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作台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49732发布日期:2020-08-21 15:5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作台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作台架。



背景技术:

工作台是一般生产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支撑架,通过工作台对零部件进行支撑,方便对其进行加工。工作台一般包括架体和设置在架体上方的支撑板,其中架体包括立柱2、横梁18和纵连杆19,参照图1,纵连杆19的上表面与横梁18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在对工作台的长度尺寸需求较大时,一般在工作台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多根立柱2,相邻立柱2之间均设置横梁18,横梁18的两端与立柱2固定连接;沿工作台宽度方向上的立柱2之间设置纵连杆19,纵连杆19的两端与立柱2固定连接。横梁18和纵连杆19一般为直线状,纵连杆19的上表面与横梁18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时,纵连杆19的两端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点和横梁18的两端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点位于立柱2的同一高度,此时纵连杆19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会影响横梁18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导致立柱2两侧的横梁18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两个横梁18的端部与立柱2的同一面连接,两个横梁18的端部相对并列、分别与立柱2连接,增加了横梁18与立柱2之间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导致立柱2的宽度尺寸(即立柱2沿工作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台架的立柱的宽度尺寸较大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工作台架,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工作台架的立柱的宽度尺寸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工作台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体、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体之间的第二支撑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和位于相邻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体或所述第二支撑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均包括两个立柱和固定设置在两个所述立柱之间的连杆,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所述立柱的上端和所述连杆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一横梁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横梁的轴线平行,与所述第二支撑体的所述立柱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位于所述立柱相对的两侧面并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端部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连接点所在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连接点所在高度。

优选地,所述立柱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设置有卡扣组件。

优选地,所述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立柱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其中一者上的卡孔和设置在另一者上的卡件,所述卡件可伸入至所述卡孔内。

优选地,所述卡件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卡件沿水平方向从所述卡孔内脱出的限位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卡件伸入至所述卡孔内时,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立柱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后与螺母旋紧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立柱上均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卡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立柱的轴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连杆包括水平杆和设置在所述水平杆靠近所述立柱一端的倾斜杆,所述倾斜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水平杆的端部固定连接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倾斜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立柱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倾斜杆的第二端的高度小于每组所述卡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位置最低的一者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立柱之间还设置有中立柱,所述连杆的端部与所述中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相邻所述第二支撑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连杆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横梁的轴线垂直,所述连杆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连杆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位于所述中立柱两侧的所述第二横梁的所述第二连接板重叠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的轴线重合,螺栓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后与螺母旋紧连接。

优选地,所述立柱的下端设置有调节地脚。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工作台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体、位于第一支撑体之间的第二支撑体以及位于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和位于相邻第二支撑体之间的第一横梁,将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固定连接,从而构成架体。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个立柱和固定设置在两个立柱之间的连杆,第一横梁的上表面、立柱的上端和连杆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使其同时与工作台架上方的支撑板接触,有利于保证工作台的稳定性。为避免连杆端部与立柱之间的连接和第一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相互干涉,使连杆端部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点所在高度低于第一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点所在高度,在保证连杆的上表面、第一横梁的上表面与立柱的上端处于同一水平面内的同时,将连杆端部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点和第一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点错开,为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与第一横梁之间的连接提供连接空间。在第一横梁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其中,第一连接板所在平面与第一横梁的轴线平行。第二支撑体的两侧都设置有第一横梁,两个第一横梁的第一连接板重叠设置且分别位于立柱相对的两侧面,并与立柱固定连接。如此设置,两个第一横梁的第一连接板分别位于立柱相对的两侧面上,两个第一连接板重叠设置,相对于两个第一横梁的端部在立柱的同一面相对并列设置,减小了第一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结构所占用的空间,减小了立柱的宽度尺寸。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横梁、纵连杆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工作台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i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第一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工作台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第一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x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第二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第二横梁与连杆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在运输时,两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工作台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第一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横梁;2、立柱;3、连杆;4、第一连接板;5、卡孔;6、卡件;7、第一通孔;8、第二通孔;9、水平杆;10、倾斜杆;11、中立柱;12、第二横梁;13、第二连接板;14、第三通孔;15、第四通孔;16、调节地脚;17、固定板;18、横梁;19、纵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台架,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工作台架的立柱的宽度尺寸较大,不便于搭建的问题。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参照图2~6,示出了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工作台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工作台架包括两个第一支撑体、位于第一支撑体之间的第二支撑体以及位于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和位于相邻第二支撑体之间的第一横梁1,将第一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固定连接,从而构成架体。其中,第二支撑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工作台架的长度需求确定,工作台架的长度较大时,可以适当增加第二支撑体的数量。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个立柱2和固定设置在两个立柱2之间的连杆3。在使用过程中,一般需要在该工作台架上固定支撑板,为保证支撑板的稳定性,可以使第一横梁1的上表面、立柱2的上端和连杆3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保证第一横梁1、各个立柱2的上端以及连杆3对支撑板均有支撑作用,增加了该工作台架与支撑板之间的接触点,有利于保证工作台的稳定性。在连杆3和第一横梁1上均设置有通孔,可以利用螺栓实现支撑板与该工作台架之间的固定连接。

