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芯和解锁钥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4009发布日期:2020-09-04 13:18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锁芯和解锁钥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芯和解锁钥匙。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锁具技术开启手段更新、工具改进,传统的纯机械式防盗锁芯的防盗能力有所下降,而机械锁芯往往作为门锁预留的应急开锁通道,因此有必要提高锁芯的机械防技术开启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芯和解锁钥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械锁芯的防盗性能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锁芯,包括:锁壳;锁胆,锁胆活动设置在锁壳内;锁栓,锁栓活动设置在锁胆和锁壳之间,并能够在伸入锁壳的锁定位置和退出锁壳的解锁位置之间切换;闭锁叶片,闭锁叶片活动设置在锁胆内,并能够在止挡或避让锁栓的位置之间运动,闭锁叶片具有沿第一方向的运动和沿第二方向的运动;当锁芯锁定时,锁栓的一端由锁胆伸入至锁壳内,以阻碍锁胆的转动,闭锁叶片位于止挡锁栓的位置,锁栓的另一端抵接在闭锁叶片上,闭锁叶片将锁栓锁定在锁定位置;当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闭锁叶片在解锁钥匙的第一解锁位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闭锁叶片运动至一次避让锁栓的位置,锁栓的一部分能够伸入至闭锁叶片内,锁栓的远离闭锁叶片一端部分退出锁壳,锁栓仍然有一部分位于锁壳内,并且闭锁叶片在解锁钥匙的第二解锁位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运动,闭锁叶片向远离锁栓的方向运动,并运动至二次避让锁栓的位置,锁栓能够完全退出锁壳,锁芯解锁。

进一步地,第一方向与锁栓的运动方向垂直,第二方向与锁栓的运动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闭锁叶片具有供解锁钥匙插入的解锁孔,解锁孔的内壁具有凸起设置的驱动部,解锁钥匙挤压驱动部,以驱动闭锁叶片运动。

进一步地,驱动部为多个,并包括:第一驱动部,解锁钥匙的第一解锁位挤压第一驱动部,以驱动闭锁叶片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二驱动部,解锁钥匙的第二解锁位挤压第二驱动部,以驱动闭锁叶片沿第二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分别位于解锁孔相对两侧的内壁处或位于解锁孔同侧的内壁处。

进一步地,锁芯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锁胆和闭锁叶片抵接,并能够驱动闭锁叶片沿背离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方向运动,以在解锁钥匙拔出锁芯时驱动闭锁叶片复位。

进一步地,锁芯还包括锁胆套,锁胆套套设在锁胆外侧,并位于锁胆和锁壳之间,锁壳、锁胆套和锁胆三者之间均能够相对转动,锁栓包括顺次抵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相比于第二段远离闭锁叶片,当锁芯未解锁时,第一段伸入至锁壳内,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分界面与锁胆和锁胆套的分界面重合,锁胆相对于锁胆套能够转动,锁胆套相对于锁壳无法转动,锁芯锁定,当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闭锁叶片在解锁钥匙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至完全避让锁栓的位置,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一端伸入至闭锁叶片内,第一段完全退出锁壳,并伸入至锁胆内,第一段的一部分位于锁胆套内,第一段的另一部分位于锁胆内,锁胆带动锁胆套相对于锁壳转动,锁芯解锁。

进一步地,闭锁叶片具有供锁栓伸入的凹槽,锁栓具有凸起,当锁芯未解锁时,凹槽与凸起错位,闭锁叶片止挡锁栓的运动,当锁芯解锁时,闭锁叶片在解锁钥匙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凹槽与凸起对齐,凸起能够伸入凹槽内,锁栓部分退出锁壳。

进一步地,闭锁叶片为多个,各闭锁叶片沿解锁钥匙插入锁芯的方向依次排列,当解锁钥匙驱动闭锁叶片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至完全避让锁栓的位置时,各闭锁叶片上的凹槽在闭锁叶片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进一步地,锁壳上设置有供锁栓伸入的锁定槽,锁定槽的侧面与锁壳在锁定槽处的切线垂直,锁栓伸入至锁壳的一端的侧面与锁定槽的侧面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解锁钥匙,用于解锁上述的锁芯,解锁钥匙包括:第一解锁位,第一解锁位能够驱动锁芯的闭锁叶片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二解锁位,第二解锁位能够驱动闭锁叶片沿第二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解锁位和第二解锁位分别设置在解锁钥匙相对的两个表面上或位于解锁钥匙的同一表面上。

