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铐体及活动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87144发布日期:2021-12-15 05:5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铐体及活动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执法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铐体及活动铐。


背景技术:

2.手铐是一种常见的执法用具,一般包括两个铐体,每个铐体设置有一个铐梁和一个铐环,两个铐体的间距较短,从而起到对被约束者的活动限制作用。但是,正因为两铐体间连接处的紧密设置,使得手铐在使用时必须将被约束者的两手并拢才能完成上铐,如果在被约束过程中被约束者抗拒剧烈,则很难实现两只手同时上铐,期间易出现偷袭执法工作人员的情况,但使用强力进行上铐容易给被约束者带来人身伤害。为了充分保护双方人身安全,避免双方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使执法工作人员尽早完成上铐以便对其进行有效、安全的约束。当被约束者为女性,此类人群在抗拒时,易出现将手放至自身隐私部位,而处警人员又往往是多以男性警员为主,此时对于这种抗拒情形往往难以下手,若强行将其手拿出,被约束对象可能会趁机诬告执法人员,引起围观群众的误解,易被别有用心之徒借机生事,引发群体性事件以污损国家机关名节以及执法机关的声誉和公信力。对执法工作带来不便。当约束者为一侧手臂缺失的残疾人或手部受伤无法顺利正常上铐时,一般的手铐往往无法达到约束住对象的效果,在之后的约束和带离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3.在申请号为201822165036.1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手铐,包括第一铐体和第二铐体,第一铐体和第二铐体之间设置有延长绳,第一铐体设置有第一卷绳机构,第一铐体和第二铐体之间用于实现两者可拆卸连接的锁定机构。使用时,可以先分别将嫌犯的两个手铐住,限制嫌犯双手的活动空间,再做进一步约束时,仍然需要先将被约束者双手并拢,才能用锁定机构锁紧。遇到抗拒剧烈及上述不便上铐的情况时,执法人员往往依然无法顺利上铐,使用仍有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1、要解决的问题
5.针对现有的手铐在面对被约束者抗拒剧烈、女性被约束者将手藏至隐私部位难以上铐及被约束者为手臂缺失的残疾人或手部受伤无法顺利上铐时,无法顺利使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铐体及活动铐。
6.2、技术方案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铐体,包括铐梁,所述铐梁上设置卡勾和锁止机构;
9.所述卡勾上固定设置有若干卡齿;
10.所述锁止机构安装在铐梁内,包括可伸缩的卡舌,所述卡舌与卡齿相配合,用以调节卡勾卡入铐梁的位置。
11.进一步的,所述铐梁包括主体和盖体,所述主体和盖体上共同开设有卡勾安装槽和锁止机构安装槽,用于安装卡勾和锁止机构;
12.所述卡勾靠近卡齿一侧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主体和盖体上共同开设有与限位块相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卡勾安装槽相连通,所述限位块设置于限位槽内。
13.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的底部和限位槽的底部相抵,用以将限位块抵向卡勾安装槽。
14.进一步的,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弹簧,所述卡舌固定设置在第一柱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第一柱体的另一侧,且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柱体和锁止机构安装槽的槽壁相抵;
15.所述第一柱体上固定连接有拨块,所述盖体上开设有与拨块相对应的开口;所述拨块的一端插入开口,且凸出盖体的表面。
16.进一步的,所述锁止机构安装槽中固定设置有导向柱,所述第二弹簧套在导向柱外侧;所述第一柱体上开设有与导向柱滑动配合的孔结构。
17.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和盖体间共同设置有阻挡机构,所述阻挡机构位于第一柱体远离第二弹簧的一侧,用于限制卡舌卡入卡齿的最大距离。
18.进一步的,所述阻挡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定位柱和设置在盖体上的阻挡柱,所述阻挡柱套在定位柱上。
19.进一步的,所述卡勾远离卡齿的一侧设置有常闭保持机构和第二支脚,所述第二支脚铰接在卡勾上,所述常闭保持机构用于将第二支脚抵在卡勾安装槽中;
20.所述铐梁上开设有避位槽,用于第二支脚绕铰接处转动将卡勾打开。
21.进一步的,所述常闭保持机构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两脚分别与卡勾和第二支脚相抵。
