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0165发布日期:2020-06-12 14:45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装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外转子电机应用在通风、净化器、空调、油烟机等众多行业,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零件;在外转子电机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产品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问题,异常的问题大部分情况都是关于轴承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外转子电机的轴承拆卸下来进行分析,由于外转子电机的轴承与轴之间是过盈配合,即紧配的,传统需要用人工对轴承进行不断地敲击才能将轴承拆卸,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还可能使轴承产生更多的问题。

目前技术cn104218751b公开了一种退轴承工装,包括定位装置和支撑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模板,所述定位模板上设置有阶梯形的u型槽,且所述u型槽的第一阶梯槽的宽度大于第二阶梯槽的宽度,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架板,所述定位模板安装在所述支架板上,已达到固定转子的目的,虽然该退轴承工装也能将轴承从紧配的轴中拆卸出来,但是该退轴承工装只能对轴与轴承连接部分进行拆卸,即只能针对内转子电机的内转子进行拆卸;而不能对外转子电机的紧配轴承进行拆卸。

因此,急需一种针对外转子电机的退轴承工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其包括支架、手柄、冲头、第一夹具及第二夹具,该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具有能拆卸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不损伤外转子电机、拆卸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结构简单、日后维护方便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包括支架、手柄、冲头、退第一轴承的第一夹具及退第二轴承的第二夹具,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及上架,所述第一夹具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夹具包括端盖支撑面,所述端盖支撑面用于支撑外转子电机的端盖朝向定子的端面;所述第二夹具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上架下,所述第二夹具包括轴承支撑面,所述轴承支撑面用于支撑外转子电机的第二轴承背离定子的端面;所述手柄及所述冲头均设置在所述上架中,且所述手柄驱动所述冲头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的轴线的方向运动。

作为优选,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的轴线看,所述端盖支撑面为“u”形,通过这样设置,外转子电机从所述第一夹具的所述端盖支撑面的开口陷进所述第一夹具内,所述端盖支撑面为“u”形,使得所述端盖支撑面能更好地支撑在所述端盖朝向定子的端面,为外转子电机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具包括端盖夹具及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顶板及底板,所述端盖夹具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顶板上,且所述端盖支撑面设置在所述端盖夹具上;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底板以外转子电机的轴线为中心线设有四个周向均布的直槽口,通过这样设置,所述底板以外转子电机的轴线为中心线设有四个周向均布的直槽口,使得所述底板可以相对所述底座沿纵向或横向调整位置,从而沿纵向或横向调整所述端盖夹具的位置,使得将外转子电机安装在所述端盖夹具上后,外转子电机的轴线与冲头的轴线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端盖夹具还包括连接所述端盖支撑面内侧的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的外壁过盈配合,通过这样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面与外转子电子的外转子的外壁过盈配合,使得外转子电机装进所述端盖夹具后能够固定,避免外转子电机装进所述端盖夹具后为松动的情况,从而使外转子电机的轴线与所述冲头的轴线偏离。

作为优选,所述端盖夹具还包括连接所述端盖支撑面外侧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下部设有若干抵触外转子电机的端盖的固定螺钉,通过这样设置,将外转子电机装进端盖夹具后,通过固定螺钉抵触在外转子电机的端盖的外侧,进一步保证外转子电机的轴线与所述冲头的轴线始终保持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螺钉与所述端盖抵触的一端为球面,通过这样设置,由于所述固定螺钉是抵触在所述端盖的外侧,且所述固定螺钉与所述端盖抵触的一端为球面,避免了所述固定螺钉对所述端盖的外侧产生损伤。

作为优选,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的轴线看,所述轴承支撑面为半圆形,通过这样设置,由于所述轴承支撑面支撑在所述第二轴承背离定子的端面,所述轴承支撑面为半圆形,使得所述轴承支撑面能更好地抵触在所述第二轴承背离定子的端面,为外转子电机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夹具包括连接所述轴承支撑面内侧及外侧的第三连接面及第四连接面,所述第三连接面与所述第四连接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三连接面与所述第四连接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轴承内径与外径之间的距离的0.8倍,通过这样设置,当所述轴承支撑面支撑在所述第二轴承背离定子的端面时,所述第二轴承的外侧贴合在所述第四连接面内,所述第三连接面与所述第四连接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轴承内径与外径之间的距离的0.8倍,使得所述轴承支撑面能够支撑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的背离定子的端面,即所述轴承支撑面对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也提供支撑力,能保证在拆卸的过程中起保护所述第二轴承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面及所述第三连接面的开口处均设有倒角结构,通过这样设置,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面与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的外壁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面的开口处设有倒角结构,便于将外转子电机装进所述端盖夹具中;同样地,所述第三连接面的开口处设有倒角结构,便于所述第二轴承陷进所述第二夹具中。

