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组件及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23698发布日期:2022-07-20 02:47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联动组件及锁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动组件及锁体,涉及门锁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门锁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智能锁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机械锁,智能锁在用户识别、安全性、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具有安全性,便利性。
3.联动组件是锁具中常用的结构,用于联动锁具中的信号舌组件、锁舌组件等。现有的联动组件中结构较为复杂,为了实现信号舌组件和锁舌组件之间的联动,设置了多种连接结构,不方便安装且在生产中成本较高。
4.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联动组件及锁体,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联动组件及锁体,解决了现有联动组件结构复杂,不便安装且成本较高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收容在锁体的壳体内,用于联动连接所述锁体的锁舌组件和信号舌组件,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信号舌组件活动连接的第一联动件、与所述锁舌组件活动连接并限位所述锁舌组件的第二联动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和所述第二联动件的第三联动件,所述第三联动件上设有限位挡壁,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第三联动件层叠连接且与所述限位挡壁抵接,所述第二联动件与所述第三联动件远离所述限位挡壁的一端套设连接且限位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的连接件,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第三联动件通过所述连接件层叠连接,且所述第一联动件与所述连接件周向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联动件与所述连接件限位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靠近所述信号舌组件并与所述信号舌组件活动连接的第一端部和远离所述信号舌组件并与所述限位挡壁抵接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有凸出所述第一联动件表面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配置为与所述信号舌组件抵接并被所述信号舌组件驱动,所述第一联动件以所述连接件为旋转轴沿第一方向周向转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容置所述连接件的滑动限位孔,所述第三联动件与所述壳体沿第二方向滑动连接且被所述连接件限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三联动件远离所述信号舌组件的一端夹持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固持件,所述固持件依次贯穿所述第一部、所述第三联动件及所述第二部,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联动件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并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导向柱,并以所述导向柱为旋转轴周向转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联动件还包括为所述第二联动件抵接所述锁舌组件提供弹力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安装部及自所述安装部向外倾斜延伸形成的两个弹性延伸臂,所述安装部套设在所述导向柱上,两个所述弹性延伸臂分别与所述固持件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以限位所述第二联动件的固定件抵接。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体,包括壳体、至少部分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的锁舌组件和信号舌组件以上述的联动组件。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体包括传动组件及至少一个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联动组件活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锁舌组件伸出或缩回所述壳体。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体还包括方舌组件,所述方舌组件与所述联动组件连接且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体还包括至少一个触碰开关,所述触碰开关与所述驱动组件信号连接,以驱动所述方舌组件伸出或缩回所述壳体。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碰开关靠近所述信号舌组件设置,包括开关本体以及与所述开关本体夹角设置的弹性臂,在所述信号舌组件被压缩进所述壳体内时,所述信号舌组件与所述弹性臂抵接,以发出锁门信号,在所述信号舌组件伸出所述壳体时,所述信号舌组件与所述弹性臂分离,以发出开锁信号。