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门锁组件及采用其的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5062发布日期:2020-05-19 20:40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门锁组件及采用其的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锁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门锁组件及采用其的智能门锁。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采用的智能门锁往往有外露的生物特征识模块,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的感应区对于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处于外露状态会带来灰尘,水滴,或意外碰撞的危害,造成感应区的损坏和可靠性降低,从而使得锁具无法正常使用;另外一方面,外露的生物特征识别模块易于被偷盗者发现和确认,增加偷盗者尝试的可能,给用户造成麻烦。所以,如何实现对生物识别模块的感应区实现针对以上情况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申请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组件及采用其的智能门锁,目的在于解决生物特征识别模块的隐蔽保护,及易于被用户触摸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门锁组件,包括凸设于门体的锁体,所述凸设于门体的锁体的至少一侧至少形成一有供手指伸入的开口,以及与该开口连通的壁面,在该壁面上设有检测手指生物特征的感应器。

所述开口位于锁体的底侧,或者位于左侧或右侧,或者凸设于门体的锁体的左侧和右侧都形成一有供手指伸入的开口,且两开口连通设置;所述壁面为形成为过手通道的立面;所述壁面形成为过手通道的底面或顶面;当所述过手通道为一端封闭时,所述壁面为过手通道的端壁面。

所述检测的手指生物特征的感应器是指纹感应器,或/和皮肤电信号感应器,其中皮肤电信号感应器用于测得电阻,心跳,血压,血流特性中的一项或多项。

所述壁面为靠近面板侧的内壁面,该内壁面上有设置孔,所述感应器的感应面从所述设置孔露出,形成朝向过手通道的感应面;所述过手通道有上壁面和下壁面,所述上壁面、下壁面和内壁面一体成型为支架体,所述内壁面用于承受朝向面板侧的力。在内壁面上有设置孔,所述的感应器的感应面从所述设置孔露出。

所述感应面形成特定触觉区域的中心区域,以及环状的光滑触觉的外围区域;所述中心区域与所述外围区域通过光滑的斜面连接;所述特定触觉至少包括光滑度、摩擦性、导热性及表面形状中的一项,或者包括光滑度、摩擦性、导热性及表面形状中的多项,所述中心区域的该一项或多项特定触觉与所述外围区域不同。

在所述感应面外围的内侧面表面设置有辅助定位部,该辅助定位部的触觉特征区别与所述内壁面的普通区域;所述辅助定位部包括凸设或凹设的触点,凹型环状边界,凸型环状边界,以及环形坡面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所述辅助定位部为多于两种时,所述第一辅助定位部与第二辅助定位部相对于感应面的顺序是确定的;或所述辅助定位部为多于两种时,所述第一辅助定位部与第二辅助定位部相对于感应面的顺序是中心对称的;或所述辅助定位部为多于两种时,所述第一辅助定位部与第二辅助定位部相对于感应面的顺序是左右对称的;或者是以上三种形式的组合。

所述过手通道由一体成型的支架体形成,所述设置孔由内板连接至所述支架体而封闭,在内板上设置有朝向过手通道的所述感应面,在所述内板有朝向过手通道的面,用于设置辅助定位部;还包括固定板,通过连接结构固定于所述内板朝向面板的一侧,所述固定板用于配合所述内板固定所述感应器。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智能门锁,包括如上所述的智能门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体外侧的面板,所述支架体和所述面板至少有一个为不透明的材料构成。

