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塔置物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0465发布日期:2019-06-18 23:5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杆塔置物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杆塔检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杆塔置物架。



背景技术:

在电网领域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需要作业人员到杆塔上进行高空作业的情况。作业人员在杆塔上进行作业时,所携带的作业设备(如检修设备或试验设备等)往往无处安放,需要作业人员双手环抱或利用身体抵靠在杆塔上,这不仅增加了作业人员的负担,妨碍作业人员进行其他操作,还可能导致作业设备从杆塔上掉落砸伤路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杆塔置物架,该杆塔置物架能方便作业人员安放作业设备,方便作业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减少安全隐患。

一种杆塔置物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固定圈,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固定圈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背的两面,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用于放置作业设备的容置空间,所述固定圈用于套设固定于杆塔上。

当作业人员在杆塔上进行高空作业时,可将该杆塔置物架的固定圈套设固定于杆塔上,接着可将作业设备放置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中。采用该杆塔置物架可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使得作业人员能更加方便地进行操作,也能防止作业设备从杆塔上掉落造成的安全隐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固定圈均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垂直。该设置使得所述固定圈固定于杆塔上之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杆塔相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板保持水平,从而便于作业设备的安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圈的径向尺寸可调。该设置使得可以根据杆塔的径向尺寸及形状来调节固定圈的大小,使得固定圈固定得更加牢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圈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调节带,所述调节带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上设有魔术贴毛面,所述第二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端相配合的魔术贴钩面。所述魔术贴毛面与所述魔术贴钩面的不同位置贴合,可方便地调节固定圈的大小,以适应于不同形状、尺寸的杆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带和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铆钉连接。该设置便于调节带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圈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调节带,所述调节带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上设有针扣,所述第二端上设有与所述针扣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至少两个。所述针扣固定于不同固定孔处时,可改变所述调节带的大小以适应于不同形状、尺寸的杆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杆塔置物架还包括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同侧,且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与所述第三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方。所述止挡部可用于防止存放于容置空间内的物品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侧面滑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板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方。所述支撑部能提高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稳固性,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定于一定角度处,使所述第一支撑板不至于被安放其上的作业设备压垮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板为两块,所述两块第三支撑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该设置能防止存放于容置空间内的物品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两侧滑落,同时也能加强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为一体成型结构。该设置一方面方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生产加工,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杆塔置物架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杆塔置物架的正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杆塔置物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杆塔置物架,100、第一支撑板,200、第二支撑板,300、固定圈,310、第一端,320、第二端,400、第三支撑板,410、止挡部,420、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杆塔置物架10,包括第一支撑板100,第二支撑板200和固定圈300,所述第一支撑板100和所述固定圈300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相背的两面,所述第一支撑板10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00之间形成用于放置作业设备的容置空间,所述固定圈300用于套设固定于杆塔上。

当作业人员在杆塔上进行高空作业时,可将该杆塔置物架10的固定圈300套设固定于杆塔上,接着可将作业设备放置于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中。采用该杆塔置物架10可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使得作业人员能更加方便地进行操作,也能防止作业设备从杆塔上掉落造成的安全隐患。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100和所述固定圈300均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垂直。该设置使得所述固定圈300固定于杆塔上之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与所述杆塔相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板100保持水平,从而便于作业设备的安放。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100位于所述固定圈300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圈300的径向尺寸可调。该设置使得可以根据杆塔的径向尺寸及形状来调节固定圈300的大小,使得固定圈300固定得更加牢固。

可选地,所述固定圈300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上的调节带,所述调节带包括第一端310和第二端320,所述第一端310上设有魔术贴毛面,所述第二端32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端310相配合的魔术贴钩面。所述魔术贴毛面与所述魔术贴钩面的不同位置贴合,可方便地调节固定圈300的大小,以适应于不同形状、尺寸的杆塔。

具体地,所述调节带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00通过铆钉连接。该设置便于调节带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上。当然,所述调节带也可以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粘接或缠绕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上或其他方式固定于第二支撑板200上。

可选地,所述固定圈300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上的调节带,所述调节带包括第一端310和第二端320,所述第一端310上设有针扣,所述第二端320上设有与所述针扣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至少两个。所述针扣固定于不同固定孔处时,可改变所述调节带的大小以适应于不同形状、尺寸的杆塔。

可选地,所述杆塔置物架10还包括紧固件,所述固定圈300上设有调整缺口,所述固定圈300在所述调整缺口处设有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锁紧片和第二锁紧片,所述第一锁紧片和所述第二锁紧片均向远离所述固定圈300的中心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锁紧片和所述第二锁紧片可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紧固件用于锁定所述第一锁紧片和所述第二锁紧片。通过调节第一锁紧片和第二锁紧片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所述调节带的大小以适应于不同形状、尺寸的杆塔。

进一步地,所述杆塔置物架10还包括第三支撑板400,所述第三支撑板40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00的同侧,且所述第一支撑板10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00均与所述第三支撑板300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300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41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的上方。所述止挡部410可用于防止存放于容置空间内的物品从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的侧面滑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板400还包括支撑部420,所述支撑部420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的下方。所述支撑部420能提高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稳固性,使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固定于一定角度处,使所述第一支撑板100不至于被安放其上的作业设备压垮变形。

可选地,所述第三支撑板300为三角形板,所述三角形板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和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连接,所述第二侧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00连接,且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的上方,所述第三侧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00连接,且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00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的下方。该设置便于节省材料,减轻第三支撑板300的重量,从而使得所述杆塔置物架10的重量更轻、更便于携带。

具体地,所述连接杆400为两根,所述两根连接杆40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0的两侧。该设置可防止作业设备从第一支撑板100的两侧掉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10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00为一体成型结构。该设置一方面方便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的生产加工,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第一支撑板100和第二支撑板20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