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拉门窗防摆和防跳上轮的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8361发布日期:2020-07-10 15:44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拉门窗防摆和防跳上轮的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推拉门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推拉门窗防摆和防跳上轮的复合结构。



背景技术: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推拉门窗由于装配或者加工误差的问题,在推拉使用时会有摆动和跳动的现象,如果装配或者加工误差过大,会使得摆动和跳动严重,给使用带来一定的麻烦,如何发明一种推拉门窗防摆和防跳上轮的复合结构来改善这些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拉门窗防摆和防跳上轮的复合结构,旨在改善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推拉门窗防摆和防跳上轮的复合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依次开设有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底座连接固定板圆孔和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所述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顶部的底座上设置有四组构成连杆机构的轴承轮固定板,所述轴承轮固定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板圆孔和第二固定板圆孔,所述轴承轮固定板上还开设有固定板错位圆孔,所述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处设置有轴承轮固定铆钉,所述轴承轮固定铆钉贯穿第二固定板圆孔设置,所述轴承轮固定铆钉的顶端安装有轴承轮,所述轴承轮固定板中贯穿有固定板错位铆钉,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上开设有调节板长孔和调节板圆孔,所述调节板圆孔、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和第一固定板圆孔之间贯穿有主体连接铆钉,所述调节板长孔、底座连接固定板圆孔和第一固定板圆孔中也被主体连接铆钉贯穿,所述轴承轮固定板和底座之间的主体连接铆钉上套有固定板垫圈,所述调节板底部的一侧通过宽度调节螺丝限位卡片卡固有宽度调节螺丝,所述宽度调节螺丝螺纹传动连接到调节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处设置有顶轮固定螺丝,所述底座顶部的一侧通过顶轮固定螺丝固定有弹性顶轮组件,所述弹性顶轮组件中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顶轮架,所述顶轮架的顶部安装有顶轮本体,所述弹性顶轮组件的一侧卡固有弹性顶轮调节螺丝,所述顶轮架上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调节块,所述弹性顶轮调节螺丝的一端螺纹传动连接到调节块。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调节块上开设有和弹性顶轮调节螺丝相对应的螺纹孔,所述顶轮架倾斜设置,当调节弹性顶轮调节螺丝时,推动调节块移动,进而使顶轮架的倾斜角度发生改变,其上的顶轮本体位置高度也随之改变。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调节板一端的折边上开设有调节板螺纹孔,所述宽度调节螺丝螺纹传动连接到调节板的调节板螺纹孔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底座连接固定板圆孔和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之间的底座上还设置有底座连接顶轮卡扣,通过底座连接顶轮卡扣7b的设计,能够对弹性顶轮组件进行限位。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弹性顶轮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和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相对应的第二底座连接顶轮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底座呈倒型,所述底座的顶部水平设置,所述底座底部的两端均开设有用于定位的安装孔,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底座也可设计为水平设置的平板,在平板的两端开设用于定位的安装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轴承轮固定板设有固定板错位圆孔,通过固定板错位铆钉依次穿过固定板错位圆孔、第一固定板圆孔和第二固定板圆孔固定板圆孔并铆接。这样的结构好处是当需要配合宽度较小的型材时,调节宽度调节螺丝,两个轴承轮能以错位且无干涉的运动形式向内移动,以达到最小宽度;

2.通过弹性顶轮组件的设计,这个结构可以防止门(窗)扇向上跳动,出现脱轨现象。弹性顶轮组件通过顶轮固定螺丝依次穿过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和第二底座连接顶轮孔并锁紧固定;

