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及壳体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2407318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及壳体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尤其涉及在地震、火灾、洪水、海嘯及突发入室犯罪等自然灾害或人为侵犯发生的情况下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及壳体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突发灾害和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2004年印尼海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伤亡。在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繁发生的今天,我们还找不到有效措施及时预警和疏散群众,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灾难发生后进行救灾和救援,所以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寻求手段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等待救援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个人、家庭及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等)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及壳体制备方法,可广泛的应用于地震、海嘯、洪水等自然灾害中,也可广泛的应用于火灾、入室犯罪等人为灾害中。本系统可最大限度的保障受灾人或受害人的生命安全,为其赢得等待救援的时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包括航空座椅、照明系统、制氧机、空气净化机、电力系统、医药箱、食物及饮用水储备箱、真空厕所、通讯控制系统,还包括避难装置壳体,所述的避难装置壳体包括耐热钢板、减震弹簧、隔热材料、阻燃材料和航空铝板,避难装置壳体外表面采用耐热钢板,内表面采用航空铝板,在耐热钢板和航空铝板之间均匀分布有减震弹簧,且减震弹簧的底座连接耐热钢板,减震弹簧穿过隔热材料和阻燃材料,减震弹簧的顶端通过螺母固定在航空铝板上。上述部件形成抗震复合结构,多个抗震复合结构头尾焊接形成密闭的避难装置壳体。所述的隔热材料为陶瓷纤维隔热材料、高温隔热棉或粉煤灰拉丝隔热材料中的一种。所述的阻燃材料为微粉氢氧化铝或微粉氢氧化镁中的一种。—种制备突发应急生命保障避难装置壳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减震弹簧底座与耐热钢板焊接;耐热钢板上铺设一层阻燃材料;阻燃材料上铺设一层隔热材料,保证阻燃材料与隔热材料交替铺设;将减震弹簧底座与耐热钢板连接,此时减震弹簧穿过阻燃材料和隔热材料,再将减震弹簧的顶端通过螺母固定在航空铝板上;利用上述方法制备出抗震复合结构;多个该抗震复合结构头尾焊接形成密闭的避难装置壳体。所述的阻燃材料厚度为I 5mm。所述的隔热材料厚度为2 20mm。所述的阻燃材料与隔热材料交替铺设,是指应至少交替铺设一遍。
有益效果本发明由于采用多种措施,使受灾人或受害人与外界隔离,避免其受到伤害,保障生命安全;同时采用多种通讯措施,使受灾人或受害人能与外界联络,使其尽快脱离危险;采用先进的制氧、空间净化、食物供给、水供给、基本医疗、供电保障等措施,使受灾人或受害人在封闭的避难装置内尽可能的延长其等待救援的时间,是其生命得到最有力的保障。


图I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结构框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避难舱壳体结构框 图中,I、耐热钢板2、减震弹簧3、航空铝板4、隔热材料5、阻燃材料6、氧气瓶7、真空厕所8、空气净化器9、照明系统10、制氧机11、通讯控制系统12、航空座椅13、密封门14、食物及饮用水储存设施15、医药箱16、内部支撑柱17、蓄电池18、发电机19、连接螺母20、弹簧底座。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其外部为壳体,包括耐热钢板I、减震弹簧2、隔热材料4、阻燃材料5和航空铝板3,壳体外表面采用耐热钢板1,内表面采用航空铝板3,在耐热钢板I和航空铝板3之间均匀分布有减震弹簧2,且弹簧底座20连接耐热钢板1,减震弹簧2的顶端通过连接螺母19固定在航空铝板3上。同时,在耐热钢板和航空铝板之间还交替铺设一层阻燃材料5、一层隔热材料4。其中,阻燃材料5的厚度为I 5mm,隔热材料厚度为2 20mm。至少要保证铺设一层阻燃材料4和一层隔热材料5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交替铺设了 3层的阻燃材料和隔热材料。隔热材料4为陶瓷纤维隔热材料、高温隔热棉或粉煤灰拉丝隔热材料中的一种。阻燃材料5为微粉氢氧化铝或微粉氢氧化镁中的一种。)上述部件形成抗震复合结构;6个上述抗震复合结构头尾焊接形成六面体形的密闭避难装置壳体。壳体内部设置有航空座椅12、照明系统9、制氧机10、空气净化器8、电力系统(包括蓄电池17和发电机18)、医药箱15、食物及饮用水储备设施14、真空厕所7、通讯控制系统11。其中,航空座椅12设置于避难舱的中部,航空座椅12的前方设置有通讯控制系统11 ;在航空座椅12的一侧设置有氧气瓶6、医药箱15和食物及饮用水储存设施14 (均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在航空座椅12的另一侧设置有真空厕所7、空气净化器8和制氧机10(均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在壳体内部靠近航空座椅12的右侧(即壳体的中间位置)还设置有内部支撑柱16,几个支撑柱相对放置,用于防止壳体变形。密封门13嵌入在壳体上,由控制系统控制在避难舱内部控制它的开启。