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本条分切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63082发布日期:2021-10-30 09:41阅读:91来源:国知局
联本条分切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本册分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联本条分切设备。


背景技术:

2.日常生活中会遇到需要利用文字或图画进行记录的情况,此时便需要用到本册。制作本册的常用方法是在成叠的纸张的中部打钉,然后将其折页,即沿其中部折叠,从而形成本册。本册制作完成后,需要将裁切本册,以使本册的边缘整齐。而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通过会将多本本册拼在一起生产,在配页装订完成后再进行修边与分切为单本的成品。
3.申请号为“201811286654.x”的一种笔记本裁切机中提出了一种通过横切机构与纵切机构联本条进行切割分册的设备。但是由于分切刀有一定的厚度,即刀正面为平面,刀背为斜面。在切本时先要压住本子再切,因此因刀厚度及斜面的原因,刀对本册会造成挤压,从而造成被刀背挤压的本册切口有变形,从而影响了本侧的质量,通常先将刀背挤压侧的本册留 3mm左右的余量,在切完出来后再将这些本册进行人工修边,操作繁琐,工作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将联本条分切为多个本册并对本册的侧边进行修切的联本条分切设备。
5.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联本条分切设备,包括第一分切装置和第二分切装置,所述第一分切装置包括第一分切机架、第一支撑梁和用于输送联本条的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一分切机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梁沿第一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梁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切割联本条得到本册的第一切刀,所述本册与所述第一切刀的刀背相对的一侧侧边为待修切侧边;所述第一切刀包括临近输送带左右两侧壁的两个第一外部切刀及位于两个第一外部切刀之间的多个第一内部切刀,所述第一外部切刀的刀背均朝向远离输送带中部的方向设置,且邻近第一外部切刀的两个第一内部切刀的刀背朝向,与相邻的第一外部切刀的刀背朝向相反;所述第二分切装置包括第二分切机架、第二支撑梁和用于接收并输送所述本册的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第二分切机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梁沿第二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二输送带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梁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修切所述待修切侧边的第二切刀,所述第二切刀的个数与所述第一内部切刀的个数相同并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切刀的刀背的朝向与对应的第一内部切刀的刀背的朝向相反。
7.在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一输送带与第二输送带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输送带沿第一支撑梁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切刀均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之间;所述第一分切机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分切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分切支撑板连接,且两个第一分切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支撑台和第一传送带,所述第
一支撑台位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一接料通槽,所述第一接料通槽位于所述第一切刀的正下方并沿所述第一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料通槽贯穿所述第一支撑台的上下两端面,所述第一传送带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的下方,所述第一传送带沿第一接料通槽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一分切支撑板,且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带面与所述接料通槽的槽口正对;多个第二输送带沿第二支撑梁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二切刀均位于两个第二输送带之间;所述第二分切机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分切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分切支撑板连接,且两个第二分切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支撑台和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所述第二输送带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台上设置有第二接料通槽,所述第二接料通槽位于所述第二切刀的正下方并沿所述第二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接料通槽贯穿所述第二支撑台的上下两端面,所述第二传送带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台的下方,所述第二传送带沿第二接料通槽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分切支撑板,且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带面与所述接料通槽的槽口正对。
8.通过第一输送带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输送带沿第一支撑梁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切刀均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之间,使得第一切刀不会与第一输送带发生干涉。且第一切刀切割联本条后产生的碎屑从两个第一输送带中间落入第一接料通槽内,最终落至第一传送带上并由第一传送带上,由于第一传送带贯穿第一分切支撑板,第一传送带可以将收集的碎屑输送至机架外进行回收处理。同样的,通过第二输送带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二输送带沿第二支撑梁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二切刀均位于两个第二输送带之间,使得第二切刀不会与第二输送带发生干涉。且第二切刀切割联本条后产生的碎屑从两个第二输送带中间落入第二接料通槽内,最终落至第二传送带上并由第二传送带上,由于第二传送带贯穿第二分切支撑板,第二传送带可以将收集的碎屑输送至机架外进行回收处理。
