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管冲孔机及自动化冲孔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8971发布日期:2021-08-31 13:33阅读:74来源:国知局
塑管冲孔机及自动化冲孔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塑管自动冲孔机。



背景技术:

塑管冲孔传统工艺采用手动方式,受限于冲孔速率,效率较低且报废率较高。针对该问题,公开号为cn210819880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led灯管全自动冲孔机,包括机台、进料斗、送料组件、冲孔组件、翻转组件和出料斗;进料斗、送料组件、冲孔组件、翻转组件和出料斗均设置在机台上。该冲孔机能够对不同型号的管材进行自动化冲孔加工,自动化程度高,适用性广,但脱模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管自动冲孔机,解决了现有冲孔机脱模效率低的问题。

塑管冲孔机,包括:

机架;

承载模具,所述承载模具被配置为冲孔时从塑管端部插入其内腔以支撑所述塑管,所述承载模具设置有与塑管上待开设的孔相匹配的模具孔;

开孔模具,所述开孔模具滑动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开孔时所述开孔模具穿过塑管的管壁伸入所述模具孔内;

脱模顶杆,所述脱模顶杆滑动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可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脱模顶杆的数量为两根,设置于所述承载模具相对的两侧,冲孔完成后抵推所述塑管脱离承载模具。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滑轨、与第一滑轨配合的第一滑座以及驱动第一滑座沿着第一滑轨移动的第一气缸,所述开孔模具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座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座包括左部和右部,其中右部与第一滑轨滑动配合,左部与开孔模具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左部还设置有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配合的呈凸字型的滑槽。

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二滑轨、与第二滑轨配合的第二滑座以及驱动第二滑座沿着第二滑轨移动的第二气缸,所述脱模顶杆固定在所述第二滑座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滑座设置有与脱模顶杆的端部配合的安装槽以及与第二滑座配合压紧所述脱模顶杆的压块。

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安装所述承载模具的限位槽以及压紧所述承载模具的压板。

可选的,所述压板为拱形结构,中部具有供脱模顶杆和承载模具穿过的凹口,所述凹口的底面贴靠所述承载模具,所述凹口的侧面与承载模具的侧面为脱模顶杆的移动提供限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塑管冲孔线,包括:

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包括两根水平设置承载塑管的输送链条,所述输送链条具有容纳塑管的凹槽;

所述塑管冲孔机沿着所述输送带行进方向设置并位于输送带的外侧;

进料顶杆;所述进料顶杆相对塑管冲孔机设置,与所述承载模具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冲孔时顶推塑管穿套在承载模具上;

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设于输送带的外侧且与所述塑管冲孔机间隔布置,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可沿第二方向移动移动并可绕轴转的机械手。

可选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第二固定座和滑动安装在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座可沿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置有驱使所述机械手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双气缸。

可选的,所述翻转机构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三滑轨、与第三滑轨配合的第三滑座,以及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四滑轨、与第四滑轨配合的第四滑座,所述机械手固定连接在第三滑座上,所述第一固定座固定连接在第四滑座上。

本实用新型利用脱模顶杆和进料顶杆,使得塑管可以自动定位和脱模,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化冲孔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塑管冲孔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面图;

图4为图2中冲孔驱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脱模驱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翻转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冲孔机;10、机架;11、承载模具;12、开孔模具;121、模具孔;13、脱模顶杆;14、第一滑轨;15、第一滑座;151、左部;152、右部;153、滑槽;16、第一气缸;17、第二滑轨;18、第二滑座;181、安装槽;182、压块;19、第二气缸;20、限位槽;21、压板;211、凹口;22、塑管;

2、输送带;

3、进料顶杆;

4、翻转机构;41、第四滑轨;42、第三滑轨;43、机械手;431、旋转机头;432、夹臂;44、双气缸;45、第一固定座;46、第二固定座;47、第四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塑管冲孔机1,如图2~5所示,包括机架10以及设置在机架10上的承载模具11、开孔模具12和脱模顶杆13。

其中,承载模具11被配置为冲孔时从塑管22端部插入其内腔以支撑塑管22,承载模具11设置有与塑管22上待开设的孔相匹配的模具孔;开孔模具12被配置为对塑管22的侧壁进行开孔操作,它滑动安装在机架10上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开孔时开孔模具12穿过塑管22的管壁伸入模具孔内;脱模顶杆13被配置为将开孔后塑管22从承载模具11上脱离,它滑动安装在机架10上并可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如图3所示,本申请所述的第一方向为铅锤方向,即为y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即为x方向。

本实用新型塑管冲孔机1先通过承载模具11实现对塑管22的固定,接着开孔模具12向下运动,对塑管22进行开孔操作,开孔模具12复位后,脱模顶杆13朝向塑管22移动,抵推塑管22端部两侧直至脱离承载模具11,实现了自动加工,提高了脱模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塑管22脱模更加稳定,脱模顶杆13的数量为两根,设置于承载模具11相对的两侧,冲孔完成后抵推塑管22脱离承载模具11。

在一实施例中,机架10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即垂直于地面方向布置的第一滑轨14、与第一滑轨14配合的第一滑座15,其中第一滑轨14一侧采用螺栓固定于机架10上,另一侧设置有多条向外凸的键,第一滑块为了能在第一滑轨14上滑动,靠近第一滑轨14一侧设置相配合的槽。

