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猫眼开锁的把手换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3051发布日期:2020-01-17 19:14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猫眼开锁的把手换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猫眼开锁的把手换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家庭的大门上通常会设置猫眼,用于方便用户通过猫眼来察看门外的情况,在确认安全后再下压把手来打开大门;但是也给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门外的小偷可以破坏猫眼,然后将特定的工具从猫眼伸入屋内,接头把工具搭在把手上,从门外用力下压工具来打开大门,这样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另外用户在选择门锁时,通常需要根据大门的开启方向来选择把手朝左或是把手朝右的门锁,如果购买错误会导致门锁无法使用,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猫眼开锁的把手换向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猫眼开锁的把手换向结构,包括:锁面板、把手、离合机构、方条套筒、扭簧和限位螺钉;

所述锁面板的背部设有安装容纳腔,所述安装容纳腔的外侧下端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安装容纳腔的上端设有固定块;

所述把手包括相连接的握持部与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内设有离合容腔;

所述方条套筒包括圆柱筒和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于所述圆柱筒的一端,且与圆柱筒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所述限位板上对称地设有两个随动凸筋,所述随动凸筋朝所述圆柱筒的另一端延伸;

所述离合机构设置于所述离合容腔内,所述离合机构随所述把手转动,所述离合机构在合闭和分离所述方条套筒之间切换;

所述限位螺钉安装于所述固定孔中,所述扭簧套在所述安装容纳腔的外侧,所述扭簧的两个引脚分别抵靠所述固定块和所述限位螺钉设置,且所述引脚均位于所述固定块和限位螺钉之间连线的同一侧,所述传动部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容纳腔与所述限位盖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限位盖上下对称地设有两个动作凸筋,所述动作凸筋和所述随动凸筋均可带动所述引脚转动。

所述离合机构包括按钮和弹簧,所述按钮的一端为触按部,所述按钮的另一端为闭合部,所述闭合部设置有多根长凸筋,且多根所述长凸筋背向所述触按部延伸,所述触按部的外壁设有台阶;所述按钮设置于所述离合容腔中,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按钮的外侧,其一端顶在所述台阶上,另一端顶在所述离合容腔的端面;所述圆柱筒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长凸筋相互配合的离合槽;所述圆柱筒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离合容腔内。

所述限位盖为环状结构,其内环壁上设有凸块;所述传动部的一端设有导槽,所述限位盖套设于所述传动部的一端的外侧,所述凸块卡在所述导槽内。

还包括卡环,所述卡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卡环套设于所述传动部的另一端的外侧,所述卡环将所述限位盖限制于所述传动部上。

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将所述限位板压在所述限位盖上,所述方条套筒在所述压板和所述限位盖之间可自由转动。

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盖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关于两个所述随动凸筋的连接线对称,所述限位块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或所述第二定位孔,所述限位块的侧壁与所述随动凸筋抵接。

所述离合容腔内设有方孔,所述闭合部在与所述触按部连接的一端为方条状,所述触按部设置于方孔的一侧,所述闭合部设置于方孔的另一侧,所述闭合部穿过所述方孔与所述触按部连接。

所述把手上设有按钮孔,所述按钮的按触端穿过所述按钮孔凸出于所述把手。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离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门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锁面板1、把手2、离合机构3、方条套筒4、扭簧5、限位螺钉6、限位盖7、卡环8、压板9、限位块10、安装容纳腔11、固定块12、握持部21、传动部22、按钮孔23、按钮31、弹簧32、圆柱筒41、限位板42、引脚51、动作凸筋71、凸块72、第一定位孔73、第二定位孔74、导槽221、离合容腔222、触按部311、闭合部312、离合槽411、随动凸筋421、方孔2221、台阶3111、长凸筋31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一种防猫眼开锁的把手换向结构,如图1-7所示,包括:锁面板1、把手2、离合机构3、方条套筒4、扭簧5、限位螺钉6和限位盖7;

所述锁面板1的背部设有安装容纳腔11,所述安装容纳腔11的外侧下端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安装容纳腔11的上端设有固定块12;

