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自由度高速搬运移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7464发布日期:2018-06-15 21:46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自由度高速搬运移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机械手领域,尤其是一种二自由度高速搬运移位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搬运机构在生产应用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在许多工业领域可以代替人力劳动,实现生产自动化。高速搬运机构的使用,不但能降低人的体力劳动,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食品、电子、轻工、医药等行业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诸如饼干、树脂镜片等体积小、质量轻产品在两点之间的搬运作业,这种搬运作业一般需要极高的速度,以符合生产流水线的节拍。现有的轻载搬运机构主要分为并联机构和串联机构两种构型,而现有串联机构多为电机直接安装在转轴上,使运动部件重量增加,难以实现高速运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355087公开了一种仅含转动副的二自由度平动并联机器人机构,属于并联机构,它包括机架、动平台和两对支链;机架上安装在的两个伺服电机,动平台通过两个分支与机架连接,形成并联闭环结构;两个支链各含有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分别作为驱动杆组和从动杆组,各运动件之间完全采用转动铰链连接。该专利虽能实现二自由度平动,其只有两根支链,稳定性不够,在高速运动时其纵向刚度不足。

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强度高,稳定性好,并且控制方便的二自由度高速搬运移位机构。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自由度高速搬运移位机构,包括,机架,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一支链、第二支链,以及与第一支链、第二支链转动连接的动平台,所述第一支链和第二支链分别配置有动力装置,且第一支链和第二支链的活动平面为同一平面或两平面相互平行,还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三支链,所述第三支链的活动平面倾斜或垂直于第一支链的活动平面,第三支链与动平台转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机架包括,固定支架和可滑动地安装在固定支架上的活动支架,以及驱动活动支架相对固定支架滑动的丝杠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支链和第二支链安装在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三支链安装在活动支架上。

进一步,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动力装置和第二动力装置,第一动力装置与第一支链连接,第二动力装置与第二支链连接,在第一支链和/或第二支链带动动平台移动时,第三支链被动跟随动平台运动。

进一步,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和第三动力装置,第一动力装置与第一支链连接,第二动力装置与第二支链连接,第三动力装置与第三支链连接,在第一支链和/或第二支链带动动平台移动时,第三支链主动跟随动平台运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链和第二支链为相同结构,并分别包括,一主动臂和一从动臂;所述固定支架、主动臂、从动臂、动平台依次经转动副相连,各转动副的轴心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支链的主动臂与第一动力装置的输出轴连接,第二支链的主动臂与第二动力装置的输出轴连接。

进一步,所述从动臂包括两根平行的刚性杆,在两刚性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一铰接轴固定连接,构成固定的四边形结构,其中一铰接轴与主动臂构成转动副,另一铰接轴与动平台构成转动副。

进一步,所述第三支链包括,大臂和具有四连杆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活动支架、大臂、平行四边形机构、动平台依次经转动副相连,各转动副的轴心线相互平行。

进一步,所述四连杆经转动副依次首尾相连。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后,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三条支链,运动副均为转动副,并且采用对称布置,结构简单,装配容易,纵向刚度好,能够满足高速搬运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的三条支链布置在机架的不同位置,有利于避免机架集中受力,承载能力好。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支链作为约束支链时,避免了动平台的转动,提高了动平台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左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平台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图;

其中:1、第一支链 2、第二支链 3、第三支链 4、机架 5、动力装置 6、动平台 7、丝杠驱动机构 8、主动臂 9、从动臂 11、第一铰接轴 12、第二铰接轴 31、大臂 32、平行四边形机构 41、固定支架 42、活动支架 51、第一动力装置 52、第二动力装置 53、第三动力装置 71、丝杠 72、丝杠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二自由度高速搬运移位机构,包括,机架4、第一支链1、第二支链2、第三支链3、动平台6以及动力装置5;优选地,所述机架4包括,固定支架41和可滑动地安装在固定支架41上的活动支架42,以及驱动活动支架42相对固定支架41滑动的丝杠驱动机构7。所述活动支架42配置为可以沿着固定支架41上下滑动,所述丝杠驱动机构7包括,两端与固定支架41转动连接的丝杠71,且在丝杠71的一端设有丝杠驱动电机72,所述丝杠71贯穿活动支架42,并在丝杠71转动时,所述活动支架42沿着丝杠71轴向移动。所述第一支链1和第二支链2安装在固定支架41上,所述第三支链3安装在活动支架42上。通过调节活动支架42的高度,使第三支链3位于不同位置,可以利用不同的空间位置,提高了机构的适用性。

