向方向上错开布置。插孔在轴向方向上错开布置可以允许多个手柄同时插入插孔,减少了操作员利用手柄与扳手头配合使用对阀门进行启闭操作时来回更换手柄位置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操作效率。

技术方案10:在技术方案9的基础上,所述插孔的个数为两个且插孔轴线是相互垂直的,插孔贯穿所述连接段。具有在插孔个数尽量少的情况下不影响操作员利用手柄与扳手头配合使用对阀门启闭操作时工作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扳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扳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扳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连接部连接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扳手基体,2、连接部,3、插孔,4、开口槽、41、挡壁,42、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阀门开关扳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开关扳手的实施例一,如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扳手头和扳手手柄(图中未显示)。扳手手柄通常为柱状结构,扳手手柄与扳手头连接使用,通过扳手手柄对扳手头施力,实现阀门的启闭操作。扳手头包括扳手基体1,扳手基体1为圆筒状结构,扳手基体1上设有与阀门手轮轮辐在周向方向上起挡止配合的挡壁41,在挡壁41上还设有与扳手基体配合防止手轮轮辐在轴向方向上从挡壁滑脱的限位部42。扳手基体1下端口设置有开口槽4,开口槽4的侧壁构成所述挡壁,构成挡壁的槽壁在槽口位置设有向槽内延伸的内翻沿,所述内翻沿构成所述限位部42,在本实施例中开口槽为T形槽。T形槽的数目与阀门手轮轮辐的数目相等,通常为三或五个(图1只显示了一个T形槽)。T形槽水平部分的两侧槽壁构成挡壁41,该挡壁对阀门手轮轮辐起挡止配合作用。扳手基体1位于T形槽竖直部分的两侧部分构成限位部42,用于防止手轮轮辐在轴向方向上从挡壁滑脱。扳手基体1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扳手手柄的连接部2,连接部2上沿扳手基体1轴向延伸的连接段上设置有连接扳手手柄的插孔3,插孔3的个数为两个且插孔轴线相互垂直,两插孔贯穿连接部2。插孔3可以同时供两个扳手手柄贯穿插入,减少了操作员来回更换手柄位置的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

在进行阀门开关操作时,扳手基体1下端口均匀分布的 T形槽对应套在手轮轮辐上,并根据手轮开启或关闭时的旋转方向将在手轮辐卡在T形槽的对应侧,扳手手柄插入插孔3中,旋转扳手手柄进行阀门的开启或关闭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扳手从手轮轮辐上滑脱,增强了阀门开关操作时的稳定性。连接部2上轴线相互,贯穿于连接部的两个插孔3分别插入两个扳手手柄或其他施力件,可实现连续旋转手轮,进行开关阀门的作业。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开关阀门时操作员来回更换扳手手柄位置的时间,提高了开关阀门的效率。

在进行阀门井内的阀门开关操作时,操作员只需在地面将扳手基体1下端均匀分布的 T形槽对应套在阀门手轮的手轮轮辐上,用撬杠插入插孔3,就可进行开关阀门操作,避免了操作员进入狭小阀门井内进行操作时发生的伤亡事故。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中将扳手基体1的开口槽4只有一侧槽壁具有内翻沿结构,构成限位部42,另一侧槽壁只有挡壁41。当进行阀门开启或关闭操作时,手轮轮辐通过槽口进入到开口槽4,当槽的限位部42与手轮转动方向在不同侧时,限位部42可以限制手轮轮辐的轴向滑动,在旋转手轮过程,可以避免手轮轮辐的滑脱;当槽的限位部42与手轮转动方向在同一侧时,在旋转手轮过程中,只有挡壁41与手轮轮辐周向接触,开口槽在轴向上无法对手轮轮辐进行限位,可能出现手轮轮辐的滑脱现象。连接部2上轴线相互垂直且贯穿于连接部的两个插孔3分别插入两个扳手手柄或其他施力件,可实现连续旋转手轮,进行开关阀门的作业。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手轮扳手可以优化阀门开启或关闭操作过程的其中一项,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限位部的位置。

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扳手基体1的开口槽4只有一侧壁具有内翻沿结构,构成所述限位部42;与实施例二相比开口槽4只有一侧壁构成所示挡壁41,且该挡壁41与限位部42在开口槽的同一侧。当进行阀门开启或关闭操作时,手轮轮辐通过槽口进入开口槽4,当槽的限位部42与手轮转动方向在不同侧时,开口槽的限位部42可以限制手轮轮辐的轴向滑动,在旋转手轮过程,可以避免手轮轮辐的滑脱。连接部2上轴线相互垂直且贯穿于连接部的两个插孔3分别插入两个扳手手柄或其他施力件,可实现连续旋转手轮,进行开关阀门的作业。当手轮转动方向与上述转动方向相反时,开口槽的侧壁无法构成挡壁41和限位部42,因此无法对手轮轮辐进行轴向和周向限位,进而导致扳手无法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手轮扳手可以优化阀门开启或关闭操作过程的其中一项,且只能实现阀门开启或关闭工作,可以应用于阀门开启或关闭有一项操作较困难的阀门。

实施例四,如图4所示扳手基体1的连接部2上设置有三个插孔且均连接有手柄。与上述实施一和实施例二例相比,连接部2上的插孔个数为三个。当进行阀门启闭操作时,扳手基体1的T形槽对应套在手轮轮辐上,防止手轮轮辐与扳手的轴向滑动。连接部2上设置的三个插孔3分别插入三个扳手手柄,操作员通过转动不同的手柄实现手轮的连续转动,从而实现阀门的启闭。

在其他实施例中,实施例一、二、三中的开口槽4的挡壁和内翻沿上侧面也可为成锐角、钝角或圆弧的过度结构。当开口槽4的挡壁和内翻沿上壁面成锐角或钝角,不利于扳手基体的对手轮轮辐在轴向方向的限位,可能会造成手轮轮辐从扳手基体滑脱,且不利于开口槽的加工;当开口槽4的挡壁和内翻沿上壁面为圆弧过度结构时,不利于开口槽的加工。

在其他实施例中,扳手基体连接部2上的插孔个数也可为一个或四个以上。当插孔个数为一个时,扳手基体的开口槽4与手轮轮辐配合连接后,扳手基体1的插孔3插入有1把手柄,操作员跟随手柄位置移动以实现手轮的连续转动,进而实现阀门的启闭;当插孔3个数为四个以上时,扳手基体的开口槽4与手轮轮辐配合连接后,扳手基体的连接部上插入与插孔个数相同的手柄,操作员只需站在原地通过更换旋拧不同的手柄实现手轮的连续转动,从而实现阀门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开关扳手头的各实施例与本实用新型的阀门开关扳手的各实施例中的扳手头的各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