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夹装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4445发布日期:2022-09-27 23:40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夹装配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夹装配钳,属于汽车空调管路装配工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汽车空调管路用管夹是一种应用在汽车空调管路上对空调管路起固定作用的紧固件,汽车内部的空调管路结构复杂,并且空调管路走线较长,所以管路在汽车内部布置时需要若干个管夹来紧固,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管路抖动造成磨损,保证在行车时管路安装的稳定性。
3.在汽车的批量生产阶段,管夹装配皆依赖于专用管夹装配工装来完成,但是,在前期新项目的样件阶段,常常因缺少管夹装配工装而导致现场装配人员用“虎钳”来完成装配,利用“虎钳”装配时需要首先把橡胶套套在管路的指定位置上,然后在橡胶套上套上管夹,再人工将管夹的上管夹片1501和下管夹片1502压合在一起,保持压合的同时用“虎钳”将管夹15上的凸耳1503向下折弯,从而使得管夹闭合,缺点是:(1)如图1所示,由于利用虎钳向下弯折凸耳1503时,在虎钳对凸耳1503的挤压作用下,管夹15会向着远离虎钳钳口的方向移动,因此利用“虎钳”装配时,需要用到其他的辅助工具甚至需要其他人员协助将管夹15固定住,另一个人用“虎钳”将管夹上的凸耳向下折弯,才能完成管夹的闭合,浪费了大量人工时间;(2)这种操作方法不能保证凸耳 1503翻折后的平整度,无法保证夹紧质量,更无法保证夹紧一致性;(3)另外,当管夹的凸耳1503一次夹紧不到位时,工作人员会反复挤压管夹15,造成管夹15表层防腐层脱落,产生管夹易腐蚀的问题;(4)这种装配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操作者容易疲劳,也存在被虎钳夹伤等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改善或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夹装配钳,包括相互交叉铰接的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包括第一手柄和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钳体包括第二手柄和第二夹持臂,还包括第一活动钳壳和第二活动钳壳,所述第一活动钳壳通过第一定位销安装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所述第二活动钳壳通过第二定位销安装在所述第二夹持臂上,所述第一活动钳壳和第二活动钳壳内侧均设有夹持槽。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均包括夹头,所述夹头内侧为夹持面,所述夹持面为斜面结构。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均包括夹持臂本体及夹头,所述夹头通过夹头销销接在所述夹持臂本体上。
8.进一步的,所述夹持臂本体上部为弧面结构,所述夹头下部为与所述夹持臂本体上部弧面相适配的弧面结构,所述夹头下部与所述夹持臂本体上部之间留有配合间隙。
9.所述夹头通过销轴销接在所述夹持臂本体上,并且所述夹头下部与所述夹持臂本
体上部之间留有配合间隙,因此夹头能够绕销轴转动,能够有效的防止在夹压管夹时装配钳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卡滞不能回位。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动钳壳和第二活动钳壳上分别设有第一弧形长孔和第二弧形长孔,所述第一活动钳壳通过第一定位销及所述第一弧形长孔安装在所述第一夹持臂上,所述第二活动钳壳通过第二定位销及所述第二弧形长孔安装在所述第二夹持臂上。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及第二夹持臂的外侧分别还设有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所述第一支撑凸起与所述第一活动钳壳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支撑凸起与所述第二活动钳壳的内壁接触。
12.在夹压管夹的过程中,第一支撑凸起与第一活动壳头的内壁接触,第二支撑凸起与第二活动壳头的内壁接触,第一支撑凸起作为第一活动钳壳移动的支点,限制所述第一活动钳壳在第一定位销和第一弧形长孔的配合下的移动的轨迹,第二支撑凸起作为第二活动钳壳移动的支点,限制所述第二活动钳壳在第二定位销和第二弧形长孔的配合下的移动的轨迹。即所述第一支撑凸起与第一定位销和第一弧形长孔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活动壳体的移动轨迹,所述第二支撑凸起与第二定位销和第二弧形长孔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活动壳体的移动轨迹。
13.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一活动钳壳之间的第一拉簧,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和第二活动钳壳之间的第二拉簧。
14.所述第一拉簧用于拉动所述第一活动钳壳复位,所述第二拉簧用于拉动所述第二活动钳壳复位。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上均设有拉簧通道,所述第一拉簧的外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活动钳壳上,内端连接在第一夹钳臂的拉簧通道内部,所述第二拉簧的外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活动钳壳上,内端连接在第二夹钳臂的拉簧通道内部。
16.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槽具有向下倾斜的紧箍面。
