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70461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打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锤钻、电锤等打击工具。
【背景技术】
[0002]例如在锤钻中,公知有如下锤钻,其利用从上方旋合的螺钉将曲柄外壳固定在收纳马达的马达外壳的上方,并从后方将手柄螺纹固定于马达外壳与曲柄外壳的后方,其中,上述曲柄外壳收纳将马达的旋转转换为活塞等的往复运动的曲柄机构(参照非专利文献1)0
[0003]非专利文献1:牧田综合产品目录2013-10,锤钻HR5211C,[平成26年I月24日检索],网址< http:// www.makita.c0.jp/product/ecatalog/sougou/index.html#44 >
[0004]在这样的锤钻中,固定马达外壳与曲柄外壳的螺钉被手柄等的多个外壳、罩遮盖,因此在进行马达的修理等时,作业人员需要按照分别拧松多个外壳等的固定螺钉来取下外壳等、然后拧松固定马达外壳与曲柄外壳的螺钉来分离马达外壳的顺序来进行作业,作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取下连结马达外壳与曲柄外壳等上侧外壳的螺钉而提高修理等的作业性的打击工具。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打击工具的外壳包括收纳马达的马达外壳和在该马达外壳的上部收纳朝前的输出部的上侧外壳,马达外壳与上侧外壳被分别配置于马达外壳的前后的多个螺钉连结,所述打击工具的特征在于,在螺钉中,位于马达外壳的前侧的螺钉从下方旋合,位于马达外壳的后侧的螺钉从上方旋合。
[0007]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螺钉”还包括“螺栓”。
[0008]在技术方案I的结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马达外壳与上侧外壳的后方螺纹固定有覆盖位于马达外壳的后侧的螺钉的手柄外壳,通过取下手柄外壳,位于后侧的螺钉露出。
[0009]在技术方案I或2的结构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马达外壳的前部组装有覆盖位于马达外壳的前侧的螺钉的前罩。
[0010]在技术方案3的结构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前罩被从前方卷绕于前罩并安装于外壳的带状部件固定。
[0011]在技术方案3或4的结构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上侧外壳与前罩之间分别设置有在前罩的组装位置相互卡合的卡合部。
[0012]根据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从下方旋合马达外壳的前侧的螺钉,从而即使不取下多个外壳等的固定螺钉也能够简单地取下连结马达外壳与上侧外壳的前后的螺钉,能够提高修理等的作业性。
[0013]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I的效果之外,在常态下能够利用手柄外壳保护后侧的螺钉,另一方面,通过取下手柄外壳能够简单地取下该螺钉。
[0014]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I或2的效果之外,在常态下能够利用前罩保护前侧的螺钉,另一方面,通过取下前罩能够简单地取下该螺钉。
[0015]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3的效果之外,能够利用带状部件简单地固定前罩。
[0016]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实用新型,除技术方案3或4的效果之外,能够通过卡合部彼此的卡合来防止组装前罩时的脱落,从而提高前罩的组装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锤钻的整体图。
[0018]图2是锤钻的纵剖视图。
[0019]图3是分离掉马达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省略手柄外壳)。
[0020]图4是分离掉马达外壳的状态的侧视图(省略手柄外壳)。