所述把手2包括握持部21与传动部22,所述握持部21与所述传动部22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传动部22内设有离合容腔222;

所述方条套筒4包括圆柱筒41和限位板42,所述限位板42设置于所述圆柱筒41的一端,且与圆柱筒41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所述限位板42上对称地设有两个随动凸筋421,所述随动凸筋421垂直于所述限位板42,所述随动凸筋421朝所述圆柱筒41的另一端延伸;

所述离合机构3设置于所述离合容腔222内,所述离合机构3随所述把手2转动,所述离合机构3在合闭和分离所述方条套筒4之间切换;

所述限位螺钉6安装于所述固定孔中,所述扭簧5套在所述安装容纳腔11的外侧,所述扭簧5的两个引脚51分别抵靠所述固定块12和所述限位螺钉6设置,且所述引脚51均位于所述固定块12和限位螺钉6之间连线的同一侧,所述传动部22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容纳腔11与所述限位盖7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限位盖7上下对称地设有两个动作凸筋71,所述动作凸筋71和所述随动凸筋421均可带动所述引脚51转动。

当离合机构3处于与方条套筒4分离的状态时,此时下压把手2(向下按下把手2为开锁动作),把手2带动离合机构3和限位盖7转动,动作凸筋71带动引脚51克服扭簧5的弹力转动;由于离合机构3与方条套筒4之间相互独立运动,所以方条套筒4保持不动,此时不能实现开锁动作,所以就算小偷能够用工具压下把手2也无法把门打开;然后松开把手2,引脚51在扭簧5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动作凸筋71复位动作,限位盖7带动把手2转动到初始位置;当离合机构3处于与方条套筒4合闭的状态时,此时下压把手2,把手2带动离合机构3和限位盖7转动,由于离合机构3与方条套筒4相互咬合,离合机构3带动方条套筒4转动,随动凸筋421带动引脚51克服扭簧5的弹力转动,此时方条套筒4可带动门锁的锁芯转动,实现开锁;开锁动作完成后松开把手2,引脚51在扭簧5的弹力作用下带动随动凸筋421和动作凸筋71复位动作,方条套筒4重新复位,限位盖7带动把手2转动到初始位置。

由于方条套筒4的上下两端设有对称的随动凸块72,所以需要更换门把手2的方向时,只需要将限位螺钉6取下,然后把门把手2、扭簧5和方条套筒4都转动180°,然后把限位螺钉6重新安装到固定孔上,并将扭簧5的两个引脚51卡在固定块12和限位螺钉6之间即可,换向十分方便,消费者在选用锁具时无需判断锁具的朝向,且门锁的换向过程十分简单,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操作难度,易用性更强。

如图1、4、5和6所示,所述离合机构3包括按钮31和弹簧32,所述按钮31的一端为触按部311,所述按钮31的另一端为闭合部312,所述闭合部312设置有多根长凸筋3121,且多根所述长凸筋3121背向所述触按部311延伸,所述触按部311的外壁设有台阶3111;所述按钮31设置于所述离合容腔222中,所述弹簧32套设在所述按钮31的外侧,其一端顶在所述台阶3111上,另一端顶在所述离合容腔222的端面;所述圆柱筒41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长凸筋3121相互配合的离合槽411;所述圆柱筒41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离合容腔222内。

按钮31在离合容腔222内随把手2转动,按钮31在弹簧32的弹力作用下远离方条套筒4,此时离合机构3与方条套筒4处于分离状态,无法通过下压把手2来完成开锁动作,当克服弹簧32的弹力按下按钮31时,长凸筋3121插入到离合槽411内,此时按钮31与方条套筒4处于闭合状态,即按钮31可带动方条套筒4转动,下压把手2时,按钮31随把手2转动,此时方条套筒4也随之转动,从而实现开锁动作。

如图1、2、3和6所示,所述限位盖7为环状结构,其内环壁上设有凸块72;所述传动部22的一端设有导槽221,所述限位盖7套设于所述传动部22的一端的外侧,所述凸块72卡在所述导槽221内。

