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651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霾用品技术领域,是一种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



背景技术:

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和锅炉尾气排放等造成了城市空气污染,在无风的环境下污染物堆积,使得空气质量很差,形成雾霾天气,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的伤害,不少市民在出行时选择佩戴防霾口罩,常见的口罩有一次性医用口罩和防毒口罩,这两种口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次性医用口罩比较单薄,其与人体面部各个部位贴合不紧密,具有侧漏的风险,另外,一次性医用口罩采用三到四层无纺布复合而成,中间采用具有过滤功能的熔喷布作为过滤层,这种口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通风截面小,呼吸阻力大,长时间使用会使人呼吸困难;防毒口罩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由于它是工业领域使用的特种设备,因此为了达到防毒效果,其外形设计比较欠缺,不美观,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佩戴。因此,亟需提供一种通风截面大、呼吸通畅、外形美观的防霾口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口罩存在的与人体面部各个部位贴合不紧密、具有侧漏的风险、通风截面小、呼吸阻力大、外形不美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包括呼吸面罩主体,呼吸面罩主体的左侧铰接有第一空气过滤模块,呼吸面罩主体的右侧铰接有第二空气过滤模块;呼吸面罩主体包括与口鼻轮廓相适应的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的外壁上设有面罩,面罩的内部与鼻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呼吸腔,面罩上设有左侧吸气通道、右侧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第一空气过滤模块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软管与左侧吸气通道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空气过滤模块的出气口通过第二软管与右侧吸气通道的进气口连通,左侧吸气通道的出气口与右侧吸气通道的出气口分别通过吸气单向阀与呼吸腔连通,呼气通道通过呼气单向阀与呼吸腔连通,第一软管位于第一空气过滤模块与呼吸面罩主体连接处的内侧,第二软管位于第二空气过滤模块与呼吸面罩主体连接处的内侧。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第一空气过滤模块包括与人脸左侧腮部相适应的第一滤芯扣件,第一滤芯扣件内部设有第一滤芯,第一滤芯将第一滤芯扣件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一下腔体和第一上腔体,第一上腔体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口,第一下腔体上设有第一洁净空气出口,第一洁净空气出口通过第一软管与左侧吸气通道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空气过滤模块包括与人脸右侧腮部相适应的第二滤芯扣件,第二滤芯扣件内部设有第二滤芯,第二滤芯将第二滤芯扣件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二下腔体和第二上腔体,第二上腔体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口,第二下腔体上设有第二洁净空气出口,第二洁净空气出口通过第二软管与右侧吸气通道的进气口连通。

上述第一滤芯扣件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护垫;第二滤芯扣件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护垫;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还包括头带,头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空气过滤模块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连接,或,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还包括第一挂耳和第二挂耳,第一挂耳固定安装在第一空气过滤模块的左端,第二挂耳固定安装在第二空气过滤模块的右端;第一滤芯、第二滤芯均为波纹状折叠滤纸。