所述锁体的厚度为1.2至5.5cm;所述锁体侧边至感应器的感应面的距离为1.1至7.5cm,所述过手通道的宽度为0.8至2.5cm;在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平整的拇指压面;所述支架体固定连接至所述门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以方便的保护感应面远离灰尘,低落的水滴,以及随机的不小心的碰撞,提高感应面的可靠性,同时避免被偷盗者看到,避免贼惦记。提高用户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门锁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门锁组件在竖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门锁组件的竖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门锁组件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门锁组件的局部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门锁组件的竖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门锁组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附图标记:门体100,锁体101,开口102,壁面103,感应器104,内壁面105,设置孔107,面板108,支架体109,内板110,固定板111,固定孔112,触点113,环状边界114,环形坡面115,衬板116,底板1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提及的智能门锁用于设置在门体上,可选择的与门框体固定连接,或者使门体相对于门框可以打开的连接。本发明未必能面面俱到的描述所有实现以上功能的所有结构,由于很多结构都是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内容,在描述过程中,只是凸出描述本发明对于现有技术形成贡献的部分。由于门锁适用于封闭一个空间,使得特定人才能够开启门锁,但是该特定人在一些情况下处于封闭空间内,有一些情况,该特定人处于封闭空间外,都不影响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为特定人通过触控而使用。其中智能门锁是指门锁设置有芯片,芯片中运行了接收信息和进行判断的程序,从而通过判断的结果对门锁进行开启的门锁。