3.尾部装有一个弹性顶轮组件,相比于硬性顶轮结构,弹性顶轮组件结构的优势是:在安装门(窗)扇时,弹性顶轮组件能够自动适应门(窗)扇的安装高度,无须像硬性顶轮结构那样需要预先调节好安装高度再进行安装。弹性顶轮组件结构相比于硬性顶轮结构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且弹性顶轮组价结构对于门(窗)扇安装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视觉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轴承轮;2-轴承轮固定板;2a-第一固定板圆孔;2b-固定板错位圆孔;2c-第二固定板圆孔;3-弹性顶轮组件;3a-第二底座连接顶轮孔;3b-弹性顶轮调节螺丝;3c-顶轮架;3d-顶轮本体;3e-调节块;4-固定板错位铆钉;5-固定板垫圈;6-轴承轮固定铆钉;7-底座;7a-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7b-底座连接顶轮卡扣;7c-底座连接固定板圆孔;7d-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8-调节板;8a-调节板螺纹孔;8b-调节板长孔;8c-调节板圆孔;9-主体连接铆钉;10-宽度调节螺丝限位卡片;11-顶轮固定螺丝;12-宽度调节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推拉门窗防摆和防跳上轮的复合结构,包括底座7,所述底座7的顶部依次开设有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7d、底座连接固定板圆孔7c和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7a,所述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7d顶部的底座7上设置有四组构成连杆机构的轴承轮固定板2,轴承轮固定板2分布请参阅图1、2和4,所述轴承轮固定板2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板圆孔2a和第二固定板圆孔2c,所述轴承轮固定板2上还开设有固定板错位圆孔2b,所述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7d处设置有轴承轮固定铆钉6,所述轴承轮固定铆钉6贯穿第二固定板圆孔2c设置,所述轴承轮固定铆钉6的顶端安装有轴承轮1,所述轴承轮固定板2中贯穿有固定板错位铆钉4,所述底座7的底部设置有调节板8,所述调节板8上开设有调节板长孔8b和调节板圆孔8c,所述调节板圆孔8c、底座连接固定板长孔7d和第一固定板圆孔2a之间贯穿有主体连接铆钉9,所述调节板长孔8b、底座连接固定板圆孔7c和第一固定板圆孔2a中也被主体连接铆钉9贯穿,所述轴承轮固定板2和底座7之间的主体连接铆钉9上套有固定板垫圈5,所述调节板8底部的一侧通过宽度调节螺丝限位卡片10卡固有宽度调节螺丝12,所述宽度调节螺丝12螺纹传动连接到调节板8的一端,所述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7a处设置有顶轮固定螺丝11,所述底座7顶部的一侧通过顶轮固定螺丝11固定有弹性顶轮组件3,所述弹性顶轮组件3中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顶轮架3c,所述顶轮架3c的顶部安装有顶轮本体3d,所述弹性顶轮组件3的一侧卡固有弹性顶轮调节螺丝3b,所述顶轮架3c上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调节块3e,所述弹性顶轮调节螺丝3b的一端螺纹传动连接到调节块3e。

具体的,请参阅图1,所述调节块3e上开设有和弹性顶轮调节螺丝3b相对应的螺纹孔,所述顶轮架3c倾斜设置,当调节弹性顶轮调节螺丝3b时,推动调节块3e移动,进而使顶轮架3c的倾斜角度发生改变,其上的顶轮本体3d位置高度也随之改变。

具体的,请参阅图1,所述调节板8一端的折边上开设有调节板螺纹孔8a,所述宽度调节螺丝12螺纹传动连接到调节板8的调节板螺纹孔8a处。

具体的,所述底座连接固定板圆孔7c和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7a之间的底座7上还设置有底座连接顶轮卡扣7b,通过底座连接顶轮卡扣7b的设计,能够对弹性顶轮组件3进行限位。

具体的,请参阅图1,所述弹性顶轮组件3的底部设置有和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7a相对应的第二底座连接顶轮孔3a。

具体的,所述底座7呈倒c型,所述底座7的顶部水平设置,所述底座7底部的两端均开设有用于定位的安装孔,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底座7也可设计为水平设置的平板,在平板的两端开设用于定位的安装孔。

具体的,轴承轮固定板2设有固定板错位圆孔2b,通过固定板错位铆钉4依次穿过固定板错位圆孔2b、第一固定板圆孔2a和第二固定板圆孔2c固定板圆孔并铆接。这样的结构好处是当需要配合宽度较小的型材时,调节宽度调节螺丝12,两个轴承轮1能以错位且无干涉的运动形式向内移动,以达到最小宽度,进而减少推动门(窗)扇时的摆动,通过弹性顶轮组件3的设计,这个结构可以防止门(窗)扇向上跳动,出现脱轨现象。弹性顶轮组件3通过顶轮固定螺丝11依次穿过第一底座连接顶轮孔7a和第二底座连接顶轮孔3a并锁紧固定,尾部装有一个弹性顶轮组件3,相比于硬性顶轮结构,弹性顶轮组件3结构的优势是:在安装门(窗)扇时,弹性顶轮组件3能够自动适应门(窗)扇的安装高度,无须像硬性顶轮结构那样需要预先调节好安装高度再进行安装。弹性顶轮组件3结构相比于硬性顶轮结构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且弹性顶轮组件3结构对于门(窗)扇安装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