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8172发布日期:2019-04-30 18:47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旋转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驱动最终输出轴进行旋转的旋转工具,更加详细地说,涉及构成为在对壳体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情况下,切断扭矩向最终输出轴的传递的旋转工具。



背景技术:

在电锤钻等旋转工具的动作过程中,由于顶端工具被埋入被加工物等的理由,会存在最终输出轴变成不能旋转的状态(也称作锁定状态、阻挡状态)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对壳体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导致壳体绕最终输出轴的旋转轴旋转。因此,提出了一种旋转工具,该旋转工具在从马达至最终输出轴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上配置有安全离合器(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0057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旋转工具中,作为安全离合器采用了电磁离合器。该电磁离合器与马达轴呈同轴状地配置,能够切断扭矩从马达轴向小齿轮轴的传递。然而,电磁离合器一般价格高昂,因此希望用于切断扭矩传递的更加合理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有助于在旋转工具中,当对壳体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时,用于切断扭矩向最终输出轴的传递的结构的合理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旋转工具,其具备马达、最终输出轴、壳体、检测机构、切断机构、以及螺线管。

马达具有马达主体部和马达轴。马达主体部包括定子和转子。马达轴构成为从转子延伸设置,并能够绕第一旋转轴旋转。最终输出轴构成为由从马达轴传递来的扭矩所驱动而绕第二旋转轴旋转。壳体收纳马达和最终输出轴。检测机构构成为检测壳体的运动状态。切断机构构成为设置在从马达至最终输出轴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上,用于切断扭矩的传递。螺线管具备能够呈直线状动作的工作部。另外,螺线管构成为基于由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壳体的运动状态,借助工作部使切断机构机械地工作。

在本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借助螺线管的工作部使在从马达至最终输出轴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上设置的切断机构机械地工作。与电磁离合器相比,螺线管是价格低廉的电气部件。另外,虽然切断机构本身配置在扭矩的传递路径上,但关于借助工作部使切断机构工作的螺线管的配置,自由度更高。由此,根据本方式,与采用电磁离合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合理地实现能够在对壳体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情况下切断扭矩的传递的结构。

此外,作为本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工具”,例如列举有驱动安装于最终输出轴(典型地,为工具保持部)的顶端工具旋转来进行开孔作业的穿孔工具、紧固卡合于最终输出轴(典型地,为套筒)的螺栓、螺母的紧固工具。尤其是,本方式适用于在作业时可能对壳体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旋转工具。作为这样的旋转工具的具体例子,列举有电锤钻、拧螺母装置、以及扭剪扳手等。

马达既可以是交流马达,也可以是直流马达。另外,马达既可以是具备刷子的马达,也可以是不具备刷子的所谓的无刷马达。此外,从不易对交流马达应用电制动的观点来看,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采用了交流马达的旋转工具。

壳体也能称作工具主体。壳体也可以收纳除马达和最终输出轴以外的机构。另外,壳体也可以通过连结多个部分(例如,分别收纳马达与最终输出轴的部分)而形成。另外,壳体既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双层构造。

典型地,“壳体的运动状态”指壳体绕旋转轴的旋转状态。壳体的运动状态与作用于壳体的反作用扭矩的大小对应地变化,因此能够适用于对壳体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状态(换言之,壳体绕驱动轴过度旋转的状态)的检测。检测机构可以实现为能够检测与壳体的运动状态相关的物理量作为壳体的运动状态的机构。作为检测机构,例如能够采用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以及位移传感器等。

典型地,切断机构借助螺线管的工作部而机械地工作,切断扭矩向处于从马达至最终输出轴的传递路径上的任意一个轴的传递。此外,这里所说的切断机构的“工作”是指从能够进行扭矩的传递的可传递状态向不能进行扭矩的传递的切断状态转移。

螺线管是构成为利用通过电流流过线圈而产生的磁场,将电能转换成直线运动的机械能的电气部件。螺线管也能够被称作螺线管促动器、直线螺线管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切断机构也可以构成为包括第一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离合器部件的机械式的离合器机构。而且,切断机构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第一离合器部件从传递位置向切断位置移动,来切断扭矩的传递。传递位置是指能够进行第一离合器部件与第二离合器部件之间的扭矩的传递的位置。切断位置是指不能进行第一离合器部件与第二离合器部件之间的扭矩的传递的位置。进一步,螺线管也可以构成为借助配置在工作部与第一离合器部件之间的至少一个夹设部件,使第一离合器部件从传递位置向切断位置移动。而且,工作部的动作方向与第一离合器部件的移动方向也可以相互交叉。换言之,至少一个夹设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将工作部的直线状的运动转换成与工作部的运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一离合器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

在本方式中,切断机构构成为包括第一离合器部件和第二离合器部件的机械式的离合器机构。而且,第一离合器部件通过螺线管的工作部而沿与工作部的动作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至切断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作为离合器机构与螺线管的整体的尺寸在一个方向上长尺寸化,并且能够将螺线管配置在适当的位置。此外,关于离合器机构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啮合式离合器机构、摩擦式离合器机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在螺线管不工作时,至少一个夹设部件通过至少一个扭簧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初始位置,由此,第一离合器部件配置在传递位置。并且,也可以在螺线管工作时,工作部克服至少一个扭簧的作用力而使至少一个夹设部件从初始位置进行移动,由此,使第一离合器部件向切断位置移动。根据本方式,通过使用了扭簧的简便的结构,能够在螺线管不工作时,将第一离合器部件保持在传递位置,而在螺线管工作时,使第一离合器部件向切断位置移动。并且,在螺线管从工作状态变成非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扭簧的作用力将第一离合器部件返回至传递位置。并且,通过利用扭簧,能够容易地使工作部的动作方向、与第一离合器部件的移动方向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旋转工具还可以具备中间轴,该中间轴构成为在传递路径上配置在马达轴与最终输出轴之间,并绕第三旋转轴旋转。而且,离合器机构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于中间轴上,用于切断扭矩向中间轴的传递。在本方式中,不是在马达轴,而是在中间轴设置离合器机构,由此能够提高离合器机构的设计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中间轴也可以具有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沿着中间轴的第三旋转轴延伸。第二孔在与第三旋转轴交叉的方向上贯通中间轴。离合器机构也可以包括第一离合器部件、第二离合器部件、以及滚珠。第一离合器部件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的轴状,并配置成能够在中间轴的第一孔内沿着第三旋转轴移动。第二离合器部件也可以呈同轴状地配置在中间轴的径向外侧。滚珠也可以在中间轴的第二孔内,在径向上配置在第一离合器部件与第二离合器部件之间。而且,也可以在螺线管不工作时,第一离合器部件配置在大径部与滚珠对置的传递位置,由此,中间轴与第二离合器部件经由滚珠以一体化的状态旋转,从而传递扭矩。并且,也可以在螺线管工作时,第一离合器部件沿着第三旋转轴朝向小径部与滚珠对置的切断位置移动,由此,允许第二离合器部件相对于中间轴的旋转,从而切断扭矩的传递。