9.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分切装置与所述第二分切装置之间还设置有拉本分离装置,所述拉本分离装置包括拉本机架,所述拉本机架上设置有横向驱动组件和纵向驱动组件,所述拉本机架包括两个相对平行的拉本支撑板,两个拉本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的两端头均分别与两个拉本支撑板连接,且所述第二横梁于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下方,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构成可穿过经由所述第一输送带输送的本册的进给通道;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固定上夹头与多个移动上夹头,多个移动上夹头沿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所述固定上夹头的两侧,所述固定上夹头与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移动上夹头可相对于第一横梁横向滑动,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固定下夹头和多个移动下夹头,多个移动下夹头沿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所述固定下夹头的两侧,所述固定下夹头与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移动下夹头可相对于第二横梁横向滑动;所述纵向驱动组件分别作用于所述固定上夹头与移动上夹头;所述纵向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固定上夹头以驱动固定上夹头相对于所述固定下夹头做靠近动作以配合固定下夹头夹持进给通道内处于多个本册中间位置的本册;所述纵向驱动组件作用于所述移动上夹头以驱动所述移动上夹头相对于所述移动下夹头做靠近动作以配合移动下夹头夹持固定上夹头所夹持本册以外的本册;所述横向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拉本机架上,所述横向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移动上夹头、移动下夹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移动上夹
头、移动下夹头沿进给通道的宽度方向移动以带动所夹持的本册与相邻本册做远离动作。
10.通过纵向驱动组件驱动移动上夹头相对于所移动下夹头做靠近动作以配合移动下夹头夹持进给通道内的本册。与此同时,通过横向驱动组件驱动移动上夹头、移动下夹头沿进给通道的宽度方向移动以带动所夹持的本册与相邻本册做远离动作。通过将所夹持的本册与相邻本册做远离动作,使得相邻两个本册中间留有间隔,避免本册流入第二分切装置,第二切刀对待修切侧边进行修切时与相邻本册发生干涉。且由于在中间位置的本册不需要移动位置,只需要移动两侧的本册即可避免与中间位置的本册发生干涉,而通过固定上夹头与固定下夹头对在中间位置的本册进行夹持固定,避免在中间位置的本册发生移动。
11.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沿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两个拉本支撑板可转动连接,所述横向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横向驱动摆臂、第一横向驱动立杆、第二横向驱动立杆、第二横向驱动摆臂和第三横向驱动摆臂,所述第一横向驱动摆臂的尾端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向驱动摆臂的头端与所述第一横向驱动立杆的尾端铰接,所述第二横向驱动立杆的尾端与所述第一横向驱动立杆的头端铰接,所述第二横向驱动立杆的头尾两端分别与第二横向驱动摆臂的头部、第三横向驱动摆臂的尾部铰接,所述第二横向驱动摆臂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横梁铰接,所述第三横向驱动摆臂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横梁铰接,所述第二横向驱动摆臂的尾部通过第一横向驱动横杆与所述移动上夹头连接,所述第三横向驱动摆臂的头部通过第二横向驱动横杆与所述移动下夹头连接。
12.当转动轴转动时,转动轴带动第一横向驱动摆臂带动,从而带动第一横向驱动立杆做升降动作,第一横向驱动立杆带动第二横向驱动立杆做升降动作,由于第二横向驱动立杆的头尾两端分别与第二横向驱动摆臂的头部、第三横向驱动摆臂的尾部铰接,使得第二横向驱动摆臂、第三横向驱动摆臂相对于所连的第一横梁或第二横梁发生转动,第二横向驱动摆臂转动时通过第一横向驱动横杆拉动移动上夹头,第三横向驱动摆臂转动时通过第二横向驱动横杆拉动移动下夹头,达到驱动移动上夹头与移动下夹头横向平移的目的。
13.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纵向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纵向驱动摆臂、第二纵向驱动摆臂和纵向驱动立杆,所述第一纵向驱动摆臂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纵向驱动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向驱动摆臂、第二纵向驱动摆臂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贯穿所述第二纵向驱动摆臂,使得第二纵向驱动摆臂可绕支撑杆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二纵向驱动摆臂上连接有抵接件,所述移动上夹头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置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沿竖直方向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所述转动轴带动第一纵向驱动摆臂向上摆动时,所述第一纵向驱动摆臂带动纵向驱动立杆上升并带动第二纵向驱动摆臂向上转动,使得抵接件与所述滑动件相抵并带动滑动件与移动下夹头做远离动作;所述转动轴带动第一纵向驱动摆臂向下摆动时,所述第一纵向驱动摆臂带动纵向驱动立杆下降并带动第二纵向驱动摆臂向下转动,使得抵接件与所述滑动件分离,所述滑动件下落与移动下夹头贴合以夹紧本册。
14.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拉本驱动轴、传动轴、传动连杆和传动摆臂,所述拉本驱动轴与传动轴均沿转动轴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分切支撑板可转动连接,所述拉本驱动轴的一端连接有拉本驱动电机,所述拉本驱动轴上设置有拉本凸轮,所述拉本凸轮位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的下方,所述传动摆臂的头端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摆壁
的尾端设置有拉本凸起,所述拉本凸起与所述凸轮的外轮壁相抵,所述拉本凸轮转动时通过所述拉本凸起带动所述传动摆臂和传动轴绕传动轴的轴线转动,所述传动连杆的头端与所述转动轴铰接,所述传动连杆的尾端与所述传动摆臂铰接,所述传动摆臂转动时通过所述传动连杆带动所述转动轴同步转动;且所述传动摆臂上作用有拉本弹性件,所述传动摆臂和传动轴绕传动轴的轴线转动时,所述拉本弹性件发生形变,所述拉本弹性件的作用力迫使所述传动摆臂上的拉本凸起始终与所述拉本凸轮的外轮壁相抵。
15.通过驱动拉本驱动轴转动,拉本驱动轴上的拉本凸轮的外壁与传动摆壁上的拉本凸起相抵,从而带动传动摆臂转动,达到驱动转动轴转动的目的。若直接采用电机驱动转动轴转动,为了实现上夹头与下夹头的往返移动,电机需要在正转与反转中来回切换,且而采用电机驱动拉本凸轮转动,电机只需要一直正转,通过拉本凸轮外壁的形状变换来实现上夹头与下夹头的往返移动。