为避免连杆3端部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和第一横梁1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相互干涉,使连杆3端部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点所在高度低于第一横梁1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点所在高度,在保证连杆3的上表面、第一横梁1的上表面与立柱2的上端处于同一水平面内的同时,将连杆3端部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点和第一横梁1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点错开,为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与第一横梁1之间的连接提供连接空间。其中,连杆3与立柱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在第一横梁1的端部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板4,其中,第一连接板4所在平面与第一横梁1的轴线平行。第二支撑体的两侧都设置有第一横梁1,两个第一横梁1的第一连接板4重叠设置、且分别位于立柱2相对的两侧面,并与立柱2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两个第一横梁1的第一连接板4分别位于立柱2相对的两侧面上,且两个第一连接板4重叠设置,相对于两个第一横梁1的端部在立柱2的同一面相对并列设置,减小了第一横梁1与立柱2之间的连接结构所占用的空间,减小了立柱2的宽度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板4和第一横梁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如图14所示,即第一连接板4和第一横梁1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板4和第一横梁1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然后通过焊接固定。第一连接板4和第一横梁1为分体式结构时,可以在第一连接板4与第一横梁1之间设置固定板17,如图5所示,固定板17所在平面与第一横梁1的轴线垂直,固定板17与第一横梁1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固定板17与第一连接板4为一体式结构,其可以直接采用角铁。

实施中,在每个立柱2的下端还可设置调节地脚16,在地面不平时,通过对调节地脚16进行调节,保证每个立柱2可以稳定支撑在地面上,保证了该工作台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实施例中,在立柱2与第一横梁1之间设置有卡扣组件,通过卡扣组件对立柱2与第一横梁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卡接定位,即可快速完成对该工作台架的搭建。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操作者一边手扶立柱2与第一横梁1保证立柱2与第一横梁1的相对位置,一边对其进行固定的搭建过程而言,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且安装速度快。

实施中,上述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立柱2和第一连接板4其中一者上的卡孔5和设置在另一者上的卡件6,卡件6可伸入至卡孔5内。

进一步地,在上述卡件6上还设置有限位结构,以限制卡件6沿水平方向从卡孔5内脱出,有利于保证搭建过程的安全性。

具体地,卡孔5为设置在立柱2上的通孔,将卡件6设置在第一连接板4上。可以将卡件6设置为倾斜状,卡件6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4固定连接,卡件6的下端与第一连接板4之间的距离大于卡件6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4之间的距离,即卡件6向下倾斜,呈倒钩状。在搭建该工作台架时,将倒钩状的卡件6伸入至卡孔5内,倾斜的卡件6在防止第一连接板4相对于立柱2向下移动的同时,可以防止第一连接板4沿水平方向远离立柱2,有利于保证立柱2与第一横梁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可以保证搭建过程的安全性。

可选地,卡孔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板4上,卡件6设置在立柱2上,此时,使卡件6向上倾斜设置,呈挂钩状即可。

可选地,卡件6也可以设置为水平状,此时,上述限位结构可以为设置在卡件6远离第一连接板4的一端的凸沿,卡件6位于卡孔5内时,凸沿的下端边缘位于卡孔5的下边缘以下,凸沿与卡孔5的侧壁相互作用可以防止卡件6从卡孔5内脱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卡件6可以为柱状结构,也可以为板状结构,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立柱2与第一横梁1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具体地,在第一连接板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7,立柱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8,且第二通孔8与卡孔5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卡件6与第一通孔7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同,从而保证卡件6伸入至卡孔5内时,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的轴线重合。具体地,可使卡孔5与第二通孔8位于同一竖直线上,使卡件6与第一通孔7位于同一竖直线上,且卡孔5与第二通孔8之间的距离与卡件6与第一通孔7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一横梁1的端部与立柱2之间卡接后,第一连接板4与立柱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螺栓穿过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后与螺母旋紧连接。

仅在第一支撑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横梁1,第一横梁1的端部与立柱2卡接固定后,位于第一横梁1靠近第一支撑体的一端的第一连接板4上的第一通孔7与第一支撑体的立柱2上的第二通孔8的轴线重合,利用一个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连接板4上的第一通孔7和立柱2上的第二通孔8后与螺母旋紧连接,即可实现第一横梁1与立柱2之间的固定。

在第二支撑体的两侧都设置有第一横梁1,两个第一横梁1的第一连接板4分别位于立柱2相对的两侧且两个第一连接板4相互重叠,第一横梁1的端部与立柱2卡接固定后,使两个第一连接板4上的第一通孔7与立柱2上的第二通孔8的轴线重合,利用一个螺栓穿过两个第一连接板4上的第一通孔7和立柱2上的第二通孔8后与螺母旋紧连接,从而实现立柱2与其两侧的第一横梁1之间的固定。

