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套拆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01135发布日期:2021-11-03 13:39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轴套拆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石油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轴套拆卸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经常需要使用轴套,轴套在使用时套接在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腐蚀和锈蚀作用,会使得轴套与轴之间的间隙变小,使得轴套的拆卸难度变大。
3.相关技术中在拆卸轴套时,往往采用扁铲借助榔头敲击轴套的方式,将轴套从轴上拆卸下来。
4.然而,使用上述方法拆卸下来的轴套,轴套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等技术工艺受损严重,造成轴套无法再次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套拆卸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述轴套拆卸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套拆卸装置,所述轴套拆卸装置包括顶丝、内锁紧件和外锁紧件;
7.所述内锁紧件和所述外锁紧件沿轴向具有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内锁紧件沿轴向包括螺纹部和锁紧部,所述顶丝的外壁与所述螺纹部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螺纹部的外壁与所述外锁紧件的内壁螺纹连接,且所述外锁紧件位于所述内锁紧件的两端之间;
8.所述锁紧部的外径沿着远离所述螺纹部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外锁紧件靠近所述内锁紧件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锁紧部的最小外径,且小于所述锁紧部的最大外径;
9.所述锁紧部具有多个锁紧片,所述多个锁紧片周向排布,所述多个锁紧片在远离所述螺纹部的一端互相分离。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锁紧部具有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开口周向排布;
11.所述开口的一端贯穿所述锁紧部远离所述螺纹部的一端,所述开口的另一端与所述螺纹部同向;
12.所述锁紧部的每两个开口之间形成一个所述锁紧片。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口的另一端未贯穿所述锁紧部。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开口的轴线方向与所述锁紧部的轴线方向位于同一平面,且所述多个开口周向均匀排布。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锁紧片为四个。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锁紧件还包括施力部,所述施力部与所述螺纹部远离所述锁紧部的一端相连;
17.所述施力部的外壁具有环状凸起。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锁紧件沿轴向包括螺母部和套筒部;
19.所述螺母部的内壁与所述螺纹部的外壁螺纹连接,且所述套筒部与所述锁紧部同向;
20.所述套筒部的内径大于所述锁紧部的最小内径,且小于所述锁紧部的最大外径。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螺母部的外壁具有两个旋转臂,所述两个旋转臂相背排布,且向着互相远离的方向突出。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丝沿轴向包括手柄部和顶丝螺纹部;
23.所述手柄部包括手柄部本体和手柄,所述手柄部本体的一端与所述顶丝螺纹部的一端相连,所述手柄沿径向贯穿所述手柄本体部;
24.所述顶丝螺纹部的外壁与所述螺纹部的内壁螺纹连接。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丝螺纹部远离所述手柄部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
2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套拆卸装置,该轴套拆卸装置在从轴上拆卸轴套时,首先,将顶丝靠近锁紧部的一端顶住轴的端部。然后,旋转内锁紧件,使得内锁紧件沿着顶丝向着轴套运动,直至锁紧部的多个锁紧片罩住轴套。再然后,旋转外锁紧件,使得外锁紧件沿着内锁紧件向着锁紧部运动,在外锁紧件运动过程中,外锁紧件与多个锁紧片接触,并驱动多个锁紧片收拢,则多个锁紧片锁紧轴套。最后,按照特定方向旋转顶丝,由于内锁紧件锁紧轴套不能跟随顶丝旋转,所以内锁紧件会携带外锁紧件和轴套,沿着顶丝向着远离轴的方向运动,直至轴套完全与轴脱离。
28.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轴套拆卸装置,可以方便的将轴套从轴上拆卸下来。并且,由于不必敲击轴套,所以,轴套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等技术工艺受损较轻,拆卸下来的轴套可以重复使用。
2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轴套拆卸装置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顶丝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内锁紧件的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内锁紧件的局剖示意图;
3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锁紧件的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锁紧件的局剖示意图。
37.图例说明:
38.1、顶丝,11、手柄部,111、手柄部本体,112、手柄,12、顶丝螺纹部,121、尖角结构;
39.2、内锁紧件,21、螺纹部,22、锁紧部,220、开口,221、锁紧片,23、施力部;
40.3、外锁紧件,31、螺母部,311、旋转臂,32、套筒部。
41.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