16.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两个拉本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三输送带,所述第三输送带包括上输送带与下输送带,所述上输送带与下输送带均各自头尾相连形成闭环,所述上输送带与下输送带沿本册的输送方向位于所述进给通道的后方,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升降驱动组件,所述升降驱动组件与所述上输送带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输送带相对于所述下输送带做靠近或远离动作;所述上输送带相对于所述下输送带做远离动作时,所述上输送带与所述下输送带之间形成可插入本册的开口,所述第三输送带与所述第一输送带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移动上夹头与移动下夹头位于所述第三输送带与所述第一输送带之间,所述开口与所述进给通道正对;所述上输送带相对于所述下输送带做靠近动作时,所述上输送带的带面配合所述下输送带的带面夹紧位于所述开口处的本册。通过升降驱动组件抬升上输送带使得上输送带与下输送带之间形成开口,以便于接收拉本分离后的本册。
17.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升降驱动摆臂、升降驱动连杆、第二升降驱动摆臂和支撑轴,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摆臂的尾端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摆臂的头端与所述升降驱动连杆的尾端铰接,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摆臂的尾端与所述升降驱动连杆的头端铰接,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本支撑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摆臂的头端与所述支撑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轴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滚轮,所述上输送带绕经所述滚轮,所述转动轴带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摆臂向上转动时,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摆臂带动升降连杆上升,并带动支撑轴转动迫使固定件带动上输送带上升与所述下输送带做远离动作。第一升降驱动摆臂的尾端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转动轴转动时,带动第一升降驱动摆臂摆动,从而带动升降驱动连杆做升降运动,使得第二升降驱动摆臂发生摆动,第二升降驱动摆臂发生摆动时带动支撑轴转动,最终带动固定件绕支撑轴转动。由于上输送带绕经固定件上的滚轮,固定件绕支撑轴转动时就带动上输送带做上升或下降动作。
18.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拉本机架上还设置有本册定位机构,所述本册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横杆、第二定位横杆和定位驱动组件,所述拉本机架上还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可转动连接有圆盘,所述定位驱动组件与所述圆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圆盘绕自身圆心转动;所述第一定位横杆和第二定位横杆相互平行,所述圆盘具有垂直于自身中心轴线的盘面,所述盘面具有位于圆心上方的上盘面与位于圆心下方的下盘面,所述第一定位横杆的头端与所述上盘面铰接,所述第二定位横杆的头端与所述下盘面铰接;所述第一定位
横杆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横杆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之间留有间隔构成进本通道,所述进本通道可流入经所述移动上夹头与移动下夹头夹持分离后的本册;所述第三输送带与所述第二输送带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三输送带与所述第二输送带之间,且所述第三输送带与所述第二输送带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本册的长度;所述定位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圆盘转动时,所述圆盘带动第一定位横杆与第二定位横杆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定位横杆与第二定位横杆的移动方向相反,迫使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做靠近动作以推动并夹紧所述进本通道内的本册,或迫使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远离动作;所述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做靠近动作以推动并夹紧所述进本通道内的本册时,使得所推动的本册的待修切侧边与所述第二切刀对齐。
19.由于圆盘具有垂直于自身中心轴线的盘面,所述盘面具有位于圆心上方的上盘面与位于圆心下方的下盘面,所述第一定位横杆的头端与所述上盘面铰接,所述第二定位横杆的头端与所述下盘面铰接,通过驱动圆盘转动,第一定位横杆与第二定位横杆就会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且移动方向相反,由于第一定位横杆与第二定位横杆移动方向相反,就会迫使第一定位横杆上的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横杆上的第二定位板做靠近或远离动作,而当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做靠近动作时,就会推动并夹紧所述进本通道内的本册,使得本册的待修切侧边与所述第二切刀对齐,避免出现第二切刀与待修切侧边发生错位导致无法切割或切割到本册内部的问题。
20.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定位驱动组件包括定位驱动轴和定位升降杆,所述定位驱动轴的一端连接有定位驱动电机,所述定位驱动轴上设置有定位凸轮,所述定位机架上还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连接有定位摆臂,所述定位摆臂的头端与所述固定杆铰接,所述定位摆臂的尾端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凸轮的外壁相抵,且所述定位升降杆的头端与所述圆盘铰接,所述定位升降杆的尾端与所述定位摆臂铰接;所述定位凸轮转动时通过所述定位凸起带动所述定位摆臂绕固定杆转动,迫使所述定位升降杆沿自身长度方向进行升降,使得圆盘绕自身圆心发生转动;且所述定位摆臂上作用有定位弹性件,所述定位凸起带动所述定位摆臂绕固定杆转动时,所述定位弹性件发生形变,所述定位弹性件的回复力迫使所述定位摆臂上的定位凸起始终与所述定位凸轮的外壁贴合。
21.有益效果
22.通过第一切刀将联本条分切为多个本册,但是由于切刀具有刀面与刀背,刀背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与刀背相对的本册侧边具有一定的余量构成待修切侧边,此时通过第二切刀对待修切侧边进行修切,由于第二切刀的刀背朝向与第一内部切刀的刀背朝向相反,使得可以对待修切侧边进行精确修切,通过二次分切实现联本条的自动化切割。
23.且由于第一切刀包括临近输送带左右两侧壁的两个第一外部切刀及位于两个第一外部切刀之间的多个第一内部切刀,两个第一外部切刀的刀背均朝向远离输送带中部的方向设置,而邻近第一外部切刀的两个第一内部切刀的刀背朝向,与相邻的第一外部切刀的刀背朝向相反。使得与第一输送带两侧相邻的两个本册可以直接完成切割,在二次分切时不需要考虑与第一输送带两侧相邻的两个本册的位置,不需要对第一输送带两侧相邻的两个本册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24.图1为联本条分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第一分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第一分切装置的侧视图;
27.图4为图3中a