作为优选,外转子电机的端盖设有安装所述第一轴承的轴承孔,所述冲头的最大外径均小于所述轴承孔及所述第四连接面的直径,通过这样设置,所述冲头的下端面压着轴的上端面向下移动时,所述冲头的外壁不与所述轴承孔及所述第四连接面接触,即所述冲头不会与所述轴承孔及所述第四连接面产生摩擦力。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1、一般地,外转子电机设有两个轴承,分别为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与轴过盈配合,且所述第二轴承设置在远离外转子电机的端盖的一端;所述第一轴承与轴过盈配合,且所述第一轴承设置在端盖的轴承孔中,所述轴承孔为阶梯孔,轴承孔朝向定子的第一阶梯孔的内径小于所述轴承孔的内径,且所述第一阶梯孔大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的内径;将外转子电机装进第一夹具中,使得端盖朝向定子的端面抵触在所述端盖支撑面上,并且此时外转子电机的轴线与冲头的轴线重合,通过操作人员拉动所述手柄,驱动所述冲头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的轴线朝向外转子电机的方向移动,所述冲头抵触在轴的上端面并且将轴向下压,而所述端盖支撑面支撑着端盖固定不动,随后所述第一阶梯孔的上端面支撑着所述第一轴承朝向定子的端面而支撑所述第一轴承固定不动,轴被所述冲头向下压而逐渐脱离所述第一轴承;当第一轴承被拆卸后,将外转子电机的定子取出,随后拆卸所述第一夹具,装上所述第二夹具,将外转子电机的所述第二轴承背离定子的端面抵触在所述轴承支撑面上,同样地通过操作人员拉动所述手柄驱动所述冲头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的轴线朝向外转子电机的方向移动,所述冲头抵触在轴的上端面并且将轴向下压,而所述轴承支撑面支撑着所述第二轴承固定不动,轴被所述冲头向下压而逐渐脱离所述第二轴承,则完成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序,整个过程不对外转子电机产生损伤。

2、退外转子电机的紧配轴承只需操作人员拉动所述手柄从而驱动所述冲头压着轴向下移动,逐步拆卸外转子电机的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设有所述手柄节省了操作人员大量的体力,而且使用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拆卸方便,即拆卸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3、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零部减少,结构简单,日后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有第一夹具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关于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试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关于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夹具的轴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夹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有第二夹具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关于图7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关于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夹具的正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夹具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技术特征如下:

1、支架;1.1、连接柱;1.2、上架;1.3、底座;2、手柄;2.1、纵杆;2.2、横杆;3、冲头;4、第一夹具;4.1、底板;4.1.1、直槽口;4.2、连接板;4.3、顶板;4.4、端盖夹具;4.4.1、第二连接面;4.4.2、端盖支撑面;4.4.3、第一连接面;5、第二夹具;5.1、第四连接面;5.2、轴承支撑面;5.3、第三连接面;6、外转子电机;6.1、第一轴承;6.2、第二轴承;6.3、轴;6.4、端盖;6.4.1、轴承孔;6.4.2、第一阶梯孔;6.5、外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

参考图1-1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包括支架1、手柄2、冲头3、退第一轴承6.1的第一夹具4及退第二轴承6.2的第二夹具5,支架1包括底座、上架1.2及连接柱1.1,连接柱1.1将底座与上架1.2固定连接;第一夹具4可拆卸地设置在底座上,第一夹具4包括端盖支撑面4.4.2,端盖支撑面4.4.2用于支撑外转子电机6的端盖6.4朝向定子的端面;手柄2及冲头3均设置在上架1.2中,手柄2包括与上架1.2铰接连接的横杆2.2及垂直于横向手柄2且与横向手柄2连接的纵杆2.1;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的方向运动,从图3的方向看,当操作人员拉动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顺时针旋转时,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朝向外转子电机6的方向运动;当操作人员拉动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逆时针旋转时,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背离外转子电机6的方向运动;

