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狭窄空间内的反渗透膜元件摆放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18971发布日期:2021-10-09 16:2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狭窄空间内的反渗透膜元件摆放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反渗透膜元件固定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内的反渗透膜元件摆放支架。


背景技术:

2.目前,反渗透膜元件多数为圆柱体结构。反渗透膜元件通常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支架上。当需求的反渗透膜元件的数量较多时,则需要将反渗透膜元件以上下分层的方式进行摆放,摆放完毕后一般通过抱箍等方式对反渗透膜元件进行固定。当在狭窄空间中上下分层摆放时,上下层之间预留的作业空间有限,操作人员的手部等身体部位难以进入到上下层之间的空间中,导致反渗透膜元件安装到支架上或者从支架上取下来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内的反渗透膜元件摆放支架,满足在狭窄空间中的反渗透膜元件的拆装需求,且能够在摆放支架上对反渗透膜进行有效固定。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内的反渗透膜元件摆放支架,所述摆放支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v形件、连接于第一v形件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横杆、连接于第一v形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横杆以及锁紧件;
5.所述第一横杆上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第一v形件交错布置;所述转动件包括与第一横杆转动连接的转动套、设置于转动套第一侧的第二v形件和设置于转动套第二侧的条状部件;
6.所述第二v形件具有与转动套相连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所述条状部件具有与转动套相连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所述条状部件和第二v形件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反渗透膜元件的置物空间;所述第二v形件的第二端和条状部件的第二端之间形成与所述置物空间连通的进出口;
7.所述第二v形件的第二端上设有用于与第二横杆上下卡接的卡口;当所述卡口与第二横杆卡接时,所述第二v形件与第一v形件之间形成夹持空间;所述锁紧件用于在所述卡口与第二横杆卡接时锁紧第一v形件和第二v形件。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v形件上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安装孔。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v形件包括呈v形布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转动套相连;所述条状部件与第一侧边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夹角的数值范围为100
°‑
150
°

10.进一步的,所述条状部件为朝远离第二v形件的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
11.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转动件之间连接有横条。所述横条上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一v形件上设有螺纹孔;所述锁紧件为螺杆;当所述卡口与第二横杆卡接时,所述螺杆插接于所述贯穿孔中,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v件和/或第二v形件的v形面上设有橡胶层。
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条状部件的配合使用,推动转动件往返转动,能够实现反渗透膜元件在置物空间中和在第一v形件上的来回切换,进而实现将反渗透膜元件安装到第一v形件上或从第一v形件上拿取下来。上述操作快捷方便,不受摆放反渗透膜元件时的上下空间位置的限制,满足在狭窄空间中的反渗透膜元件的拆装需求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v形件和第二v形件的配合使用,当反渗透膜元件摆放于第一v形件上时,第一v形件和第二v形件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能够将反渗透膜元件的夹紧固定,反渗透膜元件在摆放支架上的固定快捷方便,满足反渗透膜元件在狭窄空间中的固定需求。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侧视图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中去掉反渗透膜元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4的侧视图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第一v形件;11、底座;2、第一横杆;3、第二横杆;4、转动套;5、第二v形件;51、第一侧边;52、第二侧边;53、卡口;54、橡胶层;6、条状部件;7、横条;8、锁紧件;9、反渗透膜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5.如图1