a的剖视图;
28.图5为除去一面第一分切支撑板后联本条分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29.图6为拉本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除去一面拉本支撑板后拉本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拉本分离装置的后视图及局部放大图;
32.图9为拉本分离装置的正视图;
33.图10为图9中b

b的剖视图;
34.图11为图9中c

c的剖视图;
35.图12为本册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3为本册定位机构的正视图;
37.图14为第二分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5为第二分切装置的侧视图;
39.图16为图15中d

d的剖视图。
40.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0041]1‑
第一分切装置,2

第二分切装置,3

拉本分离装置,4

本册,5

第一分切支撑板,6

第一支撑梁,7

第一输送带,8

第一切刀,9

第一外部切刀,10

第一内部切刀,11

第一支撑台, 12

第一接料通槽,13

第一传送带,14

拉本支撑板,15

第一横梁,16

第二横梁,17

进给通道,18

移动上夹头,19

移动下夹头,20

固定上夹头,21

固定下夹头,22

第一滑动支撑杆, 23

第二滑动支撑杆,24

转动轴,25

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6

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7

纵向驱动立杆,28

支撑杆,29

抵接件,30

基座,31

滑动通道,32

滑杆,33

弹簧,34

固定块,35
‑ꢀ
限位件,36

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7

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8

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9

第二横向驱动摆臂,40

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1

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2

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3

第一铰接点,44

第二铰接点,45

第三铰接点,46

第四铰接点,47

锁定件,48

第一连杆,49

第二连杆,50

拉本驱动轴,51

传动轴,52

传动连杆,53

传动摆臂,54

拉本凸轮,55

拉本凸起, 56

拉本弹性件,57

第三输送带,58

上输送带,59

下输送带,60

第一升降驱动摆臂,61

升降驱动连杆,62

第二升降驱动摆臂,63

支撑轴,64

固定件,65

连接板,66

第一定位横杆, 67

第二定位横杆,68

固定板,69

圆盘,70

第一定位板,71

第二定位板,72

定位驱动轴, 73

定位升降杆,74

定位凸轮,75

固定杆,76

定位摆臂,77

定位凸起,78

第二输送带,79
‑ꢀ
第二支撑梁,80

第二分切支撑板,81

第二切刀,82

第二支撑台,83

第二接料通槽,84

第二传送带,85

第一移动座,86

第二移动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0043]
请参阅图1

16,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联本条分切设备,包括第一分切装置1、拉本
分离装装置3和第二分切装置2,且如图1所示,第一分切装置1、拉本分离装置3和第二分切装置2沿联本条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
[0044]
请参阅图1

4,第一分切装置1包括第一分切机架,第一分切机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分切支撑板5,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分切支撑板5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支撑梁6和用于输送联本条的第一输送带7。其中第一输送带7平行于第一分切支撑板5的板面延伸,而第一支撑梁6沿第一输送带7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输送带7的上方,第一支撑梁6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分切支撑板5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梁6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切割联本条得到本册4的第一切刀8。
[0045]
容易理解的,切刀具有刀背与刀面,在本方案中本册4与所述第一切刀8的刀背相对的一侧侧边为待修切侧边,待修切侧边相较于预期本册4宽度留有一定的余量。
[0046]
本方案中,如图4所示,第一切刀8包括临近输送带左右两侧壁的两个第一外部切刀9 及位于两个第一外部切刀9之间的多个第一内部切刀10,且第一外部切刀9的刀背均朝向远离输送带中部的方向设置。通过两个第一外部切刀9对位于联本条两端的本册4的外侧侧边进行切割,由于第一外部切刀9的刀背是朝向远离输送带中部的方向设置。在后续的切割中就不需要对联本条两端的本册4的外侧侧边进行处理。
[0047]
且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邻近第一外部切刀9的两个第一内部切刀10的刀背朝向,与相邻的第一外部切刀9的刀背朝向相反。使得与第一输送带7两侧相邻的两个本册4可以直接完成切割,在第二分切装置2对本册4进行二次分切时不需要考虑与第一输送带7两侧相邻的两个本册4的位置。
[0048]
在本方案中,第一输送带7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输送带7沿第一支撑梁6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切刀8均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7之间。两个第一分切支撑板5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支撑台11和第一传送带13,第一支撑台11位于所述第一输送带7的下方,第一支撑台11上设置有第一接料通槽12,第一接料通槽12位于第一切刀8的正下方并沿第一支撑梁6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接料通槽12贯穿所述第一支撑台11的上下两端面,第一传送带13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11的下方,第一传送带13沿第一接料通槽1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一分切支撑板5,且所第一传送带13的带面与所述接料通槽的槽口正对。
[0049]
通过第一输送带7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输送带7沿第一支撑梁6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切刀8均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7之间,使得第一切刀8不会与第一输送带7 发生干涉。且第一切刀8切割联本条后产生的碎屑从两个第一输送带7中间落入第一接料通槽12内,最终落至第一传送带13上并由第一传送带13上,由于第一传送带13贯穿第一分切支撑板5,第一传送带13可以将收集的碎屑输送至机架外进行回收处理。
[0050]
请参阅图5