一般地,外转子电机6设有两个轴承,分别为第一轴承6.1及第二轴承6.2,第二轴承6.2与轴6.3过盈配合,且第一轴承6.1设置在远离外转子电机6端盖6.4的一端;第一轴承6.1也与轴6.3过盈配合,且第一轴承6.1设置在端盖6.4的轴承孔6.4.1中,且轴承孔6.4.1为阶梯孔,轴承孔6.4.1朝向定子的第一阶梯孔6.4.2的内径小于轴承孔6.4.1的内径,且第一阶梯孔6.4.2大于第一轴承6.1的外圈的内径;将外转子电机6装进第一夹具4中时,外转子电机6的端盖6.4朝向定子的端面抵触在端盖支撑面4.4.2上,并且此时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与冲头3的轴线重合,通过操作人员拉动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顺时针旋转,使得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朝向外转子电机6的方向运动,即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向下运动,从而使得冲头3的下端面从抵触轴6.3的上端面至压着轴6.3向下移动,而端盖支撑面4.4.2支撑着端盖6.4固定不动,随后第一阶梯孔6.4.2的上端面支撑着第一轴承6.1朝向定子的端面二支撑第一轴承6.1固定不动,轴6.3被冲头3向下压而逐渐脱离第一轴承6.1,随后由操作人员拉动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逆时针转动,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向上移动而远离外转子电机6;当第一轴承6.1被拆卸后,将外转子电机6的定子取出,随后拆卸第一夹具4,装上第一夹具4,将外转子电机6的第二轴承6.2背离定子的端面抵触在轴承支撑面5.2上,同样地,由操作人员拉动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顺时针运动,从而使得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方向向下运动,冲头3的下端面从抵触在轴6.3的上端面至压着轴6.3向下移动,而轴承支撑面5.2支撑着第二轴承6.2固定不动,轴6.3被冲头3向下压而逐渐脱离第二轴承6.2,随后由操作人员拉动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逆时针转动,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向上移动而远离外转子电机6,则完成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序,整个过程不对外转子电机6产生损伤;而且退外转子电机6的紧配轴承至需操作人员拉动手柄2从而驱动冲头3压着轴6.3向下移动,逐步拆卸外转子电机6的第一轴承6.1及第二轴承6.2,设有手柄2节省了操作人员大量的体力,而且使用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拆卸方便,即拆卸效率高,生产成本低;退外转子电机紧配轴承的工装零部件少,结构简单,日后维护方便。

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看,端盖支撑面4.4.2为“u”形,外转子电机6从第一夹具4的端盖支撑面4.4.2的开口陷进第一夹具4内,端盖支撑面4.4.2为“u”,使得端盖支撑面4.4.2能更好地支撑在端盖6.4朝向定子的端面,为外转子电机6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当冲头3的下端面压在轴6.3的上端面向下移动,端盖支撑面4.4.2能更好地支撑着端盖6.4,使端盖6.4固定不动。

第一夹具4包括端盖6.4夹具4.4及固定座,固定座包括顶板4.3、底板4.1及连接板4.2,连接板4.2将顶板4.3与底板4.1固定连接,端盖6.4夹具4.4可拆卸地设置在顶板4.3上,且端盖支撑面4.4.2设置在端盖6.4夹具4.4上;底板4.1设置在底座1.3上,且底板4.1以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为中心线设有四个周向均布的直槽口4.1.1,四个直槽口4.1.1包括一对横向直槽口4.1.1及一对纵向直槽口4.1.1,底板4.1可以相对底座1.3沿平行于横杆2.2的轴线的方向或沿垂直于横杆2.2的轴线的方向调整位置,即底板4.1可以相对底座1.3沿横向或纵向调整位置,使得将外转子电机6安装在端盖6.4夹具4.4上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与冲头3的轴线重合。

端盖6.4夹具4.4还包括连接端盖支撑面4.4.2内侧的第一连接面4.4.3,端盖支撑面4.4.2的内侧即为端盖支撑面4.4.2靠近外转子电机6的一侧,第一连接面4.4.3与外转子电机6的外转子6.5的外壁过盈配合,使得外转子电机6装进端盖6.4夹具4.4后能够固定,避免外转子电机6装进端盖6.4夹具4.4后出现松动的情况,从而使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与冲头3的轴线发生偏离。

端盖6.4夹具4.4还包括连接端盖支撑面4.4.2外侧的侧壁,侧壁包括第二连接面4.4.1,第二连接面4.4.1连接端盖支撑面4.4.2的外侧,第二连接面4.4.1与端盖6.4外侧之间存在间隙,端盖支撑面4.4.2的外侧即端盖支撑面4.4.2远离外转子电机6的一侧,侧壁的下部设有三个通孔,三个通孔均设有抵触外转子电机6的端盖6.4的固定螺钉,将外转子电机6装进端盖6.4夹具4.4后,通过固定螺钉抵触在外转子电机6的端盖6.4的外侧,进一步保证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与冲头3的轴线始终保持重合;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看,第一连接面4.4.3与第二连接面4.4.1均为“u”形。