进一步地,解锁钥匙具有解锁槽,解锁槽的侧壁作为第一解锁位,解锁槽的底壁作为第二解锁位。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浮动式的闭锁叶片,闭锁叶片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个方向上进行运动,这样,解锁钥匙要解锁锁芯时就需要驱动闭锁叶片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均运动到位才能够实现锁芯的完全解锁。当锁芯未解锁时,锁栓的一部分伸入至锁壳内,另一部分位于锁胆内,从而阻碍了锁胆和锁壳之间的相对转动,此时闭锁叶片位于止挡锁栓的位置,锁栓未伸入锁壳的一端抵接在闭锁叶片上,从而使得锁栓无法自由运动,也就将锁栓锁定在锁定位置;当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解锁大致分为两个几乎同时进行的过程,一个过程为解锁钥匙上的第一解锁位驱动闭锁叶片沿第一方向运动,闭锁叶片运动至一次避让锁栓的位置,此时,锁栓的一部分能够伸入到闭锁叶片内,锁栓伸入锁壳的一端部分退出了锁壳,但仍然有一部分还在锁壳内,锁芯仍然保持锁定,同时,另一个过程为解锁钥匙的第二解锁位驱动闭锁叶片沿第二方向运动,闭锁叶片向远离锁栓的方向运动,从而二次避让锁栓,为锁栓的运动提供了空间,此时,锁栓能够继续运动,并完全退出锁壳,从而使得锁胆能够自由转动,实现锁芯的完全解锁。上述设置方式提高了锁芯解锁的复杂性,增加了锁芯的复杂程度和破解难度,增大了技术开锁难度,提高了锁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锁芯在未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的闭锁叶片在一次避让锁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完全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的闭锁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解锁钥匙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解锁钥匙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锁芯在未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的锁芯的闭锁叶片在一次避让锁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7中的锁芯完全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7中的锁芯的闭锁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锁胆套结合实施例一的闭锁叶片得到的锁芯在未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锁芯的闭锁叶片在一次避让锁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1中的锁芯完全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锁胆套结合实施例二的闭锁叶片得到的锁芯在未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中的锁芯的闭锁叶片在一次避让锁栓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6示出了图14中的锁芯完全解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锁壳;20、锁胆;30、锁栓;31、第一段;32、第二段;33、凸起;40、闭锁叶片;41、解锁孔;42、驱动部;421、第一驱动部;422、第二驱动部;43、凹槽;50、复位件;60、锁胆套;70、第一解锁位;80、第二解锁位。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械锁芯的防盗性能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芯和解锁钥匙。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锁芯,包括锁壳10、锁胆20、锁栓30和闭锁叶片40,锁胆20活动设置在锁壳10内;锁栓30活动设置在锁胆20和锁壳10之间,并能够在伸入锁壳10的锁定位置和退出锁壳10的解锁位置之间切换;闭锁叶片40活动设置在锁胆20内,并能够在止挡或避让锁栓30的位置之间运动,闭锁叶片40具有沿第一方向的运动和沿第二方向的运动;当锁芯锁定时,锁栓30的一端由锁胆20伸入至锁壳10内,以阻碍锁胆20的转动,闭锁叶片40位于止挡锁栓30的位置,锁栓30的另一端抵接在闭锁叶片40上,闭锁叶片40将锁栓30锁定在锁定位置;当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闭锁叶片40在解锁钥匙的第一解锁位70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闭锁叶片40运动至一次避让锁栓30的位置,锁栓30的一部分能够伸入至闭锁叶片40内,锁栓30的远离闭锁叶片40一端部分退出锁壳10,锁栓30仍然有一部分位于锁壳10内,并且闭锁叶片40在解锁钥匙的第二解锁位80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运动,闭锁叶片40向远离锁栓30的方向运动,并运动至二次避让锁栓30的位置,锁栓30能够完全退出锁壳10,锁芯解锁。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浮动式的闭锁叶片40,闭锁叶片40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个方向上进行运动,这样,解锁钥匙要解锁锁芯时就需要驱动闭锁叶片4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均运动到位才能够实现锁芯的完全解锁。当锁芯未解锁时,锁栓30的一部分伸入至锁壳10内,另一部分位于锁胆20内,从而阻碍了锁胆20和锁壳10之间的相对转动,此时闭锁叶片40位于止挡锁栓30的位置,锁栓30未伸入锁壳10的一端抵接在闭锁叶片40上,从而使得锁栓30无法自由运动,也就将锁栓30锁定在锁定位置,如图1所示;当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解锁大致分为两个几乎同时进行的过程,一个过程如图2所示,解锁钥匙上的第一解锁位70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一方向运动,闭锁叶片40运动至一次避让锁栓30的位置,此时,锁栓30的一部分能够伸入到闭锁叶片40内,锁栓30伸入锁壳10的一端部分退出了锁壳10,但仍然有一部分还在锁壳10内,锁芯仍然保持锁定,同时,另一个过程如图3所示,解锁钥匙的第二解锁位80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二方向运动,闭锁叶片40向远离锁栓30的方向运动,从而二次避让锁栓30,为锁栓30的运动提供了空间,此时,锁栓30能够继续运动,并完全退出锁壳10,从而使得锁胆20能够自由转动,实现锁芯的完全解锁。上述设置方式提高了锁芯解锁的复杂性,增加了锁芯的复杂程度和破解难度,增大了技术开锁难度,提高了锁芯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解锁过程中,闭锁叶片4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运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一次避让和二次避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关系。但是闭锁叶片40必须要一次避让和二次避让共同完成,即闭锁叶片40完全避让锁栓30才能够实现锁芯的完全解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锁栓30的运动方向垂直,第二方向与锁栓30的运动方向平行且为远离锁栓30的方向,也就使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垂直。

