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0401发布日期:2020-04-14 19:23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手动自动开锁的电子锁。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锁需要使用钥匙才能开门,而用来开锁的钥匙常常会被人们忘记携带或丢失,同时钥匙可以被轻易的拷贝,为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安全隐患。随着电子技术、物联网和保密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居家生活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子锁以其更安全、开锁方便(可通过密码、指纹、人脸识别等方式开锁)和可以连接到网络中而进行中央控制等特点,因此电子锁正在快速地替代传统的机械锁。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电子锁位于门内侧的一端进行开锁或上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压按电子锁的把手来实现的;即,通过转动把手并带动与其相连接的方轴进行转动,转动的方轴控制与其相连接的锁体的开锁或上锁。综上所述,我们知道现有技术下的电子锁其位于室内的一端并不能实现自动或者手动自动一体化的开锁或上锁的控制,从而不能满足人们对电子锁使用便捷化或控制方式多元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一种电子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子锁,包括安装于门内侧的面板,所述面板上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与面板转动连接,所述把手用于控制锁体的开锁或上锁,所述面板内还设置有电动执行机构和控制模块,以及设置在把手上的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控制按钮发出的开锁或上锁信号并控制电动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动作,所述电动执行机构用于控制与其相连的锁体的开锁或上锁。

作为优选,所述把手呈中空设置,所述控制按钮位于把手内,所述把手上与所述面板相对的一面设置有与控制按钮相互配合的通孔,且所述控制按钮的端面从所述通孔内凸出。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按钮包括开锁按钮和上锁按钮,且所述开锁按钮和上锁按钮呈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按钮还包括按键开关和线路板,所述按键开关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与开锁按钮和上锁按钮相互对应,所述按键开关与线路板固定连接,所述线路板与手把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动执行机构包括减速箱和电机,所述电机与减速箱传动连接,且所述减速箱与面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面板上还设置有电池盒,所述电池盒内设置有电池,以及与电池盒相互配合的电池盒盖板,所述电池盒盖板上还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用于为电池充电。

作为优选,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电池盒盖板固定连接,且无线充电模块与所述电池可拆卸式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固定板、接收线圈和接收转换电路,所述接收线圈与接收转换电路电连接,所述固定板与电池盒盖板固定连接并将接电线圈和接收转换电路夹持固定于电池盒盖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电池与电池盒为可拆卸式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池盒盖板上还设置有充电指示灯,且电池盒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充电指示灯相互配合的透光孔,所述充电指示灯与无线充电模块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由于在传统的电子锁的门把手上设置了控制按钮,以及与其相互配合的电动执行机构,从而使得电子锁可以通过门把手上的控制按钮来控制门的开或关;同时也可以通过手动按压门把手的方式来控制门的开或关。即,实现了电子锁的手动自动一体化控制,从而实现了电子锁在使用时的便捷性,以及操作控制方式的多元化。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锁把手部分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锁电池组件部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子锁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焊接固定或销轴固定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锁,包括安装于门内侧的面板1,所述面板1上设置有把手2,所述把手2与面板1转动连接,把手2用于控制锁体的开锁或上锁,当转动把手2时,与把手2传动连接的方轴即可驱动安装于门内的锁体的开锁或上锁,即,通过按压门把手2的传统手动方式实现门锁的开锁或上锁操作;其中,安装于门中的锁体以及驱动锁体的方轴为现有技术,因此本实施例中未图示以及不再详述。面板1内还设置有电动执行机构3和控制模块4,电动执行机构3与控制模块4电连接,控制模块4为基于单片机的控制模块4,其不仅可以控制电动执行机构3,还需要与安装于室外端的锁体上的指纹模块、密码键盘、射频模块等部件相连并进行控制。在把手2上还设置有控制按钮5,控制模块4根据控制按钮5发出的开锁或上锁信号并控制电动执行机构3进行相应的动作,电动执行机构3用于控制与其相连的锁体的开锁或上锁;即通过控制按钮5来实现电子锁的开锁或上锁的自动化操作,来满足用户对于电子锁的多元化操控需求。