在下压把手2时,把手2通过导槽221带动凸块72来使限位盖7转动,此时限位盖7的动作凸筋71带动扭簧5的一个引脚51克服扭簧5的弹力转动;当松开把手2时,引脚51在扭簧5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动作凸筋71复位动作,此时限位盖7通过凸块72带动导槽221使把手2转动到初始位置;由于按钮31的长凸筋3121需要插入离合槽411内才可起到与方条套筒4闭合的作用,当把手2转过一定角度时会导致长凸筋3121难以插入到离合槽411内,设置限位盖7可方便地对把手2进行复位,在松开把手2时,长凸筋3121可自动复位到初始位置与离合槽411进行对准,方便用户按下按钮31开锁。

如图1和6所示,还包括卡环8,所述卡环8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卡环8套设于所述传动部22的另一端的外侧,所述卡环8将所述限位盖7限制于所述传动部22上。

设置卡环8把限位盖7限制于传动部22上,可以防止限位盖7在多次转动后从传动部22的端部掉出;如果限位盖7直接采用与传动部22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也可达到限位盖7与传动部22之间的固定效果,但是后期存在难以拆装和维修的问题;采用卡环8对限位盖7进行限位,在需要拆卸限位盖7时,只需要把卡环8拆下即可,优选地,卡环8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卡环8通过弹性形变套紧在传动部22的外侧,对限位盖7进行限位,拆装十分方便。

如图1、2、3和6所示,还包括压板9,所述压板9将所述限位板42压在所述限位盖7上,所述方条套筒4在所述压板9和所述限位盖7之间可自由转动。

压板9可以把方条套筒4压在限位盖7上,对方条套筒4的轴向移动进行限制,防止方条套筒4向后移动而导致长凸筋3121无法插入到离合槽411内。

如图1、2和3所示,还包括限位块10,所述限位盖7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73和第二定位孔74,所述第一定位孔73和所述第二定位孔74关于两个所述随动凸筋421的连接线对称,所述限位块10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孔73或所述第二定位孔74,所述限位块10的侧壁与所述随动凸筋421抵接。

当把手2朝右时,将限位块10固定于第一定位孔73内,此时上提把手2,传动部22带动限位盖7逆时针转动,限位块10带动方条套筒4克服扭簧5的弹力逆时针转动,此时方条套筒4可以带动锁芯逆时针转动,从而可以对门锁反锁,松开把手2后,方条套筒4和限位盖7在扭簧5的弹力作用下复位;当松开限位螺钉6把把手2朝向换到左边时,需要把把手2、扭簧5、限位盖7、方条套筒4和压板9都旋转180°,此时需要把限位块10固定在第二定位孔74内;把门把手2换到左边后,上提把手2可通过带动限位盖7顺时针转动,限位盖7通过限位块10带动方条套筒4顺时针转动,从而对门锁反锁,松开把手2后,方条套筒4和限位盖7在扭簧5的弹力作用下复位;把限位块10固定在第一定位孔73或第二定位孔74内,实现在门把手2左右换向后均可以完成上提反锁的功能。

如图6所示,所述离合容腔222内设有方孔2221,所述闭合部312在与所述触按部311连接的一端为方条状,所述触按部311设置于方孔2221的一侧,所述闭合部312设置于方孔2221的另一侧,所述闭合部312穿过所述方孔2221与所述触按部311连接。

在转动把手2时,传动部2222通过方孔2221带动按钮31转动,可以起到传动作用;闭合部312与触按部311可通过螺钉连接,螺钉从长凸筋3121之间轴向穿过闭合部312与触按部311连接,对触按部311与闭合部312进行固定。

所述把手2上设有按钮孔23,所述按钮31的触按部311穿过所述按钮孔23凸出于所述把手2。

按钮31凸出于把手2可以使用户无需把手2指伸入到离合腔内即可按下按钮31,方便用户按下按钮31来开锁,使用体验更佳。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