11,拉本分离装置3包括拉本机架,拉本机架上设置有横向驱动组件和纵向驱动组件。拉本机架包括两个相对平行的拉本支撑板14,两个拉本支撑板14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梁15与第二横梁16,第一横梁15与第二横梁16的两端头均分别与两个拉本支撑板14 连接,且第二横梁16于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横梁15的下方,第一横梁15与第二横梁16之间构成可穿过经由第一输送带7输送的本册4的进给通道17。
[0051]
如图8所示,第一横梁15上可滑动设置有多个移动上夹头18,第二横梁16上可滑动设置有多个移动下夹头19。具体的,第一横梁15上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动支撑杆22,第一滑动支撑杆22依次贯穿上述多个移动上夹头18。第二横梁16上设置有沿自
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滑动支撑杆23,第二滑动支撑杆23依次贯穿上述多个移动下夹头19。纵向驱动组件作用于移动上夹头18上,用于驱动移动上夹头18相对于移动下夹头19做靠近动作以配合下夹头夹持进给通道17内的本册4,或驱动移动上夹头18相对于移动下夹头19 做远离动作松开所夹持的本册4。而横向驱动组件设置于拉本机架上,横向驱动组件分别与移动上夹头18、移动下夹头19连接,用于驱动移动上夹头18、移动下夹头19沿进给通道 17的宽度方向移动以带动所夹持的本册4与相邻本册4做远离动作。
[0052]
且第一横梁15上还固定设置有固定上夹头20,第二横梁16上还固定设置有固定下夹头 21,上述多个移动上夹头18沿第一横梁15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所述固定上夹头20的两侧,多个移动下夹头19沿第二横梁16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所述固定下夹头21的两侧,纵向驱动组件作用于固定上夹头20,用于驱动固定上夹头20相对于固定下夹头21做靠近动作以配合固定下夹头21夹持进给通道17内处于多个本册4中间位置的本册4,或驱动所述固定上夹头20 相对于所述固定下夹头21做远离动作松开所夹持的本册4。
[0053]
在中间位置的本册4不需要移动位置,只需要移动两侧的本册4即可避免与中间位置的本册4发生干涉,而通过固定上夹头20与固定下夹头21对在中间位置的本册4进行夹持固定,避免在中间位置的本册4发生移动。
[0054]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拉本分离装置3还包括转动轴24,转动轴24沿第一横梁15 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两个拉本支撑板14可转动连接。请参阅图10和图11,纵向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6和纵向驱动立杆27。其中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与转动轴24固定连接,而纵向驱动立杆2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6连接。第二横梁16上设置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杆28,该支撑杆28 贯穿上述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6,使得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6可绕支撑杆28的轴线转动。同时,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6上连接有抵接件29,而移动上夹头18包括基座30,基座30上设置有滑动件,该滑动件可沿竖直方向相对于基座30滑动。当转动轴24绕自身轴线发生转动,带动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向上摆动时,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带动纵向驱动立杆27上升并带动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6向上转动。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6向上转动的过程中,使得抵接件29与基座30上的滑动件相抵并带动滑动件与移动下夹头19做远离动作。而当转动轴24带动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向下摆动时,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带动纵向驱动立杆27下降并带动第二纵向驱动摆臂26向下转动,使得抵接件29与滑动件分离,滑动件下落与移动下夹头19贴合以夹紧本册4。
[0055]
具体的,如图11所示,基座30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贯穿基座30上下两端面的滑动通道 31,且基座30朝向支撑杆28的端面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通槽,该通槽与上述滑动通道31连通。滑动件包括滑杆32和弹簧33,滑杆32竖直插于滑动通道31内,且滑杆32的底端露出于基座30的下端面。同时滑杆32的底端设置有沿自身径向延伸的限位件35,上述弹簧33 套于滑杆32上,且弹簧33的两端分别与限位件35、基座30的下端面相抵。另外,滑杆32 的头端还设置有固定块34,固定块34沿滑杆32的径向延伸露出于通槽的槽口。当转动轴24 带动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向上摆动时,抵接件29与上述固定块34相抵并带动滑杆32上升,滑动杆上升的过程中带动限位件35上升迫使弹簧33压缩。而当转动轴24带动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向下摆动时,滑动杆带动限位件35下降,弹簧33失去限位件35的限位后,弹簧33 的回复力配合滑杆32的自身重力带动滑杆32落与移动下夹头19贴合以夹紧本册4。通过弹簧33带动
滑杆32下落与移动下夹头19贴合以夹紧本册4,且在夹紧后由于弹簧33自身的弹力使得限位件35不会轻易与移动下夹头19做远离动作,避免在本册4移动的过程中滑杆 32与移动下夹头19分离导致本册4失去上下端面的夹持力而使得本册4无法横向移动。
[0056]
如图8所示,横向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和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其中,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的尾端与上述转动轴24固定连接,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的头端与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的尾端铰接,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的尾端与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的头端铰接。当转动轴24转动时,带动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摆动,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带动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沿竖直方向做升降动作,从而带动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沿竖直方向做升降动作。且第二横向驱动立杆 38的头尾两端分别与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的头部、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的尾部铰接。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的中部与第一横梁15铰接,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的中部与第二横梁16铰接,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的尾部通过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1与移动上夹头18连接,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的头部通过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2与移动下夹头19连接。当第二横向驱动立杆 38沿竖直方向做升降动作时,就会带动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和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发生转动,从而通过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1拉动移动上夹头18横向平移,通过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2 拉动移动下夹头19横向平移。
[0057]