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套拆卸装置,如图1所示,轴套拆卸装置包括顶丝1、内锁紧件2和外锁紧件3。内锁紧件2和外锁紧件3沿轴向具有中空的管状结构,内锁紧件2沿轴向包括螺纹部21和锁紧部22,顶丝1的外壁与螺纹部21的内壁螺纹连接,螺纹部21的外壁与外锁紧件3的内壁螺纹连接,且外锁紧件3位于内锁紧件2的两端之间。锁紧部22的外径沿着远离螺纹部21的方向逐渐增大,外锁紧件3靠近内锁紧件2的一端的内径大于锁紧部22的最小外径,且小于锁紧部22的最大外径。锁紧部22具有多个锁紧片221,多个锁紧片221周向排布,多个锁紧片221在远离螺纹部21的一端互相分离。
44.其中,顶丝1具有螺柱结构,其外壁具有外螺纹。
45.内锁紧件2包括螺纹部21和锁紧部22,螺纹部21沿轴向具有内螺纹通孔,且在外壁上具有外螺纹。螺纹部21的内螺纹通孔与顶丝1的外壁螺纹连接。
46.外锁紧件3与螺纹部21的外螺纹连接,用于驱动多个锁紧片221收拢,以使多个锁紧片221能够锁紧轴套。
47.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套拆卸装置,该轴套拆卸装置在从轴上拆卸轴套时,首先,将顶丝1靠近锁紧部的一端顶住轴的端部。然后,旋转内锁紧件2,使得内锁紧件2沿着顶丝1向着轴套运动,直至锁紧部22的多个锁紧片221罩住轴套。再然后,旋转外锁紧件3,使得外锁紧件3沿着内锁紧件2向着锁紧部22运动,在外锁紧件3运动过程中,外锁紧件3与多个锁紧片221接触,并驱动多个锁紧片221收拢,则多个锁紧片221锁紧轴套。最后,按照特定方向旋转顶丝1,由于内锁紧件2锁紧轴套不能旋转,所以,内锁紧件2会携带外锁紧件3和轴套,沿着顶丝1向着远离轴的方向运动,直至轴套完全与轴脱离。
48.由于不再需要对轴套进行敲击,所以使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轴套拆卸装置拆卸下来的轴套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等技术工艺受损较轻,轴套能够重复使用,从而节约了维修成本。
49.下面,结合图2

图6,对顶丝1、内锁紧件2和外锁紧件3的结构进行说明:
50.(1)如图2所示,顶丝1整体呈t形结构。顶丝1沿轴向包括手柄部11和顶丝螺纹部12。手柄部11包括手柄部本体111和手柄112,手柄部本体111的一端与顶丝螺纹部12的一端相连,手柄112沿径向贯穿手柄本体部111。顶丝螺纹部12的外壁与螺纹部21的内壁螺纹连接。
51.通过设置顶丝1包括手柄部11,使得工作人员在旋转顶丝1时更加方便。手柄112可以与手柄部本体111固定连接,例如,手柄部111沿径向具有通孔,手柄部112穿过通孔后,与手柄部111焊接在一起。或者,手柄112还可以与手柄部本体111不固定连接,而是仅仅沿径向穿过手柄部本体111。这样,可以方便的对手柄112进行更换,当需要使用较大的力时,使用长度较长的手柄112,当空间受限时,使用长度较短的手柄112。可选的,手柄112和手柄部本体111可以互相垂直。
52.另外,为了便于顶丝螺纹部12顶紧轴的端部,如图2所示,顶丝螺纹部12远离手柄部11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其中,该尖角结构121的中轴线与顶丝螺纹部12的中轴线共线。
53.在实际应用中,轴的端部一般都具有定位中心孔。所以,通过设置顶丝螺纹部12远离手柄部11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121,使得尖角结构121可以抵住轴端部的定位中心孔,从而使得顶丝1和轴的对中性较好,便于内锁紧件2和轴套共轴线,顶丝1更加容易旋转,轴套可以更加顺畅的脱离轴。
54.(2)如图3和图4所示,锁紧部22具有多个开口220,多个开口220周向排布。开口220的一端贯穿锁紧部22远离螺纹部21的一端,开口220的另一端与螺纹部21同向。锁紧部22的每两个开口220之间形成一个锁紧片221。也即,在呈喇叭口形结构的管状件上开出多个开口220,并使每两个开口220之间形成一个锁紧片221。
55.开口220的另一端可以未贯穿锁紧部22。多个锁紧片221的形状可以完全相同,此时开口220的轴线方向与锁紧部22的轴线方向位于同一平面,且多个开口220周向均匀排布。本技术实施例对锁紧片221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锁紧片221可以为四个。
56.为了便于旋转内锁紧件2,内锁紧件2还可以包括施力部23,施力部23与螺纹部21远离锁紧部22的一端相连。
57.施力部23的外壁具有环状凸起,从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施力部23更加方便的旋转内锁紧件2。施力部23的内壁可以具有内螺纹,也可以不具有内螺纹,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58.(3)如图5和图6所示,外锁紧件3沿轴向包括螺母部31和套筒部32。螺母部31的内壁与螺纹部21的外壁螺纹连接,且套筒部32与锁紧部22同向。套筒部32的内径大于锁紧部22的最小内径,且小于锁紧部22的最大外径。
59.如图6所示,螺母部31沿轴向具有内螺纹通孔。套筒部32的沿轴向具有光孔,该光孔与螺纹部31的内螺纹孔相通,且该光孔的内径大于内螺纹孔的内径,也即大于内锁紧件2的螺纹部21的外径。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外锁紧件3在沿着内锁紧件2运动时,套筒部32的内壁不会与螺纹部21发生碰撞,使得外锁紧件3的运动更加顺畅。
60.为了便于旋转外锁紧件3,螺母部31的外壁可以具有两个旋转臂311,两个旋转臂311相背排布,且向着互相远离的方向突出。旋转外锁紧件3时,工作人员可以手持一个或两个旋转臂311对外锁紧件3施加旋转力。
61.下面,结合上述内容,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轴套拆卸装置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62.首先,使用顶丝1的夹角结构121顶住轴端部的中心孔。
63.然后,通过施力部23旋转内锁紧件2,使得内锁紧件2沿着顶丝1向着轴套运动,直至锁紧部22的多个锁紧片221罩住轴套。
64.再然后,通过螺母部31旋转外锁紧件3,使得外锁紧件3向着锁紧部22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套筒部32给多个锁紧片221施力,使得多个锁紧片221逐渐收拢,并牢牢抓紧轴套。
65.最后,按照特定方向旋转顶丝1,由于内锁紧件2锁紧轴套不能跟随顶丝1转动,所以内锁紧件2会沿着顶丝1向着远离轴的方向运动,并且会携带外锁紧件3和轴套一起运动,直至轴套完全与轴脱离。需要说明的是,顶丝1具有两个旋转方向,当沿着某一方向旋转顶丝1发现内锁紧件2向着轴的深处运动时,则反方向旋转顶丝1,该反方向即为特定方向。
6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