如图4所示,闭锁叶片40具有供解锁钥匙插入的解锁孔41,解锁孔41的内壁具有凸起设置的驱动部42,解锁钥匙挤压驱动部42,以驱动闭锁叶片40运动。

具体地,驱动部42为多个,并包括第一驱动部421和第二驱动部422,其中,解锁钥匙的第一解锁位70挤压第一驱动部421的侧壁,以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一方向运动;解锁钥匙的第二解锁位80挤压第二驱动部422的端部,以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二方向运动。本实施例优选第一驱动部421和第二驱动部422分别设置在解锁孔41相对的两侧内壁处,且第一驱动部421位于解锁孔41靠近锁栓30的内壁处,第二驱动部422位于解锁孔41远离锁栓30的内壁处。

如图1至图3所示,锁芯还包括复位件50,复位件50的两端分别与锁胆20和闭锁叶片40抵接,并能够驱动闭锁叶片40沿背离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方向运动,以在解锁钥匙拔出锁芯时驱动闭锁叶片40复位,实现闭锁叶片40的自动复位。

具体地,复位件50优选为弹簧,复位件50可以仅设置有一种,复位件50和锁栓30分别位于闭锁叶片40的两侧,复位件50的轴线与第二方向平行,复位件50既能够驱动闭锁叶片40沿背离第二方向的方向运动,又能够驱动闭锁叶片40沿背离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即复位件50实现闭锁叶片40在两个方向上的全面复位,在这种情况下,复位件50与闭锁叶片40之间以及复位件50与锁胆20之间均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当解锁钥匙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闭锁叶片40带动复位件50的一端运动,使得复位件50发生弯折,解锁钥匙拔出后,复位件50在自身恢复直线形的弹力作用下驱动闭锁叶片40沿背离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实现闭锁叶片40在第一方向上的复位,当解锁钥匙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二方向运动,闭锁叶片40挤压复位件50,使得复位件50被压缩,解锁钥匙拔出后,复位件50在自身向外伸展的弹力作用下驱动闭锁叶片40沿背离第二方向的方向运动实现闭锁叶片40在第二方向上的复位。

