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81447发布日期:2022-07-16 04:16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变量柱塞泵的取泵装置。


背景技术:

2.变量柱塞泵是液压系统的一个重要装置,它依靠柱塞在刚体中往复运动,使刚体的密封工作容腔的容积发生变化,进而实现吸油、压油过程。当柱塞外拉时,工作容腔内的压力降低,出口阀关闭,工作容腔内的压力低于进口压力时,进口阀打开,液体进入工作容腔;当柱塞内推时,工作容腔内的压力升高,进口阀关闭,工作容腔内的压力高于出口压力时,出口阀打开,液体从工作容腔排出。
3.在利用变量柱塞泵实现刚体内吸油和压油过程前的变量柱塞泵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多次变量柱塞泵的取泵过程。
4.由于变量柱塞泵装配并沉到舵机的刚体内部很难找到着力点,且变量柱塞泵沉到刚体内部时变量柱塞泵与刚体的相对部分为真空状态,同时变量柱塞泵与舵机的壳体之间还装有防挤压变形的密封圈和挡圈,导致将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取出变得十分困难。
5.在现有技术中,为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取出的取泵装置往往仅包含两把一字螺丝刀和支撑垫块。在实际操作时,一般需要将支撑垫块放置于舵机壳体上表面起防止划伤的作用,之后将两把一字螺丝刀放置在支撑垫块上并相对伸入变量柱塞泵的轴套下方,利用杠杆原理,将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撬出。
6.然而,由于变量柱塞泵在舵机壳体内配合较紧,使得需要不止一人扶稳舵机且需要很大的力才能完成整个撬出过程。而且,尽管支撑垫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螺丝刀划伤舵机壳体表面,但在撬起过程中很难控制力度,进而很难避免在存在支撑垫块的情况下螺丝刀对舵机壳体的进一步划伤,且很难避免由于进一步划伤而产生的多余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若每次撬起过程中螺丝刀的受力点均不同,则会使得每次撬起过程对舵机壳体外表面的划伤程度不同,从而使得后续多次撬起时螺丝刀相对支撑垫块的倾斜角度和受力点均发生持续变化,极易打滑,进而易对产品整体造成损伤,并易发生安全事故。
7.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取泵装置,并不能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的安全便捷取出,且现有即使实现了变量柱塞泵的取出,也很难保证取出后变量柱塞泵的高质量以及取出后舵机的高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泵装置,通过对取泵装置中夹持部件的合理设计以及取泵装置整体的巧妙构造,可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的安全便捷取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变量柱塞泵取出后泵体和舵机的高质量,还可以有效避免取出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事故。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10.一种取泵装置,包括:
11.握持部件、连接部件、支持部件和夹持部件;
12.其中,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握持部件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持部件与所述夹持部件的夹持部分的对侧连接,利用所述夹持部件的所述夹持部分夹持变量柱塞泵上表面的轴套;进而利用所述取泵装置将所述轴套连同所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拉出,实现所述变量柱塞泵的取出。
13.可选的,所述夹持部分包括夹持爪,夹持爪伸入所述变量柱塞泵与所述轴套之间的凹槽夹持所述轴套。
14.可选的,所述夹持爪为柔性材质且所述夹持爪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所述夹持爪彼此等间距环绕布置在所述夹持部分。
15.可选的,利用至少三个所述夹持爪夹持所述轴套时,所述夹持爪受所述轴套的外圆的挤压而变形撑大,使得变形撑大后的所述夹持爪经所述轴套的外圆进入所述轴套的下方,待所述夹持爪不再受所述轴套的外圆的挤压后,所述夹持爪恢复原状,完成对所述轴套的夹持。
16.可选的,所述夹持爪为两个,两个所述夹持爪相对布置在所述夹持部分。
17.可选的,利用两个所述夹持爪夹持所述轴套时,先将所述夹持部分倾斜,使得两个所述夹持爪中的其中一个夹持爪进入所述轴套下方,将所述其中一个夹持爪推向对侧并相对于所述轴套放正,使得另一个夹持爪也进入所述轴套下方,后将所述夹持部分移动到相对于所述轴套的正中间,完成对所述轴套的夹持。
18.可选的,两个相对布置的所述夹持爪之间包括φ40环形槽,用于对所述轴套进行定位。
19.可选的,所述夹持爪为柔性材质。
