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手动应急功能的充电小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45749发布日期:2022-08-24 01:3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手动应急功能的充电小门总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充电的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手动应急功能的充电小门总成。


背景技术:

2.新能源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它使用存储在电池中的电来发动。在驱动汽车时有时使用12或24块电池,有时则需要更多。这类汽车一般在车身设有充电口盖,充电口盖可以开启或关闭充电口,充电枪冲过充电口向车内电池进行充电。具体的,充电小门是用于关闭或开启具有电驱动器的车辆的车身中的充电口,该充电小门具有充电盖,该充电盖能够在关闭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移动,关闭位置:该充电盖与车身的外表面构成大体上无缝的过渡;开启位置,该充电盖释放该充电口通过插入充电枪对应充电插座进行对车辆能量存储装置充电。
3.此类充电盖小门用于车辆充电时,在具有电驱动器的车辆中覆盖应用于新能源充电汽车。在此相对于普通燃油车的加油小门加油时往往打开几分钟时间就能够关闭盖板,但是运用到新能源充电汽车上充电时间往往较长,现有外翻式的盖板裸露在外的时间也较长。出于安全考虑,外凸与车身外部容易剐蹭到人体皮肤或者衣物。顽皮的孩子对充电过程外翻的盖板可翻转好奇心里,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另外,出于美学考虑,充电过程中长时间的开启影响到外表面的统一的视觉外观。
4.如专利文献cn111791724a,是申请人在先的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其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充电小门,包括:充电口座,其具有内腔、与内腔相通的外接开口、以及分别与内腔和车内电池组件相通的充电接口,充电口座上还开设有导向轨迹结构;充电口盖,其可开合地安装在充电口座中,且至少具有盖合状态和打开隐藏状态,充电口盖设有滑脚组件,且该滑脚组件滑设在导向轨迹结构中;带轮传动机构,其与导向轨迹结构的位置相适配,且带轮传动机构与滑脚组件传动连接;驱动机构,其与带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5.上述这类产品的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缺乏手动应急装置,当车机出现宕机、混码等问题,或驱动组件出现卡滞等故障时,车机自动打开充电口盖的功能失效,且用户也无法通过手动等其它手段将充电口盖打开,导致用户无法对用户进行充电,进而导致车辆能量不够,无法继续使用车辆,造成出行上的极大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手动应急功能的充电小门总成。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手动应急功能的充电小门总成,包括:
8.充电口座,其具有内腔、与内腔相通的外接开口、以及分别与内腔和车内电池组件相通的充电接口,所述充电口座上还开设有导向轨迹结构;
9.充电口盖,其可开合地安装在所述的充电口座中,且至少具有盖合状态和打开隐藏状态;
10.离合式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共同作用于充电口盖,以使充电口盖相对充电口座实现状态切换;
11.所述的离合式驱动组件中具有自动运行工位和手动应急工位,所述的传动组件能够与自动运行工位和手动应急工位其中的任意一者相适配,以使所述充电口盖打开或盖合。
12.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离合式驱动组件包括能够前进或后退的驱动座、以及设置在所述驱动座中的离合切换轮;
13.所述的驱动座中开设有驱动槽,所述的离合切换轮活动设置在驱动槽中,且所述的离合切换轮相对驱动槽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
14.所述的驱动槽具有应急开口,所述的应急开口朝向第二位置状态设置;
15.当所述的离合切换轮处于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的离合切换轮作用于传动组件以使传动组件保持在自动运行工位;当所述的离合切换轮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的传动组件能够顺着所述的应急开口离开所述的驱动槽。
1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槽内还设有一弹性复位件,该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驱动座连接,另一端与离合切换轮连接,以使离合切换轮始终朝向第一位置状态移动的运动趋势。
17.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槽内还凹设有容纳槽,所述的容纳槽上设有第一定位缺口,所述离合切换轮的侧壁设有定位块,所述的定位块与离合切换轮之间形成第二定位缺口;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卡设在第一定位缺口中,另一端卡设在第二定位缺口中。
1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离合切换轮至少具有第一限位端和第二限位端,所述的驱动槽中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当所述的离合切换轮处于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的第一限位端与第一限位面抵接并形成第一方向的限位配合;当所述的离合切换轮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限位端与第二限位面抵接并形成第二方向的限位配合。
1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离合切换轮呈“z”字形的回旋镖状,且所述的离合切换轮转动设置在所述的驱动槽中。
20.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离合式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沿移动方向设置的驱动软轴与所述的驱动座形成传动配合。
21.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推拉杆,所述的充电口盖上开设有轴孔,所述的推拉杆插设在所述的轴孔中以实现传动配合,且所述的推拉杆还与所述的导向轨迹结构形成限位配合。