如此设置,通过一个螺栓依次穿过第二支撑体的立柱2上的第二通孔8和其两侧的第一横梁1上的第一通孔7,即可实现第二支撑体与两个第一横梁1之间的固定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每个横梁18的端部与立柱2之间均需要至少两个螺栓进行固定的方式而言,有效减少了所用螺栓的数量,有利于减小立柱2的宽度尺寸。同时,在第一横梁1的端部设置第一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4的厚度小于第一横梁1沿连杆3的长度方向的宽度,通过第一连接板4代替第一横梁1与立柱2连接,可以减小对螺栓长度的需求。

为保证第一横梁1与立柱2之间卡接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可以在第一横梁1的一个端部与立柱2之间设置至少两个卡扣组件。上述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可以设置在相邻卡扣组件之间。其中,上述第一通孔7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立柱2上的第二通孔8的数量与其对应即可。设置多个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如:该工作台架所需承受的压力较大时,在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处增加螺栓,可以增加立柱2与第一横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

立柱2上与每个第一横梁1的一个端部连接的第二通孔8和卡孔5为一组,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上述卡孔5和第二通孔8可以在立柱2上设置多组,多组卡孔5沿立柱2的轴向均匀分布,便于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使用需求,增加第一横梁1的数量。为增加该工作台架的稳定性,可以在相邻立柱2之间设置多个上下分布的第一横梁1,此时,为方便对该工作台架的下方空间进行清扫,可以适当增加位于下方的第一横梁1的安装高度。此时,两个该工作台架相对放置,如图13所示,使其中一个工作台架的调节地脚16支撑在另一个工作台架的第一横梁1上,所占用的空间较小,便于运输,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为增加该工作台架的收纳空间,可以将各个立柱2之间的第一横梁1固定在位于同一高度的卡孔5处,同时在相邻立柱2之间增加连杆3,并保证增加的连杆3的上表面与第一横梁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如此,可在该高度处的第一横梁1和连杆3上固定支撑板,从而增加该工作台架的收纳空间,便于存放物品。

当立柱2上设置多组高度不同的卡孔5和第二通孔8时,使每组中的卡孔5与第二通孔8的距离相同,如此可以实现第一横梁1的通用性。

本实施例中,连杆3包括水平杆9和设置在水平杆9靠近立柱2一端的倾斜杆10,如图7所示,倾斜杆10的第一端与水平杆9的端部圆滑连接,且固定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倾斜杆10的第二端与立柱2之间固定连接,并使倾斜杆10第二端的高度小于每组卡孔5和第二通孔8中位置最低的一者的高度。

实施中,若该工作台架的宽度尺寸较大时,连杆3的长度较大,为保证该工作台架的结构稳定性,可以在第一支撑体的两个立柱2之间和第二支撑体的两个立柱2之间设置中立柱11,中立柱11的数量根据工作台架的宽度需求确定,工作台架的宽度较大时,可以适当增加中立柱11的数量。在立柱2与中立柱11之间、相邻中立柱11之间均设置连杆3,连杆3的端部与立柱2或中立柱11固定连接,参照图8~9。同时,在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之间、相邻第二支撑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横梁12,第二横梁12的端部与连杆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10~12所示,在第二横梁12的端部设置第二连接板13,第二连接板13所在平面与第二横梁12的轴线垂直,从而使第二连接板13可以贴合在中立柱11两侧的连杆3上。第二横梁12的端部需与中立柱11两侧的连杆3固定,故第二横梁12相对的两侧面都设置有第二连接板13,第二横梁12一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板13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均与第二横梁12的轴线垂直。第二连接板13可以为长条状的平板,平板的长度方向与连杆3的延伸方向一致,平板沿连杆3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横梁12沿连杆3长度方向的宽度,以在位于第二横梁12两侧的平板上为螺栓的安装预留空间。

在连杆3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4,第二连接板13上设置有第四通孔15,第二连接板13与连杆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支撑体的中立柱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横梁12,此时,使位于第二横梁12靠近第一支撑体的一端的第二连接板13上的第四通孔15与第一支撑体的连杆3上的第三通孔14的轴线重合,利用一个螺栓穿过第二连接板13上的第四通孔15和连杆3上的第三通孔14后与螺母旋紧连接,即可实现第二横梁12与连杆3之间的固定。在第二支撑体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横梁12,此时,使两个第二横梁12的第二连接板13重叠设置,并使两个第二连接板13上的第四通孔15与连杆3上的第三通孔14的轴线重合,利用一个螺栓穿过两个第二连接板13上的第四通孔15和连杆3上的第三通孔14后与螺母旋紧连接,从而实现连杆3与其两侧的第二横梁12之间的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