当转动轴24转动带动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向下转动时,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带动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下降,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带动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也随之下降。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的头端拉动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的头端下降,使得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绕其中部与第一横梁15的铰接点发生转动,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的尾端就会向上转动,并相对于第一横梁15的中间位置做远离动作,就会通过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拉动移动上夹头18相对于第一横梁15的中间位置做远离动作。与此同时,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的尾端拉动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的尾端下降,使得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绕其中部与第二横梁16的铰接点转动,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的头端相对于第二横梁16的中间位置做远离动作,并通过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拉动移动下夹头19相对于第二横梁16的中间位置做远离动作。移动上夹头 18与移动下夹头19同时横向移动拉动所夹持的本册4与相邻本册4远离。当转动轴24转动带动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向上转动时,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和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的转动方向及移动方向与上述相反,使得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相对于第二横梁16的中间位置做靠近动作,以实现复位。
[005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方案中,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移动上夹头18均通过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与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连接,每个移动下夹头19均通过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与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连接。虽然每个本册4都是通过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夹持并由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所牵引横向移动的,但是由于每个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所连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第二横向驱动立杆38的长度也就不同。仅以移动上夹头18为例,当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与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转动相同的角度时,虽然不同长度的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转动的角度相同,但是由于第一横向驱动立杆37的长度不同,就会导致移动上夹头18的横向移动距离不同,相邻两个本册4之间的间距依然会逐渐扩大。
[0059]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横向驱动组件中的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与纵向驱动组件中的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均与转动轴24连接,转动轴24转动时,可同时驱动横向驱动组件与纵向驱动组件运作,当转动轴24转动带动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向下转动时,也同时带动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向下转动。如上述所描述的,第一纵向驱动摆臂25向下转动时,弹簧33失去限位件35的限位后,弹簧33的回复力配合滑杆32的自身重力带动滑杆32落与移动下夹头19 贴合以夹紧本册4。与此同时,第一横向驱动摆臂36向下转动时,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同时横向移动拉动所夹持的本册4与相邻本册4远离。从而实现了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夹紧本册4,与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拉扯所夹持的本册4与相邻本册4远离的同步动作。缩短了工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将两个驱动件合并为一个,减少了耗材缩小了结构空间。
[0060]
且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的尾部至中部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铰接点43,移动上夹头18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铰接点44,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1 的头端可与任一第一铰接点43连接,且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1的尾端可与任一第二铰接点44 连接。同样的,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的头部至中部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铰接点45,移动下夹头19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四铰接点46,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2的头端可与任一第三铰接点45连接,且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2的尾端可与任一第四铰接点46连接。当相邻本册 4之间所需要的间隔不一样时,通过将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1头尾两端与不同的第一铰接点43、第二铰接点44连接,就改变移动上夹头18在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转动相同角度下所移动的距离。同样的,通过将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2头尾两端与不同的第三铰接点45、第四铰接点 46连接,就改变移动下夹头19在第三横向驱动摆臂40转动相同角度下所移动的距离。
[0061]
同时,横向驱动组件中还包括锁定件47,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1与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2 均包括第一连杆48和第二连杆49,第一连杆48与第二连杆49均沿同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杆48的尾端与第二横向驱动摆臂39或第三横向摆臂连接,第二连杆49的头端与移动上夹头 18或移动下夹头19连接。且第一连杆48的头端与所述第二连杆49的尾端均贯穿所述锁定件47,且锁定件47上设置有通孔,第一连杆48与第二连杆49均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螺纹孔,第一连杆48与第二连杆49穿过锁定件47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所述螺纹孔内插入螺栓,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杆48和第二连杆49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通过拉伸第一连杆48与第二连杆49,改变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1与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2的长度,以配合与不同的铰接点。且不同宽度的本册4,夹持的位置不同,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所处的位置不同,通过调节第一横向驱动横杆41与第二横向驱动横杆42的长度也可用于配合不同宽度的本册4。
[0062]
而本方案中,为驱动上述转动轴24转动,拉本分离装置3还包括拉本驱动轴50、传动轴51、传动连杆52和传动摆臂53。其中,拉本驱动轴50与传动轴51均沿转动轴24的长度方向延伸,但是本方案中的拉本驱动轴50与传动轴51与第一分切支撑板5可转动连接,拉本驱动轴50的一端连接有拉本驱动电机,拉本驱动轴50上设置有拉本凸轮54,拉本凸轮54 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3的下方。通过本方案中的拉本驱动轴50与传动轴51与第一分切支撑板5可转动连接,且拉本凸轮54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3的下方提高了空间的使用率,避免第一分切装置1与拉本分离装置3之间出现过大的间距。
[0063]
传动摆臂53的头端与所述传动轴51固定连接,传动摆壁的尾端设置有拉本凸起55,拉本凸起55与拉本凸轮54的外轮壁相抵,拉本凸轮54转动时通过拉本凸起55带动传动摆臂 53和传动轴51绕传动轴51的轴线转动。传动连杆52的头端与所述转动轴24铰接,传动连杆52的尾端与所述传动摆臂53铰接。当传动摆臂53转动时,通过传动连杆52带动转动轴 24同步转动。