2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活动铐,包括绳体和上述的铐体,所述绳体上设置有若干阻挡部,所述铐梁通过可调连接部卡勾和锁止机构可分离的设置在相邻两个阻挡部之间;所述阻挡部的直径大于卡勾与铐梁间的最小间隙,且小于卡勾与铐梁间的最大间隙。
23.3、有益效果
2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5.(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带有卡勾和锁止机构的铐体,可以在不开启铐环的前提下,对铐体间的相对距离进行调整,而一般手铐上两铐体间的距离固定不可调,可调铐距的手铐可以更好的适应现场复杂的情形,对于不便同时铐住双手的被约束人员,可以将铐体间的距离调大,一端铐手另一端铐脚,从而限制其活动,待其反抗程度降低或危险性降低后再调整铐体的位置至铐双手,或更换为一般的手铐;
26.(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便于调整铐体间距离的带有绳体的活动铐,可以先利用绳体和两个或更多个铐体将容易被约束住的部位,如一手加一脚,或者一手加两脚的部位做紧急控制,有助于尽快控制住被约束者,再通过收紧绳体或利用绳体对被约束者进行束缚,减少被约束者的激烈对抗,降低执法工作人员的控制难度,防止过激、暴力等行为继续或者扩大,此过程有利于缓冲激烈对抗,待现场情况趋于平稳,或者对抗减缓后可以做调整控制时,再做铐体间距调整或更换为一般的铐具,活动铐的使用可以减少执法人员现场使用强制手段,减少双方不必要的身体伤害或导致事件升级的状况发生;且在上铐后,如需要调整铐体之间距离,在不用打开铐环的情况下,可较为方便的调整两个铐体间的距离,既维护被约束者生理需求,又不降低控制力度;
27.(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铐体加带有阻挡部的绳体的活动铐,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加挂铐体数量,便于同时对多人上铐,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逃窜行为的发生,此外绳体可延长,便于对约束者进束缚。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铐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盖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1的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31.图4为图1的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32.图5为卡舌和第一柱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活动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活动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中:1、铐梁;2、铐环;3、卡勾;5、第二支脚;6、卡齿;7、卡舌;8、主体;9、盖体;10、卡勾安装槽;11、锁止机构安装槽;12、限位块;13、限位槽;14、第一弹簧; 15、第一柱体;16、第二弹簧;17、拨块;18、开口;19、导向柱;20、定位柱;21、阻挡柱;22、扭簧;23、避位槽;24、绳体;25、阻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37.实施例1
38.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铐体,包括铐梁1和铐环2,铐梁1上设置有可调连接部,可调连接部包括卡勾3和锁止机构;卡勾3活动地插设在铐梁1上,卡勾3的根部设置有若干卡齿6;锁止机构安装在铐梁1内,包括可伸缩的卡舌7,卡舌7与卡齿6相配合,用以调节卡勾3卡入铐梁1的位置,通过锁止机构和卡勾3的设置,可以调整卡勾3与铐梁1之间的间隙(本技术中所指间隙为图1中卡勾3的横梁与铐梁1上端面之间的空隙,下同),且在调整完成后固定该间隙的大小,当配合带有阻挡部25的绳体24使用时,可以将该铐体限制在任意相邻的两个阻挡部25之间,便于调整绳体24上铐体的位置,如果是使用两个铐体,则便于调整两个铐体间的相对位置,根据阻挡部25直径的大小可以调整卡舌7和卡齿6的接触位置。
39.铐梁1包括主体8和盖体9,主体8和盖体9上共同开设有卡勾安装槽10和锁止机构安装槽11,用于安装卡勾3和锁止机构。主体8和盖体9组成的铐梁1,便于在铐梁1上安装卡勾3和锁止机构,而卡勾安装槽10和锁止机构安装槽11的设置,也能够为卡勾3和锁止机构提供限位作用,便于铐体的组装。在主体8与盖体9相配合后,可以用螺钉将二者固定连接,或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不易拆卸的机构进行组装,本文不做赘述。
40.卡勾3靠近卡齿6的一侧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12,主体8和盖体9上共同开设有与限位块12相对应的限位槽13,限位槽13与卡勾安装槽10相连通,限位块12设置于限位槽13 内。限位槽1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弹簧14,第一弹簧14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块12的底部和限位槽13的底部相抵,用以将限位块12抵向卡勾安装槽10,限位槽13和限位块12相配合,可以限制卡勾3伸出铐梁1的最大幅度,保证卡勾3不会从铐梁1中脱离,且第一弹簧14的设置,可以在卡舌7与卡齿6脱离接触时,自动将卡勾3顶出,进而扩大卡勾3与铐梁1之间的间隙,便于
