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3395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临建,是指施工企业为进行工程施工所必须搭设的生活和生产用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临时设施,指必须限期拆除结构简易、临时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临时建筑都有规定的使用期限。因其临时性质,故其消防逃生装置不可能像固定房屋那样完整、固定,一旦遭遇火灾或地震等灾害时,除了灾害本身会造成直接人身财产损害或伤害,关键时刻人员疏散通道拥堵,很可能造成不需要的拥堵或跳楼等伤亡事故。为了增加逃生方式,使被困人员能够尽早逃生,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为此,需要一种灵活性强,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安装空间小,可耐高温的人员疏散逃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逃生装置,本实用新型将普通的逃生杆与弹簧外置式液压缓冲器结合形成一种用于临建消防的新型组合式的逃生杆,用于临建在火灾、地震等灾害中的人员疏散逃生,并且能减少逃生人员受伤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逃生装置,包括逃生杆,在所述的逃生杆上还设置了液压阻尼器,所述的液压阻尼器中心镂空,所述的液压阻尼器中心镂空半径大小为50-70mm,包括固定缓冲器外筒(1)、可调弹簧(2)、逃生杆(3)、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和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其中所述的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和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紧密连接,所述的逃生杆(3)从上到下穿过液压阻尼器而设置,且不与液压阻尼器接触,所述的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设置于可调弹簧(2)的内侧及逃生杆(3)的外侧。

所述的组合式逃生装置从内向外依次包括逃生杆(3)、逃生杆与缓冲阻尼器间隙(7)、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可调弹簧(2)、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和缓冲阻尼器固定板(8)。

其中,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固定缓冲器外筒(1)长500mm,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固定缓冲器外筒(1)在使用过程中埋深300mm,外露200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调弹簧(2)的设置方式为外置式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可调弹簧长度500mm。

或者,所述的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的半径可放大至300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在逃生杆下部设置弹簧外置式液压缓冲器的结构,能够减少逃生人员受伤。

(2)本实用新型灵活性强,可反复使用,装卸方便。

(3)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安装空间小,可耐高温,能保证在火灾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逃生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逃生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

1、固定缓冲器外筒;2、可调弹簧;3、逃生杆;4、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5、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6、缓冲阻尼器活塞杆;7、逃生杆与缓冲阻尼器间隙;8、缓冲阻尼器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相互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凡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逃生杆,在所述的逃生杆上还设置了液压阻尼器,所述的液压阻尼器中心镂空,所述的液压阻尼器中心镂空半径大小为50mm,逃生杆不与之有任何接触,所述液压阻尼器包括固定缓冲器外筒(1)、可调弹簧(2)、逃生杆(3)、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和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其中,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固定缓冲器外筒(1)长500mm,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固定缓冲器外筒(1)在使用过程中埋深300mm,外露200mm,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距地面200mm便于逃生。所述的可调弹簧(2)的设置方式为外置式设置,长度500mm,用于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至液压缓冲阻尼器的重力缓冲。所述的逃生杆(3)从上到下穿过液压阻尼器而设置。所述的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和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紧密连接,所述的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的半径可放大至300mm,用于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至液压缓冲阻尼器的落足点。所述的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设置于可调弹簧(2)的内侧及逃生杆(3)的外侧。

如图2所示,在所述的组合式逃生装置俯视图中,从内向外依次包括逃生杆(3)、逃生杆与缓冲阻尼器间隙(7)、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可调弹簧(2)、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和缓冲阻尼器固定板(8),在本俯视图中,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和可调弹簧(2)由于被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覆盖遮挡而不可见。其中逃生杆与缓冲阻尼器间隙(7)大小为50mm,逃生杆不与缓冲阻尼器有任何接触。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逃生杆,在所述的逃生杆上还设置了液压阻尼器,所述的液压阻尼器中心镂空,所述的液压阻尼器中心镂空半径大小为60mm,逃生杆不与之有任何接触,所述液压阻尼器包括固定缓冲器外筒(1)、可调弹簧(2)、逃生杆(3)、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和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其中,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固定缓冲器外筒(1)长500mm,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固定缓冲器外筒(1)在使用过程中埋深300mm,外露200mm,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距地面200mm便于逃生。所述的可调弹簧(2)的设置方式为外置式设置,长度500mm,用于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至液压缓冲阻尼器的重力缓冲。所述的逃生杆(3)从上到下穿过液压阻尼器而设置。所述的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和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紧密连接,所述的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的半径可放大至300mm,用于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至液压缓冲阻尼器的落足点。所述的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设置于可调弹簧(2)的内侧及逃生杆(3)的外侧。

如图2所示,在所述的组合式逃生装置俯视图中,从内向外依次包括逃生杆(3)、逃生杆与缓冲阻尼器间隙(7)、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可调弹簧(2)、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和缓冲阻尼器固定板(8),在本俯视图中,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和可调弹簧(2)由于被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覆盖遮挡而不可见。其中逃生杆与缓冲阻尼器间隙(7)大小为60mm,逃生杆不与缓冲阻尼器有任何接触。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逃生杆,在所述的逃生杆上还设置了液压阻尼器,所述的液压阻尼器中心镂空,所述的液压阻尼器中心镂空半径大小为70mm,逃生杆不与之有任何接触,所述液压阻尼器包括固定缓冲器外筒(1)、可调弹簧(2)、逃生杆(3)、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和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其中,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固定缓冲器外筒(1)长500mm,所述的液压缓冲阻尼器固定缓冲器外筒(1)在使用过程中埋深300mm,外露200mm,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距地面200mm便于逃生。所述的可调弹簧(2)的设置方式为外置式设置,长度500mm,用于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至液压缓冲阻尼器的重力缓冲。所述的逃生杆(3)从上到下穿过液压阻尼器而设置。所述的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和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紧密连接,所述的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的半径可放大至300mm,用于逃生人员从逃生杆滑下至液压缓冲阻尼器的落足点。所述的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设置于可调弹簧(2)的内侧及逃生杆(3)的外侧。

如图2所示,在所述的组合式逃生装置俯视图中,从内向外依次包括逃生杆(3)、逃生杆与缓冲阻尼器间隙(7)、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可调弹簧(2)、缓冲阻尼器受撞头部(4)、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和缓冲阻尼器固定板(8),在本俯视图中,缓冲阻尼器活塞杆(6)和可调弹簧(2)由于被缓冲阻尼器弹簧圆盘(5)覆盖遮挡而不可见。其中逃生杆与缓冲阻尼器间隙(7)大小为70mm,逃生杆不与缓冲阻尼器有任何接触。

以上内容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思路,在具体实施例方式及其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所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