20.可选的,所述握持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夹持部件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
21.可选的,所述握持部件、所述连接部件以及所述支持部件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
22.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取泵装置,通过合理设计取泵装置中的夹持部件并且通过巧妙设计取泵装置,可基于取泵装置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的安全便捷取出。而且:1)利用设计的特殊结构的夹持爪,通过倾斜方式即可轻松套入变量柱塞泵的轴套下,实现夹持爪与变量柱塞泵的稳妥抓勾;2)本实用新型利用到了变量柱塞泵的轴套与舵机壳体之间存在的凹槽(由于变量柱塞泵的外径略大于轴套外径而存在的外圆周间隙),并将该凹槽作为了防止夹持爪转动的结构,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利用取泵装置取出变量柱塞泵时省去了防夹持爪转动的装置,简化了装置整体的工装,便于加工、装配及使用该取泵装置;
24.3)本实用新型不仅利用变量柱塞泵与轴套间存在的凹槽省去了防夹持爪转动的装置,简化了装置整体的工装,还利用该凹槽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夹持爪的厚度,即在防止夹持爪转动以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安全便捷取出的同时,保证了取泵装置中夹持爪及装置整体的工装强度,提高了取泵装置整体的耐用性,间接降低了该取泵装置的维护成本,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变量柱塞泵压入到舵机壳体后的效果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包括第一种夹持部件的第一种取泵装置的剖面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取泵装置中握持部件的主视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取泵装置中连接部件的侧视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取泵装置中支持部件的剖面图及主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取泵装置中位于支持部件和夹持部件之间的盖板的剖面图及主视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取泵装置中第一种夹持部件的主视图及剖面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包括第二种夹持部件的第二种取泵装置的剖面图;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取泵装置中握持部件的主视图;
35.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取泵装置中连接部件的侧视图;
36.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取泵装置中支持部件的主视图及剖面图;
37.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取泵装置中第二种夹持部件的剖面图及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泵装置,通过对取泵装置中夹持爪的合理设计以及取泵装置整体的巧妙构造,可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的安全便捷取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变量柱塞泵取出后泵体和舵机的高质量,还可以有效避免取出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事故。
4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1.本实用新型记载了一种取泵装置,包括:
42.握持部件、连接部件、支持部件和夹持部件;
43.其中,连接部件的一端与握持部件连接,另一端穿过支持部件与夹持部件的夹持部分的对侧连接,利用夹持部件的夹持部分夹持变量柱塞泵上表面的轴套;进而利用取泵装置将轴套连同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拉出,实现变量柱塞泵的取出。
44.其中,夹持部分包括夹持爪,夹持爪伸入变量柱塞泵与轴套之间的凹槽夹持轴套。
4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夹持爪为柔性材质且夹持爪为至少三个,至少三个夹持爪彼此等间距环绕布置在夹持部分。
46.在利用至少三个夹持爪夹持轴套时,夹持爪受轴套的外圆的挤压而变形撑大,使
得变形撑大后的夹持爪经轴套的外圆进入轴套的下方,待夹持爪不再受轴套的外圆的挤压后,夹持爪恢复原状,完成对轴套的夹持。