[0064]
且传动摆臂53上作用有拉本弹性件56,当传动摆臂53和传动轴51绕传动轴51的轴线转动时,拉本弹性件56发生形变,拉本弹性件56的作用力迫使所述传动摆臂53上的拉本凸起55始终与拉本凸轮54的外轮壁相抵。具体的,如图5所示,本方案中的拉本弹性件56为拉簧,该拉簧的一端与传动摆臂53连接,第一分切支撑板5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65,拉簧的另一端与该连接板65连接。
[0065]
通过驱动拉本驱动轴50转动,拉本驱动轴50上的拉本凸轮54的外壁与传动摆壁上的拉本凸起55相抵,从而带动传动摆臂53转动,达到驱动转动轴24转动的目的。若直接采用电机驱动转动轴24转动,为了实现上夹头与下夹头的往返移动,电机需要在正转与反转中来回切换,且而采用电机驱动拉本凸轮54转动,电机只需要一直正转,通过拉本凸轮54外壁的形状变换来实现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的往返移动。
[0066]
两个拉本支撑板14之间还设置有第三输送带57,第三输送带57包括上输送带58与下输送带59,上输送带58与下输送带59均各自头尾相连形成闭环。且在本实施例中上输送带 58与下输送带59沿本册4的输送方向位于进给通道17的后方,拉本机架上设置有升降驱动组件,升降驱动组件与上输送带58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输送带58相对于下输送带59做靠近或远离动作。当上输送带58相对于下输送带59做远离动作时,上输送带58与下输送带 59之间形成可插入本册4的开口。第三输送带57与第一输送带7之间留有间隔,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位于所述第三输送带57与所述第一输送带7之间,且开口与上述进给通道17正对。而当上输送带58相对于下输送带59做靠近动作时,上输送带58的带面配合下输送带59的带面夹紧位于所述开口处的本册4。
[0067]
通过升降驱动组件抬升上输送带58使得上输送带58与下输送带59之间形成开口,以便于接收拉本分离后的本册4。第一输送带7上输出的联本条移动至第三输送带57与第一输送带7之间的间隔内,经由上述移动上夹头18与移动下夹头19夹持移动,在紧过移动上夹头 18与移动下夹头19夹持移动后的本册4落至上输送带58与下输送带59之间形成的开口,随后上输送带58相对于下输送带59做靠近动作时,上输送带58的带面配合下输送带59的带面夹紧位于所述开口处的本册4,并对分离后本册4继续进行输送。
[0068]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升降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升降驱动摆臂60、升降驱动连杆61、第二升降驱动摆臂62和支撑轴63。其中第一升降驱动摆臂60的尾端与所述转动轴24固定连接,第一升降驱动摆臂60的头端与升降驱动连杆61的尾端铰接,第二升降驱动摆臂62的尾端与升降驱动连杆61的头端铰接。支撑轴6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本支撑板14可转动连接,第二升降驱动摆臂62的头端与支撑轴63固定连接。且支撑轴63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固定件64,固定件64上设置有滚轮,上输送带58绕经该固定件64上的滚轮。当转动轴24带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摆臂60向上转动时,第一升降驱动摆臂60带动升降连杆上升,并带动支撑轴63转动迫使固定件64带动上输送带58上升与下输送带59做远离动作。在本方案中,固定件64虽然由多个部件构成v字形机构的,但是直接由一根板块直接倾斜向下
延伸也是可行的。
[0069]
拉本机架上还设置有本册定位机构,本册定位机构位于第一横梁15与第二分切装置2之间。请参阅图12和图13,本册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横杆66、第二定位横杆67和定位驱动组件。同时,拉本机架上还设置有固定板68,固定板68上可转动连接有圆盘69,定位驱动组件与所述圆盘69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圆盘69绕自身圆心转动。第一定位横杆66和第二定位横杆67相互平行,圆盘69具有垂直于自身中心轴线的盘面,盘面具有位于圆心上方的上盘面与位于圆心下方的下盘面,所述第一定位横杆66的头端与所述上盘面铰接,第二定位横杆67的头端与所述下盘面铰接。在本方案中,固定板6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板68间隔相对,且两个固定板68上均设置有圆盘69,第一定位横杆66的头尾两端分别与两个圆盘69 的上盘面铰接,所述第二定位横杆67的头尾两端分别与两个圆盘69的下盘面铰接,使得
[0070]
同时,第一定位横杆66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板70,第二定位横杆67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板 71,第一定位板70与第二定位板71之间留有间隔构成进本通道,第三输送带57上经过分离后的本册4流入该进本通道内。当定位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圆盘69转动时,圆盘69带动第一定位横杆66与第二定位横杆67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且第一定位横杆66与第二定位横杆 67的移动方向相反,迫使第一定位板70与第二定位板71做靠近动作以推动并夹紧所述进本通道内的本册4,或迫使第一定位板70与第二定位板71远离动作。且较优地,第一定位板 70与第二定位板71的数量均为多个,第一定位板70沿第一定位横杆66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定位板71沿第二定位横杆67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定位板70与第二定位板71一一对应,且每个第一定位板70与对应的第二定位板71之间均构成进本通道。
[0071]
通过定位驱动组件驱动圆盘69转动,圆盘69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定位横杆66与第二定位横杆67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而由于第一定位横杆66的头端与圆盘69的顶部铰接,第二定位横杆67的头端与圆盘69的底部铰接,使得第一定位横杆66与第二定位横杆67的移动方向相反。而又由于第一定位横杆66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板70,第二定位横杆67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板71,当第一定位横杆66与第二定位横杆67发生移动时,第一定位板70与第二定位板71做靠近以夹紧本册4,在夹紧本册4的过程中使得本册4发生移动,而当第一定位板70与第二定位板71夹紧本册4,即完成了本册4的定位。
[0072]
具体的,定位驱动组件包括定位驱动轴72和定位升降杆73,定位驱动轴72的一端连接有定位驱动电机,定位驱动轴72上设置有定位凸轮74。同时定位机架(即拉本机架)上还设置有固定杆75,固定杆75上连接有定位摆臂76,定位摆臂76的头端与固定杆75铰接,且定位摆臂76的尾端设置有定位凸起77,该定位凸起77与定位凸轮74的外壁相抵。定位升降杆73的头端与上述圆盘69铰接,定位升降杆73的尾端与定位摆臂76铰接。当定位凸轮74转动时通过定位凸起77带动定位摆臂76绕固定杆75转动,迫使定位升降杆73沿自身长度方向进行升降,使得圆盘69绕自身圆心发生转动;且定位摆臂76上作用有定位弹性件,定位凸起77带动定位摆臂76绕固定杆75转动时,定位弹性件发生形变,定位弹性件的回复力迫使定位摆臂76上的定位凸起77始终与定位凸轮74的外壁贴合。与拉本弹性件56相同的,定位弹性件在本方案中也为拉簧。
[0073]
而为了适应不同宽度的本册4,本册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一锁定件与第二锁定件。第一定位板70的头端设置有第一移动座85,第一移动座85可滑动设置于第一定位横杆66上。当第一移动座85沿第一定位横杆66的长度方向移动至指定位置时,第一锁定件作用于所述
第一移动座85上迫使第一移动座85与第一定位横杆66保持相对固定。第二定位板71的头端设置有第二移动座86,第二移动座86可滑动设置于第二定位横杆67上。当第二移动座86 沿第二定位横杆67的长度方向移动至指定位置时,第二锁定件作用所述第二移动座86上迫使第二移动座86与所述第二定位横杆67保持相对固定。
[0074]
具体的,第一锁定件包括第一定位螺杆,第一移动座85上设置有第一杆孔所述第一定位横杆66贯穿所述第一杆孔,所第一杆孔至所述第一移动座85的底端面之间还设有第一开槽,第一移动座85的于第一开槽的两侧设有第一安装耳与第二安装耳,第一定位螺杆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安装耳、第一开槽和第二安装耳,所述第一定位螺杆的尾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当第一移动座85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旋扭第一螺帽带动第一安装耳和第二安装耳做靠近动作,迫使第一杆孔的内壁与第一定位横杆66的外壁紧贴,使得第一移动座85与所述第一定位横杆66保持相对固定。
[0075]
第二锁定件包括第二定位螺杆,第二移动座86上设置有第二杆孔,第二定位横杆67贯所述第二杆孔所述第二杆孔至所述第二移动座86的底端面之间还设有第二开槽,所述第二移动座86的于第二开槽的两侧设有第三安装耳与第四安装耳,所述第一定位螺杆依次贯穿第三安装耳、第二开槽和第四安装耳,且所述第二定位螺杆的尾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当第二移动座86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旋扭第二螺帽带动第三安装耳和第四安装耳做靠近动作,迫使第二杆孔的内壁与第二定位横杆67的外壁紧贴,使得第二移动座86与第二定位横杆67保持相对固定。
[0076]
请参阅图14