[0021]图5是分离掉手柄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2]图6是分离掉手柄外壳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I…锤钻;2…外壳;3…马达;4…输出轴;5…曲柄机构;6…旋转传递机构;7..?输出部;8…刀夹;9…手柄;13…曲柄轴;14…中间轴;17…缸体;18…活塞;20…马达外壳;21…齿轮外壳;22…曲柄外壳;23…前外壳;24…手柄外壳;25...齿轮外壳罩;26...外壳罩;28…罩部;29…带状罩;31…打击件;38…离合器;46、47、49…螺栓;51…槽;52…卡合片;54、55…凸起;56…螺钉;57…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6]图1是作为打击工具的一个例子的锤钻的整体图,图2是纵剖视图,锤钻I构成为:在外壳2的后方(设图1、图2的左侧为前方)配置有输出轴4朝上的马达3,在其上方设置有曲柄机构5以及旋转传递机构6,并且具备输出部7,该输出部7在前端具有能安装未图示的钻头的刀夹8,伴随着输出轴4的旋转,经由曲柄机构5以及旋转传递机构6向钻头传递打击或者打击+旋转。在外壳2的后方设置有具备开关10以及开关杆11的手柄9。12是电源线。
[0027]这里的外壳2由如下部分构成:马达外壳20,其收纳马达3 ;齿轮外壳21,其连结于马达外壳20的上端,并分别对输出轴4以及曲柄机构5的曲柄轴13、旋转传递机构6的中间轴14进行轴支承;作为上侧外壳的曲柄外壳22,其连结于齿轮外壳21的上方,并收纳曲柄机构5以及旋转传递机构6、输出部7的后部;前外壳23,其连结于曲柄外壳22的前方,并收纳输出部7的前部;以及手柄外壳24,其连结于马达外壳20以及曲柄外壳22,并在后端形成手柄9。在马达外壳20的上端设置有作为覆盖齿轮外壳21的前部的前罩的齿轮外壳罩25,在曲柄外壳22以及前外壳23的外侧设置有外壳罩26以及曲柄盖罩27。
[0028]马达3的输出轴4穿过齿轮外壳21并向曲柄外壳22内突出,从而与设置于曲柄轴13的上侧齿轮15啮合。设置于曲柄轴13的偏心轴16经由连杆19连结于活塞18,并能够将曲柄轴13的旋转转换为活塞18的往复运动,其中,上述活塞18收纳为能够在保持于曲柄外壳22的缸体17内前后移动。在缸体17内,在活塞18的前方隔着空气室30收纳有打击件31,在打击件31的前方,在刀夹8内收纳有中间件32。在中间件32的前方,在刀夹8的前端设置有供钻头插入安装的卡盘33。
[0029]另一方面,设置于曲柄轴13的下侧齿轮34与设置于其前方的中间轴14的带扭矩限制器的中间齿轮35啮合,设置于中间轴14的上端的第一锥齿轮36与第二锥齿轮37啮合,该第二锥齿轮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外装在刀夹8的后端。
[0030]在第二锥齿轮37的前方,在刀夹8设置有与刀夹8花键结合的环状的离合器38,在离合器38的前方设置有与刀夹8 一体的锁定环39,离合器38能够在与第二锥齿轮37卡合的后退位置和与锁定环39卡合的前进位置之间滑动。即,若离合器38位于后退位置,则第二锥齿轮37的旋转能够经由离合器38传递至刀夹8,若离合器38位于前进位置,则第二锥齿轮37的旋转不传递至刀夹8,并经由锁定环39锁定刀夹8的旋转。若使离合器38位于第二锥齿轮37与锁定环39之间,则刀夹8的旋转自由,因此能够选择任意的旋转角度。通过设置于曲柄盖罩27的上表面的换位杆40的旋转操作能够选择该离合器38的前后以及中间位置。
[0031]因此,若压入操作开关杆11打开开关10,则马达3进行驱动,从而输出轴4旋转,并经由上侧齿轮15使曲柄轴13旋转,因此偏心轴16偏心运动,并经由连杆19使活塞18往复运动。于是,打击件31因空气弹簧的作用联动而前后移动,从而打击中间件32来将打击传递至刀夹8前端的钻头。同时经由曲柄轴13的下侧齿轮34以及中间齿轮35使中间轴14旋转,并使第二锥齿轮37旋转。此时,若将离合器38切换至后退位置,则第二锥齿轮37的旋转经由离合器38传递至刀夹8,钻头除进行打击之外还进行旋转动作(锤钻模式)。相反,如将离合器38切换至前进位置,则第二锥齿轮37的旋转不传递至刀夹8,因此变为向钻头仅传递打击的锤模式。在马达3的后方配置有调整马达3的通电量的控制器41,通过对设置于控制器41并向马达外壳20的侧面露出的调整拨盘42进行操作,能够调整转速以及打击数。
[0032]此外,在离合器38的内周设有环状的凹槽43,在离合器38,沿径向形成有多个与凹槽43连通的贯通孔44、44...。另一方面,在刀夹8形成有在离合器38的前后位置分别与凹槽43连通的连通孔45、45...。因此,在哪一种动作模式下都能够将温度因打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