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绝式自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1051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隔绝式自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装备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隔绝式自救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煤矿的矿井下施工作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瓦斯爆炸或者矿井塌方等状况,一旦发生这类事件,极有可能就会变成重大事故,危机到矿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国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中,就明确了必须给矿井下的工作人员配备合理数量的供氧自救器。

隔绝自救器是一种小型、轻便、结构简单的隔离式闭路呼吸循环系统的供氧自救装置。目前,国内常用的隔绝式自救器有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及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两种,其额定防护时间多为30分钟、45分钟两种。但是一般的煤矿井下30或45分钟时间内并不能保证矿工安全撤离事故地点,所以为了解决防护时间短的问题又通过增大压缩氧气瓶容量的方式研发出额定防护时间为60分钟和120分钟的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两种。但是,这种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由于容量过大的压缩氧气瓶带来了自救器体积过大、重量过重的问题,即便是额定时间为45分钟的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的体积和重量也极大的为矿工日常的工作带来不便,致使部分矿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愿佩戴自救器,导致发生灾害后无法第一时间有效使用自救器,错过最佳的生命自救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绝式自救器,该隔绝式自救器能够快速安全地更换氧气源,能够延长有效的防护时间,实现可接力或者无限时间式呼吸防护的目的;可以减小配套的氧气瓶的体积和重量,使隔绝式自救器较轻便,方便工作人员佩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隔绝式自救器,包括口具呼吸单元和氧气循环供给单元;所述的口具呼吸单元包括口具囊;所述的氧气循环供给单元包括气囊;所述的口具囊的一端设有子接头,所述的气囊的一端设有母接头,所述的子接头和母接头可拆式连接;所述的子接头与所述的母接头连接时,所述的口具囊的口具呼气囊与所述的气囊的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的口具囊的口具吸气囊与所述的气囊的出气通道连通。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的口具囊和气囊之间通过子接头和母接头可拆式连接,通过接头可以在不摘除口具呼吸单元的前提下方便地更换氧气源及其净化部分,能够极大的减小自救器的佩戴体积及佩戴重量,为矿工日常的工作时间带来方便,也能方便地更换氧气源。

作为改进,所述的子接头包括第一通气板和第二通气板,所述的第一通气板和第二通气板之间设有空腔;所述的第一通气板上设有与所述的口具囊的口具呼气囊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与所述的口具囊的口具吸气囊相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二通气板上设有用于与母接头进气孔相连通的第三通孔和用于与母接头出气孔相连通的第四通孔;所述的空腔内活动配合有堵板组件,所述的堵板组件堵住所述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的子接头与所述的母接头连接时,所述的堵板组件打开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该堵板组件将子接头和母接头组成的腔体隔成接头出气通道和接头进气通道,所述的接头出气通道与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和母接头进气孔相连通;所述的接头进气通道与所述的第二通孔、第四通孔和母接头出气孔相连通。采用此种结构后,当子接头与母接头脱开时,所述的堵板组件堵住所述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通过子接头的作用,口具呼吸单元还能实现自锁和自循环的功能,自锁的作用是避免有害气体进入口具呼吸单元中,自循环的作用是防止换接过程中人处于憋气的状态,增加佩戴舒适度,同时使矿工能够从容换接。

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一通孔设于所述的第一通气板的中部,所述的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的第一通气板上且位于所述的第一通孔的外围;所述的第三通孔设于所述的第二通气板的中部,所述的第四通孔设于所述的第二通气板上且位于所述的第三通孔的外围。采用此种结构后,结构设计较为合理。

作为改进,所述的堵板组件包括用于堵住第三通孔的第一堵板和用于堵住第四通孔的第二堵板;所述的子接头与所述的母接头连接时,所述的第一堵板打开所述的第三通孔,所述的第二堵板打开所述的第四通孔,所述的第二堵板的一端抵在第一通气板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所述的第二堵板的另一端抵在母接头的进气孔和出气孔之间,所述的第二堵板将所述的子接头和母接头组成的腔体隔成所述的接头出气通道和接头进气通道。采用此种结构后,结构简单。

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二堵板上设有顶开柱,所述的顶开柱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的顶开柱活动配合在所述的第三通孔内且该顶开柱的外端露置在所述的子接头外;当所述的子接头与所述的母接头连接时,所述的顶开柱顶在所述的母接头的端面上,所述的第二堵板打开所述的第四通孔。采用此种结构后,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子接头和母接头连接后第二堵板便可打开第四通孔,使气源进入口具呼吸单元中。

