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螺丝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2115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螺丝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螺丝刀,包括刀体、绝缘助力手柄和套筒,套筒套在刀体上,套筒上设有限位孔和锁珠落孔,刀体上设有锁珠安装孔和限位防脱散螺钉安装孔,锁珠安装孔贯穿刀体,内部安装弹簧和锁珠;其中所述的锁珠安装孔与锁珠落孔相对应设置,配合弹簧和锁珠构成定位系统,实现套筒与刀体相对固定,所述的限位孔结构配合安装在刀体上的限位防脱散螺钉构成封闭式导轨,约束套筒与刀体的相对运动轨迹,保持整体机械关系有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解决了传统一字口螺丝刀安装螺钉过程中易滑脱、“对线性”差、损伤螺钉槽的技术难题,既增加自体保护刀头功能延长使用寿命,又实现了“一刀多功能”。
【专利说明】
一种多功能螺丝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丝刀,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一字口螺丝刀。【背景技术】
[0002]传统一字口螺丝刀对应开槽盘头类螺钉、开槽锥销紧定类螺钉安装过程中存在易滑脱、“对线性”差、易损伤螺钉槽端(对线性:螺钉安装时螺丝刀的轴向中心线与螺钉轴向中心线趋近重合的可能性;越趋近重合或夹角越小,越便于安装操作,安装所需扭矩值越小,因螺丝刀和螺钉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损伤越小)、刀头裸露极易造成非工作磨损(或损伤) 而缩减使用寿命的缺点。【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多功能螺丝刀,意在解决传统一字口螺丝刀安装螺钉时易滑脱、“对线性”差、损伤螺钉槽端的技术难题,且继承了传统一字口螺丝刀的所有性能,并增加自体保护刀头功能。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4]—种多功能螺丝刀,包括刀体和绝缘助力手柄,在螺丝刀刀体外加一可相对运动的套筒,套筒和刀体以刚性平面机构移动低副方式配合,组成本实用新型的主导轨;同时以安装在刀体上的限位防脱散螺钉配合套筒上所设计的限位孔结构,组成本实用新型的副导轨;主导轨与副导轨相互配合使套筒与刀体构成闭式运动副关系,约束套筒与刀体的相对运动轨迹及范围,获得所设计的机械运动轨迹,保持套筒与刀体所组成的机构有效,通过刀体上所安装的弹簧和锁珠配合套筒上所设计的锁珠落孔所构成的定位系统实现工作状态的选定和套筒与刀体的相对固定。套筒上设有限位孔和锁珠落孔,刀体上设有锁珠安装孔和限位防脱散螺钉安装孔,锁珠安装孔贯穿刀体,内部安装弹簧和锁珠;其中所述的锁珠安装孔与锁珠落孔相对应设置,配合弹簧和锁珠构成定位系统,实现套筒与刀体相对固定;所述的限位孔结构配合安装在刀体上限位防脱散螺钉安装孔的限位防脱散螺钉构成封闭式导轨,约束套筒与刀体的相对运动轨迹,保持整体机械关系有效。
[000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锁珠落孔位于套筒上,两排成180度角分布,每排4个,其中所述锁珠落孔的直径小于锁珠的直径,且锁珠的直径与锁珠落孔的直径相差〇.5mm-lmm。
[0006]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刀体上的锁珠安装孔的孔心距c为10mm,位于套筒上的限位孔的边长b是锁珠安装孔孔心距c的2倍,S卩20mm。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套筒和刀体的材质不低于45号钢,表面做防腐处理,刀体的刀头淬火、充磁处理。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09]1、解决了传统一字口螺丝刀易滑脱、“对线性”差、损伤螺钉槽端的技术难题;
[0010]2、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一刀多功能”,套筒分别在三个工作位展现三种工作状态, 不同状态下安装不同类型的螺钉,并具有传统一字口螺丝刀的所有性能;[〇〇11]3、增加自体保护刀头功能,消除因刀头裸露所造成的非工作磨损(或损伤),进而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0〇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A工位的示意图;[〇〇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C工位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套筒的部分示意图;
[001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套筒的另一部分示意图;
[001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刀体的部分示意图。
[0018]图中:1.套筒;2.刀体;3.绝缘助力手柄;4.限位防脱散螺钉;5.锁珠;6.弹簧;7.限位孔;8.锁珠落孔;9.锁珠安装孔;10.限位防脱散螺钉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0]由图1可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功能螺丝刀,包括刀体2和绝缘助力手柄3,和刀体2外的套筒1,套筒1上设有限位孔7和锁珠落孔8,刀体2上设计了锁珠安装孔9和限位防脱散螺钉安装孔10,锁珠安装孔9贯穿刀体2,锁珠安装孔9内安装有弹簧6和锁珠5;其中所述的锁珠安装孔9与锁珠落孔8是相对应关系,两者孔心距c的值相同。所述的限位孔7与安装在刀体2上的限位防脱散螺钉4是配合关系,二者构成封闭式的导轨。