根据本方式,通过螺线管的工作,通过仅使配置在中间轴内的第一离合器部件沿着第三旋转轴从传递位置向切断位置呈直线状移动,能够切断扭矩向中间轴的传递。并且,通过使用配置在中间轴的内部与外部的两个离合器部件(第一离合器部件与第二离合器部件),能够抑制离合器机构在中间轴的轴向上大型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夹设部件也可以设置有多个。根据本方式,通过组合多个夹设部件,工作部与第一离合器部件之间的距离、工作部的动作方向与第一离合器部件的移动方向的设定的自由度变高,因此也能够提高壳体内的螺线管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马达轴的第一旋转轴也可以与最终输出轴的第二旋转轴交叉。壳体也可以包括收纳马达主体部的第一收纳部、和收纳最终输出轴的第二收纳部。而且,也可以在第一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上螺线管配置在马达轴的范围内,且配置在第二收纳部与马达主体部之间。本方式的旋转工具是马达轴与最终输出轴以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呈l字形的旋转工具。在具有这种配置的旋转工具中,与第二收纳部邻接,且是马达轴中的从马达主体部突出的部分的周围(径向外侧)的区域易变成死区。根据本方式,能够利用该区域有效地进行配置螺线管。此外,在本方式中,典型地,第一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相互正交,但也并不排除倾斜地交叉。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螺线管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收纳于树脂制的外壳,该外壳安装于壳体。根据本方式,能够保护作为电气部件的螺线管远离热量和粉尘。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旋转工具也可以是构成为按照从多个动作模式中选择出的动作模式进行动作的电锤钻。旋转工具也可以具备模式切换机构,该模式切换机构构成为设置于最终输出轴上,与选择出的动作模式相对应地,在能够向最终输出轴进行扭矩的传递的状态、与不能进行扭矩的传递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而且,离合器机构也可以利用模式切换机构的一部分构成。一般地,具有多个动作模式的电锤钻具备模式切换机构。由此,通过利用该模式切换机构的一部分,能够实现如下的离合器机构,其在抑制新增加的部品数量的同时,在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情况下,有效地切断扭矩传递。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旋转工具还可以具备构成为控制旋转工具的动作的控制部。也可以最终输出轴的第二旋转轴沿旋转工具的前后方向延伸,而马达轴的第一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交叉。壳体也可以包括收纳马达主体部和控制部的第一收纳部、和收纳最终输出轴的第二收纳部。而且,也可以控制部在第一收纳部内相对于马达主体部而配置在后侧,螺线管相对于第二收纳部而配置在后侧。本方式的旋转工具是以马达轴与最终输出轴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呈l字形的旋转工具。由此,通过像上述那样配置控制部与螺线管,能够在设置于最终输出轴上的离合器机构的附件配置螺线管,并且能够使螺线管与控制部的距离比较短,从而容易进行配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旋转工具除螺线管以外,还可以具备另一个螺线管。即。旋转工具也可以具备两个螺线管。而且,两个螺线管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其合力,并借助至少一个夹设部件使第一离合器部件移动。根据本方式,通过两个螺线管的合力,能够更加可靠地使离合器机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锤钻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更进一步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螺线管与连杆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是与图7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连杆机构与离合器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是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离合器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是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锤钻的纵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以从上方观察连杆机构和模式切换机构的状态示出的说明图。

图15是以从后方观察螺线管和连杆机构的状态示出的说明图。

图16是螺线管、连杆机构、以及模式切换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是与图13对应的剖视图。

图17是连杆机构与模式切换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是与图14对应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顶端工具;101、102…电锤钻;10…主体部;11…主体壳体;12…齿轮壳体;121…后壁部;122…支承板;125…臂部;126…凹部;127…壁部;128…贯通孔;13…马达壳体;130…周壁部;131…内壁部;132…后壁部;15…外部壳体;151…后壁部;17…手柄;170…把持部;171…开关杆;172…开关;173…连结部;174…连结部;175…弹性部件;176…弹性部件;19…电源线;2…马达;20…马达主体部;21…定子;23…转子;25…马达轴;29…驱动齿轮;3…驱动机构;30…工具保持部;301…锁环;31…运动转换机构;311…曲轴;313…连接杆;315…活塞;317…缸体;33…打击机构;331…撞击器;333…冲击螺杆;335…空气室;35、350…旋转传递机构;36、360…中间轴;361…被动齿轮;363…小锥齿轮;366…轴插入孔;368…滚珠保持孔;40…离合器机构;41…工作轴;411…大径部;413…小径部;42…齿轮部件;421…被动齿轮;423…滚珠保持槽;43…滚珠;5…模式切换机构;51…模式切换拨盘;510…偏心销;511…轨道;52…离合器切换机构;521…滑动部件;522…长孔;523…卡合臂;525…连结销;527…扭簧;54…离合器机构;55…离合器套筒;551…环形槽;56…齿轮套筒;561…大锥齿轮;6、60…螺线管;61、610…框架;62…线圈;63…柱塞;631…帽;64…外壳;66…推杆;67…连结轴;7、70…连杆机构;71…转动轴;72…第一臂部;73…第二臂部;74…扭簧;741…螺旋部;742…臂;743…连结部;76…转动杆;761…第一臂部;762…第二臂部;764…支承轴;77…扭簧;771…螺旋部;772…臂;773…连结部;78…滑动部件;79…按压部件;791…o型圈;9…控制器;91…控制电路;93…加速度传感器;97…配线;a1…驱动轴;a2…旋转轴;a3…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工具的一个例子,例示了电锤钻101。电锤钻101构成为除能够执行用于驱动安装于工具保持部30的顶端工具100绕规定的驱动轴a1旋转的动作(以下,称作钻动作)以外,也能够执行将顶端工具100沿着驱动轴a1呈直线状进行驱动的动作(以下,称作打击动作)。