除了上述的设置方式外,也可以将复位件50设置有两种,分为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其中第一复位件的轴线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一复位件用于实现闭锁叶片40在第一方向上的自动复位,当解锁钥匙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闭锁叶片40挤压第一复位件,第一复位件被压缩,当解锁钥匙拔出锁芯时,闭锁叶片40在第一复位件的驱动下沿背离第一方向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闭锁叶片40在第一方向上的自动复位。第二复位件的轴线与第二方向平行,第二复位件用于实现闭锁叶片40在第二方向上的自动复位,当解锁钥匙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二方向运动时,闭锁叶片40挤压第二复位件,第二复位件被压缩,当解锁钥匙拔出锁芯时,闭锁叶片40在第二复位件的驱动下沿背离第二方向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闭锁叶片40在第二方向上的自动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闭锁叶片40靠近锁栓30的外侧壁具有供锁栓30伸入的凹槽43,锁栓30具有凸起33,当锁芯未解锁时,凹槽43与凸起33错位,闭锁叶片40止挡锁栓30的运动从而将锁栓30锁定,当锁芯解锁时,闭锁叶片40在解锁钥匙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至一次避让锁栓30的位置,此时,凹槽43与凸起33对齐,凸起33能够伸入凹槽43内,锁栓30部分退出锁壳10。需要说明的是,凹槽43的深度不应该开设过大,其深度应使得锁栓30部分退出锁壳10,锁栓30仍然有一部分在锁壳10内,要避免深度过大导致锁栓30完全退出锁壳10,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确定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闭锁叶片40为多个,各闭锁叶片40沿解锁钥匙插入锁芯的方向依次排列,锁栓30整体呈直线形以便于加工,当解锁钥匙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运动至完全避让锁栓30的位置时,各闭锁叶片40上的凹槽43在闭锁叶片4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重合,各闭锁叶片40的凹槽43形成一条直线,使得锁栓30能够同时伸入到所有凹槽43内。这样,只有当所有闭锁叶片40均运动到完全避让锁栓30的位置时,锁栓30才能够完全退出锁壳10,只要有一个凹槽43未与凸起33对齐,锁栓30就无法继续运动,从而提高了锁芯的安全性。当然,锁栓30也可以不设置成直线形,例如设置成多段弯折形,相应地,锁芯解锁时凹槽43所形成的形状也应该与锁栓30的形状相对应,以保证锁栓30能够伸入到所有凹槽43内。

优选地,凸起33和凹槽43均呈v字形,这样,当解锁钥匙拔出锁芯时,闭锁叶片40在第一复位件的驱动下运动时,凹槽43的斜面挤压凸起33使得凸起33退出凹槽43,锁栓30重新伸入至锁壳10内,实现锁芯的自动锁定。

在本实施例中,锁壳10上设置有供锁栓30伸入的锁定槽,锁定槽的侧面与锁壳10在锁定槽处的切线垂直,锁栓30伸入至锁壳10的一端的侧面与锁定槽的侧面平行。上述设置方式使得即使锁胆20在外力扭转时,锁壳10对锁栓30也只有切向的挤压力,而不会产生径向的挤压力,避免锁胆20在外力扭转的情况下锁壳10挤压锁栓30使得锁栓30退出锁壳10的情况,保证锁栓30在锁芯未解锁时不会退出锁壳10,保证锁芯锁定的可靠性,避免暴力开锁。上述设置方式主要针对锁定槽的侧壁以及锁栓30伸入至锁壳10的一端的侧壁,而锁定槽深度方向的底壁以及锁栓30伸入锁壳10的一端的端面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平面或者弧面均可。优选地,锁栓30伸入至锁壳10的一端呈方形,且锁定槽为方形槽,以便于加工。

可选地,锁栓30退出锁壳10的驱动力可以依靠重力实现,此时,不必设置额外的部件,只需要保证锁栓30位于闭锁叶片40上方即可。当然,也可以设置弹簧驱动锁栓30退出锁壳10。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解锁钥匙,如图5和图6所示,用于解锁上述的锁芯,解锁钥匙包括第一解锁位70和第二解锁位80,第一解锁位70能够驱动锁芯的闭锁叶片40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二解锁位80能够驱动闭锁叶片40沿第二方向运动。本实施例的解锁钥匙具有解锁槽,解锁槽的侧壁作为第一解锁位70,解锁槽的底壁作为第二解锁位80。由于闭锁叶片40设置有多个,因而第一解锁位70各处至解锁钥匙轴线的距离有所不同,相似地,第二解锁位80各处的深度也有所不同。