22.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导向轨迹结构包括前轨迹槽组和后轨迹槽组,所述的充电口盖上设有滑脚组件,所述的滑脚组件滑设在所述的前轨迹槽组中,所述的推拉杆滑设在所述的后轨迹槽组中。
2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前轨迹槽组呈平直状,所述后轨迹槽组的前段呈由前至后倾斜向下的弯折状,所述后轨迹槽组的中后段也呈平直状。
24.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口盖分为正常运行情况和手动应急情况。工作原理如下:
25.正常运行情况下,传动组件与离合式驱动组件的自动运行工位相适配,两者实现操作性接合,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的动力连接,即驱动组件(在车机控制下)在运行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至充电口盖,以使得充电口盖能够在盖合状态与打开隐藏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26.手动应急情况下,此时车机、驱动组件等发生故障时,已经无法通过驱动组件将充电口盖打开或关闭。用户可通过直接操作充电口盖,使得传动组件与离合式驱动组件的手动应急工位相适配,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两者之间的传动关系实现分离,此时用户继续施力于充电口盖,充电口盖与传动组件一同运动,以通过手动方式使得充电口盖能够在盖合状态与打开隐藏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实现应急充电口盖的应急开关功能。
2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对离合式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结构调整和安装使用,实现了动力的离合切换功能。在接合情况下(传动组件与自动运行工位相适配),离合式驱动组件能够驱动充电口盖在盖合状态和打开隐藏状态之间正常切换;在分离情况下(传动组件与手动应急工位相适配),离合式驱动组件对于传动组件的连接与干涉消除,用户能够通过手动方式使得充电口盖能够在盖合状态与打开隐藏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实现应急充电口盖的应急开关功能。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口盖处于盖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口盖处于打开隐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不包括充电口座)的爆炸示意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不包括充电口座)充电口盖处于盖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不包括充电口座)充电口盖处于打开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不包括充电口座)充电口盖处于打开隐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充电口盖正常使用时推拉杆的运动示意图。
35.图8是充电口盖手动应急打开时推拉杆的运动示意图。
36.图9是充电口盖手动应急关闭时的运动示意图。
37.图10是驱动槽的放大示意图。
38.图11是离合切换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参照图1~图11,一种具有手动应急功能的充电小门总成,包括:
41.充电口座1,其具有内腔2、与内腔2相通的外接开口3、以及分别与内腔2和车内电池组件相通的充电接口4,所述充电口座1上还开设有导向轨迹结构;充电口盖5,其可开合
地安装在所述的充电口座1中,且至少具有盖合状态和打开隐藏状态;离合式驱动组件6和传动组件7,共同作用于充电口盖5,以使充电口盖5相对充电口座1实现状态切换;所述的离合式驱动组件中具有自动运行工位a和手动应急工位b,所述的传动组件7能够与自动运行工位a和手动应急工位b其中的任意一者相适配,以使所述充电口盖5打开或盖合。
42.上述内容为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当传动组件7与离合式驱动组件的自动运行工位a相适配时,两者实现操作性接合,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7的动力连接,即驱动组件(在车机控制下)在运行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传动组件7将动力传递至充电口盖5,以使得充电口盖5能够在盖合状态与打开隐藏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车机、驱动组件等发生故障时,用户可通过直接操作充电口盖5,使得传动组件7与离合式驱动组件的手动应急工位b相适配,驱动组件与传动组件7两者之间的传动关系实现分离,此时用户继续施力于充电口盖5,充电口盖5与传动组件7一同运动,以通过手动方式使得充电口盖5能够在盖合状态与打开隐藏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实现应急充电口盖5的应急开关功能。
43.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实现手动应急功能,离合式驱动组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简言之,离合式驱动组件在起到驱动的基础功能下,还需要能够与传动组件7接合或分离,接合时动力能够传递,实现电动开关功能;分离时消除干涉,实现手动应急开关功能。
44.关于离合式驱动组件优选的物理结构,具体为:包括能够前进或后退的驱动座8、以及设置在所述驱动座8中的离合切换轮9;所述的驱动座8中开设有驱动槽10,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活动设置在驱动槽10中,且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相对驱动槽10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状态11和第二位置状态;所述的驱动槽10具有应急开口21,所述的应急开口21朝向第二位置状态设置。使用时的情况为:当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处于第一位置状态11(接合)时,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作用于传动组件7以使传动组件7保持在自动运行工位a;当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处于第二位置状态(分离)时,所述的传动组件7能够顺着所述的应急开口21离开所述的驱动槽10。