首先,参照图1简单地对电锤钻10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锤钻101具备主体部10、和连结于主体部10的手柄17。

主体部10包括:齿轮壳体12,其沿着驱动轴a1延伸;马达壳体13,其连结于齿轮壳体12的长轴方向的一端部,并沿与驱动轴a1交叉的方向(更加详细地说,为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外部壳体15,其覆盖齿轮壳体12。根据这样的结构,主体部10整体形成为大致l字形。在齿轮壳体12的长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内,配置有构成为能够拆装顶端工具100的工具保持部30。并且,在齿轮壳体12收纳有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构成为驱动顶端工具100旋转以及/或者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100。在马达壳体13收纳有马达2。此外,马达2配置成马达轴25的旋转轴a2与驱动轴a1交叉(更详细地说,为正交)。

此外,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以固定状(不能相对移动)连结。以下,将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合在一起也称作主体壳体11。

手柄17包括:沿与驱动轴a1交叉的方向(更加详细地说,为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把持部170、和从把持部170的长轴方向的两端部向与把持部170交叉的方向(更加详细地说,为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的连结部173、174。手柄17整体形成为大致c字形。手柄17在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上,连结于与配置有工具保持部30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更加详细地说,连结部173、174分别连结于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

以下,对电锤钻10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电锤钻101的驱动轴a1的延伸方向(齿轮壳体12的长轴方向)规定为电锤钻101的前后方向,将设置有工具保持部30的一端部侧规定为电锤钻101的前侧(也称作顶端区域侧),将其相反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马达轴25的旋转轴a2的延伸方向规定为电锤钻101的上下方向,将马达壳体13从齿轮壳体12突出的方向规定为下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规定为上方向。另外,将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与驱动轴a1及旋转轴a2正交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首先,对马达壳体13及其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马达壳体13整体形成为上侧开口的有底的矩形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壳体13收纳有马达2,马达2具有包括定子21和转子23的马达主体部20、和从转子23延伸设置的马达轴25。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马达2,采用了借助电源线19接受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供给而被驱动的交流马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收纳于被设置于马达壳体13内的筒状的内壁部131所包围的空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马达轴25在上下端部被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马达轴25的上端部向齿轮壳体12内突出,在该部分形成有驱动齿轮29。

另外,在马达壳体13收纳有控制器9。更加详细地说,控制器9安装于包围马达2的内壁部131中的、配置在马达主体部20的后侧的后壁部132。即,控制器9配置于内壁部131(后壁部132)与形成马达壳体13的外表面的周壁部130之间的空间。

控制器9包括搭载于主基板的控制电路91、和加速度传感器93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电锤钻101的动作的控制电路91由包括cpu、rom、ram等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加速度传感器93构成为向控制电路91输出表示检测出的加速度的信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加速度传感器93检测的加速度用作表示主体部10(主体壳体11)的运动状态(更加详细地说,为绕驱动轴a1的旋转状态)的指标。并且,控制器9借助配线(未图示)与后述的螺线管6(参照图5)及手柄17内的开关172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开关172为接通状态,则控制器9的控制电路91与借助调节拨盘(未图示)设定的转速及打击数相对应地驱动马达2。另外,虽然后文叙述详细内容,但控制电路91构成为基于加速度传感器93的检测结果,使螺线管6工作。

对齿轮壳体12及其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齿轮壳体12以其后侧部分的下端部配置在马达壳体13的上端部内的状态以不能相对于马达壳体13相对移动的方式与马达壳体13连结。在齿轮壳体12主要收纳有工具保持部30和驱动机构3。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包括运动转换机构31、打击机构33、以及旋转传递机构35。齿轮壳体12的前侧部分沿着驱动轴a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工具保持部30被收纳于该部分。运动转换机构31与旋转传递机构35的大部分收纳于齿轮壳体12的后侧部分。

运动转换机构31构成为将马达2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并传递至打击机构33。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运动转换机构31,采用了公知的曲柄机构。运动转换机构31包括曲轴311、连接杆313、活塞315、以及缸体317。曲轴311在齿轮壳体12的后端部配置成与马达轴25平行。曲轴311具有:与驱动齿轮29啮合的被动齿轮、和偏心销。连接杆313的一端部连结于偏心销,另一端部借助连结销连结于活塞315。活塞315配置成能够在圆筒状的缸体317内滑动。若马达2被驱动,则活塞315在缸体317内沿着驱动轴a1在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打击机构33包括撞击器(striker)331和冲击螺杆(impactbolt)333。撞击器331在活塞315的前侧配置成能够在缸体317内沿着驱动轴a1在前后方向滑动。在撞击器331与活塞315之间形成有空气室335,空气室335用于借助由活塞315的往复移动产生的空气的压力变动而使作为打击件的撞击器331呈直线状移动。冲击螺杆333构成为将撞击器331的动能传递至顶端工具100的中间件。如图1所示,冲击螺杆333配置成能够在与缸体317呈同轴状配置的工具保持部30内沿着驱动轴a1在前后方向滑动。

若马达2被驱动,活塞315朝向前方移动,则空气室335的空气被压缩而使内压上升。撞击器331通过空气弹簧的作用被向前方高速推出而与冲击螺杆333碰撞,将动能传递至顶端工具100。由此,顶端工具100被沿着驱动轴a1呈直线状驱动,打击被加工物。另一方面,若活塞315向后方移动,则空气室335的空气膨胀而使内压下降,撞击器331被向后方拉入。电锤钻101使运动转换机构31及打击机构33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由此进行打击动作。

旋转传递机构35构成为将马达轴25的扭矩传递至作为最终输出轴的工具保持部30。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递机构35包括设置于马达轴25的驱动齿轮29、中间轴36、离合器机构40、小锥齿轮363、以及离合器机构54。此外,旋转传递机构35构成为减速齿轮机构,旋转速度按马达轴25、中间轴36、工具保持部30的顺序依次下降。

