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感知乘客开门意图的车门内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2902发布日期:2018-07-13 18:3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感知乘客开门意图的车门内手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乘客在危险情况下开门,突然开启的车门与侧方来往行人、车辆发生相撞,引发安全事故。目前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是通过监测门锁的微动开关信号或是车身侧围上的微动开关信号,来确认车门状态,所以当车门处于特殊状态,不利于开门时,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只能在车门开启后才会有反应,并发出报警声音,实际生活中这种被动提示往往滞后于事故的发生,无法提前并有效的阻止事故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无法提前识别乘客开门动作,并进行判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感知乘客开门意图的车门内手柄,能够在乘客开门之前就能识别乘客开门意图。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感知乘客开门意图的车门内手柄,包括底座和安装于底座上的凹槽内的门把手,还包括用于感应乘客开门意图的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包括信号输出端和两个探头,所述信号输出端安装于底座内部,两个探头分别与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两个探头分别固定于凹槽壁内侧的上端和下端,两个探头的端部均穿过凹槽壁且相对布置,两个探头之间的连线位于门把手内壁与凹槽壁之间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壁的内侧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固定块,所述两个探头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卡扣与所述固定块配合安装于凹槽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扣包括呈“匚”形布置的顶板和两个侧板,所述顶板上设有用于信号线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侧板内壁上开有卡槽,侧板端部为弧形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包括一个顶壁和四个侧壁,顶壁一侧与凹槽壁一体化连接,四个侧壁依次收尾连接形成方柱形结构,方柱形结构的一端与顶壁另一侧固定连接,方柱形结构的另一端为用于探头穿过的方孔,顶壁中部设有用于探头端部穿过的第二通孔,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用于与固定卡扣配合卡口。

进一步地,其中一个侧壁内壁设有与探头外壁上凸起配合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探头分别为红外线的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位于凹槽壁内侧上端,接收端位于凹槽壁内侧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探头的端部为与凹槽壁外侧面相配合的弧形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探头为柱形结构,探头外壁上设有凸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底座上安装红外感应装置,红外感应装置的两个探头之间的连线位于门把手内壁与凹槽壁之间的空间内,即其发出的红外线在门把手的内侧,当乘客准备开门去触碰门把手时,红外感应装置就能感应到乘客将要开门,该内手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实现在车门开启前,提前识别乘客开门动作。当其与汽车防碰撞系统结合时,在识别到乘客意图车门动作后,红外感应装置发出信号给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给车门锁发出信号,车门锁在马达的驱动下,实现内部锁止,内开启手柄失效,乘客继续拉动内开启手柄时,车门无法开启,主动避免乘客在危险情况下开启车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剖面图。

图5为图3中B-B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感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感应装置探头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卡扣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块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凹槽;3-门把手;4-凹槽壁;5-红外感应装置;6-信号输出端;7-探头;7.1-端部;7.2-凸筋;8-固定卡扣;8.1-顶板;8.2-侧板;8.3-第一通孔;8.4-卡槽;8.5-侧板端部;9-固定块;9.1-顶壁;9.2-侧壁;9.3-方孔;9.4-第二通孔;9.5-卡口;9.6-限位槽;10-信号线;11-连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和安装于门护板本1体上的凹槽2内的门把手3,内手柄3可以是环状手柄,也可以是L型手柄。还包括用于感应乘客开门意图的红外感应装置5,所述红外感应装置5包括信号输出端6和两个探头7,所述信号输出端6安装于底座1内部,两个探头7分别通过信号线与信号输出端6电连接,所述两个探头7分别固定于凹槽壁4内侧的上端4.1和下端4.2,两个探头7的端部均穿过凹槽壁4且相对布置,两个探头7之间的连线11(即探头发出的红外线路径)位于门把手3内壁与凹槽壁4之间的空间内。凹槽壁4的内侧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固定块9,所述两个探头7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卡扣8与所述固定块9配合安装于凹槽壁4上。

如图6、图7所示,两个探头7分别为红外线的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位于凹槽壁4内侧上端4.1,接收端位于凹槽壁4内侧下端4.2。探头7为柱形结构,探头7的端部7.1为与凹槽壁4外侧面相配合的弧形面。探头7安装到底座上后,探头端面与凹槽壁外侧面的弧面匹配进行隐藏,提升外观质量,探头7外壁上设有凸筋7.2,既能导向,也可以作为标识作用,能防止探头安装方向错误。

如图8所示,固定卡扣8包括呈“匚”形布置的顶板8.1和两个侧板8.2,所述顶板8.1上设有用于信号线穿过的第一通孔8.3,所述侧板8.2内壁上开有卡槽8.4,侧板端部8.5为弧形面,其与卡槽的一侧壁之间形成钩型结构,便于卡入固定块9的卡口9.5内。

如图9所示,固定块9包括一个顶壁9.1和四个侧壁9.2,顶壁9.1一侧与凹槽壁4一体化连接,四个侧壁9.2依次收尾连接形成方柱形结构,方柱形结构的一端与顶壁另一侧固定连接,方柱形结构的另一端为用于探头穿过的方孔9.3,顶壁9.1中部设有用于探头端部穿过的第二通孔9.4,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用于与固定卡扣配合卡口9.5,其中一个侧壁内壁设有与探头外壁上凸筋配合的限位槽9.6。

本实用新型在底座上安装红外感应装置,红外感应装置的两个探头之间的连线位于门把手内壁与凹槽壁之间的空间内,即其发出的红外线在内手柄的内侧,当车辆在启动后,红外感应装置将从上部发射端发出红外线,下部接收到将会接受该红外线,当乘客准备开门去触碰门把手时,手伸到门把手的内侧后会挡住红外线,红外感应装置就能感应到乘客将要开门,会发出信号。该内手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实现在车门开启前,提前识别乘客开门动作。

当其与汽车防碰撞系统结合时,在识别到乘客意图车门动作后,红外感应装置发出信号给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在收到内手柄感应装置发出的信号后,通过车身侧部的雷达感应判断侧面是否存在行人和车辆,若不利于开门,则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将给车门锁发出信号,车门锁在马达的驱动下,实现内部锁止,内开启手柄失效,乘客继续拉动内开启手柄时,车门无法开启,主动避免乘客在危险情况下开启车门。红外感应可以在用户未操纵内手柄前,准确快速的传递乘客开门意图的信号给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帮助车载智能伺服控制盒实现门锁的内开屏蔽。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