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联动连接的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同轴设置且同步转动的第一拨齿片和拨动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拨齿片和底拨片,所述第一拨齿片和所述第二拨齿片啮合连接。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方舌组件包括方舌、与所述方舌固定连接的拉动件、与所述拉动件活动连接的推动件,所述拉动件与所述拨动件限位连接,且被所述拨动件驱动以带动所述方舌伸出或缩回所述壳体,所述推动件的一端可与所述驱动组件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拨片活动连接。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为锁芯组件,所述锁芯组件包括同步转动的锁芯和锁芯拨轮,所述锁芯拨轮与所述拨动件活动连接,且与所述推动件靠近所述锁芯拨轮的一端活动抵接;在所述锁芯拨轮与所述拨动件抵接时,所述锁芯拨轮沿第三方向转动,以带动所述方舌缩回所述壳体;所述锁芯拨轮与所述推动件靠近所述锁芯拨轮的一端抵接并沿与所述第三方向转动时,所述推动件沿第四方向运动,并带动所述底拨片沿所述第三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联动件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解除对所述锁舌组件的限位。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为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方舌组件连接,以带动所述方舌组件伸出或缩回所述壳体。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为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齿拨轮啮合连接,所述齿拨轮与所述第二拨齿片同轴设置且同步转动,所述齿拨轮与所述底拨片传动连接,且同向转动,所述底拨片与所述第二联动件活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联动件限位或解除限位所述锁舌组件。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联动组件通过设置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及第三联动件,第一联动件与信号舌组件活动连接,第三联动件上设有限位挡壁,第一联动件与第三联动件层叠连接且与限位挡壁抵接,解决了现有联动组件结构为实现锁舌组件与信号舌组件的连接结构复杂,不便安装且成本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24.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锁体的立体图。
25.图2是图1的爆炸图。
26.图3是图1中锁体去除第二壳体后的侧视图。
27.图4是图2中联动组件的立体图。
28.图5是图4中第一联动件的立体图。
29.图6是图4中第二联动件的立体图。
30.图7是图4中第二联动件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31.图8是图3中第三联动件的立体图。
32.图9是图2中前周壁的立体图。
33.图10是图2中方舌组件的立体图。
34.图11是图2中传动组件的立体图。
35.图12是图2中锁芯组件的立体图。
36.图13是图2中触碰开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38.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锁体200,包括联动组件100、壳体20、信号舌组件30、锁舌组件40、方舌组件50、传动组件60、驱动组件70及触碰开关8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锁体200为智能门锁,安装在门上。
39.请参阅图4所示,联动组件100包括第一联动件1、第二联动件2、第三联动件3、连接件4及固持件5。联动组件100用于将信号舌组件30和传动组件60联动,同时对锁舌组件40起到限位作用。联动组件100设置在壳体20内。
40.请参阅图5所示,第一联动件1包括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第一联动件1与信号舌组件30活动连接,用于将第三联动件3和信号舌组件30联动。第一端部11靠近信号舌组件30并与信号舌组件30活动连接。第一端部11包括抵接部111,抵接部111凸出第一联动件1的表面,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呈圆柱体状,配置为与信号舌组件30抵接,并被信号舌组件30驱动。第二端部12远离信号舌组件30并与限位挡壁32抵接。第一联动件1以连接件4为旋转轴沿第一方向周向转动。
41.在锁体200由开锁状态到锁门状态的变化过程中,第二端部12与限位挡壁32抵接,且被限位挡壁32驱动以连接件4为旋转轴周向转动;在锁体200由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变化过程中,信号舌组件30从完全收缩在壳体20内转变为部分露于壳体20外的,第一联动件1的第一端部11被信号舌组件30驱动以连接件4为旋转轴周向转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
信号舌组件30受力收缩进壳体20内的过程中,第一方向为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逆时针方向,在信号舌组件30至少部分外露于壳体20外时,第一方向为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