如图2及图3所示,中间轴36配置成与马达轴25平行。更加详细地说,中间轴36在相对于马达轴25靠前侧的位置被保持于齿轮壳体12的两个轴承支承为能够绕与旋转轴a2平行的旋转轴a3旋转。小锥齿轮363设置于中间轴36的上端部。并且,中间轴36具有轴插入孔366、和滚珠保持孔368。轴插入孔366沿着旋转轴a3从中间轴36的下端朝向上方延伸。滚珠保持孔368与旋转轴a3交叉,并在径向上贯通中间轴36。即,滚珠保持孔368在中间轴36的中心部与轴插入孔366连通且交叉。

如图3及图4所示,离合器机构40构成为搭载于中间轴36,并从马达轴25向中间轴36传递扭矩、或者切断扭矩的传递。虽然详细内容后文叙述,但离合器机构40构成为在对主体壳体11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情况下,切断扭矩的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机构40包括工作轴41、齿轮部件42、以及两个滚珠43。

工作轴41形成为长条状的轴,与中间轴36呈同轴状地插入于中间轴36的轴插入孔366。工作轴41的下端部从轴插入孔366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并进一步向齿轮壳体12的下端部的下方突出。工作轴41的下端部借助后述的连杆机构7与螺线管6(参照图5)连接。工作轴41包括直径与轴插入孔366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大径部411、和直径比大径部411小的小径部413。

齿轮部件42在中间轴36的径向外侧与中间轴36呈同轴状地配置成能够相对于中间轴36相对旋转。齿轮部件42在外周部具有与马达轴25的驱动齿轮29啮合的被动齿轮421。此外,被动齿轮421构成为带扭矩限制器的齿轮。并且,在齿轮部件42的内周部的下端部形成有一对滚珠保持槽423。一对滚珠保持槽423形成为隔着中间轴36以对称状配置,并分别向径向外侧凹陷。齿轮部件42配置成一对滚珠保持槽423与中间轴36的滚珠保持孔368连通。

两个滚珠43在中间轴36的径向上配置在插入于轴插入孔366内的工作轴41、与配置于中间轴36的周围的齿轮部件42之间。两个滚珠43分别在滚珠保持孔368中隔着工作轴41配置于两侧的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工作轴4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两个滚珠43、中间轴36以及齿轮部件42的关系发生变化。由此,离合器机构40在能够传递扭矩的可传递状态、与不能传递扭矩的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关于该离合器机构40的切换,之后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2所示,离合器机构54搭载于工具保持部30,构成模式切换机构5的一部分。这里,对模式切换机构5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01构成为按照电锤钻模式和锤模式这两个动作模式中、被选择的动作模式进行动作。电锤钻模式是同时进行钻动作与打击动作双方的动作模式。锤模式是仅进行打击动作的动作模式。模式切换机构5构成为与被选择的动作模式相对应地,对能够进行向工具保持部30传递扭矩的状态、与不能向工具保持部30传递扭矩的状态进行切换。

模式切换机构5包括模式切换拨盘51、离合器机构54、以及离合器切换机构52。此外,由于这样的模式切换机构5的结构本身是公知的,因此以下简单地进行说明。

模式切换拨盘5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齿轮壳体12的上端部。模式切换拨盘51从形成于外部壳体15的开口部向外部露出,能够供使用者进行转动操作。离合器机构54包括具有大锥齿轮561的齿轮套筒56、和离合器套筒55。齿轮套筒56在工具保持部30的后端部的径向外侧配置成能够绕驱动轴a1旋转。大锥齿轮561设置于齿轮套筒56的后端部,并与中间轴36上端部的小锥齿轮363啮合。离合器套筒55形成为圆筒状,并在齿轮套筒56的前侧与工具保持部30的外周花键结合(即,以周向的移动被限制、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卡合于工具保持部30)。离合器套筒55构成为借助离合器切换机构52连结于模式切换拨盘51,并以与模式切换拨盘51的转动操作连动的方式在规定的移动范围内沿前后方向移动。

若模式切换拨盘51配置在与电锤钻模式对应的位置,则离合器套筒55配置在移动范围内的最后方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并与齿轮套筒56的前端部卡合。由此,离合器机构54成为能够向工具保持部30传递扭矩的可传递状态。由此,将卡合于齿轮套筒56的离合器套筒55的位置(最后方位置)也称作传递位置。若马达2被驱动,则通过旋转传递机构35将马达轴25的扭矩传递至工具保持部30,安装于工具保持部30的顶端工具100被驱动而绕驱动轴a1旋转。在电锤钻模式下,像上述那样,运动转换机构31也被驱动,因此变成同时进行钻动作与打击动作。

另一方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若模式切换拨盘51被配置在与锤模式对应的位置,则离合器套筒55向前方远离齿轮套筒56,配置在不能与齿轮套筒56卡合的最前方位置。此外,在最前方位置处,离合器套筒55卡合于与齿轮壳体12一体化的锁环301。离合器机构54成为不能向工具保持部30传递扭矩的切断状态。由此,在锤模式下,若马达2被驱动,则仅进行打击动作。

以下,对用于使离合器机构40工作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螺线管6并借助连杆机构7使离合器机构40工作。

首先,对螺线管6进行说明。螺线管6是构成为利用通过向线圈流过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将电能转换成直线运动的机械能的公知的电气部件。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线管6包括筒状的框架61、收纳在框架61内的线圈62、以及能够在线圈62内呈直线状移动的柱塞63。

如图6及图7所示,螺线管6安装于齿轮壳体12的下侧。此外,螺线管6以其大部分收纳于树脂制的外壳64的状态固定于金属制的齿轮壳体1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齿轮壳体12的下侧的区域(即,马达壳体13的内部)配置有马达2。马达轴25的直径与马达主体部20相比显著变小。由此,在马达轴25中的、从马达主体部20向上方延伸的部分的周围,产生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空间来配置螺线管6。

更加详细地说,螺线管6安装于齿轮壳体12的右下端部的下侧,以使柱塞63的动作方向(换言之,柱塞63的动作线、或者螺线管6的长轴)与驱动轴a1平行(即,沿着前后方向)。柱塞63的顶端(突出端)朝向前方。如图6所示,在上下方向上,螺线管6在马达轴25的范围内位于马达主体部20与齿轮壳体12之间。如图5所示,在左右方向上,螺线管6配置在中间轴36以及马达轴25的右侧。并且,螺线管6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位于与马达主体部20部分重叠的位置。