本发明首先披露一种智能门锁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该智能门锁组件包括凸设与门体100的锁体101,其中凸设于门体100的锁体101的至少一侧形成一有供手指伸入的开口102,及与该开口连通的壁面103,在该壁面上设有检测手指生物特征的感应器104。通过支架体109形成该开口102,在支架体朝向门体的方向分别设置有衬板116和底板117,用于共同形成过手通道,以及设连接件固定智能门锁组件在所述门体100上。人手可以通过锁体一侧形成的开口102,伸入到过手通道内,开口与过手通道的壁面103相连通,这样由于开口的厚度是适应人手的大小,其厚度较小,不利于从侧面看到过手通道的内部,从而实现了对于正面使用者,很难看到过手通道内部的情况,实现了对于过手通道内设的感应器的隐藏。该壁面上设有检测手指生物特征的感应器是指有检测手指生物特征的感应器104设在壁面的位置上,且能实现检测生物特征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在该壁面上形成设置孔107,感应器的一部分通过设置孔107朝向过手通道。由于感应器104的感应面位于过手通道内,来自外界的灰尘、掉落的水滴,以及意外的碰撞都可以避免对感应面发生损坏,提高了感应面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设于门体的锁体的底侧形成一有供手指伸入的开口,这样用户可以从底侧开口向上伸入手指去触摸感应器,从而实现开锁。一方面,下部的开口可进一步减少过手通道的集尘,另外对于小朋友由于个子不高,手臂较短,设置在下部的开口及感应面可以方便他们实现操作和开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凸设于门体的锁体的左侧或右侧形成一有供手指伸入的开口,这样可以使用户方便的把手伸入从而实现操作和开门;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凸设于门体100的锁体101的左侧和右侧都形成一有供手指伸入的开口102,且两开口连通设置,从手指可以左侧或右侧伸入开口,触摸设置于内壁面的感应面,从而从左侧或右侧都可以实现操作和开门,对于用户的利手为左手或右手的情况,有好的适应性;另外对于用户有一只手占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另外一只手进行开门操作,方便用户的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感应面的壁面为立面,也可以设置在过手通道的底面,或者顶面,都可以实现感应面的隐藏和保护;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手通道为一端封闭的情况,在过手通道的端壁面设置感应面,当用户的手指触控到端壁面的感应面时,实现操作和开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手指生物特征的感应器104是指纹感应器,通过读取当前的指纹信息,与之前设置的指纹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是否为特定的操作者。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手指生物特征的感应器是通过检测皮肤电信号的情况,并通过皮肤电信号去测得电阻,心跳,血压,血流特性中一项或多项,从而确定是否为特定的操作者。以上的感应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9所示,壁面为靠近面板侧的内壁面105,该内壁面105上有设置孔107,所述感应器104的感应面从所述设置孔107露出,形成朝向过手通道的感应面;所述过手通道有上壁面和下壁面,所述上壁面、下壁面和内壁面105一体成型,所述内壁面105用于承受朝向面板侧的力。靠近面板侧的内壁面105上设置感应面,利于用户触摸感应面,以右手穿过右侧开口进入过手通道为例,当特定用户右手进入过手通道时,其手掌和手指指纹的朝向为内侧壁面,由于这时面板108及内壁面105不都是透明情况下,这时特定用户是看不到自己的手指位置的,只能凭感觉,朝向内壁面105的情况下,利于用户尝试不同的位置,进而摸索到感应面的位置。过手通道的上下壁面和内壁面一体成型,利于形成巩固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体采用金属结构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锌合金,铝合金或其他轻合金,从而使得偷窃者无法开启;另一方面,锁体与过手通道壁面固定连接,而所述内壁面105用于承受朝向面板侧的力,一体成型可以更好的受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检测到当前用户的指纹信息符合时,锁体中的驱动机构会驱动锁舌收回,从而用户把手向内拉,也即手指和手掌向内壁面105施加朝向面板侧的力,就可以开启门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门体的打开是通过向房间推门来实现,这时在面板108用承受朝向门体的力,拇指及部分手掌向外推面板108,施加朝向门体的力,把门打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器105的感应面形成特定触觉区域的中心区域,以及环状的光滑触觉的外围区域;所述中心区域与所述外围区域通过光滑的斜面连接;所述特定触觉至少包括光滑度,摩擦性,导热性及表面形状中的一项,或者包括光滑度,摩擦性,导热性及表面形状中的多项,所述中心区域的该一项或多项特定触觉与所述外围区域不同。这里的感应面是感应器的朝向待检测物方向的包括具有感应功能的面,也可以有部分面是不具有感应功能,也即包含感应功能即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外围区域就不具有感应功能,只有中心区域的一些面具有感应功能。感应面形成的中心区域,以及环状的的外围区域,通过光滑的斜面连接,而该光滑的斜面形成明显的定位确定标识,当人手的手指触到该光滑的斜面,并顺斜面向中心区域接触后,即能完成感应指纹的功能。人手的指纹处具有敏感的触觉,在环状的外围区域与特定触觉的中心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环状的外围区域具有很好的限定中心区域的边界的效果,特别是人眼无法看到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提高中心区域触摸辨识效果。其中,特定触觉至少包括光滑度,摩擦性,导热性及表面形状中的一项,或者包括光滑度,摩擦性,导热性及表面形状中的多项,特别是多项区别情况下,可以方便手指提高中心区域触摸辨识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中所示,在感应面外围的内侧面105的表面设置有辅助定位部,该辅助定位部的触觉特征区别与所述内壁面的普通区域;所述辅助定位部包括凸设或凹设的触点113,环状边界114,环状边界114具体可以分为凸型环状边界或凹型环状边界,以及环形坡面115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通过在感应器104的感应面的外围设置方便触觉感触的辅助定位部,可以有利于用户的手指触摸到感应面范围以外时,能够通过辅助定位部的情况,感应到当前手指与感应面的位置关系和距离,从而通过多次使用,形成较清晰的位置图,提高用户使用的效率。通过设置凹或凸的触点,可以确定边界,或者多个触点的特定的分布,可以确定手指移动的方向,通过环状的坡面可以方便确定手指移动的方向,通过设置凸型或凹型的环状的边界,可以方便确定手指的位置,以及手指移动的方向。以上多种形式的辅助定位部的组合,更加有利于用户快速的找到感应面。这里的普通区域是单一触觉的面,比如一个平面,其与辅助定位部的触觉效果形成明显的区别。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在内壁面105上形成有区别与普通壁面的辅助定位部,包括设在最外围的凸设的触点113,有多个呈圆周设置,同时,凸设的触点113内圈形成有环状坡面115,形成向中心设定的感应面进行指引的面,坡面的尽头是环状的感应器的外围区域与内壁面上形成的坡面的环状边界114,该处的环状边界为凹型环状边界,可以用于界定是否有效触控,是否进入触控区域。以上的多种辅助定位手段首先形成较大的区域,使得用户在无法看到的情况下,容易摸到;而各个辅助定位部通过顺序的设置,引导用户去触摸到感应器的感应面。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或者图6和图9,辅助定位部为多于两种类型时,所述第一辅助定位部与第二辅助定位部相对于感应面的顺序是确定的,更加有利于用户快速的找到感应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定位部为多于两种时,所述第一辅助定位部与第二辅助定位部相对于感应面的顺序是中心对称的,其中中心即为感应面的中心区域,这样中心对称使得从外围到感应面触摸时,接触到各辅助定位部的顺序是确定的,所以有利于用户快速的找到感应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定位部为多于两种时,所述第一辅助定位部与第二辅助定位部相对于感应面的顺序是左右对称的,这样当左手或者右手分别从左侧进入或者从右侧进入过手通道时,两手从外围到感应面触摸时,接触到各辅助定位部的顺序是确定的,所以有利于用户快速的找到感应面。如果设计同时满足以上多种情况的辅助定位部的布局,会同时满足多种情况下的定位,可以同时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图3至图5所示,所述的一体成型的上壁面,下壁面和内壁面由支架体109构成,在所述支架体109上形成有设置孔107,在该设置孔处设置感应器104,且该感应器的感应面朝向过手通道,在该感应器的感应面周围的内壁面上,形成有辅助定位部,通过辅助定位部引导使用者的手指确定手指相对于感应面的位置,从而顺利的接触到感应面,从而实现开锁,具体包括外围的触点113,以及内圈的环状坡面115,以及再内壁面与感应器104之间形成的环状边界104,共同完成指引用户接触感应面的技术效果。还包括固定板111,通过连接结构从面板的一侧向支架体固定所述感应器104,所述固定板111用于配合所述支架体固定所述感应器,再外侧设置有面板108。也即通过所述固定板固定感应器至所述设置孔,且在所述设置孔周围的内壁面形成辅助定位部。通过设置金属支架体可以有效增加锁体的结构强度,同时,一旦使用者习惯了一种辅助定位部组成的识别系统,没有必要进行更换,而金属材质的辅助定位部也不会因为用户手的触摸而损坏或改变。

