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38101发布日期:2021-09-14 23:5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气动扳手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与气动扳手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依现场状况弹性调整角度的气动扳手。


背景技术:

2.一般的气动扳手包含有一握把、一气动马达、一进气孔、一调整钮、以及一输出轴与该气动马达连接,其中该进气孔设于该握把且与该气动马达连通,气体经由该进气孔进到该气动马达并作为该气动马达的动力来源,使用者通过调整该调整钮可切换气体进到该气动马达中的流动方向,进而可调整该输出轴的旋转方向为正转或逆转。
3.现有的气动扳手虽已有可调整正逆转以及轻量化的结构设计,然而,由于该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约与该握把的延伸方向垂直,使用者于实际操作时,需要摆动其手腕的角度以使该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符合施工位置,惟此举不仅大幅降低使用的顺畅度,亦容易造成使用者的职业伤害,甚至有些狭小空间不允许气动扳手调整角度,以致无法顺利施工。因此,如何改善上述缺失,即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扳手,可依使用者需求调整角度,并可提升使用顺畅度。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扳手,可依施工现场状况弹性调整角度,大幅增加应用场合容许度。
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气动扳手包含有一握把、一工具头以及一转轴,该握把具有一主体、二延伸壁互相间隔地由该主体一端延伸而出、一卡接槽形成于该二延伸壁之间、一第一气道设于该主体与该二延伸壁内部、以及二第一枢孔穿设于该二延伸壁且与该第一气道连通,该工具头包含有一头部、一颈部由该头部延伸而出且伸入该卡接槽中、一第二气道设于该头部与该颈部内部、以及一第二枢孔穿设于该颈部且与该第二气道连通,该转轴穿设于该握把之第一枢孔及该工具头的第二枢孔,令该工具头能相对该握把旋摆,该转轴具有一杆体、一轴孔设于该杆体内部、二第一环槽设于该杆体外周缘且位置对应于该二延伸壁、一第二环槽设于该杆体外周缘且位置对应于该颈部、二第一通孔设于该杆体且位于该第一环槽、以及一第二通孔设于该杆体且位于该第二环槽,该二第一通孔与该第二通孔皆与该轴孔连通,借此,该握把的第一气道经由该二第一环槽、该二第一通孔、该轴孔以及该第二通孔连通该工具头的第二气道;借此,该气动扳手可依使用者需求调整角度,并可提升使用顺畅度,同时大幅增加应用场合容许度。
附图说明
6.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气动扳手的立体图;
7.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气动扳手的分解图;
8.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气动扳手的握把的剖面图;
9.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气动扳手的工具头的剖面图;
10.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气动扳手的转轴的立体图;
11.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气动扳手的转轴的剖面图;
12.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气动扳手的工具头于不同角度的立体图。
13.【符号说明】
[0014]1…
气动扳手
[0015]
10