如图5及图7所示,在柱塞63的顶端安装有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的帽631。柱塞63借助帽631连结于连杆机构7。如图3、图5、图7及图8所示,连杆机构7构成为连结柱塞63与工作轴41,并与柱塞63的动作连动地使工作轴41移动。连杆机构7包括转动轴71、第一臂部72、第二臂部73、以及扭簧74。

如图7及图8所示,转动轴71配置成能够绕沿与柱塞63的动作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转动。更加详细地说,转动轴71被从齿轮壳体12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臂部125支承为能够转动。此外,转动轴71相对于帽631的顶端部(前端部)配置在下方。

第一臂部72从转动轴71的右端部向与转动轴71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第一臂部72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柱塞63的顶端部。此外,在螺线管6不工作时,第一臂部72从转动轴71向上方延伸而与帽631的顶端部连接。

如图3所示,第二臂部73朝与转动轴71及第一臂部72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第二臂部73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工作轴41的下端部。此外,在螺线管6不工作时,第二臂部73从转动轴71向后方延伸并与工作轴41的下端部连接。

如图5及图8所示,扭簧74构成为具有两个螺旋部741的双扭簧。两个螺旋部741在第二臂部73的左右两侧外装于转动轴71。分别从两个螺旋部741延伸的两条臂742卡止于齿轮壳体12(参照图5)。连结两个螺旋部741的连结部743抵接于第二臂部73的下端(参照图3及图8)。根据这样的结构,扭簧74常时对转动轴71在从左侧面观察时沿逆时针方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即,使第二臂部73向上方转动的方向施力。

如图3所示,工作轴41通过扭簧74的作用力而被向上方施力,在螺线管6不工作时(即,柱塞63配置在最前方位置时),工作轴41在轴插入孔366内被保持于最上方位置(初始位置)。如图3及图4所示,此时,在中间轴36的滚珠保持孔368的中心部配置有工作轴41的大径部411。大径部411与滚珠43对置,限制滚珠43从滚珠保持孔368向径向内侧移动。各滚珠43没有被收在滚珠保持孔368内,而是遍及滚珠保持孔368及齿轮部件42的滚珠保持槽423,配置在大径部411与齿轮部件42之间。

由此,若齿轮部件42旋转,则中间轴36借助滚珠43以与齿轮部件42一体化的状态旋转。即,能够从马达轴25向中间轴36传递扭矩。由此,以下,将工作轴41在大径部411与滚珠43对置时的位置也称作传递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6是所谓的抽拉式,若电流流过线圈62,则如图9所示,柱塞63退入框架61内,将第一臂部72向后方拉动。由此,克服扭簧74的作用力,转动轴71在右侧面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0所示,伴随着转动轴71的转动,第二臂部73将工作轴41从初始位置(传递位置)向下方拉动,直至移动至最下方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其结果为,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滚珠保持孔368的中心部配置有工作轴41的小径部413。即,小径部413与滚珠43对置。各滚珠43在滚珠保持孔368及滚珠保持槽423内以松动嵌合状配置在小径部413与齿轮部件42之间。小径部413允许滚珠43从滚珠保持孔368向径向内侧移动。此外,滚珠43的直径被设定为与从小径部413的外周面至中间轴36的外周面的径向的距离大致相等。

由此,若齿轮部件42旋转,则滚珠43配置在滚珠保持孔368的内部,齿轮部件42单独旋转,而不会借助滚珠43而与中间轴36一体化。即,扭矩从马达轴25向中间轴36的传递被切断。由此,以下,将工作轴41在小径部413与滚珠43对置时的位置也称作切断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发生了对主体壳体11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状态(也称作摆动状态)时,控制器9使螺线管6工作,由此使离合器机构40工作,切断扭矩的传递。关于这一点在后文详细叙述。

以下,对手柄17及其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把持部170的前侧,设置有能够供使用者进行按压操作的开关杆171。并且,在手柄17的内部收纳有开关172,开关172常时被维持为断开状态,若开关杆171被按压,则开关172变为接通状态。

另外,在手柄17的上侧的连结部173与齿轮壳体12的后上端部之间,以及在下侧的连结部174与马达壳体13的后下端部之间分别配置有弹性部件175、17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175、176采用了压缩螺旋弹簧。手柄17借助弹性部件175、176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1沿驱动轴a1的延长方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壳体11。并且,覆盖齿轮壳体12的外部壳体15呈固定状连结于手柄17,并能够与手柄17一体地相对于主体壳体11相对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降低了从主体壳体11向手柄17及外部壳体15传递的振动(尤其是,因打击动作引起的驱动轴a1方向的振动)。

以下,对电锤钻模式下的电锤钻101的动作(尤其是,发生摆动状态的情况下的扭矩传递的切断)进行说明。

如上述那样,若开关杆171被按压,开关172成为接通状态,则控制器9的控制电路91(cpu)对马达2通电,开始马达2的驱动。如上述那样,在选择了电锤钻模式的情况下,模式切换机构5的离合器机构54为离合器套筒55与齿轮套筒56卡合的状态(可传递状态)。由此,伴随着马达2的驱动,进行打击动作与钻动作。

控制电路91在驱动马达2期间,基于由加速度传感器93检测出的加速度(来自加速度传感器93的信号),判断是否发生了摆动状态。加速度是表示主体壳体11的运动状态(更详细地说,绕驱动轴a1的旋转状态)的指标的一个例子。此外,关于摆动状态的判断方法,可以使用任何方法,例如能够采用如下方法:即,在检测出的加速度、或者基于加速度计算出的值(例如,角加速度)超过了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摆动状态。

若控制电路91判断为发生了摆动状态,则对螺线管6的线圈62通电,由此使螺线管6工作。由此,如上述那样,柱塞63被向后方拉入,工作轴41借助连杆机构7而向下方的切断位置移动,由此使离合器机构40工作(参照图9~图11)。其结果为,从马达轴25向中间轴36的扭矩传递被切断,工具保持部30的旋转停止。