42.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第二联动件2包括第一部21、第二部22、导向柱23、弹性复位件24及固定件25。第二联动件2与第三联动件3转动连接,与传动组件60活动连接,用于联动第三联动件3和传动组件60,同时对锁舌组件40起到限位作用。
43.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间隔设置,用于夹持第三联动件3,具体地,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为同一块板材,通过折弯冲压等操作,将第二部22弯折到第一部21上方,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上下间隔设置,第三联动件3通过固持件5被夹持在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之间。导向柱23为安装在壳体20上的柱体,贯穿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并与壳体20固定连接,第二联动件2以导向柱23为旋转轴周向转动,起到联动第三联动件3和传动组件60以及对锁舌组件40限位的作用。弹性复位件24包括安装部241及自安装部241向外倾斜延伸形成的两个弹性延伸臂242。安装部241套设在导向柱23上,两个弹性延伸臂242分别与固持件5和设置在壳体20内用以限位第二联动件2的固定件25抵接。固定件25设置在壳体20内,呈圆柱状,用于限位第二联动件2,防止过度转动。在第二联动件2绕着导向柱23旋转的过程中,套设在导向柱23上的安装部241与两个弹性延伸臂242之间改变了位置,弹性延伸臂242产生弹力,这个弹力会便于第二联动件2恢复自身的状态。在第二联动件2不受力到外界作用力的情况下,第二联动件2在弹性复位件24的作用下,与固定件25抵接,被固定件25限位。
44.请参阅图8所示,第三联动件3包括联动本体31、限位挡壁32及滑动限位孔33。第三联动件3与第一联动件1和第二联动件2转动连接,用于联动第一联动件1和第二联动件2。在第三联动件3的联动下,第一联动件1和第二联动件2的转动方向相同。限位挡壁32垂直于联动本体31。第一联动件1与联动本体31层叠连接且与限位挡壁32抵接,第二联动件2与联动本体31远离限位挡壁32的一端套设连接且限位连接。滑动限位孔33用于将第三联动件3固定,第三联动件3与壳体20沿第二方向滑动连接且被连接件4限位。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滑动限位孔33设有两个,滑动限位孔33为腰孔。第三联动件3可以在滑动限位孔33中沿腰孔长度方向滑动。两个滑动限位孔33错位设置,便于第三联动件3的滑动。
45.连接件4固定在壳体20内,连接件4安装在滑动限位孔33内,与滑动限位孔33一一对应设置,第三联动件3与连接件4滑动连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滑动限位孔33共设有两个,连接件4对应的也设有两个。一个连接件4将第一联动件1与第三联动件3通过层叠连接,且第一联动件1与该连接件4周向转动连接,另一个连接件4将第三联动件3滑动固定在壳体20上。
46.固持件5用于将第二联动件2和第三联动件3连接在一起。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固持件5呈圆柱状,依次贯穿第一部21、第三联动件3和第二部22,与壳体20固定连接。
47.请参阅图2和图9所示,壳体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以及与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连接的前周壁203,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以及前周壁203围设形成有收容空间,信号舌组件30、锁舌组件40、方舌组件50至少部分收容在壳体20的收容空间内,且与壳体20滑动连接。传动组件60、驱动组件70、触碰开关80均收容在收容空间内。前周壁203上还设有用于让信号舌组件30进出壳体20的信号舌进出口2031、用于让方舌组件50进出壳体20的方舌进出口2032、用于让锁舌组件40进出壳体20的锁舌进出口
2033。
48.信号舌组件30用于与触碰开关80配合反馈锁体200的状态。在信号舌组件30不受外界力的情况下,信号舌组件30部分露出壳体20,而在受到外界力的作用下,即在门被关上时,由于门框上不设有信号舌组件30对应凹陷部,信号舌组件30受力完全收缩到壳体20内,在此过程中信号舌组件30接触触碰开关80并使其发出信号,驱动组件70根据信号驱动锁体200,将方舌组件50部分伸出壳体20,从而实现锁体200的关锁。
49.锁舌组件40与联动组件100活动连接,至少部分收容在壳体20内,用于锁门,锁舌组件40在不受外界作用力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弹力,处于部分露出于壳体20的状态。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锁舌组件40为剪刀舌组件。锁舌组件40在联动组件100不受力时,与联动组件100抵接,被第二联动件2限位,始终部分露出于壳体20,即时受力也无法完全收缩到壳体20内;在锁体200由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变化过程中,联动组件100移动,此时锁舌组件40不再被第二联动件2限位,可以自由的伸缩,不受力则部分露出于壳体20,受力则收缩到壳体20内。
50.请参阅图10所示,方舌组件50包括方舌501、拉动件502及推动件503,方舌组件50用于锁门,在方舌组件50部分露出壳体20时,实现锁门。方舌组件50与传动组件60连接,并与驱动组件70连接。拉动件502与方舌501固定连接,并与传动组件60的拨动件6012限位连接,拨动件6012的传动下拉动件502移动以带动方舌501部分露出壳体20外或完全收缩到壳体20内,从而实现锁门的功能。推动件503的靠近信号舌组件30的一端可与驱动组件70的锁芯组件701活动连接,远离信号舌组件30的一端与传动组件60的底拨片6022活动连接。锁芯组件701转动使得与其活动连接的推动件503发生移动,推动件503远离信号舌组件30的一端此时推动传动组件60的底拨片6022,底拨片6022受力转动,推动与底拨片6022连接的第二联动件2转动。推动件503用于锁芯组件701和联动组件100的联动。