47.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夹持爪为两个,两个夹持爪相对布置在夹持部分。
48.在利用两个夹持爪夹持轴套时,先将夹持部分倾斜,使得两个夹持爪中的其中一个夹持爪进入轴套下方,将其中一个夹持爪推向对侧并相对于轴套放正,使得另一个夹持爪也进入轴套下方,后将夹持部分移动到相对于轴套的正中间,完成对轴套的夹持。
49.更具体地,两个相对布置的夹持爪之间包括φ40环形槽,用于对轴套进行定位。
50.更具体地,两个相对布置的夹持爪为柔性材质。
51.另外,握持部件与连接部件的一端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铆接、铰接以及螺纹连接中的一种,连接部件与夹持部件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
52.握持部件、连接部件以及支持部件的材质为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中的一种。
53.接下来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取泵装置作更详细的描述。
54.如图1所示,为变量柱塞泵压入舵机壳体的效果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变量柱塞泵基本沉到了舵机壳体的上表面以下。其中,变量柱塞泵的轴套的最大外圆尺寸为φ40mm,与轴套相对的用于盛放变量柱塞泵的位置为m60
×
1螺纹孔,轴套与螺纹孔之间仅有宽度为9.5mm的圆环(该圆环的深度为8mm)可以通过。轴套通过4颗沉头螺钉(作为泵的装配件不允许拆除)固定在变量柱塞泵的本体上,是可用于取泵过程中施力的零件,轴套下方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55.另外,由于变量柱塞泵本体与舵机壳体之间存在真空导致不利于变量柱塞泵的拔出,且变量柱塞泵与舵机壳体之间装有防挤压变形的密封圈及挡圈,变量柱塞泵与舵机壳体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使得将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取出时需要沿着泵体的轴向方向施加非常大的拔出力。每次对变量柱塞泵进行拔出操作时的拔出力可能并不均匀,且因拔出力不均匀以及拔出力过大,可能对变量柱塞泵及舵机壳体造成质量上的损害,且易产生人员安全事故。
56.为了有效避免或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包括第一种夹持部件的第一种取泵装置以及包括第二种夹持部件的第二种取泵装置。
57.其中,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包括第一种夹持部件的第一种取泵装置的剖面图。在该图中,1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的第一种夹持部件,2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的支持部件,3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的连接部件,4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的握持部件,5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支持部件2与第一种夹持部件1之间连接所需的盖板。根据图2中第一种取泵装置的整体结构可看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的握持部件4与连接部件3的一端连接,连接部件3的另一端与盖板5的凹槽部分连接,盖板5的非凹槽部分与第一种夹持部件1的非夹持部分连接。
58.具体的,如图3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握持部件4的主视图;图4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连接部件3的侧视图;图5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支持部件2的剖面图及主视图;图6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盖板5的剖面图及主视图;图7为第一种取泵装置中夹持部件1的主视图及剖面图。
59.如图3所示,第一种取泵装置的握持部件4整体长度为90mm,握持部件4包括较细的第一部分和较粗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对称固定连接。第二部分长24mm,
直径为12mm,第一部分长90mm,直径为10mm。第二部分的端部与第一部分呈45度角连接,且第一部分的端部是半径为5mm的圆球形。
60.如图4所示,第一种取泵装置的连接部件3整体长度为90mm,具体的,该连接部件3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边长为24mm的方形部分,该部分内有一基孔制公差等级为7级、直径为12mm(φ12h7)的圆孔。握持部件4通过该孔与连接部件3连接。圆孔的对称中心与方形部分的边距为10mm。第二部分是长度为60mm、公称直径为24mm螺纹公差等级为6级的粗牙螺纹(m24-6h),该第二部分的倒角的直角边长度为0.5mm,倒角的夹角为45
