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4575发布日期:2019-01-16 00:16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餐柜,具体来说,是一种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



背景技术:

现在大多的食堂和餐厅取餐流程都是客户下完单后,配餐者配好餐由人送往柜台,由柜台服务人员进行叫号取餐,或者服务员将餐送至餐桌。过程中存在着易混乱单号、叫号排队等待时间久、环节长等痛点。

随着社会发展,用户体验满意度和提升餐厅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要求不断提升,该类需求日益明显。

现有餐柜多为整体式,大小固定,且维修更换困难;自动柜门多为电机移动式,电机、电线等布置外露,用户体验较差;此外,现有自动门结构取餐柜餐柜体积巨大,但实际餐格占比小,自动门结构占用较大空间,使餐柜体积利用效率低;现有取餐柜结构单个格口易拆除更换,且能根据餐厅大小进行不同数量格口组合,形成不同长度和高度的取餐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使用控制模块和机械结构结合,实现智能化自动门开启和关闭,同时,使取餐柜柜门结构更紧凑;丝杆电机等安装位置隐蔽,美观性好;且翻转式开门方式优雅,用户体验好。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包括餐格单元、组合式框架;所述餐格单元呈箱体结构、上部固定设有丝杆电机装置2,丝杆螺母下部通过连杆5与前门3转动连接,前门3上设有滚子4,餐格单元内壁设有向后倾斜的导轨,滚子4能够沿导轨滚动,餐格单元开门时,前门3在连杆5的带动和餐格单元上壁的限位下,向上翻转并向内缩回。

进一步的,所述餐格单元上设有后门门控开关9。

进一步的,所述餐格单元上部固定设置照明加热模块10。

进一步的,所述餐格单元的箱体结构为一体式的格体模块6。

更进一步的,所述格体模块6上部固定设置控制模块驱动板1,所述控制模块驱动板1与丝杆电机装置2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驱动板1还与照明加热模块10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餐格单元内部设有餐盘检测传感器8,所述餐盘检测传感器8与控制模块驱动板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丝杆电机传动,前门结构紧凑,自动门结构占用餐柜整体空间小;

2)丝杆电机等安装位置隐蔽,美观性好;且翻转式开门方式优雅,用户体验好。

3)丝杆电机相对于齿条等传动结构,便于安装,且丝杆电机等结构固定,传动精确可靠,且自锁性好。

4)便于替换和维护,单个格口可直接抽出,更换另一格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的餐格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的餐格单元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的组合式框架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的组合式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的组合式框架的后视图。

图中,1.控制模块驱动板,2.丝杆电机装置,3.前门,4.滚子,5.连杆,6.格体模块,8.餐盘检测传感器,9.后门门控开关,10.照明加热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5,一种自动开门组合式取餐柜,包括餐格单元、组合式框架;所述餐格单元呈箱体结构、上部固定设有丝杆电机装置2,丝杆螺母下部通过连杆5与前门3转动连接,前门3上设有滚子4,餐格单元内壁设有向后倾斜的导轨,滚子4能够沿导轨滚动,餐格单元开门时,前门3在连杆5的带动和餐格单元上壁的限位下,向上翻转并向内缩回;丝杆电机通过正反装,分别控制前门的开启和关闭。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餐格单元上设有后门门控开关9。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餐格单元上部固定设置照明加热模块10。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餐格单元的箱体结构为一体式的格体模块6。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格体模块6上部固定设置控制模块驱动板1,所述控制模块驱动板1与丝杆电机装置2连接。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控制模块驱动板1还与照明加热模块10连接。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餐格单元内部设有餐盘检测传感器8,所述餐盘检测传感器8与控制模块驱动板1连接。

当用户下发开门指令,控制模块驱动板1收到指令后,控制丝杆电机转动,进而带动丝杆螺母移动。丝杆螺母通过带动与之相连接的连杆5移动,进一步带动前门沿格体侧壁轨道滑动实现前门上翻打开。取餐完成后,驱动模块控制电机反转实现关门。安装时,以每个餐格单元作为模块组装完成。然后将整个餐格模块插入组合式框架内,然后连接线路和封装面板。

优势:前门开关完全自动化控制,不需用户直接操作取餐柜,开门方式优雅,增加用户体验;自动门采用丝杆电机结构,紧凑简单,运行稳定可靠;整体餐柜由许多相同的独立餐格组成,方便维护且能适应各种孔间大小的餐厅定制化要求。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