51.请参阅图11所示,传动组件60包括第一传动组件601和第二传动组件602。传动组件60与驱动组件70和联动组件100相连,用于将驱动组件70作出的驱动变化传递到联动组件100中。第一传动组件601包括第一拨齿片6011和拨动件6012,第一拨齿片6011和拨动件6012同轴设置且同步转动。第二传动组件602包括第二拨齿片6021和底拨片6022,第二拨齿片6021和底拨片6022同轴设置。第一拨齿片6011和第二拨齿片6021位于同一高度,两者啮合连接。第一拨齿片6011和第二拨齿片6021的转动方向相反。
52.驱动组件70用于驱动锁体200,改变锁舌组件40、方舌组件50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状态。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驱动组件70包括锁芯组件701、电机组件702,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70还可以包括把手组件、指纹识别组件、面部识别组件等,只要能起到驱动作用即可,不以此为限。
53.请参阅图12所示,锁芯组件701包括锁芯7011和锁芯拨轮7012。锁芯7011和锁芯拨轮7012同步转动,锁芯拨轮7012与拨动件6012活动连接,且与推动件503靠近锁芯拨轮7012的一端活动抵接;在锁芯拨轮7012与拨动件6012抵接时,拨动件6012沿第三方向转动,以带动方舌501缩回壳体20;锁芯拨轮7012与推动件503靠近锁芯拨轮7012的一端抵接时,推动件503沿第四方向运动,并带动底拨片6022沿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二联动件2向与第四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解除对锁舌组件40的限位。
54.电机组件702与第二传动组件602的底拨片6022啮合连接,电机组件702也用于驱
动锁体200。具体地,电机组件702转动,带动底拨片6022转动,底拨片6022与第二拨齿片6021同轴设置,第二拨齿片6021与底拨片6022传动连接,且同向转动。底拨片6022与第二联动件2活动连接,通过第二联动件2限位或解除限位锁舌组件40。
55.请参阅图13所示,触碰开关80包括开关本体801、弹性臂802、第二固定件803。锁体200包括至少一个触碰开关80,触碰开关80与驱动组件70信号连接,以驱动方舌组件50伸出或缩回壳体20。触碰开关80的开关本体801通过第二固定件803设置在壳体20的第一壳体201内,弹性臂802与开关本体801夹角设置。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共设有两个触碰开关80。一个触碰开关80靠近信号舌组件30设置,在信号舌组件30受力被压缩进壳体20内时,信号舌组件30与触碰开关80的弹性臂802抵接,以使触碰开关80发出信号,通过该信号可以判断信号舌组件30完全收缩在壳体20内,驱动组件70驱动方舌组件50部分露出壳体20,实现锁门。在信号舌组件30从完全收缩在壳体20内转变为伸出壳体20时,信号舌组件30与弹性臂802分离,触碰开关80发出信号,驱动组件70驱动方舌组件50收缩到壳体20内,实现开锁。另一个触碰开关80靠近锁舌组件40设置,在锁舌组件40从部分露出壳体20转为完全收缩进壳体20内时,锁舌组件40与触碰开关80的弹性臂802抵接,以使触碰开关80发出信号,过该信号可以判断锁舌组件40不再被联动组件100限位,即信号舌组件30部分露出于壳体20,此时锁体200处于未锁状态。方舌组件50完全收缩在壳体20内。
56.本技术的锁体200具有两种状态,分别为开锁状态和锁门状态。具体地,锁体200安装在门上,当门打开时,信号舌组件30、锁舌组件40部分露出壳体20,而方舌组件50完全收缩在壳体20内,此时直接对信号舌组件30施力可以将其向壳体20内按压移动,锁舌组件40、方舌组件50施力则无法移动,锁体200处于开锁状态。而当用户将门关上,由于门框上不设置信号舌组件30对应的凹陷部,信号舌组件30受到门框的力,完全收缩进壳体20,而此时锁舌组件40、方舌组件50部分露出壳体20外且且直接对其施力无法向壳体20内按压移动,锁体200处于锁门状态。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方式即开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户采用钥匙通过锁芯组件701完成;另一种是用户无操作,通过电机组件702自主完成。而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方式即关门方式,通过电机组件702自动完成
57.通过锁芯组件701完成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变化过程中,锁门状态下,信号舌组件30完全收缩进壳体20,而锁舌组件40、方舌组件50部分露出壳体20外。此时用户将钥匙插入锁芯7011旋转,锁芯7011以第三方向即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锁芯拨轮7012随锁芯7011同向转动,锁芯拨轮7012与拨动件6012活动连接,带动拨动件6012以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即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的拨动件6012带动拉动件502移动,将部分露出于壳体20外的方舌501拉动,使方舌组件50完全收缩到壳体20内。推动件503由原本远离锁芯拨轮7012的位置移动到靠近锁芯拨轮7012的位置,推动件503靠近锁芯拨轮7012的一端此时能够与锁芯拨轮7012活动抵接。而后通过钥匙继续以第三方向转动锁芯组件701,锁芯拨轮7012带动推动件503沿第四方向即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从下向上的方向运动,推动件503远离锁芯拨轮7012的一端在移动中会抵接底拨片6022,带动底拨片6022沿第三方向即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底拨片6022与第二联动件2活动连接,带动第二联动件2同样以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联动件2在旋转后远离锁舌组件40,不会对锁舌组件40抵触限位。在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过程即开门的过程中,由于对门会有一个拉开的动作,锁舌组件40可以受力收缩进壳体20内,不会