作为改进,所述的母接头上设有第三通气板,所述的母接头进气孔位于所述的第三通气板的中部,所述的母接头进气孔与所述的气囊的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的母接头出气孔设于第三通气板上且位于所述的母接头进气孔的外围,所述的母接头出气孔与所述的气囊的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三通气板上设有隔绝环,该隔绝环位于所说的母接头进气孔和母接头出气孔之间;当所述的子接头与所述的母接头连接时,所述的顶开柱的外端面紧密配合在所述的隔绝环的端面上。采用此种结构后,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顶开柱与隔绝环配合,可将接头内部隔成接头出气通道和接头进气通道,两股气流互不干扰。

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一堵板抵在所述的顶开柱的内端面上,所述的第一堵板用于堵住所述的顶开柱的通孔;所述的第一堵板上设有顶开凸台,所述的顶开凸台穿过所述的顶开柱的通孔露置在顶开柱外;当所述的子接头与所述的母接头连接时,所述的顶开凸台的外端面抵在所述的第三通气板上,所述的第一堵板打开所述的顶开柱的通孔。采用此种结构后,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子接头和母接头连接后第一堵板便可打开顶开柱的通孔,使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进入气囊的进气通道内。

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三通气板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的顶开凸台相配合的抵触面。结构简单,容易实施。

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一通气板的第一通孔的端口向外延伸形成中空的凸颈,所述的凸颈的端部与所述的口具呼气囊的端部连接;所述的凸颈内设有带通气孔的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板与第一堵板之间设有回位弹簧。采用此种结构后,回位弹簧有助于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回位,使用更加方便和顺利。

作为改进,所述的母接头的连接端设有容置槽,所述的子接头的连接端配合在所述的容置槽内;所述的容置槽的内侧壁上设有滑槽,所述的子接头的连接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凸起,所述的凸起滑动配合在所述的滑槽内。采用此种结构后,使子接头和母接头连接较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压缩氧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子接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的母接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的子接头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的母接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的子接头和母接头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的子接头和母接头半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的子接头和母接头完全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A、口具呼吸单元,B、氧气循环单元,1、口具囊,1.1、口具吸气囊,1.2、口具呼气囊,2、气囊,2.1、进气通道,2.2、出气通道,3、子接头,3.1、第一通气板,3.2、第二通气板,3.3、空腔,3.4、第一通孔,3.5、第二通孔,3.6、第三通孔,3.7、第四通孔,3.8、凸颈,3.9、连接板,3.10、连接柱,3.11、凸起,4、母接头,4.1、第三通气板,4.2、母接头进气孔,4.3、母接头出气孔,4.4、隔绝环,4.5、导向柱,4.6、导向孔,4.7、抵触面,4.8、容置槽,4.9、滑槽,5、第一堵板,5.1、顶开凸台,5.2、凹槽,6、第二堵板,6.1、顶开柱,6.2、通孔,7、回位弹簧,8、压缩气瓶,9、净化罐,10、底座,11、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隔绝式自救器,包括口具呼吸单元A和氧气循环供给单元B;所述的口具呼吸单元A包括口具囊1;所述的氧气循环供给单元B包括气囊2;所述的口具囊1的一端设有子接头3,所述的气囊2的一端设有母接头4,所述的子接头3和母接头4可拆式连接;所述的子接头3与所述的母接头4连接时,所述的口具囊1的口具呼气囊1.1与所述的气囊2的进气通道2.1连通,所述的口具囊1的口具吸气囊1.2与所述的气囊2的出气通道2.2连通。

所述的子接头3包括第一通气板3.1和第二通气板3.2,所述的第一通气板3.1和第二通气板3.2之间设有空腔3.3;所述的第一通气板3.1上设有与所述的口具囊1的口具呼气囊1.1相连通的第一通孔3.4和与所述的口具囊1的口具吸气囊1.1相连通的第二通孔3.5;所述的第二通气板3.2上设有用于与母接头进气孔4.2相连通的第三通孔3.6和用于与母接头出气孔4.3相连通的第四通孔3.7;所述的空腔3.3内活动配合有堵板组件,所述的堵板组件堵住所述的第三通孔3.6和第四通孔3.7;所述的子接头3与所述的母接头4连接时,所述的堵板组件打开第三通孔3.6和第四通孔3.7,该堵板组件将子接头3和母接头4组成的腔体隔成接头出气通道和接头进气通道,所述的接头出气通道与第一通孔3.4、第三通孔3.6和母接头进气孔4.2相连通;所述的接头进气通道与所述的第二通孔3.5、第四通孔3.7和母接头出气孔4.3相连通。