调整铐体在绳体24上的位置。
41.锁止机构还包括第一柱体15和第二弹簧16,卡舌7固定设置在第一柱体15的一侧,第二弹簧16设置在第一柱体15的另一侧,且第二弹簧1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柱体15和锁止机构安装槽11的槽壁相抵;第一柱体15上固定连接有拨块17,盖体9上开设有与拨块17相对应的开口18;拨块17的一端插入开口18,且凸出盖体9的表面。在需要向外拔出卡勾3 时,利用拨块17将第一柱体15向远离卡齿6的一侧拨动,使得卡舌7与卡齿6脱离接触,在第一弹簧14的作用下,卡勾3被顶起,此时卡勾3与铐梁1之间的间隙扩大,当该间隙大于阻挡部25的直径时,铐体可以在绳体24上自由移动,并由使用者控制其在指定位置卡在绳体24上的两个阻挡部25之间。
42.锁止机构安装槽11中固定设置有导向柱19,第二弹簧16套在导向柱19外侧;第一柱体15上开设有与导向柱19滑动配合的孔结构,导向柱19的设置,可以限制第一柱体15的移动,使其只能沿导向柱19的延伸方向进行前后滑动,同时第一柱体15其他方向的移动被限定,使其能够更好的对卡舌7的位置进行控制。
43.主体8和盖体9间共同设置有阻挡机构,阻挡机构位于第一柱体15远离第二弹簧16的一侧,阻挡机构可以限制卡舌7卡入卡齿6的最大距离,使得卡舌7与卡齿6相配合限制卡勾3卡入铐梁1的位置的同时,也能够保持良好的接触,避免卡舌7过紧的与卡齿6相结合,导致卡勾3上下移动时磨损加剧容易损坏。
44.阻挡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体8上的定位柱20和设置在盖体9上的阻挡柱21,阻挡柱21套在定位柱20上,阻挡柱21套在定位柱20上之后即可利用定位柱的定位功能,将盖体9与主体8相配合,其上的螺丝孔也能相互对应,便于后续的组装,其次第一柱体15在第二弹簧 16的作用下与阻挡部21相抵,避免卡舌7过多的卡入卡齿6,导致磨损加剧容易损坏。
45.卡勾3包括常闭保持机构和第二支脚5,第二支脚5铰接在卡勾3上,常闭保持机构用于将第二支脚5抵在卡勾安装槽10中;常闭保持机构包括扭簧22,扭簧22的两脚分别与卡勾3和第二支脚5相抵;铐梁1上开设有避位槽23,用于第二支脚5绕铰接处转动将卡勾3 打开,使用时,先将第二支脚5绕铰接处向卡勾3内侧转动,在卡勾3与铐梁1之间形成一个开放型的缺口,然后将绳体24卡入卡勾3,再松开第二支脚5,使其在扭簧22的作用下弹回,并与卡勾安装槽10的内壁相抵,完成铐体与绳体24的安装。
46.如图6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活动铐,包括绳体24和上的铐体,绳体24 上设置有若干阻挡部25,铐梁1通过可调连接部可分离的设置在相邻两个阻挡部25之间;阻挡部25的直径大于卡勾3与铐梁1间的最小间隙,小于卡勾3与铐梁1间的最大间隙,本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设定阻挡部25的直径大于卡勾3最下方卡齿6与卡舌7相配合时卡勾3 与铐梁1间的间隙,这样可以保证只要卡齿6与锁定机构相配合限制卡勾3伸出铐梁1的距离时,就能将铐体限制在绳体24上的两个阻挡部25之间。绳体24可以为珠链,铐体设置在两个珠子之间,使用时,珠链不易勒手。
47.该活动铐在使用时,先将铐体上的卡勾3打开,使得铐体挂在绳体24上,可在一根绳体 24上挂多个铐体,一般至少挂两个,当遇到被约束者反抗剧烈,可以先使用一个铐体铐住被约束者的另一只手,然后将卡勾3按下,使其铐体的位置被限制在两个阻挡部25之间,然后将其他铐体铐在被约束者的脚上,同时按下该铐体的卡勾3限制其位置,限制被约束者的活动,并视被约束现场情形,慢慢收紧绳体24,并可利用多余的绳体24对约束者进行
束缚,进一步限制其活动,此时执法工作人员不再只单靠人力强制对被铐者进行控制,此时可借助绳体的束缚降低被约束者的挣扎和反抗,使被约束者知道其手脚已被控铐体制住了,挣扎反抗也只是白费力气,进而从心理减少抗拒程度,当其反抗程度降低或将藏起的手臂抽出时,由执法者迅速控制其未上铐的手臂,并进一步上铐,此时可以更换常规的手铐进行上铐,以上活动铐的操作方式简单,灵活性高,适用于被约束者抗拒上铐的情形,可作为常规手铐的补充工具进行使用。当遇到被铐者一侧手臂残缺或受伤而难以控制上铐时,可以采用本活动铐将其另一只手和脚铐在一起,并利用绳索进行约束。当铐体数量较多时,可以将多人铐在同一根绳体24上,便于控制多人,此种情况适用于狱内或车内等相对封闭的场所,避免被铐者逃跑。本活动铐,在上铐后,如需要调整铐体之间距离,在不用打开铐环2的情况下,可较为方便的调整铐体间的距离,结合绳体24对被约束者的束缚,达到既维护被约束者生理需求,又不降低控制力度的效果。通过设置便于调整铐体间距离的带有绳体24的活动铐,可以先利用绳体24和两个或更多个铐体将约束者容易被约束住的部位,如一手加一脚,或者一手加两脚的部位做紧急控制,有助于尽快控制住被约束者,再通过收紧绳体24或利用绳体24 对被约束者进行束缚,减少被约束者的激烈对抗,降低执法工作人员的控制难度,防止过激、暴力等行为继续或者扩大,此过程有利于缓冲激烈对抗,待现场情况趋于平稳,或者对抗减缓后可以做调整控制时,再做铐体间距调整或更换为一般的铐具,活动铐的使用可以减少执法人员现场使用强制手段,减少双方不必要的身体伤害或导致事件升级的状况发生。
48.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