°
(0.5
×
45
°
)。第三部分包括长度为8mm、直径为11mm(φ11)的细圆柱形结构和长度为5mm、直径为23mm(φ23)的粗圆柱形结构。在细圆柱形结构与第二部分和粗圆柱形结构连接的两端做清根处理。
61.如图5所示,第一种取泵装置的支持部件2整体长度为121mm,结合图5的左图和右图可看出,该支持部件2包括公差半径24mm、螺纹公差等级为6级(m24-6h)、倒角的直角边长度为1mm、倒角的夹角为45
°
(1
×
45
°
)的第一部分,以及包括64mm内径、68mm外径以及70mm外径延伸部分的长度为110mm的第二部分。另由图5的右图可看出,支持部件2的第一部分是直径为28mm(φ28)的圆柱形螺纹结构,第二部分是侧边距为40mm的非圆筒形结构。
62.如图6所示,第一种取泵装置的盖板5是包括均布的四个圆孔、带有凹槽的圆形结构。该结构中,盖板5的厚度为11mm、外径为42mm,凹槽的内径为24
±
0.1mm(φ24
±
0.1),凹槽的深度为6
±
0.1mm,盖板5上表面与凹槽底部的穿孔的直径为12mm(φ12)。在实际使用时,需对凹槽的槽底边缘做清根处理。四个圆孔是公称直径为4mm、螺纹公差等级为6级的粗牙螺纹孔(4
×
m4-6h),四个圆孔形成的圆的直径为32mm(φ32)。在第一种取泵装置中,需将连接部件2的第三部分先穿过支持部件3的圆柱形螺纹结构,再将连接部件2的第三部分固定在盖板5的凹槽内,利用盖板5的四个圆孔与夹持部件1的顶部连接,进而实现第一种取泵装置整体结构的连接。
63.如图7所示,第一种取泵装置的第一种夹持部件1的整体长度为68mm,外径为42mm。其中,该第一种夹持部件1包括厚度为8mm的顶部、长度为10mm(68-50-8)的顶腔部分以及总长度为50mm的夹持爪。由图7的左图可看出,顶部包括四个均布的直径为4.2mm的圆孔(4
×
φ4.2),四个圆孔形成在顶部表面的圆的直径为32mm(φ32)。顶腔部分的直径为40mm(φ40)。在第一种取泵装置中,连接部件3的第三部分与盖板5的凹槽连接,盖板5的四个均布的圆孔与第一种夹持部件1顶部的四个均布的圆孔螺纹连接。第一种夹持部件1的顶部为两者螺纹连接突出的部分提供空间,并且顶部的内侧边缘为1mm的圆角(r1)。夹持爪包括长度为47mm(50-3)的爪柄和长度为3mm的勾爪。在图7这种实施方式中,夹持爪包括均布的18个爪柄和对应的勾爪,每个勾爪的两端与夹持爪对称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均为10
°
(18
×
10
°
),且相对两勾爪的内径为38mm(φ38)。勾爪内径外侧做倾角为45
°
的1mm斜切处理(c1)。
64.在实际使用时,将该第一种取泵装置的第一种夹持部件1伸入变量柱塞泵的轴套下方,多个夹持爪受轴套外圆周挤压变形撑大,撑大后的夹持爪得以通过轴套φ40mm的外圆周。在所有夹持爪均进入轴套下方后,所有夹持爪均不再受到挤压而恢复原状,即通过挤压使得第一种夹持部件1下部的所有夹持爪的勾爪均抓套在轴套外圆周上,实现第一种夹持部件1对轴套外圆周的勾套。在利用第一种夹持部件1完成对轴套外圆周的稳固勾套后,再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种取泵装置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的取出。待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被取出后,工作人员只需将柔性的夹持爪逐一撑开,便可实现第一种夹持
部件1与取出的变量柱塞泵的分离。
65.本实用新型在完成第一种夹持部件1后,想到尽管第一种夹持部件1可以较容易地解决夹持爪伸进、取出、勾套轴套的问题,但无法调和伸进、取出的方便与勾稳轴套之间存在的天然矛盾。其主要表现是:若夹持爪的柔性过大,将导致夹持爪易因受力较大而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取泵过程中夹持爪的脱出,使得最终无法稳固勾套轴套,进而利用第一种取泵装置无法稳定便捷地从舵机壳体内取出变量柱塞泵;若夹持爪的柔性过小,不仅将导致在将第一种夹持部件1伸入变量柱塞泵的轴套外圆周时使用很大的力,在将第一种夹持部件1与取出的变量柱塞泵分离时也需要很大的力,进而无论是在将第一种夹持部件1伸入时还是在将第一种夹持部件1与变量柱塞泵分离时均易造成产品的划伤以及人员安全事故。
66.为了有效解决在第一种夹持部件1后想到的进一步的技术问题,实用新型人想到了包括第二种夹持部件5的第二种取泵装置。
67.具体的,如图8为包括第二种夹持部件6的第二种取泵装置的剖面图;图9为第二种取泵装置中握持部件9的主视图;图10为第二种取泵装置中连接部件8的侧视图;图11为第二种取泵装置中支持部件7的主视图及剖面图;图12为第二种取泵装置中第二种夹持部件6的剖面图及主视图。
68.如图8所示,其中,9为第二种取泵装置的握持部件,8为第二种取泵装置的连接部件,7为第二种取泵装置的支持部件,6为第二种取泵装置的第二种夹持部件。在该第二种取泵装置中,握持部件9与连接部件8的一端连接,连接部件8的另一端经支持部件7后与第二种夹持部件6的顶部连接,第二种夹持部件6的夹持部分用来抓取并套牢变量柱塞泵上表面的轴套。
69.如图9所示,第二种取泵装置的握持部件9的整体长度为110mm,其包括外径为14mm(φ14)、长度为110mm的第一部分以及外径为15mm(φ15)、长度为24mm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对称固定连接在第一部分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且第一部分的端部为圆球形。