所述的第一通孔3.4设于所述的第一通气板3.1的中部,所述的第二通孔3.5设于所述的第一通气板3.1上且位于所述的第一通孔3.4的外围;所述的第三通孔3.6设于所述的第二通气板3.2的中部,所述的第四通孔3.7设于所述的第二通气板3.2上且位于所述的第三通孔3.6的外围。所述的堵板组件包括用于堵住第三通孔3.6的第一堵板5和用于堵住第四通孔3.7的第二堵板6;所述的子接头3与所述的母接头4连接时,所述的第一堵板5打开所述的第三通孔3.6,所述的第二堵板6打开所述的第四通孔3.7,所述的第二堵板6的一端抵在第一通气板3.1的第一通孔3.4和第二通孔3.5之间,所述的第二堵板6的另一端抵在母接头进气孔4.2和母接头出气孔4.3之间,所述的第二堵板6将所述的子接头3和母接头4组成的腔体隔成所述的接头出气通道和接头进气通道。所述的第二堵板6上设有顶开柱6.1,所述的顶开柱6.1的中部设有通孔6.2,所述的顶开柱6.1活动配合在所述的第三通孔3.6内且该顶开柱6.1的外端露置在所述的子接头3外;当所述的子接头3与所述的母接头4连接时,所述的顶开柱6.1顶在所述的母接头4的端面上,所述的第二堵板6打开所述的第四通孔3.7。

所述的母接头4上设有第三通气板4.1,所述的母接头进气孔4.2位于所述的第三通气板4.1的中部,所述的母接头进气孔4.2与所述的气囊2的进气通道2.1连通;所述的母接头出气孔4.3设于第三通气板4.1上且位于所述的母接头进气孔4.2的外围,所述的母接头出气孔4.3与所述的气囊2的出气通道2.2连通;所述的第三通气板4.1上设有隔绝环4.4,该隔绝环4.4位于所说的母接头进气孔4.2和母接头出气孔4.3之间;当所述的子接头3与所述的母接头4连接时,所述的顶开柱6.1的外端面紧密配合在所述的隔绝环4.4的端面上。所述的顶开柱6.1的外端面上设有导向柱4.5,所述的隔绝环4.4的端面上设有导向孔4.6,所述的导向柱4.5能配合在所述的导向孔4.6内。

所述的第一堵板5抵在所述的顶开柱6.1的内端面上,所述的第一堵板5用于堵住所述的顶开柱6.1的通孔6.2;所述的第一堵板5上设有顶开凸台5.1,所述的顶开凸台5.1穿过所述的顶开柱6.1的通孔露置在顶开柱6.1外;当所述的子接头3与所述的母接头4连接时,所述的顶开凸台5.1的外端面抵在所述的第三通气板4.1上,所述的第一堵板5打开所述的顶开柱6.1的通孔6.2。所述的第三通气板4.1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的顶开凸台5.1相配合的抵触面4.7。所述的第一通气板3.1的第一通孔3.4的端口向外延伸形成中空的凸颈3.8,所述的凸颈3.8的端部与所述的口具呼气囊1.1的端部连接;所述的凸颈3.8内设有带通气孔的连接板3.9,所述的连接板3.9与第一堵板5之间设有回位弹簧7。所述的连接板3.9上设有连接柱3.10,所述的回位弹簧7的一端套合在所述的连接柱3.10外,所述的第一堵板5靠近连接板3.9的一侧设有凹槽5.2,所述的回位弹簧7的另一端容置在所述的凹槽5.2内。

所述的母接头4的连接端设有容置槽4.8,所述的子接头3的连接端配合在所述的容置槽4.8内;所述的容置槽4.8的内侧壁上设有滑槽4.9,所述的子接头3的连接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凸起3.11,所述的凸起3.11滑动配合在所述的滑槽4.9内。

所述的氧气循环供给单元B包括自救器底座及气囊2。所述的自救器底座内设有压缩气瓶8及净化罐9。所述的气囊2的进气通道2.1与所述的净化罐9连接,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净化罐9净化。所述的气囊2的出气通道2.2与压缩气瓶8的出气口连接,压缩瓶8内的气源进入气囊2的出气通道2.2内。所述的自救器底座包括座体10及上盖11。所述的上盖11盖于所述的座体10上。所述的气囊2、压缩气瓶8、净化罐9和口具呼吸单元A均容置在所述的座体10内。

当子接头和母接头连接后,该隔绝式自救器呼吸过程如下:人体呼出的气体从口具呼气囊进入子接头的第一通孔中,经顶开柱通孔,进入母接头进气孔中,进入气囊的进气通道中,进入净化罐,净化之后的气体进入气囊的出气通道中,同时在气囊的出气通道中充入压缩气瓶的氧气,进入母接头出气孔中,进入子接头的第四通孔中,进入子接头空腔内,进入第二通孔中,进入口具吸气囊中,通过口具被人体吸入。

当子接头和母接头脱开时,该隔绝式自救器呼吸过程如下:第一堵板堵住顶开柱通孔,第二堵板堵住第四通孔;人体呼出的气体从口具呼气囊进入子接头的第一通孔中,经过子接头空腔,从子接头第二通孔进入口具吸气囊中,通过口具再次被人体吸入,如此进行自循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