握把
ꢀꢀꢀꢀꢀꢀꢀꢀꢀꢀꢀ
11

主体
ꢀꢀꢀꢀꢀꢀꢀꢀꢀꢀꢀ
13

延伸壁
[0016]
15

卡接槽
ꢀꢀꢀꢀꢀꢀꢀꢀꢀ
16

第一气道
[0017]
17

主流道
ꢀꢀꢀꢀꢀꢀꢀꢀꢀ
18

支流道
[0018]
19

第一枢孔
ꢀꢀꢀꢀꢀꢀꢀ
l

轴线
[0019]
20

工具头
ꢀꢀꢀꢀꢀꢀꢀꢀꢀ
21

头部
ꢀꢀꢀꢀꢀꢀꢀꢀꢀꢀꢀ
23

颈部
[0020]
25

第二气道
ꢀꢀꢀꢀꢀꢀꢀ
27

第二枢孔
[0021]
29

输出轴
ꢀꢀꢀꢀꢀꢀꢀꢀꢀ
291

轴心
[0022]
30

转轴
ꢀꢀꢀꢀꢀꢀꢀꢀꢀꢀꢀ
31

杆体
ꢀꢀꢀꢀꢀꢀꢀꢀꢀꢀꢀ
32

轴孔
[0023]
321

开放端
ꢀꢀꢀꢀꢀꢀꢀꢀ
322

封闭端
[0024]
33

第一环槽
ꢀꢀꢀꢀꢀꢀꢀ
34

第一通孔
[0025]
35

第二环槽
ꢀꢀꢀꢀꢀꢀꢀ
36

第二通孔
[0026]
37

第三环槽
ꢀꢀꢀꢀꢀꢀꢀ
38

气密环
[0027]
39

塞件
[0028]
40

气动马达
ꢀꢀꢀꢀꢀꢀꢀ
42

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通过一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特征,如图1、图2所示,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动扳手1,包含有一握把10、一工具头20、以及一转轴30穿设于该握把10及该工具头20。
[0030]
请同时参阅图3,该握把10具有一棒状的主体11、二延伸壁13互相间隔地由该主体11的顶端向上延伸而出、一卡接槽15形成于该二延伸壁13之间、一第一气道16设于该主体11与该二延伸壁13内部、以及二第一枢孔19沿左右方向穿设于该二延伸壁13且与该第一气道16连通,其中,该第一气道16包含有一主流道17以及二支流道18,该主流道17由该主体11的底端伸入并向上延伸,该二支流道18与该主流道17的顶端连通且由该主体11延伸至该二延伸壁13,各该支流道18与各该第一枢孔19连通,该二第一枢孔19位在同一轴线l上且该轴线l约与该主体11的延长方向垂直。
[0031]
请同时参阅图4,该工具头20包含有一头部21、一颈部23由该头部21向下延伸而出且伸入该卡接槽15中、一第二气道25设于该头部21与该颈部23内部、一第二枢孔27沿左右方向穿设于该颈部23且与该第二气道25连通、一输出轴29由该头部21朝前方延伸而出、以及一气动马达40设于该头部21内且与该输出轴29连接,该第二气道25是向上连通该气动马达40,该输出轴29可受该气动马达40驱动而旋转,其中,若以0
°
代表工具头20与握把10的主体11平行,该工具头20能相对该握把10旋摆角度为-60
°
~60
°
,亦即可向前或向后旋摆。
[0032]
如图5、图6所示,该转轴30穿设于该握把10的第一枢孔19及该工具头20的第二枢孔27,令该工具头20能相对该握把10前后旋摆,亦即,该工具头20是通过该转轴30枢设于该
握把10,而在该工具头20相对该握把10旋摆的过程中,该输出轴29的轴心291保持垂直于该转轴30。该转轴30具有一杆体31、一轴孔32设于该杆体31内部、二第一环槽33设于该杆体31外周缘且位置对应于该二延伸壁13、一第二环槽35设于该杆体31外周缘且位置对应于该颈部23、四第一通孔34设于该杆体31且分别位于该二第一环槽33、二第二通孔36设于该杆体31且位于该第二环槽35、以及六第三环槽37设于该杆体31外周缘,该杆体31的延长方向是垂直该握把10的主体11的延长方向,该轴孔32是由该杆体31的一端凹入,由图6可见,该轴孔32的左端为开放端321,该轴孔32的右端为封闭端322,这些第一通孔34与该第二通孔36皆与该轴孔32连通,该四第一通孔34是两两相对设置且分别设于该二第一环槽33,该二第二通孔36是相对设置且位于该第二环槽35,这些第三环槽37是分别设于该第一环槽33、该第二环槽35的两侧,其中该开放端321设有一塞件39,借以使该轴孔32的两端封闭,于其他实施例中,该轴孔32的两端可皆为封闭端而该塞件39则省略不设。
[0033]
需要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通孔34的位置约对应于该二支流道18,该第二通孔36的位置约对应于该第二气道25,于其他实施例中,这些第一通孔34、该第二通孔36的数量及位置可有其他变化,这些第一通孔34只要至少两个且位于各该第一环槽33,该第二通孔36只要至少一个且位于该第二环槽35,且这些第一环槽33的位置对应于这些支流道18,该第二环槽35的位置对应于该第二气道25,使气体可由该握把10的该二支流道18传送至该工具头20的该第二气道25即可。
[0034]
于本实施例中,为确实防止气体由这些第一环槽33、第二环槽35的两侧散失,更有六气密环38套设于该转轴30的杆体31,且这些气密环38是分别容设于这些第三环槽37中并以其外周缘贴抵于该第一枢孔19及该第二枢孔27的内缘。
[0035]
如图7所示,是该工具头20相对该握把10旋摆至60
°
时的立体图,于实际操作时,气体经由该第一气道16的主流道17、二支流道18,通过该二第一环槽33、该二第一通孔34进到该轴孔32中,接着气体由该轴孔32经该第二通孔36、该第二环槽35流至该工具头20的第二气道25,即可驱动位于该工具头20头部21的该气动马达40的转子42。由于气体是经由该第一环槽33流至该二第一通孔34且经由该第二环槽35流至该工具头20的第二气道25,因此,不论该工具头20旋摆至任何角度,气体都能顺利由该握把10供应至该工具头20的气动马达40。借此,该气动扳手1可依使用者需求或施工现场状况弹性调整该工具头20的角度,不仅可提升使用顺畅度,更能适应各种环境,特别是狭小空间,大幅增加应用场合容许度。
[0036]
基于本发明的设计精神,该气动扳手1的结构可有其他变化,例如:该第一气道16的结构可有其他变化;或者该工具头20能相对该握把10旋摆角度可达-90
°
~90
°
;或者该第三环槽37可省略不设,这些气密环38的数量可有所变化;又或者这些气密环38亦可省略不设。举凡此等可轻易思及的结构变化,均应为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