密封门同时可以再外部开启,此时需要借助外部开启装置实现开启。其中密封门外部开启装置可在床边、客厅和餐厅隐蔽处设置,采用指纹、声音或快速启动按钮控制开启。控制系统还用来控制制氧机10及氧气瓶6中的氧气浓度、用来控制照明系统9的开关、控制通讯系统与外界进行联系,及时报警及发送方位信息,为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制氧机10采用化学发生制备氧气,以保证人正常呼吸,并设置氧气瓶6作为备用氧源,当氧气浓度低于19. 5%是备用氧源自动开启,高于22. 5%时自动停止。医药箱内有退烧药、消炎药、体温计、绷带等,用于紧急情况对避难人员进行简单的护理。电力系统包括有源供给(如采用蓄电池17供电)和无源蓄电供给(如采用发电机18供电),当有源供给系统被破坏或中断后,自动启动蓄电供给,蓄电池可保证7天以上的供电能力,并配置手摇或脚踏式发电机。所述的通讯系统包括有线网络通讯、无线网络通讯和卫星通讯,可以及时与外界保持联络。本实施方式中的避难装置一般可容纳2 4人,根据实际要求设计空间大小。一种制备突发应急生命保障避难装置壳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减震弹簧底座与耐热钢板焊接;耐热钢板上铺设一层阻燃材料,阻燃材料厚度为I 5mm ;阻燃材料上铺设一层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厚度为2 20mm ;保证阻燃材料与隔热材料交替铺设。将减震弹簧的底座与耐热钢板连接,此时减震弹簧穿过阻燃材料和隔热材料,再将减震弹簧的顶端通过螺母固定在航空铝板上。利用上述方法制备出抗震复合结构;本实施方式中,采用6个上述抗震复合结构头尾焊接形成6面体形的密闭避难装置壳体。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内的熟练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而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本发明的范围仅有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包括航空座椅(12)、照明系统(9)、制氧机(10)、空气净化机(8)、蓄电池(17)、发电机(18)、医药箱(15)、食物及饮用水储存设施(14)、真空厕所(7)、通讯控制系统(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避难装置壳体,所述的避难装置壳体包括耐热钢板(I)、减震弹簧(2)、隔热材料(4)、阻燃材料(5)和航空铝板(3),避难装置壳体外表面采用耐热钢板(I),内表面采用航空铝板(3),在耐热钢板(I)和航空铝板(3)之间均匀分布有减震弹簧(2),且弹簧底座(20)连接耐热钢板(I),减震弹簧(2)穿过隔热材料⑷和阻燃材料(5),减震弹簧⑵的顶端通过连接螺母(19)固定在航空铝板(3)上;上述部件形成抗震复合结构;多个抗震复合结构头尾焊接形成密闭的避难装置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材料 (4)为陶瓷纤维隔热材料、高温隔热棉或粉煤灰拉丝隔热材料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燃材料(5)为微粉氢氧化铝或微粉氢氧化镁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避难装置内部容纳的人数为2 4人。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气瓶(6)作为备用氧源,当氧气浓度低于19. 5%启动备用氧源,高于22. 5%时自动停止。
6.一种制备突发应急生命保障避难装置壳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减震弹簧底座与耐热钢板焊接;耐热钢板上铺设一层阻燃材料;阻燃材料上铺设一层隔热材料,保证阻燃材料与隔热材料交替铺设;将减震弹簧底座与耐热钢板连接,此时减震弹簧穿过阻燃材料和隔热材料,再将减震弹簧的顶端通过螺母固定在航空铝板上;利用上述方法制备出抗震复合结构;上述多个抗震复合结构头尾焊接形成密闭的避难装置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突发应急生命保障避难装置壳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燃材料厚度为I 5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突发应急生命保障避难装置壳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材料厚度为2 20m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突发应急生命保障避难装置壳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燃材料与隔热材料交替铺设,是指应至少交替铺设一遍。
全文摘要
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及壳体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突发应急生命保障的避难装置。本发明的避难装置壳体外表面采用耐热钢板,内表面采用航空铝板,在耐热钢板和航空铝板之间均匀分布有减震弹簧,且减震弹簧的底座连接耐热钢板,减震弹簧穿过隔热材料和阻燃材料,减震弹簧的顶端通过螺母固定在航空铝板上。上述部件形成抗震复合结构,多个抗震复合结构头尾焊接形成避难装置壳体。本发明由于采用多种措施,使受灾人或受害人与外界隔离,同时采用多种通讯措施,使受灾人或受害人能与外界联络;采用先进的制氧、空间净化、食物供给、水供给、基本医疗、供电保障等措施,使受灾人或受害人在封闭的避难装置内尽可能的延长其等待救援的时间。
文档编号A62B31/00GK102974053SQ201210543810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4日
发明者李来时, 刘碧波 申请人:刘碧波, 李来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