16,第二分切装置2包括第二输送带78,其中第三输送带57与第二输送带 78之间留有间隔,上述本册定位机构中的第一定位板70与第二定位板71位于第三输送带57 与所述第二输送带78之间,且第三输送带57与所述第二输送带78之间的间隔小于本册4的长度。由于第三输送带57与所述第二输送带78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本册4的长度,在本册 4还未完全离开第三输送带57时,就已经进入第二输送带78上,使得本册4可以顺畅进给。而之所以第二输送带78不需要像第三输送带57一样上输送带58升降与下输送带59形成开口以接收本册4,原因是因为拉本的过程中,本册4移动的距离过长,若上输送带58没有与下输送带59分离形成开口,本册4会难以移动。而定位的过程中,本册4的移动距离很小,不需要大范围移动,所以第二输送带78不需要上输送带58升降与下输送带59形成开口。
[0077]
第二分切装置2还包括第二分切机架、第二支撑梁79,第二支撑梁79与第二分切机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梁79沿第二输送带78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二输送带78的上方,第二支撑梁79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修切本册4待修切侧边的第二切刀81。第二切刀81的个数与第一内部切刀10的个数相同并一一对应,第二切刀81的刀背的朝向与对应的第一内部切刀10的刀背的朝向相反。由于第二切刀81的刀背的朝向与对应的第一内部切刀10的刀背的朝向相反,第二切刀81的刀面就会与本册4待修切侧边相对,通过第二切刀81对本册4待修切侧边进行修切,就可以完成本册4的切割,从而实现本册4的自动化分切。
[0078]
在本方案中,第二输送带78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二输送带78沿第二支撑梁79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二切刀81均位于两个第二输送带78之间。第二分切机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分切支撑板80,第二支撑梁7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分切支撑板80连接,且两个第二分切支撑板8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支撑台82和第二传送带84,第二支撑台82
位于所述第二输送带78的下方,第二支撑台82上设置有第一接料通槽12,第二接料通槽83 位于所述第二切刀81的正下方并沿第二支撑梁79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接料通槽83贯穿所述第二支撑台82的上下两端面,所述第二传送带84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台82的下方,所述第二传送带84沿第二接料通槽8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分切支撑板80,且所述第二传送带84的带面与所述接料通槽的槽口正对。
[0079]
通过第二输送带78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二输送带78沿第二支撑梁79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二切刀81均位于两个第二输送带78之间,使得第二切刀81不会与第二输送带78发生干涉。且第二切刀81切割联本条后产生的碎屑从两个第二输送带78中间落入第二接料通槽83内,最终落至第二传送带84上并由第二传送带84上,由于第二传送带84贯穿第二分切支撑板80,第二传送带84可以将收集的碎屑输送至机架外进行回收处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