70.如图10所示,第二种取泵装置的连接部件8的整体长度为140mm,其包括总长度为53mm的第一部分和长度为87mm(140-53)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公称直径为20mm(m20),第一部分的一端以长度为2mm、直径为17mm(2
×
φ17)的圆环与第二部分的一端连接,第二部分与圆环连接的该端直径为25mm(φ25),第二部分的另一端为圆球形。靠近第二部分的圆球形端部存在用于固定第二种取泵装置的握持部件9的圆孔,该圆孔的直径为15mm(φ15),且圆孔的对称中心与圆球形顶点的间距为20mm(140-120)。
71.如图11所示,第二种取泵装置的支持部件7包括顶部和截面呈弧形的两个侧翼。其中,支持部件7的顶部的长度为75mm(φ75),厚度为10mm(100-90)。支持部件7的顶部中心处包括一直径为21mm(φ21)、厚度为10mm的圆孔,连接部件8的第一部分可穿过该圆孔。侧翼的长度为90mm,且侧翼的厚度为5mm((φ75-φ65)/2)。
72.如图12所示,第二种取泵装置的第二种夹持部件6包括长度为15mm(65-50)的顶部以及长度为50mm的夹持爪。顶部中心处包括一公称直径为20mm的螺纹圆孔,连接部件8穿过支持部件7顶部的圆孔与第二种夹持部件6的该螺纹圆孔连接,从而实现第二种取泵装置整体结构的连接。由图12中左图可看出,第二种夹持部件6的夹持爪的勾爪部分为阶梯形,阶梯形的不同位置对应的内径不同,分别是36mm、40+0.05~40+0.15mm、46mm、52mm(φ36、φ40+0.05-0.15、φ46、φ52),且阶梯形不同位置的厚度分别是2mm和4mm。该阶梯形的勾爪有
助于夹持爪与轴套下表面的充分接触,进而使其抓紧或抓牢轴套。
73.在利用第二种取泵装置取出变量柱塞泵时,其思路是在将第二种夹持部件6伸入变量柱塞泵的轴套外圆周时将第二种夹持部件6倾斜,使得第二种夹持部件6一侧的夹持爪先通过轴套与变量柱塞泵所在舵机壳体之间的9.5mm的凹槽并伸入到轴套下方,之后将已经伸入到轴套下方的该侧夹持爪推向一侧,并将第二种夹持部件6整体放正,之后再将第二种夹持部件6另一侧的夹持爪通过前述9.5mm的凹槽伸入到轴套下方,待该侧的夹持爪也完全伸入到轴套下方后,将第二种夹持部件6整体移动到轴套的正中间,此时的第二种夹持部件6与轴套正对,之后便可利用第二种取泵装置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的安全便捷取出。
74.在上述过程中,第二种夹持部件6的取出为第二种夹持部件6伸入的反向过程,该第二种夹持部件6巧妙地倾斜伸入轴套下方,避免了无法通过轴套的外圆周的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了轴套与变量柱塞泵所在舵机壳体之间的9.5mm的凹槽空间,在该第二种夹持部件6中将勾爪设计为阶梯形,保证了勾爪的强度。而且,该第二种夹持部件6中设计有40mm(φ40)的环形槽,可以对轴套进行定位,即,可以通过该环形槽确定第二种夹持部件6与轴套的相对位置,避免第二种夹持部件6勾套住轴套并将变量柱塞泵向外拔出过程中第二种夹持部件6与轴套的相对窜动。
75.待利用装配有第一种夹持部件1的第一种取泵装置或装配有第二种夹持部件6的第二种取泵装置勾套住轴套后,可直接完成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的安全便捷取出。
76.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取泵装置,可基于取泵装置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的安全便捷取出。而且:1)利用设计的特殊结构的夹持部件,通过倾斜方式即可轻松套入变量柱塞泵的轴套下,实现夹持部件与变量柱塞泵的稳妥抓勾;2)本实用新型利用到了变量柱塞泵的轴套与舵机壳体之间存在的凹槽(由于变量柱塞泵的外径略大于轴套外径而存在的外圆周间隙),并将该凹槽作为了防止夹持部件转动的结构,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利用取泵装置取出变量柱塞泵时省去了防夹持部件转动的装置,简化了装置整体的工装,便于加工、装配及使用该取泵装置;3)本实用新型不仅利用变量柱塞泵与轴套间存在的凹槽省去了防夹持部件转动的装置,简化了装置整体的工装,还利用该凹槽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夹持部件的厚度,即在防止夹持部件转动以实现变量柱塞泵从舵机壳体内安全便捷取出的同时,保证了取泵装置中夹持部件及装置整体的工装强度,提高了取泵装置整体的耐用性,侧面降低了该取泵装置的维护成本,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7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取泵装置和第二种取泵装置中各部件不仅限于如图所示的尺寸。如图所示尺寸的第一种取泵装置和第二种取泵装置仅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优选实施例。
78.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79.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