固定螺钉与端盖6.4抵触的一端为球面,由于固定螺钉是抵触在端盖6.4的外侧,且固定螺钉与端盖6.4抵触的一端为球面,避免了固定螺钉对端盖6.4的外侧产生损伤。

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看,轴承支撑面5.2为半圆形,由于轴承支撑面5.2支撑在第二轴承6.2背离定子的端面,轴承支撑面5.2为半圆形,使得轴承支撑面5.2能更好地抵触在第二轴承6.2背离定子的端面,为外转子电机6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当冲头3压着轴6.3向下移动时,第二轴承6.2仍能抵触在轴承支撑面5.2上固定不动。

第一夹具4包括连接轴承支撑面5.2内侧及外侧的第三连接面5.3及第四连接面5.1,第三连接面5.3与第四连接面5.1相互平行,第三连接面5.3与第四连接面5.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轴承6.2内径与外径之间的距离的0.8倍,当轴承支撑面5.2支撑在第二轴承6.2背离定子的端面时,第二轴承6.2的外径贴合在第四连接面5.1内,第三连接面5.3与第四连接面5.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轴承6.2的内径与外径之间的距离的0.8倍,使得轴承支撑面5.2能够支撑在第二轴承6.2的内圈的背离定子的端面,即轴承支撑面5.2对第二轴承6.2的内圈也提供支撑力,能保证在拆卸的过程中起保护第二轴承6.2的作用;若不是,即轴承支撑面5.2只支撑第二轴承6.2外圈的背离定子的端面,而没有支撑第二轴承6.2内圈的背离定子的端面,当冲头3压着轴6.3向下移动时,由于轴6.3与第二轴承6.2的内圈过盈配合,轴6.3对第二轴承6.2的内圈会产生巨大向下的摩擦力,若没有轴承支撑面5.2支撑第二轴承6.2的内圈,则可能会使第二轴承6.2的内圈脱离外圈;所以第三连接面5.3与第四连接面5.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轴承6.2的内径与外径之间的距离的0.8倍,能对第二轴承6.2起保护作用。

第一连接面4.4.3及第三连接面5.3的开口均设有倒角结构,由于第一连接面4.4.3与外转子电机6的外转子6.5的外壁过盈配合,第一连接面4.4.3的开口处设有倒角结构,便于将外转子电机6装进端盖6.4夹具4.4中;同样地,第三连接面5.3开口处设有倒角结构,便于第二轴承6.2陷进第二夹具5中。

冲头3的最大外径均小于轴承孔6.4.1及第四连接面5.1的直径,冲头3的下端面压着轴6.3的上端面向下移动时,冲头3的外壁不与轴承孔6.4.1及第四连接面5.1接触,即冲头3不会与轴承孔6.4.1及第四连接面5.1产生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当外转子电机6产品发生异常时,由操作人员将该外转子电机6装进端架夹具中,使得外转子电机6的端盖6.4朝向定子的端面抵触在端盖支撑面4.4.2上,并且调整底板4.1与底座1.3之间的位置,使得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与冲头3的轴线重合,紧接着拉着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顺时针转动,使得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的方向向下移动,随后冲头3的下端面压着轴6.3的上端面沿平行于外转子6.5电子的轴线的方向向下移动,而端盖支撑面4.4.2支撑着端盖6.4固定不动,第一阶梯孔6.4.2的上端面也支撑着第一轴承6.1固定不动,使得轴6.3脱离第一轴承6.1而拆卸掉第一轴承6.1;

第一轴承6.1拆卸掉后,操作人员拉着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逆时针转到,使得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的方向向上移动,取出外转子电机6的定子,并且拆卸掉第一夹具4,装上第二夹具5,将第二轴承6.2背离定子的端面抵触在轴承支撑面5.2上,同样地,由操作人员拉着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顺时针转动,使得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向下移动,而轴承支撑面5.2支撑着第二轴承6.2背离定子的端面,使得轴6.3脱离第二轴承6.2而拆卸掉第二轴承6.2,第二轴承6.2拆卸掉后,操作人员拉着纵杆2.1绕着横杆2.2的轴线逆时针转动,使得手柄2驱动冲头3沿平行于外转子电机6的轴线的方向向上移动复位。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