[0021]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套筒有3个特殊的部位:[〇〇22]1、工作面约束部分;此部分套筒内径d3尺寸的设定参照所安装螺钉槽端尺寸(本新型实用螺丝刀设定的范围是3.5mm至8.0mm,即螺钉槽端的公称直径范围),根据实际需要加工此部分套筒内径d3。此部分套筒外径d4的取值为d4 = d3+4.6mm;此部分套筒的长度L的取值范围20mm-30mm。为了提升本新型实用螺丝刀的适用性,进一步缩小了套筒端部的外径值,比d4值小1 ? Omm-1 ? 4mm,端部内径比d3大0 ? 5mm,长度为2mm(意义在于开槽盘头螺钉的钉头是冲压成型的有一定的公差范围,做此部分以适应这个公差)。[〇〇23]2、锁珠落孔;两排成180度角分布,8个孔的孔心距c有严格的要求,锁珠落孔的直径d2应小于锁珠的直径dl,且两者关系应满足dl-d2的值在本新型实用螺丝刀所使用的锁珠5的直径d 1 = 3mm。
[0024]3、限位孔;本新型实用螺丝刀采用‘锁珠’系统进行工作状态选定,而限位孔7限定了防脱散螺钉4的运动极限位置(即套筒与刀体相对运动的极限位置);同时实现导轨作用, 防止套筒1相对刀体2作绕轴运动;如图所示限位孔7的几何尺寸关系为a_b = d,锁珠安装孔的孔心距c与限位孔的尺寸b有b = 2c关系;本新型实用螺丝刀中c的取值为10mm,d的取值为 4mm 〇
[0025]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刀体中最重要的两个部位:
[0026]1、限位防脱散螺钉安装孔10,它是本新型实用螺丝刀中最重要的数值参数,其决定了限位孔在套筒中的位置,决定了弹簧和锁珠安装孔位置范围,间接决定了套筒上锁珠落孔的位置。
[0027]2、弹簧和锁珠安装孔9;两锁珠安装孔的孔心距为n= 10mm;本新型实用螺丝刀中又一重要的数值参数,其决定了整体结构的大小,刀头伸缩长度。[〇〇28]本实用新型螺丝刀的套筒分别在三个工作位展现三种工作状态,体现其多功能性,“一刀多功能”的实现在于采用了套筒和锁珠结构,两者配合实现三个工作位的快速转换,如下所述:
[0029]A工位:如图2所示刀头2位于套筒1内部,此为本实用新型螺丝刀的常态,S卩非工作时的状态;刀体2的刀头位于套筒1内,此时套筒1有两个功能,功能一:非工作时保护螺丝刀的刀头2;功能二:安装开槽锥销类紧定螺钉时,螺钉的槽口端和刀头2都位于套筒1内部,套筒2与二者形成三个维度的相互束缚;套筒1的筒状结构再加这个束缚系统使螺丝刀与螺钉槽口稳固接触,因而杜绝了传统一字口螺丝刀滑脱现象。由于螺钉进入套筒1的深度和二者面接触原因极大地改善了螺钉安装时螺丝刀与螺钉的“对线”性,更便于螺钉进给安装,进而大大地减轻了螺丝刀刀头与螺钉槽口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机械损伤。
[0030]B工位:如图1所示,此时,刀体2端部与套筒1端部在同一平面内,适用于开槽盘头类紧定螺钉安装;因螺钉的一字槽存在一个深度量h,同样三者形成了一个三个维度的相互束缚;套筒1的筒状结构再加这个束缚系统使螺丝刀与螺钉槽口稳固接触,因而杜绝了传统一字口螺丝刀滑脱现象,进而减轻了螺丝刀刀头与螺钉槽口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机械损伤。 由于螺钉与套筒二者面接触原因改善了螺钉安装时螺丝刀与螺钉的“对线”性,更便于螺钉进给安装。
[0031]C工位:如图3所示,刀体2的刀头位于套筒1外部,此时本实用新型螺丝刀为传统一字口螺丝刀工作模式,并具有传统一字口螺丝刀的所有功能。
[003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上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技术方案的同等修改和替代都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多功能螺丝刀,包括刀体和绝缘助力手柄,其特征在于:在刀体外加一可相对运 动的套筒,套筒上设有限位孔和锁珠落孔,刀体上设有锁珠安装孔和限位防脱散螺钉安装 孔,锁珠安装孔贯穿刀体,内部安装弹簧和锁珠,其中所述的锁珠安装孔与锁珠落孔相对应 设置,配合弹簧和锁珠构成定位系统,实现套筒与刀体相对固定,所述的限位孔结构配合安 装在刀体上限位防脱散螺钉安装孔的限位防脱散螺钉构成封闭式导轨,约束套筒与刀体的 相对运动轨迹及范围,保持整体机械关系有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螺丝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珠落孔位于套筒 上,两排成180度角分布,每排4个,其中所述锁珠落孔的直径小于锁珠的直径,且锁珠的直 径与锁珠落孔的直径相差1.5-1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螺丝刀,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刀体上的锁珠安装 孔的孔心距c为l〇mm,位于套筒上的 限位孔的边长b是锁珠安装孔孔心距c的2倍,S卩20mm。
【文档编号】B25B15/02GK205685240SQ201620626115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3日 公开号201620626115.6, CN 201620626115, CN 205685240 U, CN 205685240U, CN-U-205685240, CN201620626115, CN201620626115.6, CN205685240 U, CN205685240U
【发明人】林范生
【申请人】林范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