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至图9所示,所述的一体成型的上壁面,下壁面和内壁面由支架体109构成,在支架体109上形成有设置孔107,还包括内板110,该内板110的外围与所述设置孔107密封连接,即所述设置孔由内板连接至所述支架体而封闭,所述内板110上设置有固定孔112,所述感应器104通过固定板111固定到所述内板的固定孔112,且感应器104的感应面朝向所述过手通道。也即感应器104通过内板110间接固定在支架体107的内壁面。在所述内板朝向过手通道的一面设置辅助定位部,具体包括外围的触点113,以及内圈的环状坡面115,以及再内壁面与感应器104之间形成的环状边界104,共同完成指引用户接触感应面的技术效果。其中固定板111通过连接结构从面板的一侧向支架体固定所述内板及感应器,所述固定板的固定孔形成有边缘位用于配合所述内板固定所述感应器。通过设置支架体可以有效增加锁体的结构强度,但是会提高相关表面的加工难度,所以在支架体上形成设置孔107,用于固定内板,内板为注塑件比较方便的形成辅助定位部,以及内板设置成与支架体分体的,可以通过更换内板,从而更换不同的辅助定位部,对于不同时期的门锁进行改进;同时在保证支架体上设置孔和内板连接结构的情况下,只要更改内板配合的设置孔及设置孔对应的感应器,从而提高支架体的通用性,由于内板结构简单,体积较小,注塑件容易设计更改,所以提高了整体锁体的设计制造方便性。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智能门锁,包括上述的智能门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体外侧的面板108,其中支架体与面板至少有一个为不透明材料构成,从而实现无法看到设置的手指生物特征的感应器,从而避免偷窃者窥看门锁。在一些实施例中,锁体凸出门体的厚度为1.2至5.5cm;锁体侧边至感应面的距离为1.1至7.5cm,过手通道的宽度为0.8至4.5cm;在所述面板上设置有拇指压面;所述支架体固定连接至门体所述。其中,在面板上设置用于拇指的压面,为了舒适的操纵,该压面不设置不相干的其他触控装置或突兀不光滑的结构,拇指压面平整和光滑,有利于在手指伸入进行检测时,拇指在面板侧协助定位,以及协助手指进行移动;同时在门开启后,与伸入的手指握住通道结构,方便向内开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本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