之后,若开关杆171的按压被解除,开关172成为断开状态,则控制电路91停止马达2的驱动,并且也停止向螺线管6的通电。由此,柱塞63向最前方位置返回,并且转动轴71通过扭簧74的作用力而在从左侧面观察时逆时针转动。工作轴41被第二臂部73推起至初始位置(传递位置),离合器机构40返回到可传递状态(参照图7、图3、图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马达2至作为最终输出轴的工具保持部30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上设置有离合器机构40。而且,采用了如下结构,借助呈直线状动作的螺线管6的柱塞63,而使离合器机构40机械地工作。与电磁离合器相比,螺线管6为价格低廉的电气部件。另外,虽然离合器机构40本身配置在扭矩的传递路径上,但关于螺线管6的配置,只要能够使离合器机构40工作,则能够自由地选择配置位置。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采用电磁离合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合理地实现能够在对主体壳体11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情况下切断扭矩的传递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机构40设置于以比马达轴25低的速度旋转的中间轴36。由此,即使是不像电磁离合器那样切断速度为高速的机械式的离合器机构40,也能够适当地切断扭矩向中间轴36的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利用连杆机构7将螺线管6的柱塞63的前后方向的运动转换成离合器机构40的工作轴41的上下方向的运动。因此,不需要在前后方向并列设置螺线管6与离合器机构40,从而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大型化(前后方向的长尺寸化)。并且,通过对连杆机构7利用扭簧74,能够容易地使柱塞63的动作方向、与工作轴41的移动方向不同。

另外,连杆机构7将柱塞63的前后方向的运动转换为转动轴71的转动运动,进一步将其转换为工作轴41的上下方向的运动。即,进行了两次方向转换。像这样,在连杆机构7进行多次运动方向的转换的情况下,柱塞63的动作方向与工作轴41的移动方向的设定的自由度变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螺线管6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齿轮壳体12的下端部与马达主体部20之间的马达轴25的周围的空间配置螺线管6,有效地利用易成为死区的区域。并且,螺线管6的大部分收纳于树脂制的外壳64,因此能够保护螺线管6远离来自齿轮壳体12的热量的传递、粉尘的进入。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机构40包括插入于中间轴36的工作轴41、在中间轴36的径向外侧呈同轴状配置的齿轮部件42、以及配置在工作轴41与齿轮部件42之间的滚珠43。进而,在螺线管6不工作时,工作轴41的大径部411与滚珠43对置,中间轴36与齿轮部件42借助滚珠43而以一体化的状态旋转,由此扭矩被传递。另一方面,在螺线管6工作时,工作轴41沿着中间轴36的旋转轴a3而向下方移动,小径部413与滚珠43对置,从而能够使滚珠43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允许齿轮部件42相对于中间轴36旋转。由此,齿轮部件42的旋转变得无法传递至中间轴36,扭矩的传递被切断。像这样,仅通过螺线管6的工作,使配置在中间轴36内的工作轴41呈直线状移动,就能够切断扭矩向中间轴36的传递。并且,通过使用配置在中间轴36的内部与外部的两个离合器部件(工作轴41与齿轮部件42),能够抑制离合器机构40在中间轴36的轴向上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线管6不工作时,连杆机构7通过扭簧74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初始位置,由此,工作轴41配置于传递位置。在螺线管6工作时,连杆机构7克服扭簧74的作用力而从初始位置开始转动,由此工作轴41被移动至切断位置。像这样,通过使用了扭簧74的简便的结构,能够在螺线管6不工作时,将工作轴41保持在传递位置,而在螺线管6工作时,能够使工作轴41移动至切断位置。进一步,在螺线管6从工作状态变成非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扭簧74的作用力而将工作轴41返回到传递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2~图1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电锤钻102。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02中,未在中间轴360上设置有离合器机构40。代替于此,在发生摆动状态的情况下,设置于工具保持部30上的离合器机构54工作,切断扭矩向工具保持部30的传递。电锤钻102大部分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01相同。由此,以下,针对共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或简化图示及说明,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电锤钻102具备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01大致相同结构的主体部10和手柄17。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于齿轮壳体12的驱动机构3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运动转换机构31和打击机构33、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旋转传递机构350。

以下,对旋转传递机构350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机构350包括驱动齿轮29、被动齿轮361、中间轴360、小锥齿轮363、以及离合器机构54。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旋转传递机构350构成为减速齿轮机构,旋转速度按马达轴25、中间轴360、工具保持部30的顺序依次下降。

被动齿轮361设置于中间轴360上,与马达轴25的驱动齿轮29啮合。此外,被动齿轮361构成为带扭矩限制器的齿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轴36相同,中间轴360以与马达轴25平行的方式配置在马达轴25的前侧。与中间轴36不同,中间轴360不具备在发生摆动状态的情况下工作的离合器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生摆动状态的情况下工作的离合器机构54搭载于工具保持部30,构成为从中间轴360向工具保持部30传递扭矩、或者切断扭矩的传递。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离合器机构54设置为模式切换机构5的一部分。

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简化了说明,但在这里,对模式切换机构5的离合器切换机构5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3及图14所示,离合器切换机构52包括滑动部件521、卡合臂523、连结销525、以及扭簧527。

滑动部件521是形成为矩形框状的部件,配置成能够在形成于齿轮壳体12的上端部的凹部126内沿前后方向滑动。在形成于滑动部件521的后端部的长孔522,插通有从模式切换拨盘51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偏心销510。偏心销510设置于偏离了模式切换拨盘51的转动中心的位置,该偏心销510伴随着模式切换拨盘51的转动操作而在轨道511上进行转动运动。滑动部件521利用偏心销510的转动运动的前后方向成分而在规定的移动范围内沿前后方向滑动。

卡合臂523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长条状的板状部件。卡合臂523的两股状的前端部呈钩状向下方弯曲,与形成于离合器套筒55的外周部的环形槽551卡合。连结销525插通于沿上下方向贯通卡合臂523的后端部的贯通孔。扭簧527被保持于滑动部件521的前端部的左端部。此外,扭簧527以螺旋部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两条臂交叉并向右方延伸的方式配置。连结销525的下端部利用扭簧527的作用力而被夹持在扭簧527的两条臂之间。此外,两条臂中的配置在连结销525的后侧的臂卡止于滑动部件521。