如图1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把手2呈中空设置,控制按钮5位于把手2内,把手2上与面板1相对的一面设置有与控制按钮5相互配合的通孔7,且控制按钮5的端面从通孔7内凸出;控制按钮5包括开锁按钮和上锁按钮,且开锁按钮和上锁按钮呈间隔设置。将控制按钮5设置于把手2上更加符合人们的操作习惯,以及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当握住电子锁的把手2时人们的手指可以很容易的接触到控制按钮5,并实现对电子锁的操控。当然了控制按钮5安装于面板1也可以同样实现电子锁的开锁或上锁功能。

如图1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控制按钮5还包括按键开关8和线路板9,按键开关8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与开锁按钮和上锁按钮相互对应,按键开关8与线路板9固定连接,线路板9与手把通过螺栓固定;线路板9与控制模块4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把手2的外端面上设置有一盖板,盖板与把手2通过螺栓固定,从而可以将线路板9和控制按钮5安装于其中。

如图1、图3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电动执行机构3包括减速箱31和电机32,电机32的驱动轴与减速箱31传动连接,且减速箱31与面板1通过螺栓固定。即通过电机32上的小齿轮带动减速箱31内的大齿轮进行转动,通过降低电机32转速的方式提高电动执行机构3的输出扭矩,从而使得电动执行机构3的输出端可以驱动锁体,即控制锁体的开或关。

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上还设置有电池盒11,所述电池盒11内设置有电池12,以及与电池盒11相互配合的电池盒盖板13,所述电池盒盖板13上还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用于为电池12充电。传统的电子锁多使用干电池,干电池为一次性使用,且使用时间相对较短,更换电池相对较为频繁从而增加了电子锁使用的不便性,同时也不利于环保。当使用可充电的电池12时,可避免了更换电池12时的烦琐,且充电电池12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本实施例中的充电电池12可以选用锂离子电池。电池12与电池盒11为可拆卸式连接,当电池12的使用寿命到其后可以方便其进行更换。使用无线充电模块,可以避免电池电量不足时需要将其拆下来进行充电的麻烦,进一步提高电子锁使用的便捷性。

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模块与电池盒盖板13固定连接,且无线充电模块与电池12可拆卸式电连接,无线充电模块与电池12可以通过充电插头和插座的方式实现可拆卸式连接,当电池12的使用寿命到了以后可以方便与无线充电模块的与其分离以便于电池12的更换。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固定板14、接收线圈15和接收转换电路16,接收线圈15与接收转换电路16电连接,固定板14与电池盒盖板13通过螺栓固定并将接电线圈和接收转换电路16夹持固定于电池盒盖板13上。当使用具有发送线圈和发送转换电路的充电端,如与电子锁相适配的无线充电宝时,即可在电子锁的电量不足时为其进行无障碍的充电,从而不影响电子锁的正常使用。无线充电是利用了电磁感应的原理来实现的,即受电终端和供电终端分别内置了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当两组线圈相互靠近时,发射线圈基于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使接收线圈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电能从发射线圈端转移动接收线圈端,即实现供电终端向受电终端的供电。其中供电端的发射转换电路将电能转换成高频交流电并供给发身线圈并产生电磁场,接收线圈将从发射线圈上耦合到的电磁能转换成电流,并通过接收转换电路16转变成直流电从而为电池12供电。

如图2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电池盒盖板13上还设置有充电指示灯17,且电池盒盖板13上开设有与充电指示灯17相互配合的透光孔18,充电指示灯17与无线充电模块电连接;通过充电指示灯17可以了解到电子锁电池充电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由于在传统的电子锁的门把手上设置了控制按钮,以及与其相互配合的电动执行机构,从而使得电子锁可以通过门把手上的控制按钮来控制门的开或关;同时也可以通过手动按压门把手的方式来控制门的开或关。即,实现了电子锁的手动自动一体化控制,从而实现了电子锁在使用时的便捷性,以及操作控制方式的多元化。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