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充电的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04940发布日期:2021-07-02 19:2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充电的智能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充电的智能锁。



背景技术:

智能锁是在传动机械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在用户安全性、识别、管理性方面具有更加智能化简便化的锁具。随着人们的安全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倾向在门禁系统中使用智能锁作为锁门的执行部件。

由于在使用智能门锁时,需要实时对智能门锁提供电力,因而,智能门锁内通常都会设置蓄电池。虽然智能门锁的耗电量低,但是长时间使用后,还是容易使蓄电池内的电量下降。若一直使用而不对蓄电池充电的话,容易使蓄电池内的电量耗完,从而使智能门锁无法使用,对房主的开关门造成影响,给房主带来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充电的智能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充电的智能锁,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前端面的门把手、设置在外壳内的可充电电池、微型发电机、电路模块以及与门把手连接的传动机构,所述门把手的转轴位置设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传动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微型发电机的转轴上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传动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微型发电机的输出端与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与可充电电池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相互啮合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另一侧与主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的另一侧与驱动齿轮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微型发电机的转轴的侧壁上设有凸起,所述驱动齿轮的中部设有与转轴相配合的轴孔,所述轴孔内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微型发电机的转轴包括轴杆以及固定连接在轴杆端部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与轴杆端部表面之间形成有抵接部,所述轴孔内设有与抵接部相配合的衬套,所述凹槽设置在衬套的内壁上,所述凸起设置在安装柱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和凹槽均成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和充电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与微型发电机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路与可充电电池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稳压电路包括有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2、三极管q1以及场效应管q2,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1、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基极与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以及场效应管q2的源极均连接,且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还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积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充电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变压器和单相桥式整流器,所述单相桥式整流器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和电阻r4,所述二极管d3的输入端与二极管d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二极管d3的输入端和二极管d4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二极管d3和二极管d5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的输入端与二极管d3的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转动门把手进行开门和关门的过程中,门把手带动主动齿轮进行转动,主动齿轮再通过传动机构来带动驱动齿轮进行转动,由于驱动齿轮连接在微型发电机的转轴上,从而使得微型发电机被带动进行发电,然后将产生的交流电能经过电路模块变换为直流电能来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巧妙地将门把手转动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来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确保了智能门锁能得到充足的电能,有效地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了频繁更换电池的繁琐工作,同时也避免了频繁更换电池需要对门锁进行拆卸而导致智能门锁的损坏。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充电的智能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充电的智能锁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微型发电机的转轴与驱动齿轮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实用新型自动充电的智能锁充电原理图;

图5是整流滤波电路与稳压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号:1-外壳;2-门把手;3-可充电电池;4-微型发电机;5-主动齿轮;6-传动机构;61-第一传动齿轮;62-第二传动齿轮;7-驱动齿轮;8-轴孔;9-衬套;10-凹槽;11-轴杆;12-安装柱;13-凸起;14-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动充电的智能锁,包括外壳1、设置在外壳1前端面的门把手2、设置在外壳1内的可充电电池3、微型发电机4、电路模块以及与门把手1连接的传动机构6,所述门把手2的转轴位置设有主动齿轮5,所述主动齿轮5与传动机构6的一端连接,所述微型发电机4的转轴上连接有驱动齿轮7,所述驱动齿轮7与传动机构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微型发电机4的输出端与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与可充电电池3电性连接。

通过转动门把手2进行开门和关门的过程中,门把手2带动主动齿轮5进行转动,主动齿轮5再通过传动机构6来带动驱动齿轮4进行转动,由于驱动齿轮7连接在微型发电机4的转轴上,从而使得微型发电机4被带动进行发电,然后将产生的交流电能经过电路模块变换为直流电能来对可充电电池3进行充电,巧妙地将门把手2转动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来对可充电电池3进行充电,确保了智能门锁能得到充足的电能,有效地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了频繁更换电池的繁琐工作,同时也避免了频繁更换电池需要对门锁进行拆卸而导致智能门锁的损坏。

具体地,所述传动机构6包括相互啮合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61和第二传动齿轮62,所述第一传动齿轮61的另一侧与主动齿轮5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62的另一侧与驱动齿轮7啮合连接;通过转动门把手2带动主动齿轮5进行转动,主动齿轮5通过第一传动齿轮61和第二传动齿轮62来带动驱动齿轮7进行转动,从而驱动微型发电机4进行发电,巧妙地将门把手2转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具体地,所述微型发电机4的转轴的侧壁上设有凸起13,所述驱动齿轮7的中部设有与转轴相配合的轴孔8,所述轴孔8内设有与凸起13相配合的凹槽10。

其中,所述微型发电机4的转轴包括轴杆11以及固定连接在轴杆11端部的安装柱12,所述安装柱12与轴杆11端部表面之间形成有抵接部14,所述轴孔8内设有与抵接部14相配合的衬套9,所述凹槽10设置在衬套9的内壁上,所述凸起13设置在安装柱12的侧壁上。

将驱动齿轮7的轴孔对准轴杆11,使得固定在轴杆11端部的安装柱12伸入到轴孔8内,此时抵接部14被衬套9卡住,加上安装柱12侧壁上的凸起13伸入到凹槽10内进行卡紧,从而使得驱动齿轮7牢固地固定在轴杆11上,保证了驱动齿轮7与轴杆11同步转动,避免出现转速差,影响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效率。

具体地,所述凸起13和凹槽10均成弧形。

具体地,所述电路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和充电电路,所述整流滤波电路与微型发电机4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路与可充电电池3连接;

其中,所述稳压电路包括有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2、三极管q1以及场效应管q2,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依次通过电阻r1、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基极与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以及场效应管q2的源极均连接,且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还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积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充电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变压器和单相桥式整流器,所述单相桥式整流器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和电阻r4,所述二极管d3的输入端与二极管d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二极管d3的输入端和二极管d4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二极管d3和二极管d5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的输入端与二极管d3的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电容c1。

通过变压器获得所需的电压,然后再通过单相桥式整流器将交流电转为直流电,接着通过电容c1的滤波作用,最后将转换后的直流电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稳定性好,减少了直流分量的通过,并且设置电阻r4来对电路进行保护,避免整流滤波电路受到损坏。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