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构,若模式切换拨盘51配置在与电锤钻模式对应的位置(图14所示的位置),则滑动部件521配置在移动范围内的最后方位置。伴随于此,借助连结销525及扭簧527而连结于滑动部件521的卡合臂523也配置在最后方位置。如图13所示,卡合于卡合臂523的离合器套筒55也配置在最后方位置,并卡合于齿轮套筒56的前端部。即,离合器机构54变成可传递状态。另一方面,若模式切换拨盘51配置在与锤模式对应的位置,则滑动部件521、卡合臂523、以及离合器套筒55分别配置在最前方位置。由此,离合器机构54变成切断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02构成为在电锤钻模式下(即,在离合器机构54处于可传递状态的情况下),当发生摆动状态时,不借助离合器切换机构52而使离合器机构54工作,切断扭矩从中间轴360向工具保持部30的传递。更详细地说,在发生摆动状态的情况下,构成为两个螺线管60借助连杆机构70而使离合器机构54工作。

如图12及图15所示,两个螺线管60配置在齿轮壳体12的后侧。更详细地说,两个螺线管60在曲轴311的后方,被通过螺钉固定于齿轮壳体12的后壁部121的、在侧面观察时大致呈l字形的支承板122以左右排列的方式支承。即,螺线管60配置在齿轮壳体12(后壁部121)、与外部壳体15的后壁部151之间的空间。因此,可以说螺线管60配置在比较接近在马达壳体13内配置在马达主体部20的后侧(详细而言,马达壳体13的内壁部131(后壁部132)与周壁部130之间)的控制器9的上方的区域。螺线管60通过配线97而与控制器9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散热的观点来看,螺线管60未收纳于外壳,而其大部分以暴露于外部空气的状态被支承板122支承。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60是所谓的推压式,具备框架610、未图示的线圈和柱塞、以及推杆66。螺线管60构成为,电流流过线圈,柱塞进行移动,推杆66与此连动地从筒状的框架610向突出方向(上方向)呈直线状移动。两个螺线管60的推杆66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连结轴67连结。

连杆机构70构成为与推杆66的动作连动地,借助卡合臂523而使离合器套筒55移动。如图13~图15所示,连杆机构70包括转动杆76、扭簧77、滑动部件78、及按压部件79。

转动杆76是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大致呈l字形的部件,具有第一臂部761、和从第一臂部761的一端部向与第一臂部761交叉的方向(详细而言,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臂部762。转动杆76借助贯通第一臂部761与第二臂部762的连接部分的支承轴764,而在齿轮壳体12的后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此外,转动杆76配置在两个螺线管60的上方。第一臂部761配置在比第二臂部762靠近螺线管60的一侧。

扭簧77构成为双扭簧。扭簧77具有与扭簧74相同的结构,具有两个螺旋部771、两条臂772、以及连结部773。两个螺旋部771在转动杆76的两侧外装于支承轴764。两条臂772分别卡止于齿轮壳体12的后端面。连结部773配置成与第二臂部762的后表面抵接。根据这样的结构,扭簧77常时对转动杆76在从左侧面观察时顺时针方向(图13的顺时针方向),即,使第一臂部761向下方转动的方向施力。在螺线管60不工作时,即,推杆66处于最下方位置(图13所示的位置)时,第一臂部761从支承轴764大致向后方延伸,而与螺线管60的连结轴67的中央部上端抵接。

滑动部件78是形成为矩形框状的部件,配置成能够在形成于齿轮壳体12的上端部的凹部126内沿前后方向滑动。滑动部件78的后端与转动杆76的第二臂部762的前表面抵接。此外,滑动部件78配置在离合器切换机构52的滑动部件521的上方。并且,模式切换拨盘51的一部分插通于框状的滑动部件78(参照图13)。因此,滑动部件78的尺寸被设定为即使沿前后方向移动也不与模式切换拨盘51干涉。

按压部件79是销状部件,配置成能够在形成于规定凹部126的前端的壁部127(齿轮壳体12的一部分)的贯通孔128内沿前后方向滑动。此外,通过在形成于按压部件79的外周部的环形槽安装o型圈791,从而防止润滑脂伴随着按压部件79的滑动而从贯通孔128向外部漏出。按压部件79配置在滑动部件78与离合器切换机构52的卡合臂523之间,按压部件79的后端抵接于滑动部件78的前端。另外,在选择电锤钻模式、离合器切换机构52的卡合臂523配置在最后方位置的情况下,按压部件79的前端抵接于卡合臂523的后端。

如图16及图17所示,若电流流过线圈,则螺线管60的推杆66向上方突出。由此,连结于推杆66的连结轴67使转动杆76克服扭簧77的作用力而在左侧面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图1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臂部762向前方转动,克服扭簧527的作用力而使滑动部件78、按压部件79、以及卡合臂523向前方移动。其结果为,卡合于卡合臂523的离合器套筒55向前方离开齿轮套筒56,离合器机构54变为不能进行向工具保持部30的扭矩传递的切断状态(参照图16)。

此外,离合器切换机构52的滑动部件521由偏心销510保持,不会与滑动部件78、按压部件79、以及卡合臂523连动而向前方移动。另外,离合器套筒55因螺线管60的工作而向前方移动后的位置被设定为比选择了锤模式的情况下的位置(即,离合器套筒55卡合于锁环301的位置)靠后方。

以下,对电锤钻模式下的电锤钻102的动作(尤其是,发生了摆动状态的情况下的扭矩传递的切断)进行说明。

若开关杆171被按压,开关172处于接通状态,则控制器9的控制电路91(cpu)开始马达2的驱动。如上述那样,在选择了电锤钻模式的情况下,模式切换机构5的离合器机构54为离合器套筒55与齿轮套筒56卡合的可传递状态。由此,伴随着马达2的驱动,进行打击动作和钻动作。

若判断为发生了摆动状态,则控制电路91使螺线管60工作。由此,如上述那样,推杆66向上方突出,卡合臂523借助连杆机构70向前方移动,由此离合器机构54工作(参照图16及图17)。其结果为,从中间轴360向工具保持部30的扭矩传递被切断,工具保持部30的旋转停止。

之后,若开关杆171的按压被解除,开关172为断开状态,则控制电路91停止马达2的驱动,并且也停止向螺线管60的通电。推杆66向初始位置(最下方位置)返回,并且利用扭簧74的作用力,转动杆76在左侧面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图1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第一臂部761抵接于连结轴67的上端的位置为止。与此同时,利用扭簧527的作用力,卡合臂523以及离合器套筒55按压按压部件79以及滑动部件78,并且向后方移动。离合器套筒55卡合于齿轮套筒56,离合器机构40返回至可传递状态(参照图13~图15)。