上述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内侧设有自适应硅胶密封垫。

上述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为硅胶连接密封垫。

上述呼气通道与呼吸腔之间通过第一呼气单向阀、第二呼气单向阀连通,呼气通道的出口为格栅式出口;或/和,第一吸气通道通过第一吸气单向阀与呼吸腔连通,第二吸气通道通过第二吸气单向阀与呼吸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由三部分组成:中部的呼吸面罩主体、呼吸面罩主体两侧的第一空气过滤模块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中部的呼吸面罩主体有与人体口鼻轮廓相适应的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和面罩的配合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同时形成一个呼吸腔,第一空气过滤模块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负责过滤空气,第一空气过滤模块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分别贴合在人体的两腮部位,佩戴舒适,并将过滤后的清洁空气分别通过第一软管、第二软管输送到呼吸腔内,由于采用了专门的模块过滤空气,所以该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的通风截面大大增加,空气过滤量大,呼吸阻力小,适合长时间在户外佩戴,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呼吸腔进行呼吸,吸气时,吸气单向阀打开,呼气单向阀关闭;呼气时,吸气单向阀关闭,呼气单向阀打开,具有通风截面大、呼吸通畅、外形美观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第一滤芯扣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第一滤芯扣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第一滤芯扣件盖板。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自适应硅胶密封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自适应硅胶密封垫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中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处于吸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处于呼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呼吸面罩主体,2为第一空气过滤模块,3为第二空气过滤模块,4为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5为面罩,6为呼吸腔,7为左侧吸气通道,8为右侧吸气通道,9为第一吸气单向阀,10为第一软管,11为第二软管,12为第二吸气单向阀,13为第一滤芯扣件,14为第一滤芯,15为第一下腔体,16为第一上腔体,17为第一滤芯扣件盖板,18为第一洁净空气出口,19为第二呼气单向阀,20为第二滤芯扣件,21为第二滤芯,22为第二下腔体,23为第二上腔体,24为第二洁净空气出口,25为自适应硅胶密封垫,26为呼气通道,27为第一呼气单向阀,28为第一滤芯扣件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4所示,该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包括呼吸面罩主体1,呼吸面罩主体1的左侧铰接有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呼吸面罩主体1的右侧铰接有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呼吸面罩主体1包括与口鼻轮廓相适应的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4,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4的外壁上设有面罩5,面罩5的内部与鼻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呼吸腔6,面罩5上设有左侧吸气通道7、右侧吸气通道8和呼气通道26;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的出气口通过第一软管10与左侧吸气通道7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的出气口通过第二软管11与右侧吸气通道8的进气口连通,左侧吸气通道7的出气口与右侧吸气通道8的出气口分别通过吸气单向阀与呼吸腔6连通,呼气通道26通过呼气单向阀与呼吸腔6连通,第一软管10还可以位于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与呼吸面罩主体1连接处的内侧,第二软管11位于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与呼吸面罩主体1连接处的内侧。现有防霾口罩或者一次性医用口罩均为平面结构,比较单薄,密封效果差,有侧漏的风险,且它们的通风截面仅有口鼻处的面积,通风截面小,呼吸阻力大,防霾效果有限,不适宜长期佩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由三部分组成:中部的呼吸面罩主体1、呼吸面罩主体1两侧的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中部的呼吸面罩主体1有与人体口鼻轮廓相适应的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4,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4和面罩5的配合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同时形成一个呼吸腔6,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负责过滤空气,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分别贴合在人体的两腮部位,佩戴舒适,并将过滤后的清洁空气分别通过第一软管10、第二软管11输送到呼吸腔6内,由于采用了专门的模块过滤空气,所以该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的通风截面大大增加,空气过滤量大,呼吸阻力小,适合长时间在户外佩戴。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呼吸腔6进行呼吸,吸气时,吸气单向阀打开,呼气单向阀关闭;呼气时,吸气单向阀关闭,呼气单向阀打开。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与呼吸面罩主体1之间通过内部的第一软管10连通,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与呼吸面罩主体1之间通过内部的第二软管11连通,第一软管10和第二软管11位于内部,使得面罩5的结构更加简洁、美观。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3、4、5、6、7、8、9、10、11、12、13所示,上述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包括与人脸左侧腮部相适应的第一滤芯扣件13,第一滤芯扣件13内部设有第一滤芯14,第一滤芯14将第一滤芯扣件13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一下腔体15和第一上腔体16,第一上腔体16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口,第一下腔体15上设有第一洁净空气出口18,第一洁净空气出口18通过第一软管10与左侧吸气通道7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包括与人脸右侧腮部相适应的第二滤芯扣件20,第二滤芯扣件20内部设有第二滤芯21,第二滤芯21将第二滤芯扣件20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第二下腔体22和第二上腔体23,第二上腔体23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口,第二下腔体22上设有第二洁净空气出口24,第二洁净空气出口24通过第二软管11与右侧吸气通道8的进气口连通。本实施例采用单层滤芯,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设有与人体一侧腮部相适应的第一滤芯扣件13,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设有与人体另一侧腮部相适应的第二滤芯扣件20,使得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能够更好地贴合在人面部,佩戴舒适,密封性好,外形美观。使用时,鼻孔通过呼吸腔6吸气,大气通过空气进口进入第一上腔体16内部,并通过第一滤芯14进入第一下腔体15,第一下腔体15内的洁净空气通过第一洁净空气出口18、第一软管10、左侧吸气通道7进入呼吸腔6;大气通过空气进口进入第二上腔体23内部,并通过第二滤芯21进入第二下腔体22,第二下腔体22内的洁净空气通过第二洁净空气出口24、第二软管11、右侧吸气通道8进入呼吸腔6,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为立体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第一下腔体15、第一上腔体16、第二下腔体22、第二上腔体23空间充足,通风截面大,呼吸阻力小,可以在户外长时间配搭,具有良好的防霾能力。第一滤芯扣件13上安装有第一滤芯扣件盖板17。第二滤芯扣件20上安装有第一滤芯扣件盖板28。

