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铁路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5338发布日期:2019-01-13 16:19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铁路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管理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铁路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防溜器具是铁路上用于机车防溜的工具。紧固器具是用于拧紧闸链的制动工具。列车到达停妥或一批调车作业完毕后,停留车辆采取防溜和制动措施,操作人员及时在相应的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使用登记管理簿上登记。防溜措施撤除后,操作人员及时在相应的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使用登记管理簿内进行销记。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未使用时应及时归位,固定位置对号存放。操作人员告知管理人员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归位,调度室可以对列车下达下一步指令。

目前,各站的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取走使用和用后归位情况是操作人员手动登记,同时通过对讲机等通讯设备口头告知管理者和调度室各器具的使用和归位状态。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使用和归位管理水平低,安全隐患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铁路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管理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使用和归位管理水平低,安全隐患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铁路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管理装置,包括器件箱,所述器件箱的内部设置有配电箱以及用于放置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器件架,所述器件架上在各所述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放置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感应相应位置的所述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是否在位的识别器,所述识别器与配电箱电性连接,所述配电箱与设置于所述器件箱外部的电源电性连接,所述配电箱通过设置于所述器件箱内部的发射器与设置于所述器件箱外部的显示屏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包括与所述配电箱电性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于设置在所述器件箱外部的安装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器件箱和所述安装杆均设置于站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用于播报语音的显示屏语音体。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设置于中控室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对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进行管理时,无需操作人员记录和报告器具情况,节省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避免了报告不及时或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造成事故的隐患;采用太阳能电池板自供电,安装时不用铺设线缆,安装简便,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器件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器件箱;2、配电箱;3、防溜器具;4、紧固器具;5、器件架;6、识别器;7、发射器;8、显示屏;9、太阳能电池板;10、安装杆; 11、显示屏语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铁路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管理装置,包括安装在站台上的器件箱1,所述器件箱1的内部安装有配电箱2和器件架5。

所述器件架5可用于放置防溜器具3和紧固器具4。所述器件架5上各所述防溜器具3和紧固器具4的放置位置均按顺序进行标号。所述器件架5上在各所述防溜器具3和紧固器具4的放置位置处安装有识别器6,所述识别器6可感应相应位置的所述防溜器具3和紧固器具4是否在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识别器6具体可设置为接近开关或影像采集装置(如摄像头)等。

所述识别器6与配电箱2电性连接,所述配电箱2与安装于所述器件箱1 外部的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电源包括与所述配电箱2电性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9,所述太阳能电池板9安装于安装杆10上,所述安装杆10安装在车站上并且位于所述述器件箱1的外部。

所述配电箱2通过安装在所述器件箱1内部的发射器7与安装于所述器件箱1外部的显示屏8通信连接,所述发射器7具体设置为无线发射器或电台,所述显示屏8安装在车站的中控室内,并且显示屏8上设置有用于播报语音的显示屏语音体1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电源供电给器件箱内的配电箱,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挂在器件架上。识别器能够识别到相应位置的防溜器具或紧固器具在不在器件架上,并且把识别信息通过配电箱转换,由发射器将信息发射到显示屏上,同时显示屏上的显示屏语音体播报防溜器具和紧固件的在位状态。

当操作人员取走或归位防溜器具和紧固器时,器件箱内的识别器识别出相应号码的器具的在位状态,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室内的显示屏,显示屏显示相应状态并语音播报,实现防溜器具和紧固器具的自动化管理。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各元器件的具体结构及其之间的电路连接均为本领域的成熟技术手段,各元器件的根据现场工况具体选型,本说明书中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