如以上进行说明的那样,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从马达2至作为最终输出轴的工具保持部30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上设置有离合器机构54。而且,采用了如下结构:借助呈直线状动作的螺线管60的推杆66,机械地使离合器机构54工作。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与采用电磁离合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合理地实现能够在对主体壳体11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情况下切断扭矩的传递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机构54设置于以比马达轴25低的速度旋转的工具保持部30。由此,即使是不像电磁离合器那样切断速度为高速的机械式的离合器机构54,也能够适当地切断扭矩向工具保持部30的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利用连杆机构70将推杆66的上下方向的运动转换为离合器机构54的离合器套筒55的前后方向的运动。因此,不需要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螺线管60与离合器机构54,从而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大型化(上下方向的长尺寸化)。另外,通过对连杆机构70利用扭簧77,能够容易地使推杆66的动作方向、与离合器套筒55的移动方向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线管60配置在齿轮壳体12的后侧。即,螺线管60配置于不仅比较接近离合器机构54,而且也比较接近配置于马达主体部20的后侧的控制器9的位置。像这样,实现了合理的配置,即,能够在离合器机构54的附近配置螺线管60,并且容易地进行螺线管60与控制器9的配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70中,使用两个扭簧77、527,进一步,在按压部件79安装有o型圈791。为了克服上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使离合器套筒55移动,需要比较强的力。相对于此,通过利用两个螺线管60的合力,从而能够借助连杆机构70使离合器套筒55可靠地移动。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电锤钻模式下发生了摆动状态时,原本电锤钻102所具备的模式切换机构5的离合器机构54通过螺线管60而工作。具体而言,通过与螺线管60连动而动作的连杆机构70,离合器机构54在与离合器切换机构52不同的路径工作。像这样,通过利用模式切换机构5的离合器机构54,能够实现如下机构,即:在抑制新附加的部件数量的同时,在发生了摆动状态的情况下有效地切断扭矩传递。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元件与本发明的各结构元件的对应关系。电锤钻101、102分别是本发明的“旋转工具”与“电锤钻”的例子。马达2、马达主体部20、定子21、转子23、马达轴25、旋转轴a2分别是本发明的“马达”、“马达主体部”、“定子”、“转子”、“马达轴”、“第一旋转轴”的例子。工具保持部30与驱动轴a1分别是本发明的“最终输出轴”与“第二旋转轴”的例子。主体部10或者主体壳体11是本发明的“壳体”的例子。加速度传感器93是本发明的“检测机构”的例子。离合器机构40、54分别是本发明的“切断机构”与“离合器机构”的例子。螺线管6、60分别是本发明的“螺线管”的例子。柱塞63与推杆66分别是本发明的“工作部”的例子。

工作轴41与离合器套筒55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离合器部件”的例子。齿轮部件42与齿轮套筒56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二离合器部件”的例子。连杆机构7、70分别是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夹设部件”的例子。扭簧74、77、527分别是本发明的“扭簧”的例子。中间轴36与旋转轴a3分别是本发明的“中间轴”与“第三旋转轴”的例子。轴插入孔366与滚珠保持孔368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孔”与“第二孔”的例子。工作轴41的大径部411、小径部413分别是本发明的“大径部”、“小径部”的例子。滚珠43是本发明的“滚珠”的例子。马达壳体13与齿轮壳体12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收纳部”与“第二收纳部”的例子。螺线管6的外壳64是本发明的“外壳”的例子。模式切换机构5是本发明的“模式切换机构”的例子。控制器9或者控制电路91是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例子。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击工具并不限于例示出的电锤钻101、102的结构。例如,能够施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能够采用将上述变更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所示的电锤钻101、102、或者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工具的一个例子,列举了电锤钻101、102,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能够仅进行钻动作的电动钻、能够进行螺母、螺栓的紧固的紧固工具。并且,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具有锤模式、电锤钻模式、及仅进行钻动作的钻模式这三个动作模式的电锤钻。在该情况下,在电锤钻模式与钻模式下,当发生摆动状态时,如上述那样,只要通过螺线管6、60使离合器机构40、54工作即可。

另外,与应用了本发明的旋转工具相应地,主体部10、驱动机构3、及马达2的结构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01、102具有用于抑制从主体壳体11向手柄17及外部壳体15的振动传递的防振构造,但这样的防振构造既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也未必需要一定设置。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运动转换机构31,采用了曲柄机构,但也可以采用使用摆动部件的机构。并且,例如,打击机构33也可以仅通过撞击器331变更为打击顶端工具100的机构。

离合器机构40、54、螺线管6、60、以及连杆机构7、70的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离合器机构40也可以不利用滚珠43,而分别具备离合器齿,通过构成为能够啮合卡合的的驱动侧部件与被动侧部件构成。螺线管6、60的配置位置、数量、柱塞63、推杆66的动作方向也不限于实施方式的例示。并且,螺线管的动作方式(抽拉式、推压式等)也能够适当地变更。连杆机构7、70的结构部件、扭簧的结构、数量以及配置等也能够与螺线管6、60与离合器机构40、54的配置关系、所需的力相应地适当地进行变更。

作为检测壳体的运动状态的检测机构,也可以代替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的加速度传感器,而例如采用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并且,关于是否对主体壳体11作用过大的反作用扭矩(是否发生了摆动状态)的判断,除这样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用相当于作用于顶端工具100的扭矩的物理量的检测结果。

在电锤钻101、102中,在从马达轴25至作为最终输出轴的工具保持部30为止的扭矩的传递路径仅设置有一根中间轴36、360。然而,在设置有多个中间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某个中间轴设置离合器机构40。

进一步,鉴于本发明及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建了以下的方式。以下的方式能够采用与实施方式所示的电锤钻101、102及上述变形例、或者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组合。

[方式1]

还具备构成为控制上述旋转工具的动作的控制部,

上述控制部可以构成为,基于由上述检测机构检测出的上述运动状态,在判断为对上述壳体作用了过大的反作用扭矩的情况下,使上述螺线管的上述工作部工作。

[方式2]

上述中间轴也可以配置成与上述马达轴平行。

[方式3]

上述检测机构也可以构成为,作为上述运动状态,检测与上述壳体绕上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状态有关的物理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