17.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槽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包括上部转角和下部转角,所述上部转角为直角,下部转角为钝角。
18.进一步的,所述夹头的夹持面上设有防滑纹。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的管夹装配钳装配管夹时,第一活动钳壳和第二活动钳壳互相配合能够限制管夹在装配时向上移动,防止管夹在装配过程中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脱离出来,能够一次性将管夹上的凸耳弯折到位,避免了反复夹紧过程中导致的管夹表面的防腐层脱落的问题,从而提高夹紧效果,保证夹紧质量和夹紧的一致性,并且夹紧过程中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工具或其他人员协助,节约了人力。
附图说明
21.图1为使用虎钳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管夹装配钳的正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管夹装配钳的左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管夹装配钳未安装活动钳壳的正视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活动钳壳的正视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活动钳壳的左视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管夹装配钳的正视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管夹装配钳未安装活动钳壳的正视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第一钳体或第二钳体的正视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第一钳体或第二钳体的左视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夹头的正视图;
32.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夹头的左视图;
33.图13为管夹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4为管夹的上管夹片和下管夹片压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5~17为本实用新型的管夹装配钳装配管夹的过程示意图;
36.图18为管夹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第一钳体;101、第一手柄;102、第一夹持臂;2、第二钳体; 201、第二手柄;202、第二夹持臂;3、第一活动钳壳;301、第一弧形长孔;4、第二活动钳壳;401、第二弧形长孔;5、第一定位销;6、第二定位销;701、第一支撑凸起;702、第二支撑凸起;8、夹持面;9、夹持臂本体;10、夹头; 11、弧面结构;12、配合间隙;1301、第一拉簧;1302、第二拉簧;14、拉簧通道;15、管夹;1501、上管夹片;1502、下管夹片;1503、凸耳;16、夹持槽;1601、紧箍面。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9.具体实施例一:
40.如图2~6所示,一种管夹装配钳,包括相互交叉铰接的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所述第一钳体1包括第一手柄101和第一夹持臂102;所述第二钳体2 包括第二手柄201和第二夹持臂202,还包括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通过第一定位销5安装在所述第一夹持臂102上,所述第二活动钳壳4通过第二定位销6安装在所述第二夹持臂202上,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内侧均设有夹持槽16。
41.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上分别设有第一弧形长孔301和第二弧形长孔401,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通过第一定位销5及所述第一弧形长孔301安装在所述第一夹持臂102上,所述第二活动钳壳4通过第二定位销6及所述第二弧形长孔401安装在所述第二夹持臂202上。所述第一夹持臂102及第二夹持臂202的外侧还设有第一支撑凸起701和第二支撑凸起 702,所述第一支撑凸起701与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支撑凸起702与所述第二活动钳壳4的内壁接触。
42.在夹压管夹15的过程中,第一支撑凸起701与第一活动壳头的内壁接触,第二支撑凸起702与第二活动壳头的内壁接触,第一支撑凸起701作为第一活动钳壳3移动的支点,限制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在第一定位销5和第一弧形长孔301的配合下的移动的轨迹,第二支撑凸起702作为第二活动钳壳4移动的支点,限制所述第二活动钳壳4在第二定位销6和第二弧形长孔401的配合下的移动的轨迹。即所述第一支撑凸起701与第一定位销5和第一弧形长孔301 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活动壳体的移动轨迹,所述第二支撑凸起702与第二定位销6和第二弧形长孔401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活动壳体的移动轨迹。如果没有第一支撑凸