由于锁芯上的第一驱动部421和第二驱动部422分别设置在解锁孔41相对的两侧内壁处,因而,解锁槽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解锁槽的侧壁作为第一解锁位70,另一个解锁槽深度方向的底壁作为第二解锁位80,两个解锁槽分别设置在解锁钥匙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也就是将第一解锁位70和第二解锁位80分别设置在解锁钥匙的正面和反面上。这样,当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第一解锁位70就会挤压第一驱动部421,使得闭锁叶片40沿第一方向运动,同时,第二解锁位80就会挤压第二驱动部422,使得闭锁叶片40沿第二方向运动,实现锁芯解锁。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驱动部421和第二驱动部422的设置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将第一驱动部421和第二驱动部422设置在解锁孔41同侧的内壁处,这种设置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二方向一般不会改变,因而第二驱动部422的位置需要保持不变,即第二驱动部422要设置在解锁孔41远离锁栓30的内壁上。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驱动部421设置在解锁孔41远离锁栓30的内壁上,使得第一驱动部421和第二驱动部422设置在同侧,甚至可以将二者合成一个设置,如图7至图10所示。相应地,解锁钥匙上的两个解锁槽也设置在同一表面上,甚至可以将两个解锁槽合并成一个解锁槽,该解锁槽的侧壁作为第一解锁位70驱动第一驱动部421,该解锁槽的底壁作为第二解锁位80。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增设有锁胆套60。

如图11至图16所示,锁胆套60套设在锁胆20外侧,并位于锁胆20和锁壳10之间,锁壳10、锁胆套60和锁胆20三者之间均能够相对转动,锁栓30包括顺次抵接的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第一段31相比于第二段32远离闭锁叶片40,第一段31的一部分能够伸入到锁壳10内,且第一段31的长度略大于锁胆套60的厚度。

当锁芯未解锁时,第一段31伸入至锁壳10内,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的分界面与锁胆20和锁胆套60的分界面重合,锁胆20相对于锁胆套60能够转动,锁胆套60相对于锁壳10无法转动,锁芯锁定,即使转动锁胆20也无法将锁芯解锁,从而实现锁胆20的空转,如图11所示;

当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闭锁叶片40在解锁钥匙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至一次避让锁栓30的位置,第一段31部分退出锁壳10,并伸入到锁胆20内,第二段32远离第一段31的一端伸入至闭锁叶片40内,第一段31与第二段32的分界面位于锁胆20内,此时,锁芯保持锁定,锁胆20、锁胆套60和锁壳10之间均无法相对转动,如图12所示;同时,闭锁叶片40在解锁钥匙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至二次避让锁栓30的位置,第一段31完全退出锁壳10,并继续伸入至锁胆20内,第一段31的一部分位于锁胆套60内,第一段31的另一部分位于锁胆20内,第一段31与第二段32的分界面位于锁胆20内,转动解锁钥匙即可使得锁胆20带动锁胆套60相对于锁壳10转动,锁芯解锁,如图13所示。

本实施例通过增设锁胆套60使得锁胆20在锁芯未解锁的情况下能能够空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锁芯解锁的复杂程度,提高了防技术开启难度,保证的锁芯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实现锁芯锁定和解锁的部件为锁胆套60,锁胆套60与后续的传动机构进行连接,只有锁胆套60相对于锁壳10转动锁芯才处于解锁状态。

上述设置有锁胆套60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在实施例一上,如图11至图13所示;也可以应用在实施例二上,如图14至图1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械锁芯的防盗性能低的问题;

2、浮动式的闭锁叶片提高了锁芯解锁的复杂性,增加了锁芯的复杂程度和破解难度,增大了技术开锁难度,提高了锁芯的安全性;

3、锁胆套使得锁胆在锁芯未解锁的情况下能能够空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锁芯解锁的复杂程度,提高了防技术开启难度,保证的锁芯的安全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