所述第一支链1、第二支链2分别配置有一动力装置5,且第一支链1和第二支链2的活动平面为同一平面或两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三支链3的活动平面倾斜或垂直于第一支链1的活动平面,所述动平台6与第一支链1、第二支链2和第三支链3分别通过转动副相连。所述动平台6具有两个自由度,在动平台6上可以安装抓取机构,用于快速搬运物品。

所述动力装置5包括第一动力装置51和第二动力装置52,第一动力装置51与第一支链1连接,并驱动第一支链1运动,第二动力装置52与第二支链2连接,并驱动第二支链2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链3无动力输出,在第一支链1和/或第二支链2带动动平台6移动时,第三支链3被动跟随动平台6运动,通过设置第三支链3可以保持动平台6的稳定,提高动平台6的承载能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链1和第二支链2配置为在同一平面内运动,该平面称为第一运动平面,优选地,第一运动平面为竖直方向上的平面,并在机架4左右方向上延伸,所述动平台6水平设置,并以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式移动。

所述第一支链1和第二支链2为相同结构,并对称设置在机架4的左右两侧,并分别包括,一主动臂8和一从动臂9;所述固定支架41、主动臂8、从动臂9、动平台6依次经转动副相连,各转动副的轴心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支链1的主动臂8与第一动力装置5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支链2的主动臂8与第二动力装置52的输出轴连接。当两主动臂8以相同速率转动时,可使动平台6上下平移,当两主动臂8以差速方式转动时,动平台6将偏向左侧或右侧平移。

优选地,所述从动臂9包括两根平行的刚性杆,在两刚性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一铰接轴固定连接,其中位于刚性杆上端的铰接轴为第一铰接轴11,并与主动臂8构成转动副,位于刚性杆下端的铰接轴为第二铰接轴12,并与动平台6构成转动副。

所述第三支链3相对第一运动平面设置在机架4的前侧或后侧,优选为设置在后侧,具体地,所述第三支链3包括,大臂31和具有四连杆的平行四边形机构32,所述活动支架42、大臂31、平行四边形机构32、动平台6依次经转动副相连,各转动副的轴心线相互平行。所述大臂31配置为在第二运动平面内运动,所述第二运动平面为竖直方向上的平面,并在机架4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运动平面与第二运动平面垂直相交,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32的一连杆与大臂31构成转动副,与该连杆相对的另一连杆与动平台6构成转动副。

所述四连杆经转动副依次首尾相连,且该转动副的轴心线与第二运动平面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动力装置51和第二动力装置52分别设置在固定支架41的顶部,所述第一支链1和第二支链2由固定支架41上端部向下延伸。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区别在于,所述第三支链3上配置有一动力装置,为第三动力装置53,第三动力装置53固定在活动支架42上,其输出轴与第三支链3的大臂31连接,以驱动大臂31转动,在第一支链1和/或第二支链2带动动平台6移动时,第三动力装置53驱动第三支链3主动跟随动平台6运动。通过在第三支链3上配置驱动装置,使整个机构变为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即输入构件数目多于输出构件自由度数的并联机构,它相对一般的并联机构具有刚度高、力操作性能优、承载能力大和定位精度高等优点。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大臂31配置为在第三运动平面内运动,所述第三运动平面平行于水平面设置,相应地,第三支链3的大臂31在水平方向上摆动,第一运动平面与第三运动平面垂直相交。所述大臂31配置在第三运动平面内,可以具有不同的工作空间,提高适用性。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区别在于,所述第三支链3上配置有一动力装置,为第三动力装置53,第三动力装置53固定在活动支架42上,其输出轴与第三支链3的大臂31连接,以驱动大臂31转动,在第一支链1和/或第二支链2带动动平台6移动时,第三动力装置53驱动第三支链3主动跟随动平台6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省略丝杠驱动机构7,所述活动支架42与固定支架41为一体式结构,形成多个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改进,这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