起701和第二支撑凸起702,会导致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的夹持槽16在与管夹15发生接触后,第一手柄101和第二手柄201 的下一步运动会带着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共同运动,不能保证活动钳壳能够按照完成弧形长孔的导向轨迹运行,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就不能很好的箍住管夹15。第一支撑凸起701和第二支撑凸起702保证了在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二夹持臂202夹压管夹15的凸耳1503的过程中,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能够一直保持箍住管夹15的状态,防止管夹15 向上移动。
4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臂102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02均夹持臂包括夹头10,所述夹头10内侧为夹持面8,所述夹持面8为斜面结构。所述管夹装配钳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一活动钳壳3之间的第一拉簧 130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202和第二活动钳壳4之间的第二拉簧1302,当完成管夹15的凸耳1503弯折动作后,所述第一拉簧1301用于拉动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复位,所述第二拉簧1302用于拉动所述第二活动钳壳4复位。所述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二夹持臂202上均设有拉簧通道14,所述第一拉簧1301 的外端通过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上,内端通过销轴连接在第一夹钳臂的拉簧通道14内部,所述第二拉簧1302的外端通过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二活动钳壳4上,内端通过销轴连接在第二夹钳臂的拉簧通道14内部。
44.所述夹持槽16具有向下倾斜的紧箍面1601。更具体的,所述夹持槽16为 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包括上部转角和下部转角,所述上部转角为直角,下部转角为钝角。所述夹持槽16的结构能够将实施例中的管夹15稳定的箍住,当然,根据管夹15的结构不同,所述夹持槽16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形式,例如v型等。所述夹头10的夹持面8上设有防滑纹,能够增加夹头10与管夹15 之间的摩擦。
45.本实用新型的管夹装配钳装配管夹15时,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 4互相配合能够限制管夹15在装配时向上移动,防止管夹15在装配过程中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脱离出来,并且能够一次性将管夹15上的凸耳1503弯折到位,避免了反复夹紧过程中导致的管夹15表面的防腐层脱落的问题,从而提高夹紧效果,保证夹紧质量和夹紧的一致性,并且夹紧过程中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工具或其他人员协助,节约了人力。
46.具体实施例二:
47.如图7~12所示,区别于具体实施例一,所述所述第一夹持臂102和所述第二夹持臂202均包括夹持臂本体9及夹头10,所述夹头10通过夹头销销接在所述夹持臂本体9上。所述夹持臂本体9上部为弧面结构11,所述夹头10 下部为与所述夹持臂本体9上部弧面相适配的弧面结构11,所述夹头10下部与所述夹持臂本体9上部之间留有配合间隙12。
48.所述夹头10通过销轴销接在所述夹持臂本体9上,并且所述夹头10下部与所述夹持臂本体9上部之间留有配合间隙12,因此夹头10能够绕销轴转动,能够有效的防止在夹压管夹15时装配钳的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二夹持臂202 卡滞不能回位。
49.如图13~18所示,管夹装配钳装配管夹的使用方法如下:
50.(1)首先将管夹15的上管夹片1501和下管夹片1502压合在一起(如图 13和14所示),将管夹15放置在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二夹持臂202之间的夹持槽16内(如图15),合拢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二夹持臂202,使夹持槽16 与管夹凸耳1503的两侧面贴合对管夹15进行定位(如图16),在后续的夹紧过程中,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上的夹持槽16能够箍住管夹15防止管夹15向上移动;
51.(2)如图17所示,在操作者继续进行握紧手柄,在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二夹持臂202继续夹压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凸起701与所述第一活动钳壳 3的内壁接触滑动,第一活动钳壳3相对第一夹持臂102出现相对位移,在第一弧形长孔301和第一定位销5的限位作用下,第一定位销5引导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一夹持臂102沿第一弧形长孔301产生相对移动;所述第二支撑凸起702与所述第二活动钳壳4的内壁接触滑动,第二活动钳壳4相对第二夹持臂 202出现相对位移,在第二弧形长孔401和第二定位销6的限位作用下,第二定位销6引导第二活动钳壳4和第二夹持臂202沿第二弧形长孔401产生相对移动,从而在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二夹持臂202对管夹15的凸耳1503夹压用力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和第二活动钳壳4能够一直保持箍住管夹15 的状态,防止管夹15向上移动;
52.(3)在第一夹持臂102和第二夹持臂202完全合拢后,所述管夹15的凸耳1503折弯至与下管夹片1502完全贴合后(如图18所示),松开手柄,所述第一拉簧1301用于拉动所述第一活动钳壳3复位,所述第二拉簧1302用于拉动所述第二活动钳壳4复位,完成管夹15装配。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