45.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设置为:所述的驱动槽10内还设有一弹性复位件20,该弹性复位件20的一端与驱动座8连接,另一端与离合切换轮9连接,以使离合切换轮9始终朝向第一位置状态11移动的运动趋势。弹性复位件20的设置,一方面是能够作用于离合切换轮9,当其受力变化位置后,受力消失时即能够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11;另一方面,当离合切换轮9处于第一位置状态11力时,弹性复位件20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持力,在非人为作用力(风力等)下以保持离合切换轮9的稳定性,以防离合切换轮9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肆意移动。
46.弹性复位件20优选为扭簧,套设在转动部位,从空间和功能实现上而言都具有不错的效果。
47.由于车内空间有限,因此驱动座8需要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小巧可靠,在此提供一种关于弹性复位件20的优选安装方案,具体为:所述的驱动槽10内还凹设有容纳槽,所述的容纳槽上设有第一定位缺口,所述离合切换轮9的侧壁设有定位块,所述的定位块与离合切换轮9之间形成第二定位缺口;所述弹性复位件20的一端卡设在第一定位缺口中,另一端卡设在第二定位缺口中。优选的,第一定位缺口的尺寸略大于弹性复位件20的直径,以使得使用过程中弹性复位件20的其中一端能够且仅在第一定位缺口中运动,既满足了正常功能,也对其进行有效限位并防止了脱开情况的发生,同时提高弹性复位件20的
抗疲劳能力,减少变形失效的几率,保证稳定工况,延长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第二定位缺口优选设置在靠近第一限位端处,使得弹性复位件20对于离合切换轮9的作用力更加直接且高效。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至少具有第一限位端11和第二限位端13,所述的驱动槽10中具有第一限位面12和第二限位面14;当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处于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的第一限位端11与第一限位面12抵接并形成第一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的限位配合;当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限位端13与第二限位面14抵接并形成第二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的限位配合。通过第一限位端11与第一限位面12的配合、以及第二限位端13与第二限位面14的配合,能够有效限定离合切换轮9在驱动槽10中的运动路线和极限运动位置,从而确保离合切换轮9其功能的正常实施。
49.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更具体的形态为:呈“z”字形的回旋镖状,且所述的离合切换轮9转动设置在所述的驱动槽10中,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运动和功能切换的效果。
50.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离合式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图中未表示),驱动装置通过沿移动方向设置的驱动软轴15与所述的驱动座8形成传动配合。其中,驱动装置可以是电机等其它动力部件,驱动软轴15也可以由丝杆等其它部件代替,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51.本实用新型中关于传动组件7的优选结构方案为:包括推拉杆17,所述的充电口盖5上开设有轴孔16,所述的推拉杆17插设在所述的轴孔16中以实现传动配合,且所述的推拉杆17还与所述的导向轨迹结构形成限位配合。
52.导向轨迹结构的组成形式有很多种,各有利弊。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优选的导向轨迹结构结构,具体的,导向轨迹结构包括前轨迹槽组18和后轨迹槽组19,所述的充电口盖5上设有滑脚组件22,所述的滑脚组件22滑设在所述的前轨迹槽组18中,所述的推拉杆17滑设在所述的后轨迹槽组19中。采用双轨迹槽组的结构,使得充电口盖5与导向轨迹结构之间存在两组接触点,能够均匀受力,使得充电口盖5在打开或是关闭的过程中移动得更加平稳,且相关部位也不会因为受力过大而出现受损断裂的情况。
53.另一方面,充电口盖5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隐藏状态的过程中时,并不只做简单的直线运动。具体而言,在处于盖合状态时,充电口盖5需要与车体的外钣金面齐平,形成一体流线型的效果;在处于打开隐藏状态时,充电口盖5需要隐藏在充电口座1的内腔2中,因此在切换运动时,充电口盖5后端运动的幅度要大于前端运动的幅度。为了满足充电口盖5的运行需求,所述的前轨迹槽组18呈平直状c,所述后轨迹槽组19的前段呈由前至后倾斜向下的弯折状d,所述后轨迹槽组19的中后段也呈平直状c。
54.各个情况下推拉杆的运动路径分别如下:
55.一、充电口盖正常使用时,参照图7,一方面推拉杆位于驱动槽的自动运行工位中,并受离合式驱动组件驱动,另一方面推拉杆、离合式驱动组件和充电口盖能够一同沿着后轨迹槽组的轨迹运动。该过程中推拉杆相对驱动槽的运动轨迹如图7中箭头所示,且离合切换轮未发生位置变化,始终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中。
56.二、充电口盖手动应急打开时,参照图8,推拉杆(充电口盖)受到手部施加的应急力,离合切换轮受到推拉杆的压力后从第一位置状态切换至第二位置状态,接着推拉杆和充电口盖一同沿着后轨迹槽组的轨迹运动。该过程中推拉杆相对驱动槽的运动轨迹如图8
中箭头所示,且离合切换轮发生了位置变化,先从第一位置状态切换至第二位置状态,失去推拉杆施加的力后再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从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
57.三、充电口盖手动应急关闭时,参照图9,推拉杆(充电口盖)受到手部施加的应急力,推拉杆和充电口盖一同沿着后轨迹槽组的轨迹运动,接着推拉杆与正处于第一位置状态的离合切换轮接触,离合切换轮在推拉杆施加的力下切换至第二位置状态,以使推拉杆通过;通过后推拉杆处于驱动槽的一处避让位e中,此时推拉杆与离合切换轮错开离合切换轮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同时推拉杆位于驱动槽的自动运行工位中,复位完成。该过程中推拉杆相对驱动槽的运动轨迹如图9中箭头所示,且离合切换轮发生了位置变化,先从第一位置状态切换至第二位置状态,失去推拉杆施加的力后再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从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