如附图1、2所示,上述第一滤芯扣件13的内壁上第一护垫;第二滤芯扣件20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护垫;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还包括头带,头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和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连接,或,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还包括第一挂耳和第二挂耳,第一挂耳固定安装在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的左端,第二挂耳固定安装在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的右端;第一滤芯14、第二滤芯21均为波纹状折叠滤纸。第一护垫粘贴在第一滤芯扣件13上,第二护垫粘贴在第二滤芯扣件20上,第一护垫和第二护垫可以采用布料等柔软舒适、透气性好、与人体亲和性较高的材料,提高该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的佩戴舒适性。可以通过头带将该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佩戴在头上,也可以通过第一挂耳、第二挂耳将该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挂在耳朵上,实现内通气式大通风截面防霾口罩的固定佩戴。波纹状折叠滤纸具有更大的过滤面积,过滤效果好,可以提供更大的通风截面,解决现有口罩呼吸困难的问题。每一个波纹状折叠滤纸包括25个折,每个折有2个面,宽度为18mm,长度为65mm,因此单侧的一个波纹状折叠滤纸的呼吸面积为18mm×25×2×65mm=58500mm²,双侧的呼吸面积为58500㎜²×2=117000 mm²,较传统口罩的呼吸面积为65mm×65mm=4225 mm²,因此,本实用新型单侧的空气过滤模块的呼吸面积即为传统口罩呼吸面积的13.8倍,本实用新型两侧的空气过滤模块的呼吸面积为传统口罩呼吸面积的27.6倍,所以能够全面解决现有口罩呼吸困难的问题,能够在过滤空气的同时为用户提供足够的空气量。

如附图8、9、10、11所示,上述曲面自适应密封支架4内侧设有自适应硅胶密封垫25;或/和,如附图4所示,第一软管10和第二软管11为硅胶连接密封垫。自适应硅胶密封垫25与自适应密封支架的形状相同,其采用硅胶材料制作,更加柔软舒适,密封性更好。

如附图12、13所示,上述呼气通道26与呼吸腔6之间通过第一呼气单向阀27、第二呼气单向阀19连通,呼气通道26的出口为格栅式出口;或/和,第一吸气通道通过第一吸气单向阀9与呼吸腔6连通,第二吸气通道通过第二吸气单向阀12与呼吸腔6连通。呼气通道26与人体的两个鼻孔相对应,第一吸气通道、第二吸气通道分别与人体的两个鼻孔相对应,吸气时,第一呼气单向阀27、第二呼气单向阀19关闭,第一吸气单向阀9、第二吸气单向阀12打开;呼气时,第一呼气单向阀27、第二呼气单向阀19打开,第一吸气单向阀9、第二吸气单向阀12关闭。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如附图12所示,吸气时,第一呼气单向阀27、第二呼气单向阀19关闭,第一吸气单向阀9、第二吸气单向阀12打开。大气通过第一空气过滤模块2上的空气进口进入第一上腔体16,进入第一上腔体16内部的空气经过第一滤芯14的过滤后进入第一下腔体15,第一下腔体15内的洁净空气通过第一洁净空气出口18、第一软管10、左侧吸气通道7进入呼吸腔6;大气通过第二空气过滤模块3上的空气进口进入第二上腔体23,进入第二上腔体23内部的空气经过第二滤芯21的过滤后进入第二下腔体22,第二下腔体22内的洁净空气通过第二洁净空气出口24、第二软管11、右侧吸气通道8进入呼吸腔6。

如附图13所示,呼气时,第一呼气单向阀27、第二呼气单向阀19打开,第一吸气单向阀9、第二吸气单向阀12关闭。人体呼出的气体进入呼吸腔6,并通过呼气通道26排到大气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