6所示,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狭窄空间内的反渗透膜元件摆放支架,该摆放支架包括沿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v形件1、连接于第一v形件1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一横杆2、连接于第一v形件1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横杆3、锁紧件8。
26.其中,该第一v形件1由两条侧边组合而成的v形结构,第一v形件1的两个端部为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第一v形件1的开口朝上,反渗透膜元件7可水平容纳在该第一v形件1形成的v形结构中。该第一横杆2沿前后方向延伸,与第一v形件1的第一端固定相连。第二横杆3沿前后方向延伸,与第一v形件1的第二端固定相连。
27.在第一横杆2上布置有若干组转动件。转动件与第一v形件1交错布置,从而形成错位。本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一v形件1之间安装一个转动件。上述的转动件包括与第一横杆2转动连接的转动套4、安装于转动套4第一侧的第二v形件5和安装于转动套4第二侧的条状部件6。该第一侧和第二侧位列于垂直于转动套4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两侧。其中,转动
套4上加工有轴孔,转动套4通过该轴孔套装在第一横杆2上,从而与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与第一横杆2转动。当转动套4转动时,第二v形件5和条状部件6同步转动。
28.如图6所示,其中,第二v形件5具有与转动套4相连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条状部件6具有与转动套4相连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条状部件6和第二v形件5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反渗透膜元件7的置物空间。第二v形件5的第二端和条状部件6的第二端之间形成与置物空间连通的进出口。反渗透膜元件7可以由该进出口进出上述的置物空间。当反渗透膜元件7进入该置物空间时,反渗透膜元件7被限位在第二v形件5和条状部件6之间。
29.第二v形件5的第二端上加工有用于与第二横杆3上下卡接的卡口53。该卡口53朝向条状部件6布置。通过转动转动件,使得卡口53能够由第二横杆3的上方卡接到第二横杆3上,以限制转动件继续朝该方向转动。当卡口53与第二横杆3卡接时,第二v形件5与第一v形件1之间形成夹持空间(如图5所示)。前述的锁紧件8用于在卡口53与第二横杆3卡接时锁紧第一v形件1和转动件,从而转动件在当前位置不能再转动。
30.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当朝一侧推动转动件时,卡口53与第二横杆3卡接,此时条状部件6经由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之间,并转动到第一横杆2的下侧位置。当朝反向推动转动件事,卡口53脱离第二横杆3,条状部件6再次经由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之间,并转动到第一横杆2的上侧位置。通过上述操作方式,上述的置物空间和夹持空间可以实现切换。
31.为便于固定本实施例的摆放支架,在第一v形件1上形成有底座11。底座11上加工有若干个安装孔。安装孔优选为条形孔。此外,通过合理设计该底座11的位置,本实施例的摆放支架可以安装在相关部件的侧壁上。
32.如图2、6所示,第二v形件5包括呈v形布置的第一侧边51和第二侧边52。第一侧边51的一端与转动套4相连。上述的条状部件6与第一侧边51之间形成夹角。夹角的数值范围为100
°‑
150
°
。优选为110
°
。通过设计合理角度的夹角,能够实现反渗透膜元件7在置物空间中较为稳定的固定。条状部件6为朝远离第二v形件5的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以提高反渗透膜元件7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33.其中,上述的若干组转动件之间连接有横条7。横条7上加工有贯穿孔。对应位置的第一v形件1上有螺纹孔。上述的锁紧件8为螺杆。当卡口53与第二横杆3卡接时,螺杆插接于贯穿孔中,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从而实现转动件和第一v形件1之间的锁紧。第一v件1和第二v形件5的v形面上均安装有橡胶层54。该橡胶层54可以避免反渗透膜元件7的外表面在移动过程中出现损伤。
34.具体安装时,推动转动件转动,使得置物空间位于第一横杆2的外侧,将反渗透膜元件7放入置物空间中,推动转动件朝另一侧转动,条状部件6经由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之间,并转动到第一横杆2的下侧位置。在上述过程中,反渗透膜元件7由置物空间缓慢滑出,并被第一v形件1所承接。当卡口53与第二横杆3卡接时,反渗透膜元件7位于第二v形件5与第一v形件1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通过锁紧件8锁紧转动件和第一v形件1,从而实现将反渗透膜元件7从上下方向进行夹紧固定。
35.当拆卸反渗透膜元件时,拆卸锁紧件8,推动转动件反向转动,条状部件6经由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之间,并转动到第一横杆2的上侧位置。在上述过程中,条状部件6将反渗透膜元件7从第一v形件1中顶起,并迫使其进入到置物空间中。当转动件上的置物空间转动
到第一横杆1的外侧位置时,可以拿出反渗透膜元件7。
36.本实施例操作快捷方便,不受摆放反渗透膜元件7时的上下空间位置的限制,满足在狭窄空间中的反渗透膜元件的拆装需求。反渗透膜元件7在摆放支架上的固定快捷方便,满足反渗透膜元件7在狭窄空间中的固定需求。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