阻碍开门过程,而在完成开门过程后,由于自身弹力的作用,锁舌组件40会重新弹出,部分露出于壳体20。以与第三方向相反方向旋转的第二联动件2同时会带动联动的第三联动件3以第二方向即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从上到下的方向滑动,以第二方向滑动的第三联动件3通过限位挡壁32带动第一联动件1的第二端部12,使第一联动件1以第一方向即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转动的第一端部11与信号舌组件30抵接并限位信号舌组件30,在锁体200离开门框,完成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变化过程中,信号舌组件30由于被第一联动件1限位,无法通过自身的弹力由完全收缩在壳体20内的状态作用转变为部分露出于壳体20外。以上是一个完整的通过锁芯组件701完成的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过程。
58.通过电机组件702完成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变化过程中,锁门状态下,信号舌组件30完全收缩进壳体20,而锁舌组件40、方舌组件50部分露出壳体20外。此时电机组件702带动啮合的第二传动组件602转动,第二传动组件602与第一传动组件601啮合连接,带动第一传动组件601的拨动件6012以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即此时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拨动件6012带动拉动件502移动,将部分露出于壳体20外的方舌501拉动,使方舌组件50完全收缩到壳体20内。与此同时,第二传动组件602中的底拨片6022带动第二联动件2以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即此时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与第三方向相反方向旋转的第二联动件2同时会带动联动的第三联动件3以第二方向即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从上到下的方向滑动,以第二方向滑动的第三联动件3通过限位挡壁32带动第一联动件1的第二端部12,使第一联动件1以第一方向即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转动的第一端部11与信号舌组件30抵接并限位信号舌组件30,在锁体200离开门框,完成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变化过程中,信号舌组件30由于被第一联动件1限位,无法通过自身的弹力由完全收缩在壳体20内的状态作用转变为部分露出于壳体20外。
59.而在完成从锁门状态到开锁状态的变化过程后,锁芯组件701或电机组件702不再带动第二联动件2转动,此时在信号舌组件30的弹力及第二联动件2的弹性复位件24的弹力作用下,第一联动件1和第二联动件2沿与第三方向即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直到第二联动件2被固定件25限位抵接时停止,此时第二联动件2对部分露出于壳体20的锁舌组件40限位,而第一联动件1不会再对信号舌组件30限位,信号舌组件30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部分露出壳体20。
60.通过电机组件702完成从开锁状态到锁门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开锁状态下,信号舌组件30、锁舌组件40部分露出壳体20,而方舌组件50完全收缩在壳体20内。当门被合入门框内,门框设有锁舌组件40对应的凹陷部,锁舌组件40自由伸缩后进入门框中对应的凹陷部内,依旧保持部分露出壳体20,而门框中不设置信号舌组件30对应的凹陷部,因此信号舌组件30会始终受到门框的力,完全收缩到壳体20内,收缩的过程中信号舌组件30接触触碰开关80,使其发出信号。电机组件702收到信号舌组件30完全收缩到壳体20内的信号后进行转动,带动与电机组件702转动连接的底拨片6022,底拨片6022以第三方向转动,此时第三方向为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逆时针方向,底拨片6022带动同轴同向转动的第二拨齿片6021,第二拨齿片6021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拨齿片6011以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此时以图3中视图方向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拨动件6012与第一拨齿片6011同轴同向转动,带
动拉动件502移动,此时方舌组件50由完全收缩到壳体20内变为部分露出壳体20。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底拨片6022不会与第二联动件2连接,第二联动件2不受底拨片6022的带动。以上是一个完整的通过电机组件702完成的从开锁状态到锁门状态的过程。
6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联动组件100通过设置第一联动件1、第二联动件2及第三联动件3,第一联动件1与信号舌组件30活动连接,第三联动件3上设有限位挡壁32,第一联动件1与第三联动件3层叠连接且与限位挡壁32抵接,解决了现有联动组件结构为实现锁舌组件与信号舌组件的连接结构复杂,不易安装且成本较高的问题。
62.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