为了使第一滑座15能够沿第一滑轨14移动,机架10上设置有驱动第一滑座15沿着第一滑轨14移动的第一气缸16,在第一气缸16的带动下,第一滑座15沿着第一滑轨14往复运动。其开孔模具12固定在第一滑座15上,第一滑座15往复运动时,开孔模具12对塑管22实施开孔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座15包括左部151和右部152,左部151和右部152采用螺栓固定连接,其中右部152与第一滑轨14滑动配合,实现沿第一方向的往复运动,左部151与开孔模具12通过螺栓连接,其固定后开孔模具的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开孔模具的大小略小于模具孔,随着第一滑座15移动,开孔模具能够实现对塑管22的精确打孔。

为了使第一气缸16带动第一滑座15,左部151还设置有与第一气缸16的活塞杆配合的呈凸字型的滑槽153,装配时,第一气缸16的活塞杆能从滑槽153的侧边进入滑槽153内,方便安装,且工作时第一滑座15相对于第一气缸16轴向固定,不会出现晃动。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能让塑管22自动脱模,机架10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二滑轨17、与第二滑轨17配合的第二滑座18,第二滑轨17可采用第一滑轨14相同的方式固定于机架10上,同理,第二滑轨17也可用槽键配合或者嵌槽式滑轨等形式与第二滑座18连接,实现轴向定位。

为了能使第二滑座18能够沿第二滑轨17方向移动,机架10上设置有驱动第二滑座18沿着第二滑轨17移动的第二气缸19,其第二气缸19与第二滑座18固定连接。在第二气缸19的运动下,第二滑座18沿着第二滑轨17往复运动,其脱模顶杆13固定在第二滑座18上,第二滑座18往复运动时,脱模顶杆13实现对塑管22的脱模操作。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滑座18设置有与脱模顶杆13的端部配合的安装槽181,安装槽181的数量优选为和脱模顶杆13一致,即2个。为了实现脱模顶杆13的固定,第二滑座18安装槽181上方设置有配合压紧脱模顶杆13的压块182,其压块182可与第二滑座1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为了防止承载模具11不必要的晃动,机架10上设置有安装承载模具11的限位槽20以及压紧承载模具11的压板21。限位槽20与承载模具11间隙配合,使得承载模具11不能横向移动,压板21用于承载模具11的纵向限位,保证在打孔时不会移动,影响打孔位置的准确性。

在一实施例中,压板21为拱形结构,中部具有供脱模顶杆13和承载模具11穿过的凹口211,凹口211的底面贴靠承载模具11,凹口211的侧面与承载模具11的侧面为脱模顶杆13的移动提供限位。两根脱模顶杆13位于承载模具11的侧面,第二气缸19运动时,能够推动脱模顶杆13朝向承载模具11的端部运动,即给塑管22脱模。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塑管冲孔线,如图1所示,包括输送带2、塑管冲孔机1、进料顶杆3和翻转机构4。输送带用于将塑管22输送至相应的工位进行冲孔,它包括两根水平设置承载塑管22的输送链条,输送链条具有容纳塑管22的凹槽。

塑管冲孔机1沿着输送带2行进方向设置并位于输送带2的外侧;进料顶杆3相对塑管冲孔机1设置,与承载模具11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冲孔时顶推塑管22穿套在承载模具11上,其数量与塑管冲孔机1一致。

翻转机构4主要用于翻转塑管22,实现冲孔机1对塑管22不同方位的打孔,翻转机构4设于输送带2的外侧且与塑管22冲孔机间隔布置,翻转机构4包括可沿第二方向移动并可绕轴转的机械手43。

自动化塑管冲孔线工作时,首先利用两根输送速度相同的输送带2输送塑管22,接着由进料顶杆3顶推塑管22至塑管冲孔机1进行打孔后脱模,随后通过翻转机构4实现翻转,再继续打孔操作,最后实现多方位打孔。本实施例中,传送带2一侧的翻转机构4的数量为2个,即塑管22需要进行2次翻转。

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机械手43包括用于塑管22旋转的旋转机头431以及用于固定塑管22的夹臂432。旋转机头431靠近夹臂432的端部有一滑槽,两夹臂432底部设置有与滑槽紧配合的底座,夹臂432沿着滑槽相向滑动即可夹紧塑管22,旋转机头431旋转即可翻转塑管22。本实施例中的夹臂432和旋转机头431由气缸驱动。

为了实现机械手43的平移,在一实施例中,翻转机构4还包括第二固定座46和滑动安装在第二固定座46上的第一固定座45,第一固定座45相对于第二固定座46可沿第二方向滑动,第一固定座45上设置有驱使机械手43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双气缸44。双气缸44可以调节机械手43处于两个不同的高度,以适应各种规格的塑管22。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翻转机构4能够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平稳移动,翻转机构4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三滑轨42、与第三滑轨42配合的第三滑座,以及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第四滑轨41、与第四滑轨41配合的第四滑座,机械手43固定连接在第三滑座上,第一固定座45固定连接在第四滑座上。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气缸47与第一固定座45固定连接。

塑管22需要翻转时,翻转机构4在第四气缸47的推动下,机械手43沿第二方向即靠近塑管22的方向移动,待运动到位,两夹臂432夹紧输送带2上的塑管22,机械手43在双气缸44的推动下沿第一方向向上运动,旋转机头431旋转一定角度,实现塑管22翻转,之后各部件复位准备下一次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